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以终为始

 土而不渣 2022-10-10 发布于重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个习惯就是讲的“以终为始”。字面意思大抵是希望我们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要考虑到最后的结果再去做事,体现了做事要有目标、计划和原则。如何去理解?

所谓目标性,就是做一件事一定要想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和可能存在的结果。自己想要的结果是应然,最终呈现的结果是实然。我们要搞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把自己想要的结果看成是努力之后的必然,便缺乏了对实然的认识,也缺乏对自我准确的判断。人不是造物主,有些事总存在命运一说。那么,自己想要的结果应该是一定要争取达到的,穷尽心力、办法都要去争取,但没有得到的时候也应该能放得下,从而去接受曾经预想过的结果之一。

接受实然结果,不是说我们要放弃自己的目标,动摇自己的信念,而是对自己的目标有一定的弹性,明白当下实然结果和自己想要结果之间的某些关联。去承认之间的联系,去寻找之间的规律,然后把实然结果变成某个阶段的产物,确保自己一定是收获了什么后再出发,继续循着想要的结果去做。或许仍然是下一个阶段的产物,永无终点。

或许我们的人生很多时候只能是无限接近目标,从未达成目标。那我们则更需要对所谓目标的一个准确认识。既要对抱定的目标不打折扣的去执行,又要对最终的不如意结果欣然接受。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有了这些认识,我们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就会更具体,也会更实事求是。

搞明白了自己的目标,自然计划就跟着出现了。人总不能说自己想要吃谷子,却不想着春天去种,中间去打理,秋天去收获吧。只要有了目标,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路线就自然出现了。此时,路线存在多条,就需要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去优化。做计划就是优化实施路径。确实很像我们的导航,输入目的地便了好几条路线,司机要做的就是选择一条路去走。不过,随着旅途中各种参数的变化,便又会出现一些路线的调整,然而大的方向不会偏离,更不至于南辕北辙。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最优方案的紧箍在要求。我们计划安排同样遵循最优方案要求。只是,不同的人优化的方案不同罢了,但一定都属于个人的最优解。

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我们要分阶段去检验计划的完成性,搞明白计划的继续实施是否和目标的达成保持着密切的相关性。如果发现偏离就需要赶紧修正回来。这就好像我们要去往雪山,结果发现雪山到了我们背后。是我们的路径错了,还是某一个阶段的曲折,必须要分析清楚。如果没有雪山这个目标,那我们走到哪里似乎就都是对的,却又全是错,没有一个标准衡量。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我们的起心动念。虽然终点定义了目标,决定了计划,但起心动念创造了终点。回归心去想想我们想要的终点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所有行事的准则。起心动念都错了,又怎么可能到达设想的美好终点,除非一开始就奔着地狱而去。

行事的原则是什么,起心动念时早就标定好了。也就决定了我们的行动的力量与愿力大小。

终点自然而然的转化成了目标和计划,起心动念自然而然的创造了终点的意义。心力越大,愿景越大,人的能动性才会更大。如果当下你只想躺平,那就去好好想想“终点”为何,检视自己的“开始”的问题。

最后,无论起心动念多少次,创造了多少个终点,流出了多少的目标与计划,行动一定是第一要务。抓紧去做,目标再大再远,都从细微处一点一点去做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