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陇西还是陇右?看热播剧《风起陇西》的时候,你搞清这两个概念了吗? 《风起陇西》剧情吐槽第一集。张郃为什么舍近求远?曹魏雍凉都督又为什么不是曹真? 《风起陇西》剧情吐槽第二集。高堂隆到底姓什么,董卓又是哪一年入长安的? 《风起陇西》剧情吐槽第三集。天水郡距离褒斜道只需翻过一座山? 《风起陇西》剧情吐槽第四集。竹鹊能飞几百里?诸葛亮北伐可以直接派空降兵了! 《风起陇西》第五集,陈恭和糜冲去汉中是怎么从陈仓道转到褒斜道的?难道是坐竹鹊飞过去的? 《风起陇西》第六集。三国惊现高科技。陈恭再次使用竹鹊,跨越汉中盆地直飞三百里。 《风起陇西》第七集。三国蜀汉最精锐的白毦兵,在刘备死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揭秘蜀汉禁军制度。 风起陇西第八集开头,陈恭和秦泽来到一处荒山,谈到当初张鲁军营被废弃的事。 ![]() 这里的表述比较符合事实,当初曹操征汉中,张鲁之弟张卫在阳平关筑城防守,当时阳平关还在山上。 后来因为曹魏放弃武都郡,汉中西面威胁不再,因此原有的阳平关山城防御作用就下降了,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将阳平关进行了转移。 他所驻扎的那个阳平石马,也就是新的阳平关,此时已经挪到了浕水以东沔阳县(今勉县)的平原地区了,在今天仍然有遗址保存下来。 ![]() 关于阳平关我曾在这篇文章中详细介绍过。 建安的尾声(十六)马鸣阁、广石之战。大名鼎鼎的阳平关究竟在哪? 因此这里说原有的军营废弃了是符合历史的,好评。 接下来错误就很低级。 ![]() 陈恭和糜冲走的是陈仓道,如果走褒斜道,他们肯定不会去阳平关,这是老生常谈了。 下面是个好评,终于把郭淮的职务叫对了! ![]() 然后是第九集。 在这一集中,翟悦说过一句话:两年前丞相南征。 ![]() 故事发生在建兴六年(228年),两年前就是建兴四年。 问题是诸葛亮平南中是建兴三年的事,而且没有跨年,当年冬天返回成都。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十二月,亮还成都。(三国志后主传) 稍微翻翻书就能知道的事,这个错误不应该。 最后就是本篇的重头戏了,剧中提到马盛去乐城看岳父,但是因为城西发生洪水,道路被冲毁。 ![]() 这里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当时并没有乐城,乐城是诸葛亮在建兴七年主持修建的。是一年后的事。 七年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冬,亮徙府营於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三国志后主传) 第二是个逻辑问题,因为乐城在今天汉中市城固县一带,位于南郑以东,如果是城西发生洪水,肯定影响不到南郑以东通向乐城的道路。 ![]() 那么诸葛亮修筑乐城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个要塞地理位置并不险要,似乎起不到太好的防守作用。 事实上这正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在劣势下合理利用资源,充分体现了他绝佳的军事才能。 魏国想要伐蜀,总共有六条路径。从西向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还有从东三郡方向的通道。 由于通道太多,无法长时间分别重兵防御,于是在诸葛亮过人的军事智慧下诞生了汉、乐二城防御体系。 其中汉城针对的就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的防御。 先看祁山道、陈仓道,通过这两条路进攻汉中,必然要经过武都郡,而武都在建兴七年初已经被拿下,因此这一年诸葛亮才修建了汉城,把汉中西部的重点防御放在这里。 原因就是魏军如果从祁山道、陈仓道南下,在经过武都时肯定会有预警,到时候再前去阳平一带布防也不晚。 而魏军如果走褒斜道,则可以去褒斜道进入汉中盆地的入口石门栈道处布防。 而汉中东部的乐城则是针对的傥骆道、子午道、还有从东三郡方向的通道。 如果要防住这三个方向敌军的进攻,需要布防的地方是兴势山和赤坂,如果收到敌军南下的消息,乐城驻军可以及时前去布防。 ![]()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走子午道大举入侵,最终还未曾交战就因为天降大雨被迫退兵,这一次乐城的威力虽然没能发挥,但是不要紧,总有他派上用场的时候。 正始五年(244年),曹真之子曹爽发动十余万大军走傥骆道南征,最终王平在兴势山成功御敌,曹爽无功而返。乐城的威力终于得到了体现。 总之汉、乐二城并非位于天险之处,是个屯兵处,但是能及时发兵守住要害,你从哪来我就去守哪里,机动性很强,和打地鼠差不多。 这个策略极为有效,可以说是花小钱办大事这一原则的充分体现,诸葛亮已经明明白白写好了操作指南,后人只需照抄就行。 最后乖乖听话的王平尝到了甜头,而另辟蹊径的姜维。。。。。。 ![]() 近期文章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