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方法“适用性”写作的11个模板:用什么方法取决于研究问题

 昵称30214245 2022-10-10 发布于湖北

研究方法是期刊论文选题及写作的基本要素之一。方法适用性,说的是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一研究方法,以及选择的这个研究方法完全能满足期刊论文写作的需要。然而,不少作者虽然在论文中使用了研究方法,但文中对“方法适用性”阐述不足,影响论文的立题和实际展开。围绕常见学科已发表C刊论文,我们提取出11个模板,帮助大家写好期刊论文“方法适用性”。

一、方法取向

方法取向,说的是特定研究方法所遵循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如果一个研究方法所遵循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与期刊论文准备求解的研究问题比较吻合,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方法取向”来阐述该方法在论文中的适用性。比如,《大学教师对“好老师”之理解的实践推理——一项扎根理论研究的过程及其反思》一文,即采用了这种写作方式。作者首先指出自己采用了什么方法取向,然后解释这一方法取向是什么意思,最后阐述这一方法取向与自己的研究问题的密切关系。

文章图片1

模板句式:针对……问题,本研究采用了……方法取向,即……(解释这一方法取向是什么)。之所以采用……方法取向来探究……这一问题,是因为:这种更趋向对于研究……更具有……指导意义。……方法研究的过程会不断增进对……的认识和理解,促进……。

二、方法共识

这一写法比较好理解,即某些领域使用××方法是学界公认的,属于共识,不需要过多解释。作者只需要把“这一共识是什么”写出来,就可以阐述清楚“方法适用性”。比如,“政策分析”一般都会涉及文本分析或内容分析,这些方法原本就适合用于分析政策。这一点毫无疑问,无需多言。再如,浙江温岭的恳谈协商实践,在我国“民主协商”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把这一地区作为论文里的个案来研究民主协商问题,自然具有明显的适用性。

文章图片2

模板句式1:……方法是……问题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基于……,判断与透析……。……问题主要由N部分组成:……。因此,本文主要围绕N方面展开研究。

文章图片3

模板句式2:众所周知,……(研究主题)在学术研究中能成为关键词,多数要归功于……。要从……层面关注……(研究主题),……方法的新都和小度都是公认的。基于此,本文选择……作为研究方法。

三、方法取向 对象代表性

这种写法是单要素写法的延伸,它在“方法取向”基础上,增加了“对象代表性”这一要素,用来强调不仅自己选取的研究方法完全适合本研究,而且在此方法范畴下选取的分析对象,也具有明显的代表性。也即方法和对象的选择,都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比如,《“拔尖计划”学生的学习有何不同———基于生命科学学生调查和科学家访谈的混合研究》一文,作者在“研究方法”部分,首先介绍了混合研究的方法取向,即“采用三角互补策略,定量和质性相对独立地同步收集数据,最后整合各自的结果”,之后介绍了上述取向下定量研究的问题、质性研究的问题,最后解释了为什么选择“生命科学”领域而不是别的学科领域的“拔尖计划”作为分析对象。

文章图片4

模板句式:本研究的……方法采用……。……方法研究的问题设置为……。逻辑上,……方法研究针对……问题(做什么),从而深化或修正既往认识。……是……问题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分析对象)作为……之一(在研究对象中的重要性),……。与……(相关的分析对象)相比,……(本文分析对象)……(自身的独特性)。同时也由于研究团队得到了深入研究现场的许可,因此选取……作为分析对象。

四、已有方法局限 本方法优势

当我们想在论文中解释“方法适用性”时,潜台词往往是已有研究的方法存在某些局限性,不能满足自己论文的研究需要,这就需要引进新方法,且新方法具有旧方法所没有的一些优势。因此,“已有方法局限 本方法优势”也是“方法适用性”的常见写法。

比如,《死刑存废的民意维度——以组织卖淫罪可罚性观念的测量为中心》一文,作者想用“接近概率比率抽样(PPS)”方法进行抽象,但是他采取了迂回的写作策略。也即,不首先介绍自己实际使用的方法,而是先说国外经常使用的“GPS辅助区域抽样”方法。作者一方面承认上述方法具有一定合理性,另一方面又指出它不适合我国国情,不利于克服人口密度估计这一障碍。这就点出了国外那个方法的局限性,反衬出自己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相对优势,很好地解释了“方法适用性”。

文章图片5

模板句式1:利用……对……进行……研究(旧方法的操作介绍),此即……方法(旧方法名称)。理论上,该方法可降低……(旧方法的积极效果)。但在我国……情况下,该方法难以克服……障碍。在我国现实的……状态下,完全脱离……,似乎更难保证……(旧方法局限性的后果)。由此,本研究采用了……方法(新方法)。

模板句式2:为了……(研究问题),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初步的……方法。……文献讨论了……,但是……(已有方法的局限性)。……(新方法)能够综合考虑……(新方法的优势),可以应用到……领域。

五、上层方法 本方法优势

理论上,同一个方法(以A方法指代)可以应用于很多学科。不同学科对同一方法的各自应用,衍生出各种子方法(以a方法指代)。相对于a方法,A方法属于上层方法,具有更大的适用性。相对于A方法,a方法在不违背A方法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也发展出只适合本学科领域的方法规则,具有其他平级子方法所不具有的优势。如果某个研究问题从属于某个大类问题,适合使用某上层方法,且该上层方法内部存在一个更加适合研究该问题的子方法,那么,使用“上层方法 本方法优势”来解释“方法适用性”,便等于为相关解释提供了双保险。

比如,《经验回溯与文化反思:劳动阶层研究生的群体叙事》一文,作者要研究“劳动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后与原生家庭的亲子互动模式、情感关系,以及他们对劳动家庭文化的反思”。研究个人生活史,显然适合做叙事研究,这是学界共识,教育领域的个人生活史也不例外。这是从上层方法角度,解释“方法适用性”。另外,教育叙事研究按主体类型划分,又可分为教育个体叙事和教育群体叙事。该文研究的是家庭里的个人生活史,因此,使用教育群体叙事研究更为合适。这是从子方法角度解释“方法适用性”。

文章图片6

模板句式:近年来,A方法(上层方法)作为一种了解……(问题领域)的便捷方法备受学术界青睐。a方法(子方法)是指,……。就……(方法类型划分标准)来讲,a方法可以分为a1方法、a2方法……。a1方法(论文实际要用的方法)之所以采取采用……方式,是为了……(方法优势)。本研究便采用a1方法。

六、方法可操作 对象代表性

“可操作”是论文选题及写作的重要评价标准,方法也不例外。一个方法再好,但作者自己驾驭不了,无从实施,那就没什么用。“方法适用性”解释,也要考虑方法是否可操作,有时还要考虑对象的代表性。

比如,《身体的劳动与劳动者——以足疗店青年女技师为例》一文,作者要研究身体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对于上述问题,最好的研究方式显然是近距离观察以及深度访谈。而作者恰好具备实施上述方法的有利条件,因此,可以从“方法可操作性”角度去解释“方法适用性”。另外,身体劳动有很多种,作者所选择的“足疗”只是其中一种。因此,需要解释为何选择这一工种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度方法,也即解释对象代表性。

文章图片7

模板句式:本文主要采用……研究方法。……,……(方法可操作性)。文章选取……(分析对象)来呈现……(研究问题)。……,……,因此……有着研究样本的“类型代表性”。

七、方法取向 本方法求解可靠性 对象代表性

这一写法,就是先介绍研究方法的特色,之后介绍使用该方法求解研究问题是可靠的。为了阐述严谨,有时还要介绍对象的代表性,当然,“对象代表性”的写作位置比较灵活。

比如,《被裹挟的普通高中教育——基于近30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词频分析》一文,作者首先介绍为什么选择《工作要点》作为分析对象,并给出了三个理由。之后针对《工作要点》,作者提出使用词频分析法。他首先介绍了词频分析法的研究取向,之后从“方法求解可靠性”角度,解释了为什么选择使用该方法,从而说清楚了“方法适用性”。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模板句式:我们选择……为分析对象。其理由有三:一是……。二是……。三是……。对……(分析对象)的解读,选择的是……方法。所谓……方法,是指……。选择该方法的理由是:其一,……。其二,……。

八、已有方法局限 前沿观点 本方法优势

前面曾提到“方法适用性”有一种写法,就是写“已有方法局限 本方法优势”。“已有方法局限”与“本方法优势”之间,如果能增加“前沿观点”,则更能确保新旧方法之间的顺利推导,更能确保“方法适用性”的严密解释。这里的“前沿观点”,指的是已有文献对自己论文研究问题的观点。

比如《“五反”运动中“贪污分子”的证成程序研究》一文,作者首先指出以往“群众运动”研究多用一个个案,之后他引用了一个前沿观点“政治运动的基层运行逻辑是极其私人化的个人体验”。言外之意是,研究“群众运动”不能只用一个个案,如果只有一个个案,怎么体现“私人化个人体验”的多样性呢?这就为强调该文所用的48组个人档案的方法优势,做好了铺垫。

文章图片11

模板句式:以往的研究讨论……(问题领域)往往用……(已有方法局限性的具体体现),但是“……(研究问题的前沿观点)”。有鉴于此,本文以……为基础(新方法优势的说明),来讨论……问题。

九、已有方法局限 本方法优势 方法思路

这一写法,就是在“已有方法局限 本方法优势”的基础上,增加了“方法思路”这一要素,用来进一步说明“本方法优势”在论文中的实际展开,也即对“方法适用性”给出更为细致的交代。由于这一写法理解起来并不难,因此这里不再赘述。接下来,我们直接介绍这一写作模板可用的几种表达句式。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模板句式1: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的理解,不过其中显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以及值得作进一步研究的地方。首先,虽然上述研究表明,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并试图……。然而,由于这些研究……,很可能会……,致使……(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其后果1),因此均有待进一步……。其次,虽然一些研究试图……,但是这些研究不仅没有……,而且……。这种做法由于……,很容易面临……问题(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其后果2),因此其中获得的结果是否稳健同样有待进一步的检验。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本方法优势及方法思路)

文章图片14

模板句式2:对于……(问题领域),仅仅依靠……(已有方法)还不足以……(局限和后果),较为科学的求证途径或应经由……研究(新方法及方法优势),通过……来考察……(方法思路)。

十、已有方法局限 新方法切入点/方法思路 对象代表性

这一写法,其实是前面几种写法的综合。基本写作逻辑是:通过已有方法的局限,推导出新方法对问题研究的切入点,或者推导出论文的方法思路等,最后介绍对象的代表性。通过上面三个逻辑要素,完成对“方法适用性”的回答。这一模板可用的表达句式有以下几种。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模板句式1:针对上述问题,现有研究相对不足,多数仅为……研究,缺乏……的分析(已有方法局限)。本文认为,若要深入考察……(研究问题),必须得从……入手(新方法切入点)。根据学界与媒体的一般观察,……(调研对象)往往成为……(对象代表性1),除掉少数例外,中国的……几乎都……(对象代表性2)。因此,唯有通过……(新方法),我们才能确切掌握。我们将以……(N个分析对象)加以分析。这N个分析对象,分别代表……:一种为……,一种为……。N种为……。每个都曾经……(对象代表性)。

文章图片17

模板句式2:现有理论成果多从……方法等角度探讨……(问题领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但……(已有方法局限性)。为此,笔者以……为关注点,选择……,试图通过……等方法研究……(方法思路)。之所以选择双离合,主要考虑到……(对象代表性)。

十一、已有方法局限 方法趋势 方法优势 对象代表性

这一写法,与上一种写法最大的区别就是,通过“方法趋势”和“方法优势”两个要素,更加强调新方法符合研究趋势、新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因而适用于自己的研究。

文章图片18

模板句式:可见,对于该命题的认知,学界尚属于……(已有方法不足)。随着……在……研究领域的风靡,通过……方法核实……正处在方兴未艾之时(方法趋势)。因而,借助……(分析对象),以……的研究方法,重新研究……,不失为一种另辟蹊径式的研究进路。一方面,可以竭力摆脱……的依赖(方法优势1);另一方面通过……方式增强结论的说服力和立体感,或许能产生……的功效(方法优势2)。为此,本文选择……为研究样本,借助……方法论工具,研究……。之所以选择……为分析样本,首先因为……(对象代表性1);其次因为……(对象代表性2)。另外,我们能够相对完整地搜集……材料,从而为……方法的运用创设便利条件,客观上也促进了样本的选择。

小结

期刊论文“方法适用性”写作的11个模板,尽管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具体要素以及要素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但这不意味着要素多的模板就更好、要素少的模板就差一些。也即,这些模板更多是为我们提供论文写作逻辑上的提示,而不是鼓吹照抄照搬、把它们当作必须要遵循的形式要求。期刊论文的方法适用性,说到底是要解释为什么我们选择这个研究方法,以及通过解释让审稿人相信“选择这个方法,确实能满足本文的研究需要”。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没必要纠结到底参考哪个模板,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以及所属学科灵活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