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原则: 【证治方药】 (一)风热 1,临床表现:初起眼睑边缘潮红而肿,痒痛交作,以痒为主,睑缘有鳞屑粘附。舌苔薄,脉浮缓。 2,病因病机:风热外袭。上犯眼目,睑缘红肿痒痛。 3,治法:疏风清热。 4,方剂:消风散(《局方》)加减。 药物:羌活10g,防风10g,荆芥10g,连翘10g,僵蚕10g,蝉衣6g,黄芩10g,白蒺藜10g,地肤子10g,薄荷6g(后下)。 方义:羌活、防风、荆芥、薄荷疏风祛邪,连翘、黄芩清热解毒,循蚕、蝉衣宣透搜风,白蒺藜、地肤子祛风利湿而止痒。 加减:睑缘肿胀者加车前子、茯苓利湿消肿,红肿痛甚加菊花、银花清热祛风。 5,变通法:若外有风热侵袭,内有内热蕴盛者,可用消风散(《外科正宗》)加减。药如荆芥、防风、生地、当归、苦参、蝉表、牛蒡子、知母、石膏等,祛风凉血清热作用更好。 (二)湿热 1,临床表现:睑缘红肿渍烂,渗出黄水,疼痛奇痒,怕光流泪,睫毛根部有黄痂堆积,口干苦。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病因病机:湿热壅盛,凝聚睑缘,红赤靡烂。 3,治法:清热除湿。 4,方剂:除湿汤(《眼科纂耍》)加减。 药物:黄苓10g,黄连10g,连翘10g,六一散10g(包),车前子10g(包),荆芥10g,防风10g,木通10g,陈皮6g,甘草6g。 方义:黄芩、黄连、连翘清热解毒,六一散、车前子、木通利湿消肿,荆芥、防风祛风止痒,陈皮、甘草和胃调中。 加减:渗出黄水多者可加土茯苓、萆薜利湿清热,睑缘奇痒者加蝉衣、白蒺藜祛风止痒。 5、变通法:热毒盛者,可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清肝泄热。 (三)血虚 1,临床表现:眼睑干涩而痒,睫毛根部有皮屑附着,或眼睑皮肤增厚粗糙,多见于老人或体弱者,呈慢性病程。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疲乏无力。舌质淡,脉虚。 2、病因病机:血虚风燥,眼睑皮肤失于濡养,故干涩而痒。 3,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4,方剂:养血除风汤(《张皆春眼科证治》)加减。 药物:当归10g,白芍10g,花粉10g,川芎6g,荆芥10g,甘草6g。 方义:当归、白芍养血,川芎、荆芥祛风,天花粉润燥。甘草围中。 加减:眼睑痒甚者,加白蒺藜、蝉衣祛风止痒。 5,变通法:可用四物汤(《局方》)加祛风止痒药,如白鲜皮、白蒺藜等。 (四)脾虚 1,临床表现:眼脸微红而痒,红轻烂重,糜烂胶着。或见白色鳞屑积聚睫毛周围。脘痞腹胀,食欲不振,时而使溏。舌淡苔白滑,脉濡。 2,病因病机:脾虚失于健运,水湿内生,停于眼睑,久而溃烂。 3,治法:健脾渗湿。 4,方剂:参苓白术散(《局方》)加减。 药物:党参10g,白术各10g,车前子10g(包),扁豆10g,陈皮6g。山药10g,砂仁6g(打、后下),茯苓15g,甘草6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苡仁15g。 方义:党参、白术、山药、扁豆、甘草健脾,车前子、茯苓、苡仁、地肤子、白鲜皮渗湿止痒,砂仁、陈皮理气和中。 加减:兼见湿热者,加苍术、黄柏,即合二妙九(《丹溪心法》)以清热燥湿。 5,变通法:湿甚者可用平胃散(《局方》)台五苓散(《伤寒论》),燥湿利湿为主。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鱼际、商阳、行间、中渚、侠溪、大骨空、小骨空。 方法:大骨空、小骨空用灯火灸法,间日1次。商阳、鱼际点刺放血,不留针。行间、中渚、侠溪用毫针常规刺法,泻法或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 疗程:日1次,5~7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眼、目1、目2,配肝、脾、胃。每次取单侧,左右交替。 方法:王不留行子敷贴固定,自行按压3~4次。 疗程:3日1次,5~7次为1疗程。 【外治法】 (一)药洗法 处方:千里光60g,秦皮15g,硫酸锌5g。 用法:先将前二味加水煮沸,过滤后加入硫酸锌,温洗患部,日3~4次。 (二)药涂法 1,处方:川连、黄柏各3g。 用法:研极细末,以香油或人乳调成浆状涂患处。日3~4次。 2,处方:五倍子15g。 用法;研投细末,用蜂蜜调涂患处,日3~4次。 【评述】 眼睑弦赤烂一症。主因为风、湿、热,风以痒,湿以烂,热以赤,致成局部皮肤红赤糜烂,而有痒痛者。在治疗时,急性期以祛风、利湿、清热为主;若慢性期多为血虚、脾虚而致,则需养血润肤或健脾渗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