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运河,我的家

 苏迷 2022-10-10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2年09月28日 A11版

  □清塘荷韵

  我家门前一条河,在苏州浒墅关小镇上穿镇而过。这条河,是我们家乡人心底的母亲河,它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远古走来,带着我们心底的无数记忆,伴我们成长。它就是名闻全国的京杭大运河。这条全长3200多公里,沟通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千年河流,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沿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

  我从小就住在运河岸边,运河的水把我滋养大,我在它的身边,看四季的风景,更是看见了它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河奔流,千古悠悠,我的运河,我的家。

  春天的运河,是大船驶过河面时翻滚的大浪推开晨的静谧,是船儿互相交会时汽笛的互鸣,是运河岸边后备厢夜市的热闹带来时尚的烟火气息。拆建上、下塘南北街,修建的运河步道像一条彩虹玉带,镶嵌在运河两岸。玉带上柳丝正长、樱花烂漫的春之旋律迎风一唱,便引得河水也泛出春光,在粼粼的波纹里映出春天的绿色。曾经的野草花,舒展着沐浴新风的柔姿,曼妙迷人;旧时王谢的堂前燕,在运河两岸的新景中,鸣叫着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如今的运河,从当年窄小的河面、破落的河岸到现在春天的一幅美妙之画,真的是一番滔天巨变。这幅新时代的画卷中,水是底色,绿树、舟船都是泼墨于春天这张宣纸上的恬淡温情,而矗立于河面上新造的兴贤桥、浒墅关二桥和正在收尾的北津桥,就像一座座城堡,守护着我们的大运河,守护着家乡。

  夏天的运河应该是最美丽的。特别是傍晚,站在北津桥上看运河,大河水一路向北延伸,远远望过去,水天相连。天气虽然热,但站在桥上,无论怎样,有船驶过时,推开的浪总会带上来一股水汽,跟着风,凉凉地扑到你的身上。压过水面的波纹搅碎了黄昏里的光,一水的碎片般的鳞状,但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不是看夕阳,而是依然和小时候般在数着过往的船只。只是河面上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木排,此时你所能感受到的,除了天空之下气势恢宏的大河奔流,更能体会到的是一条河流,一路向北的船声不息。

  岸边那紫气腾腾开着的重瓣木槿和薰衣草一粉一紫,不管是在白昼还是黄昏,都摇曳着轻盈的身姿,跳着夏天的舞蹈,把人们的视线从遥远的回忆拉到今天“夜色撩人处,飞虹架两岸”的璀璨之中。从运河西岸望向东岸,现代的高楼建筑和民国建筑,在高低起伏的平面视觉中,异常亮丽。那些璀璨的灯光,和着兴贤桥上路灯的明亮,如果逢着月圆之日的月光,可以想象河面上悠悠地铺展着碧波银光和霓虹灯火,波光潋滟,舟楫推浪,那是何等的美丽!

  去年秋天开始,我常常喜欢从运河西岸的北面走到南面,跨过南津桥,再沿着运河东岸的彩虹步道一直往南走。一路走,发现了在斑驳的古建映衬下,运河秋天的美。文昌阁前的运河水,和这一座千年道院,相得益彰地描述着秋光里的神秘和幽深。当我站在桥上看运河风景,黄昏的夕阳里,无论是近看,还是远眺,两岸披着黄色衣衫的草木,似乎把自己身边的水域也映衬得黄澄澄的。离开草木的视线,看见一抹夕阳,就那样慢吞吞地从远远的山边移过来,折射出落日的余晖,照在了高楼的玻璃窗上,又从玻璃窗上弹射到大运河的水面上,泛出点点微红的波浪,与微黄衔接,水天相映,自然成色。虽无“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味,却也是别有一番秋的韵味,让人情不自禁想到“最美不过夕阳红”的人生意味。

  年过五十,我在这样的意味里想起小时候冬天的运河。天色好像一直是灰蒙蒙的,粗线条般简单的颜色以及随意吹得水面皱褶四起的寒风,都让人觉得那时候冬天的单调。

  半生的时间过去了,现在的运河,冬天已经大变模样。河水从早晨开始就清亮亮地流着,在日光的照射下隐去一团团冬雾的迷蒙。来往繁忙的船只,蓝天下的小桥流水,董公堤畔的绿枝细条,甚至衰草叶黄、枯苇荡漾都成了我们眼里最美的画。倒映在运河水里的一簇红,原来是穿着色彩亮丽衣服的大妈,在这里跳舞拍抖音视频,让我们在运河岸边的凭栏处,拾得冬天里一抹亮丽的色彩。站在这里,一边是旧貌换新颜的小镇车水马龙,一边是大河波浪宽、一路向前的千年古运河,我似乎看见一部伟大的史诗,在岁月里酝酿。

  大运河2500多年的时光里,在我的家乡留下了不少的历史痕迹,也在这片奋发向前的热土上,深耕着运河文化,把现代的科技文明,铺洒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城市的活力,小镇的激情,在运河水的浪涛声里,雀跃着未来的新发展。我的运河,我的家,我在你的怀抱里成长,你的秀美,你的欢颜,你的生生不息,永远在我心里流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