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可以宅一阵子,但不能丧一辈子

 熙桓心理 2022-10-11 发布于北京

明心标路 起人心航

01.

“宅”又“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身边总有人跟我说:

 “发现自己越来越宅了。”

 “一到周末就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躲在家里。” “明明知道外面有很多活动,但是感觉没什么兴趣,没有出门的欲望。” ……

 原本只作为少数人的属性——“宅”,在当今社会似乎正蔓延开来。我不知道如果现在做一下调查,会有多少人是宅男宅女,但感觉周围自称是宅男宅女的人越来越多了。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便越来越多地听到类似的对话: 

“周末打算去哪儿?” 

“哪儿都不去,就在家宅着。” 

与此同时,有一种与“宅”紧密相关的文化,逐渐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那就是“丧文化”。

“丧文化”的流行,始于网络上一度疯传的那张“葛优躺”的图片。这张图片传达出的无力感和颓废感,因其准确地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疲惫心态,从而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有一种“宅”是对人际关系的逃避。一个人如果很难在人际关系中感到舒服、获得滋养,通常就会选择逃避。这种人的外在表现就是比较宅,相比出门参加社交活动,他们更愿意待在家里打游戏、睡觉,做一些对自己来说更有控制感的事情。

有一种“丧”,是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如果一个人反复地经受失败,在不管付出多大努力后依然遭受失败的情况下,就会逐渐进入抑郁状态,对自己的能力渐渐丧失信心,从而产生无力、绝望的感觉。当然,“丧”的状态不至于这么严重,但是身体上的严重疲惫无力和精神上的极度颓废低迷,会使人产生一种轻微抑郁的感受。 

还有很多年轻人,他们选择“宅”和“丧”的状态,是一种自嘲精神的体现。他们往往背负着巨大的获取世俗成功的压力,一旦发现成功无望,就不再执着于追求外在的光鲜,转而接纳自己“就是这样平凡的一个人”,觉得“我躺着什么都不做的状态挺棒的”。这是一种无奈的表达,也是一个人在高压之下为自己找到的一个宣泄压力的出口。

这个出口即使看上去挺让人心疼的,但可能也已经是当代年轻人所能选择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舒服的姿态了。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丧”代表了一种淡泊、安稳的心态,是一种正能量的体现。对于每个承受着高压的个体来说,好像确实如此。

但是我们不妨从一个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想想,我们真的只能靠“宅”和“丧”来为自己找宣泄压力的出口吗?

02.

产生宅和丧的原因

我们究竟经历了什么,让自己变得如此无力?人往往不是因为极不务实而被淘汰,而是因为一旦表现出一丝松懈,就会遭遇很多的指责、压力、不理解,甚至被边缘化。

当这样的遭遇多次发生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对自己身上的某些品质进行“阉割”,强迫自己“积极向上”,那些基本的人性或许正在消失,逐渐变成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因为你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会承受重大的压力,觉得没有人会看得起你,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当一些简单粗暴的标准成为唯一考量自己和他人的准则时,大批“积极向上”的人可能根本就不会考虑自己所作所为的不合理之处,而是继续理所当然地在生活中去执行这些标准。一个人会在内心对自己进行暴力改造,我将此称作“去人性化”。大多数去人性化的过程,不是一个缺乏反省能力的普通个体所能控制的。 

有时你会发现,人类在设计规则方面,真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有时你又会发现,人类往往又会成为自己引以为傲的天赋的牺牲品和受害者。没错,很多人既是规则的参与者和构建者,同时又是受害者。

回到“宅”和“丧”的主题上。为什么“宅”和“丧”的状态会在社会中蔓延?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如此没有活力、如此颓废,以致闭门不出,回避社交?为什么人们只能用小确幸和自嘲来安慰自己?事实上,一个人变得越来越“宅”,越来越“丧”,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1)不愿面对人际关系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去面对人际关系,刻意回避人际关系,这很有可能说明我们外在的人际关系评价模式出了问题。比如,人际关系的维度越来越聚焦于攀比:比财富,比社会地位,比颜值,等等,这些攀比势必会给人带来压力。人们将“颜值即正义”“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等口号挂在口头上,保存在记忆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暴富的,又有多少人可以实现暴富。我们如果过多地关注这些攀比的内容,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自我效能感低下、缺乏活力的状态。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就开始回避人际关系,因为至少在家里把门一关,可以暂时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这个世界对我的要求太高了,索性就让我躲在家里吧。 

(2)过多的实用主义思维实用主义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以致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根深蒂固。“不做无用之事”,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一种典型的思维方式。但遗憾的是,我们的人性需求不分“有用”和“无用”,我们的灵魂需求不分“有用”和“无用”。“有用”和“无用”只是物质世界里基于社会需求,针对事物的一个分类方法,可惜我们现在已经将此严重泛化了。符合我们利益要求的,我们就去做;不符合我们利益要求的,我们就不做。对我们有用的人,我们就去结交;暂时看不到对我们有任何用处的人,我们就不结交,甚至回避。不少人都如此看待事物、看待他人,把一切当作我们实现目标的工具。人们把他人工具化的倾向越厉害,对人际关系的厌恶和回避程度就越严重。同时,你将他人工具化,其实也是将自己工具化,这种物化自我的行为,也会让你从心里更加厌恶社交。 

(3)失控感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个人价值的渺小。工业化的发展让“流水线”“螺丝钉”的理念深入人心,很多人一辈子都可能只是属于某条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显得渺小得可怜。在这样的一种精神氛围里,个人的价值感在哪里?一切都让人感到无力、失控。一个人对外界的失控感越强烈,就越容易躲在自己的窝里,因为只有在这个窝里,才能体会到自己对人生的掌控感。 

(4)“成功”的奴隶 “成功”好像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几乎让所有的人都甘愿成为它的奴隶。有些人为什么会“丧”?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离“成功”太远,远到自己无能为力,因此只能靠“丧”的方式来寻找一个压力的出口。我们被“成功”捆绑,于是对自己施行去人性化,也将别人工具化。然而,我们的理性虽然可以强制要求自己这么做,但是我们的人性承载不了如此暴力的要求,所以我们坐立不安,一会儿抑郁,一会儿焦虑,实际上就是在反抗。

03.

以人为本 重获安宁

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里的一面镜子,人际关系也是每个人的一面镜子。

越来越多的人因抑郁、焦虑而选择“宅”和“丧”的生活状态。一个时代的环境是人性的投射,环境反过来又会作用于人性,我们既是重压之下的承受者,同时又是这个时代的构建者。

在当今社会,最大的恶就是“急功近利”。不论是成功的人,还是失败的人,不论是焦虑中的我们,还是大批的“空心人”,我们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富裕,可能都付出了巨大的精神代价,这些代价便是:

我们的精神创伤不断弥漫、扩散,让我们的内心不得安宁。 

我想说的是,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需要少一些“成功”欲望,多一些人道主义精神。 

每个人都应该多花一点儿时间,去反思一下那些堂而皇之的所谓的“标准”和“合理性”,让自己透过那些标准和规则看到背后的人,在物与人的衡量中,在规则与人的衡量中,把人看得高一点儿。

只有每个人都真正去实践人道主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们的人性才会一点点地回归,我们才能把自己从精神的荒漠里拯救出来。

The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