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高血压一直是导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促进基层高血压防治、达标,众多学者与临床医务人员做出了不懈努力。 正值2022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为改善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医学界心血管频道特邀对话心血管健康联盟专家大咖。本次我们邀请到的是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霍勇教授,并就“高血压防治——H型高血压和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DN)”为主题,与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 所有人都应筛查“H型高血压”全世界通过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表明,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第一大危险因素。 高血压无论在中国还是其它国家发病率都很高,且高血压的发病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那么高血压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有没有差异呢?随着对高血压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亚洲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远高于美国人群,,且中国高血压患者脑卒中更高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霍勇教授表示通过过去的几十年的研究发现有一种因素能反映这种差异——高血压患者一旦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即“H型高血压”),能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尤其使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高。研究发现中国的高血压患者75%是H型高血压,美国仅占20%-30%。 霍勇教授建议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需要筛查同型半胱氨酸(hcy),将hcy检测纳入常规检查范围,做到H型高血压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那么具体该如何筛查? 1)主要通过抽血化验检查hcy的含量。 2)除此之外,可以检查叶酸含量,因为叶酸缺乏是hcy升高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3)还可以检查叶酸代谢中的一些基因突变的位点,如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2)基因C677T位点。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该越低越好关于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标准客观上存在一些争议,不同医院hcy正常值范围有所不同(如>10μmol/L或>15μmol/L),霍勇教授表示实际上,hcy>5μmol/L就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要引起重视,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该越低越好。 基于已有的循证学证据,hcy水平≥10μmol/L会增加脑卒中风险,因此霍教授表示H型高血压以10μmol/L为诊断标准是不存在争议的,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H型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注意补充叶酸临床上处理普通高血压患者强调坚持早期且长期控制血压,通过联合使用降压药物或采用复方制剂进行高质量的降压,而H型高血压病人在此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叶酸的”精准“补充。 霍勇教授强调叶酸在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分裂与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长期服用大剂量叶酸会增加增殖性肿瘤的风险,所以我们在强调补充叶酸时一定要精准剂量。 经过足够的研究和循证学依据证明,每天大约补充0.4-0.8mg叶酸(孕妇一般补充0.4mg,H型高血压患者一般补充0.8mg),特殊患者(MTHF2 TT基因型)可增加至1.6mg,换句话说也就是1天1mg左右的叶酸[1]。 除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外,第3种 高血压治疗方式 虽然我国高血压防治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的高血压治疗方式主要以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对高血压的介入治疗,从研究到循证学证据及今天的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DN)异军突起。 RDN技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微创介入手术治疗高血压的革命性创新疗法,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RDN技术经历了六七十年的发展走到临床实操阶段,打破了患者只能依赖药物降压的困境,带来治疗高血压的革命性变化。 RDN技术的适应人群较广,无论是对一级高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还是难治性高血压都有较好的效果。 RDN技术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霍勇教授表示对于高血压患者甚至冠心病患者来说,RDN技术并不能够取代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石。但是对那些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依从性差或者吃药有严重不良反应患者,或可选择RDN技术。 RDN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帮助高血压的管理。当高血压患者完成了RDN技术后,绝大多数仍需要药物干预,因为高血压是一个终身疾病,高血压的治疗不仅体现在血压的数值下降,更重要的是需注意高血压在体内的一个进程,对肾素-血管紧张素-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 霍勇教授表示:高血压患者完成了RDN技术后大部分患者仍需要药物干预是基本原则,但是在此基础上如果一些患者采用RDN技术后,血压控制得较好,或可有望停止药物治疗。 RDN技术未来可期随着国家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也驱动了心血管诊疗技术的发展,许多中国高血压诊疗专家们在RDN技术的发展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建立基于中国研究的新概念。 霍勇教授提到了其牵头的smart研究[2]不同于国际上其它研究,它使用的肾神经标测/选择性消融系统可标测肾交感/副交感神经位点,选择性地去除肾交感神经。在RDN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中具有显著的意义,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高质量原创研究结果。 霍勇教授表示对国家RDN技术包括介入治疗的发展充满信心,也对中国在医疗技术创新引领方面充满信心,期待RDN技术给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多的选择,提醒广大医务人员要以科学、谨慎的态度使RDN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且高质量。 在我国未有效控制的高血压人群很多,高血压的预防和诊治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霍勇教授强调要建设好我们国家的高血压达标中心,并且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呼吁广大医务人员、社会群众以及国家共同努力! ![]()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联合单位:心血管健康联盟 高血压达标中心 责任编辑:彭建萍 版权申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