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长水 古河新运

 苏迷 2022-10-10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2年09月27日 A12版

  □蔡 斌

  ●这淙淙潺潺、四通八达的苏州水脉,是滋养吾土吾民的有机叶脉,也是凝结民胞物与的亲情血脉;是永续社会成长的发展命脉,也是接续斯文在兹的千年文脉

  ●运河经济,造就了苏州明清鼎盛时期名副其实的“百业之城”和“百作之城” ●这条悠远的岁月之河,围绕着河与城,围绕着河与人,也留给了后人无尽的历史人文遗产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流动着的多维、活态的系统工程,是“中国梦”在神州大地上落地生根、生长开花并结出硕果的伟大实践。纵观大运河文化带全域,南北贯通,一水相连,既有开放与凝聚、流动与稳定、多样与一体辩证统一的共性,不同的区域也每因其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的差异形成特质。

  流动的国运命脉

  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是大运河沿线关联水系最发达、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大运河由北而来,出无锡向东南到望亭与望虞河立交后即进入苏州段,至苏州城东宝带桥折向南行,在吴江平望与太浦河平交,沿澜溪塘到苏浙边界鸭子坝止。其中上段南岸与多条入太湖河道连接,主要有浒光运河、胥江和苏东河等;上段北岸与沿长江水系相通,主要有望虞河、元和塘、阳澄湖和娄江等,其中望虞河与运河立交,是排泄太湖洪水和引长江水入太湖的骨干河道,元和塘、阳澄湖和娄江均通过苏州环城河与运河相通,元和塘向北经常熟接常浒河入长江,阳澄湖向东北有白茆塘、七浦塘、杨林塘分别穿过张家港河入长江,娄江向东经昆山接浏河入长江。运河下段向南主要与黄浦江水系的吴淞江、苏申外港线、太浦河、頔塘等相交,其中吴淞江出东太湖瓜泾口,过运河后向东经昆山石浦进入上海,连接苏州河、蕴藻浜,为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起自宝带桥,向东南串联同里湖、白蚬湖经昆山周庄进入淀山湖;而太浦河作为太湖最大的排洪河道,同时也是向上海供水的主要河道,在平望与运河相交后向东汇入黄浦江;頔塘西通浙江湖州,在平望与运河相交后入太浦河,称长湖申线。在江浙沪一带由江、河、湖、海构成的水域系统中,苏州大运河起到了通篇贯穿的中枢调度作用。

  大运河苏州城区段在漫长的运河流经变迁过程中,也产生了过去曾作为运河一部分通航而后来遭遇改道的情况,这些旧运河水道包括山塘河、上塘河、胥江横塘至胥门段、环城河,它们和城内水系一起仍然应该被涵盖在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内通盘规划,而且有其不可替代的城市空间重要性及功用,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由于运河水道变迁,原本和运河并不直接连接的水域部分也纳入了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的范畴,像上方山脚下“十里石湖八里溪”的石湖、太湖历史上重要的出水口鲇鱼口,各有其特色和亮点。

  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设,不仅仅是到由运河串起来的沿线上去寻找、放大并呈现少数几个有意义的点,在线性河道的基础上连同周边还构成了有一定带宽的文化廊道,由这些廊道向外延伸、辐射,又能形成一个个文化扇面。出于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系在其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大运河全域的其他区段相较,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的特质简单地说,也完全可以用“强富美高”来概括,即经济强、水域富、人文美、颜值高。这既是特质,也是优势。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全局的整体规划,立足本区域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依托本区域及周边势头良好的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愿景,既是整个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也是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时代进程中达成两个标杆、率先步入现代化的创新示范亮点。

  水城水乡水天堂

  苏州是水做的,城是水城,乡是水乡,倚棹而歌的水乡与河道纵横的水城一起构筑了这水的天堂。千百年来,生于斯、居于斯的芸芸众生,即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在这里“乘流而来,枕河而居,依水而作,沿岸而憩”。作为水城水乡,据2017年苏州首次水文化遗产调查统计,苏州共有大小河道2.18万条,已认定的水文化遗产2224处。逝者如斯的苏州水里面蕴涵着中华文明,映漾着江南文化:智者乐水,其随物赋形,富于变化,大江东流,如时代趋向浩浩汤汤;上善莫若水,水的优势和特性在于它的流动性,随势流泻,无所不在,奔冲激越,充满活力;水又有八德,其功能细大不捐而又兼容并包,其形态丰富多样而又各臻其妙。这淙淙潺潺、四通八达的苏州水脉,是滋养吾土吾民的有机叶脉,也是凝结民胞物与的亲情血脉;是永续社会成长的发展命脉,也是接续斯文在兹的千年文脉。

  千百年来,流淌着多方活水的大运河,给苏州带来了富裕与繁荣。明唐伯虎诗中的“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以及清曹雪芹笔下的东南一隅有苏州,有城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些姑苏繁华最生动的写照,深深印刻在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而因早期运河水滋养的七里山塘、“金阊”之地,就成为传统中国市民社会富足昌盛的文化符号。金阊门,银胥门,货栈密布,商贾云集,米市探听枫桥价,苏州过后无艇搭。倚靠运河,苏州在历史上长期一直是南来北往人员、物流的重要集散地和中枢地。同样也是借助于运河,漕运和海运在苏州形成了彼此呼应的联动效应,为南北物资平衡与往来、塑形全国统一性的社会与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运河经济,造就了苏州明清鼎盛时期名副其实的“百业之城”和“百作之城”。天付吴人闲岁月,在这看似优哉游哉、上苍特殊眷顾的背后,是苏州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明清以来首屈一指、堪称发达的商业、服务业和手工艺。苏州历史上商业门类齐全,至康熙年间,城内有布店76家,金铺珠宝铺79家,木商132家。而作为丝绸手工业的重镇,至雍正年间,苏州有踹坊450余家,踹匠2万余人,城东半为机杼声。仅清代中叶《姑苏繁华图》上标有具体市招的店铺就多达230余家。至同治年间,山西、陕西、河南三省商人在苏所设商号80余家,遍布全境的徽商经营在泾流纵横、市镇林立的苏州地区更是有“无徽不成镇”的声势。整个明清时期,苏州全城曾出现过160余处地域型的商业会馆。技艺精湛的苏作,几乎覆盖了传统手工业的所有领域,而且像木作、玉作、珠宝业、刺绣业、刻书业、年画业、花木业、制扇业、制伞业,甚至小到颜料业、儿童耍货业,都居于传统手工业生产的核心位置或引领时尚的领先位置。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沿线,具有独特历史人文内涵的景致十分丰富、比比皆是。例如位于运河故道、南侧环城河的古盘门一带,诸如水陆城门、瑞光塔、吴门桥构成的盘门三景,城门设计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历代诗人在此的诗文咏绎,护城河外近现代的工业遗址群等等,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沿河漫走,兴味无尽。而沿着南环城河,从西侧的解放桥泵站到东边的人民桥,这一片水域有始建于不同年代、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形态内涵不一的桥梁近十座,包括了嘉运新桥、吉水桥、吴门桥、水关桥、新老裕棠桥、兴龙桥、蟠龙桥等,旧时盘门内还有名声不小的窥塔桥,堪称一个幕天席地的“桥梁博物馆”。位于苏州大运河南端的盛泽镇,居于江南水乡泽国一隅,借助运河之利,上达苏城,下联杭城,由运河联结组织起来的周边水系网络满足了丝绸业对原材料采置、从业者流动、成品输送和经销商往来的运营要求,绿荫响缫车,只种桑麻不种花,丝绸业成为带动一个普通的水乡聚落发展壮大的支柱产业,衣披天下,而这个繁荣的先决条件就是大运河的连通。

  运河脉动太湖心

  万年太湖史,千年大运河,太湖是苏州地区乃至江南地区的母亲湖。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认知到的本区域最早人类活动遗迹,即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太湖三山岛。千百年来,居行栖止于斯的太湖渔民一直奉治水的禹王为神明,并有大禹会部落首领于禹期山的传说。至少从中古时期开始,《尚书·禹贡》中的“三江既入,震泽厎定”就已成为治理太湖的一项纲领性原则,即治理太湖水利问题的要诀在于大禹式的“疏”,在于如何有效地、多通道、多功能将太湖水引入长江、东海。太湖水利治理与开发利用,奠定了本区域社会乃至文明发展的基础。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今天的苏州地区之所以是这样一个范围,主要不是由行政命令人为设定的,而是有着自然条件的基本逻辑,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太湖的水域的覆盖以及延展。而运河作为水运“国道”,在本区域水系中举凡通航、运输、泄洪、灌溉诸多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串联协调作用。探讨本区域任何水的问题,如果是脱离太湖来谈,都是难以想象的。大运河与太湖的关系,简言之,如果我们把本区域看作是一个具象的人体生命,大运河就是它沟通南北、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动脉,那么太湖就是它的心脏,而与太湖以及大运河连接的江河湖荡就是它的无数毛细血管,出入太湖的河流多达228条,区域内河流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这是一个十分复杂同时又是无法割裂的整体水资源系统。

  苏运长悠悠,太湖是水源。大运河苏州段在整个大运河中一直是水量最充沛、最稳定、航行条件最好的一个河段,这与它所依仗的太湖以及千百年来当地人民形成的治理太湖流域趋利避害的经验智慧有很大的关系。在本区域内,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今天的现状来看,运河与太湖从来都是联通着的,而联多联少、如何联通也一直随着种种时地因素发生着变化。从历史上来看,与望亭、浒墅关南下的运河水汇合的沙墩口,通过胥江抵达苏城胥门的胥口,通过五龙桥汇入苏城盘门的鲇鱼口,太湖、大运河以及吴淞江于此交集的瓜泾港,均为太湖与大运河联通的重要节点。而当代的望虞河、太浦河两大水利工程在处理太湖泄水及与运河交集的问题上也体现了现代文明的能力和智慧。

  大运河与太湖作为本区域水体的重要认知对象,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亟待厘清。从同的一面来讲,其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能起到的有效作用,都是充满能量、难以估算的;另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太湖生态保护与发展,在本区域内,还均应视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架构点。从不同的一面来讲,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太湖航运是点对点的,以太湖西洞庭山的情况为例,历史上的湖州—西山—无锡航班、曾作为江浙界河的甪头郑泾河以及前湾后埠的繁盛,在很长时段并没有改变当地以村落为主体的聚居格局;而运河航运则是连成片的,在枫桥镇的米市、枣市街的枣市以及盛泽镇的绸市这些个案中,运河主航道对带动社会发展、形成城市枢纽以及市镇集群均起到了引领作用。

  打好运河牌,太湖是王牌。大运河与太湖,面临着时代发展新的处境与契机,需要新的定位、新的思路。需要从联通、辐射、形成互通有无、你中有我的社会连接和结合,凝聚文化共识、筑牢社会内结构支撑的角度来拓展相关工作思路。而开发、培育由大运河浒关段、浒光运河、木光运河、胥江所构成的“运河—太湖”水上生态游环线,或许可以作为撬动苏州西部真山真水园中城建设、促进太湖全域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的有效杠杆。

  两千五百多年来,大运河苏州段,这条悠远的岁月之河,围绕着河与城,围绕着河与人,也留给了后人无尽的历史人文遗产,无数胜迹、往昔、故事与体验,仍然存活在今人的生活空间和精神记忆里,这是历史的慷慨馈赠,是古韵苏州的滋味源头。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是追踪、复现、回味这一历史人文的沧桑之美并从中收获有益的人生启迪的重要场域,为此,我们需要深耕历史,面向未来。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