#2022共读一书计划# “Read One Book Together” 【本期推荐】 《读书年代》 《额尔古纳河右岸》 ![]() 作者:[法]安妮·弗朗索瓦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豆瓣评分:7.7 ![]() 作者: 迟子建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豆瓣评分:9.1 读书札记一: /走走停停/ 《读书年代》:读过就行,喜欢就好 这是安妮·弗朗索瓦五十年读书时光的回忆录。与其说这是一本读书回忆录,不如说是读书的趣事集。 她对书本和读书的热爱,很多方面都很“接地气”,很能引起同样爱书之人的共鸣,包括我。比如不舍得给书折页、或在书上划线做记号,对于借书必须还书有执念,还会为书腰的丢失感到可惜等等。 她并非通过这本书来展示自己广博的藏书或是标榜自己读过多少伟大的书籍,而是记录了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小癖好、小习惯、小心得。她始终保持着业余爱好者的精神,对书的热爱如孩童喜欢糖果般纯真自然。 作为一名出版社编辑,她的工作就是和文字打交道,恰好读书又是她的兴趣所在、激情所向。也正是她以书为核心的生活,使她积累了形形色色的关于书的话题,也产生了许许多多个与书有关的故事,而后有了这本书。 这些话题和故事里也有爱书之人读书时的影子,它强调读书时随遇而安的心境,而非多读书的任务或技巧。 安妮·弗朗索瓦对读书的观点很像最近自己在读的枕边书——《如何成为一个会阅读的人》,书里提到的读过就忘、一目十行或读不下去都是读书的过程之一,即都是正常现象,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感到焦虑。 读书的重要意义在于你如何去阅读,它不是一味功利化地追求速度或数量,而是当你在输入时有什么样的直观感受,在输出时能够表达出你阅读下来的感想,这个转化的过程才是读书的核心。 无独有偶,安妮的读书观也是这样丝毫不带功利色彩的出于对书的原始热爱的存在。 这本书的译者认为,也因为领略到了阅读的真谛,安妮才能从容不迫地捍卫着书籍的质朴本色。她孜孜不倦地阅读,也就是为了不断探索人生、感受生活。 透过书里诙谐欢快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一颗敏感澄澈的心,同时有着妇人的沧桑和少女的天真,也让我们读到了她的自信又诚挚、聪慧而快乐。这样的女性着实让人羡慕。你能不说这是一种巴黎式的法国浪漫吗? 怪不得书封设计上写着一句特别的话——只有巴黎会产生这样一本书。我想我是表示十分认同的。它的法文书名“Bouquiner”,除了阅读还有搜罗古籍的意思。 此书的翻译俞佳乐在书的完结处写说,淘旧书是法国人的悠久传统,无论是塞纳河畔的小书摊,还是圣米歇尔大街边的著名书店,那是一种法式浪漫。同时,法国人在拥挤的地铁中尚能专心阅读,令她觉得书痴爱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她还是那句话,只要人们喜欢安妮的书就好。 诚然,只要你沉浸式地去读去感受,哪怕只是一个句子、一个说法、一个观点、一个比喻,甚至是一句形容,哪怕读过不久后便忘记了,但只要是你当下喜欢的,能从中回味,那便是你读书的乐趣和收获。 读过就行,喜欢就好。谁说不是呢! 推荐指数:5星 读书札记二: /洛尘/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世界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得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纸质书,因为计划阅读的书单不少,所以一直没排上日程,某天小伙伴强推《额尔古纳河右岸》,发现手头居然有现成的,正好一本收尾,于是就翻开了《右岸》。 这是第一次读迟子建老师的小说,打开书本,就打开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美好的世界,故事通过以放养驯鹿为生的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游猎民族的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叙述徐徐展开…… “我是风和雨的老熟人了,我有90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给看老了……” 在叙述人苍凉的语调中,我们慢慢走进一个原始而纯粹的世界。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群鄂温克人,河流的左岸曾经是他们的故乡,因为战乱,他们的祖先被迫从雅库特州的勒拿河迁徙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里。勒拿河上游的拉穆湖(贝加尔湖)是他们原初的乡愁。 “勒拿河是一条蓝色的河流,传说它宽阔得连啄木鸟都不能飞过去。在勒拿河的上游,有一个拉穆湖,也就是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注入湖中,湖水也是碧蓝的。拉穆湖中生长着许多碧绿的水草,太阳离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还有粉的和白的荷花。拉穆湖周围,是挺拔的高山,我们的祖先———一个梳着长辫子的鄂温克人,就居住在这里。” 这群“雅库特”人的后裔百年前就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他们以乌力楞为群落,以放养驯鹿和游猎为生,住在夜晚看得见星星的希楞柱里,敬奉玛鲁神、崇拜火神;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在希楞柱的风声中诞生,消失时也随风而逝;在他们的世界里,要挽救一个生命,就必须付出同等的生命为代价;他们深信善恶终有果报;他们嫉恶如仇,相爱时热烈、不爱的绝不勉强和将就,他们也会为爱而不得深陷痛苦…… 在他们的世界里,森林是他们美好的家园。 “松鼠喜欢在秋天时为冬天储藏食物,他们爱吃蘑菇,如果秋天时蘑菇多,它们就采集一些挂在树上,那些干枯的蘑菇看上去就像被霜打了的花朵,从蘑菇所处的树枝的位置上,你可以判断出冬天的雪大不大。如果雪大,它们就会把蘑菇往高处挂,雪小则挂得低些。所以雪还没来的时候,我们从松鼠挂在树枝的蘑菇身上,就可以知道我们将面临怎样一个冬天。” 读完这一段,第一次知道可爱精灵的松鼠竟然还是如此智慧的小生灵! “雨停了,西边天上飘荡着几缕橘红的晚霞。如果说夕阳是一面金色的鼓的话,这些晚霞就是悠悠鼓声了。” “清新的空气和这突如其来的绿树,就像朝我飘来的两只温柔的小猫,他们伸出活泼而又湿润的舌头,一左一右地舔着我的脸颊,将我的困乏一扫而空。” 作者饱含深情的独特描写,让我不禁对遥远的大兴安岭那片广袤的森林心生向往。 “瓦罗加知道我喜欢紫菊花,就特意做了个花瓶给我。为了衬托紫色,他选的桦树皮都是颜色偏暗而且有水样花纹的。花瓶只有一巴掌高,侧面看是扁平的,上下一样地宽,只不过瓶口微微往里收了收。瓦罗加说插这种菊花,不能用又高又细的花瓶,那样不但花插得少,而且看上去好像花仿佛受了束缚,不耐看。插这种花朵不大而又枝繁叶茂的花,必须用口大而且瓶身低矮的花瓶,那样花儿看上去才精神。” 这大段的关于花瓶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瓦罗加与生俱来的朴素审美和温柔细腻的性格。 部落的萨满是人们和玛鲁神之间沟通的桥梁,他(她)肩负着为部落祈福求雨、治病消灾的责任,所以萨满必须是天选的,当某人即将成为萨满时,会表现出某些异常的迹象,部落的人们会自然而然地知道他(她)即将成为萨满。身为萨满注定是孤独和痛苦的,故事中的两任萨满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都有各自不同的悲剧人生:尼都萨满默默守护了深爱的迖玛拉一生,当迖玛拉的丈夫、尼都的弟弟去世以后,两人又囿于部落的习俗不能在一起,在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命运中痛苦地度过了余生;妮浩有深爱她的丈夫,但是萨满的责任让她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女儿贝尓娜因为无法承受永远笼罩在自己身上死亡的阴影而离家出走,妮浩身上那种责任和爱的撕扯让她痛彻心扉。 历史的进程无可避免地影响着鄂温克人。 日本人占领时期,鄂温克的男人们必须下山受训帮日本人去打仗,这种被奴役的痛苦和战争带来的伤痛影响着乌力楞的一个个家庭。而共和国成立后的大炼钢铁使原始森林被大肆砍伐,驯鹿能吃的食物越来越少,鄂温克人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越来越逼仄,政府开始给鄂温克人建定居点,年轻人也开始接受外面的世界。而老人们习惯了森林里的风雨湖泊、鸟语花香,喜欢住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里,就算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他们依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美丽的家园。 故事的尾声“半个月亮”中:“我们再也不用在搬迁时留下树号,山中的路越来越多了。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我”的外孙女画家依莲娜,在现世和原乡间挣扎,终于迷失在黑暗中的贝尓茨河。 “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经分不清天上人间。” 读完《右岸》,和当初读《云中记》的感觉颇有相似之处,同样是即将失去的家园,同样是一个文明最后的守护者,那种美好事物终将逝去的无力感,充溢心胸! 推荐指数:4.5星 一句话分享 今日心情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 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 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End |
|
来自: 走走停停blabla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