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人以为美人计实施成功,岂不知英国人将计就计,成为双面间谍

 王浩然 2022-10-11 发布于山东

1983年6月17日早晨8点左右,莫斯科列宁大街一幢20层高的外国人公寓发生了跳楼自杀事件。有人看到一个身影从12层楼敞开的窗口跳下,摔到大楼的通道旁,当场死亡。这是一名中年男子,体态微胖,穿着考究,头部已经摔裂,一丝自额头流经嘴角的血迹凝固在脸上,让人触目惊心。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那双死鱼般的眼球流露出的恐惧神情,似乎在暗示着他遭遇了异常恐怖的事件。

几天之后,苏联官方公布了调查结果:死者丹尼斯.斯金纳,54岁,英国米兰银行驻莫斯科办事处首席代表。斯金纳于1968年来到苏联,1975年回国,一年后再次来苏联任职。至于死因,苏方认定为“非犯罪活动所致”。

结论公布后立即遭到英方的反对。6月24日,英国大使馆抗议苏方在未通知自己的情况下单独验尸,经过协商,当天下午双方再次对斯金纳的尸体进行了全面检验和勘察,随后尸体移交英方运送回伦敦。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7月初,英国某机关专门组织一个由验尸官、病理学家等6人组成的调查组对尸体再次进行详细检验,最终得出与苏方截然相反的给果:死者生前受到撞击,体内有多处淤血点,身上有多处伤痕,据此可以判定死者并非自杀,而是他杀。更离奇的是,在得出谋杀结论后,英国并没有大肆宣扬,而是选择悄悄将斯金纳的遗体火化,秘密埋葬,并且承担此项任务的竟然是几名谍报机关工作人员!事情看起来愈发复杂了,一个普通银行家的死为什么会引起英国如此的关注?苏联对此事的草率处理意味着什么?英方的做法是息事宁人还是欲盖弥彰呢?

苏联解体后,随着绝密档案曝光,这一段往事逐渐浮出水面,笼罩在斯金纳坟墓上的谜团终于揭开。

1967年5月,步入初夏的伦敦阳光绚烂。38岁的斯金纳正在办公室处理繁忙的业务,一个电话打了进来。打电话的是他的老板——英国国际电子计算机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汤姆逊。几分钟后,斯金纳彬彬有礼地站到了总经理的办公桌前,等着老板吩咐在电话中谈到的“要事”。

看见斯金纳的到来,汤姆逊顿时面露笑容,身体微微向后倾斜,顺势靠在椅背上:“你最近几年的表现非常出色,十分让人满意。眼下公司准备在莫斯科开展主要业务,你是否愿意去那里寻求更大的发展呢?”

“您的夸奖让我受宠若惊。我很愿意为公司尽绵薄之力。”

“好!我没看走眼,你果然是个杰出人才,有瑰力,有胆量!我保证那是个值得你为之奋斗的职位。但是......”汤姆逊面色忽然一变,路出一丝为难的神情。

“有什么问题吗?”

“嗯,是这样的,此番莫斯科之行,你还有一项特殊任务,所以你的家人必须留在这里。”

“什么任务?”斯金纳一脸疑惑。

汤姆逊微微抬了抬下巴,眼神转向斯金纳的背后。

斯金纳这才惊讶地发现,背后一直有个人正笑意盈盈地看着他。

原来,这个人是英国秘密情报局的专员,名叫安德鲁.威尔逊,汤姆逊所说的“特殊任务”就是他授意的。英国想通过诸如国际电子计算机公司之类的商业机构在苏联部署情报网络,以掌握苏联人的动向,于是就有了公司在莫斯科的“发展计划”,以及名为派驻代表,实为商业间谍的这个职位。斯金纳以前在电影里看到过“007”的故事,没想到自己如今竟然破天荒地与那种波诡云谲、刀光剑影的生活联系到一起。

“我们都是凡人,不过是从事了不同的工作而已,”威尔逊淡然一笑,“我们的生活可不是电影里那种样子,这是一个组织,需要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来配合完成任务,有些甚至是你想不到的,我们需要一张遍布社会的网络才能确保诸事顺利。”

斯金纳依然心存疑虑,像他这样一个普通人,没有受过特殊训练,对间谋行业一窍不通,怎么可能为情报部门服务呢?

“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只需要你把苏联人提的任何要求都事先传给我们就可以了。当然,如果还有别的需要,我们也会派人通知你的。”

威尔逊这一席话彻底打消了斯金纳的顾虑。当一个商业间谍,传递不需要特别手段窃取的情报,又有丰厚的报酬,确实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想到这里,斯金纳一口应承下来。他万万不会想到,几年后的他非但没有成为游走于商界和情报界的风云人物,反而为此丢了性命。

在帝国情报局的支持下,短短3天,英国国际电子计算机有限公司莫斯科办事处就挂牌成立了。按照汤姆逊的指示,斯金纳顺利地坐上了办事处主任的头把交椅。他也不负众望,凭借自己的稳重和勤奋,迅速打开了局面,在莫斯科站稳了脚跟。

事业小有成就的斯金纳渐渐有了闲暇时间,以及难以打发的孤单寂寞。一个30多岁的男人独自在异乡奋斗,身边没几个亲朋好友,更别说妻子儿女了。特别是斯金纳平时就喜欢拈花惹草,如今又不受约束,不免有了放荡之念。

没想到好梦很快便成真了。

一个周末,莫斯科市内繁华街区的外国驻苏大使馆一如既往地举行舞会,小楼的夜莺大厅灯火辉煌,轻歌曼舞,一派上流社会的高雅与悠闲。参加舞会有外国使馆的文武官员和眷属,也有苏联上层社会的名流,绅士们三五成群,谈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时举起手中酒杯相互致敬;贵妇们则是衣香鬓影地穿梭往来,身上的珠宝光彩熠熠,俏丽的面容更是楚楚动人。柔美的灯光、悠扬的音乐,这样的夜晚实在是人间天堂。

这也是斯金纳在苏联乏味的日子中为数不多的乐趣之一,此刻他愜意地坐在柔软的沙发上与一位五十出头的男子闲谈,但是目光却贪婪地四下扫射,追逐着大厅里的霓裳艳影。

很快,一位年轻女子进入了他的视线。

从背影看,这位姑娘有着一头微微卷曲的棕黄色头发,柔顺中透着云雾般的轻盈;身上穿着时下流行的浅灰色纱质迷你裙,在色彩斑斓的香艳中显得格外恬淡、素雅。斯金纳不禁在心中暗暗赞叹。作为行走多年的情场老手,直觉告诉他,这位姑娘一定是清丽不失高贵、优雅中略带俏皮的美人儿。

一曲华丽的探戈不失时机地响起,仿佛在热情地召唤人们滑进舞池尽享欢乐一刻。斯金纳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他用眼角的余光扫射了一下,确定还没有旁人邀请这位姑娘跳舞,便急切地对身旁的朋友建议说:“这么优美的音乐,不跳上一曲太可惜了!"说罢尽量平静地站起身,慢慢走向心中的那位天使。

“小姐,如果能请您跳支舞,我将感到无比荣幸。"

“先生,她当然不会拒绝像您这样优雅的绅士。不过,或许您应该叫她太太。"旁边的朋友心领神会,配合得天衣无缝。

那女子果然起身,微笑着伸出手表示接受邀请。

斯金纳此时早已魂飞天外,因为眼前的这位女子真的太美了,即便是阅女无数的他,也从未见过如此动人的女人。

舞曲结束后,斯金纳认识了这位名叫柳德米拉的女子。柳德米拉24岁,已经结婚,丈夫是空军军官,长期在外执行任务,几个月才回家一次。短暂的舞会邂逅使斯金纳与柳德米拉难舍难离,之后二人更是经常一起吃饭、跳舞、逛公园。斯金纳如醉如痴地享受着与柳德米拉在一起的时光,柳德米拉似乎也十分满意这个密友,有时会向他抱怨自己的痛苦。

柳德米拉的婚姻是一场权力操纵的结果,尽管丈夫很爱她,但是她却以为这桩看起来“门当户对”的婚姻是观念的产物,这个思想上的障碍让她无法接受丈夫的爱。面对柳德米拉的倾诉,斯金纳激动不已。一方面出于异国他乡遇到知己的兴奋,另一方面,这一位既有青春少女的魅力,又有成熟少妇的风情的柳德米拉显然需要自己的陪伴,面对诱惑他不免想入非非。

洞若观火的苏联人很快窥破了斯金纳的心思,不失时机地主动献上柳德米拉,给斯金纳做日常秘书,并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英国人初来乍到,需要个本地的人来辅佐。这一切自然是合了斯金纳的心意的。于是二人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关系日益亲密。

面对突如其来的“美女秘书”,英国情报局不免产生怀疑,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推辞,加之柳德米拉虽然出身官宦世家,却毫无娇宠蛮横之气,对于分内业务样样在行,从收发电报、打字校稿到往来接待、整理材料都尽心尽力,处理得井井有条。因此事情就被搁置下来,也正是这个环节上的疏忽,最终导致事态失控,将斯金纳由前程似锦的大道推向了死亡之路

很快,斯金纳与柳德米拉的丑闻传到了柳德米拉的军官丈夫的耳朵里。这位丈夫似乎异常“愤怒”,扬言要一枪打死斯金纳。柳德米拉奋不顾身地前去“求情”,这让已经意乱情迷的斯金纳感动不已,从此更是对柳德米拉千依百顺。

与此同时,斯金纳远在伦敦的妻子露茜也听到了丈夫与人有染的传闻,于是亲自打电话给斯金纳求证,斯金纳犹豫了片刻,最终决定坦白:“是真的,露茜,我很对不起你。”不久之后,二人终于办理离婚手续,分道扬镳。恢复自由身的斯金纳更离不开柳德米拉了,坠人爱河的他难以自拔,恨不得柳德米拉马上离婚,自己好与她名正言顺地在一起。

可是事情并没有像他所想的那般一帆风顺。

一天晚上,斯金纳来到莫斯科郊外一处僻静的河畔与柳德米拉约会。二人在柳枞树下携手散步,享受着清爽的微风和浪漫的月光。

“斯金纳,你知道我有多爱你啊!”柳德米拉停下来,深情地望着斯金纳。

“柳德米拉,我知道,但是我更爱你啊,为了你我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可是,我们......”

“怎么了?柳德米拉,你还在犹豫吗?”

“不是的,我是怕。”

“怕什么?你是最勇敢的姑娘!”

“我是怕,即使我离婚了,也无法和你在一起。”

“为什么呢?”斯金纳声音越来越大,柳德米拉的啜泣声让他感到诧异与不安。

柳德米拉终于控制不住,哭了起来。她告诉斯金纳,自己的公公是一位克格勃官员,尽管她已经苦苦哀求,但是公公态度非常坚决,除非斯金纳以同意与克格勃合作为交换条件,否则柳德米拉永远不能与他儿子离婚。

“他提出这样的无理要求就是知道你不会答应的,而且,我也不能让自己的爱人背负背叛祖国的罪名最终身败名裂,咱们公开吵场架算了,要不你就回英国去,这样也就不会有什么麻烦了。”柳德米拉哭着说。

听了柳德米拉的话,斯金纳深受感动,同时也对面前这个女人更加怜惜:“只要他们同意我们结婚,无论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斯金纳,你真是太让我感动了!”柳德米拉哭着投入斯金纳的怀抱,心中却是喜笑颜开。这场戏演到这里基本算是大功告成,接下来她就可以等着上级机关的荣誉奖章和丰厚奖金了。

原来柳德米拉并非什么官宦子弟,而是克格勃派往斯金纳身边的间谍。克格勃最初的目的是监视斯金纳,看其是否有不轨行为,后来发现斯金纳精明能干,手中又掌握着英国电子计算机的重要资料,这正是克格勃急需获取的情报,于是便决定以柳德米拉为色相诱饵,让斯金纳为自己服务。美人计向来是克格勃的惯用伎俩,多年来屡试不爽,尤其是像斯金纳这样风流成性的男人,更是全部中招,无一例外。

不久之后,在柳德米拉的安排下,斯金纳与她的“公公”米哈伊洛维奇会面洽谈合作事宜。斯金纳答应帮助苏联从国外弄到大型电子计算机,要知道,当时大功率的电子计算机被视为商业秘密,就连技术手册也禁止流传,克格勃自然喜出望外,当场拍板成交。作为交换条件,1973年12月31日,斯金纳也如愿在莫斯科正式迎娶柳德米拉为妻。

斯金纳的俯首称臣让克格勃对这次行动结果颇为满意,然而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斯金纳早已识破了克格勃的阴谋,他所做的不过是将计就计,而柳德米拉也弄假成真,真的爱上了斯金纳,二人不仅结了婚,不久后还生下了一个小孩儿。

斯金纳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的使命,如今虽然中了克格勃的圈套,但是如果真的为其效力,就极有可能遭到英国秘密情报局的惩罚。这种惩罚就像柳德米拉说的那样“身败名裂”,搞不好还得搭上性命。因此,在一次回伦敦汇报工作的时候,他不失时机地对情报部门坦白了自己在莫斯科受骗上当的前因后果。英国秘密情报局得知这一变故后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觉得这是天赐良机,可以利用克格勃对他的信任反过来窃取更机密的情报。于是,斯金纳便成了表面上听命于克格勃,实际上却效力于英国的双重间谍。

斯金纳按照英国秘密情报局的安排,向克格勃透露了一部分电子计算机方面的情报,并且“费尽周折”地搞到了一台大功率电子计算机,以此获得了克格勃的高度信任。他也凭借多年混迹莫斯科的经验,断断续续地趁工作之便四处走访,包括对神秘殿堂克里姆林宫的探究,接近苏联的部长级人物和其他高官。这让他迅速成为莫斯科官场上左右逢源、具有特殊待遇的人物,这样的待遇,即便是西方大亨商贾也望尘莫及。

另一方面,斯金纳在商业上的成就也颇受公司和国内其他大享的关注和宠爱,1974年,英国政府秘密授予他帝国勋章,以鼓励他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时隔不久,斯金纳被英国米兰银行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特殊培训后,他被任命为驻莫斯科的首席代表。一连串的机遇,让斯金纳摇身一变,从计算机公司的高级管理岗位扶摇直上,俨然成为一名银行家。

虽然事业上春风得意,但是斯金纳并没有因此而忘乎所以。间谍身份始终让他心悬一线,他知道走错一步就是全盘皆输,尤其是身处异地,又面对老奸巨猾的苏联特工,更是丝毫马虎不得。然而斯金纳毕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素质上的缺陷很快让他露出马脚,引起克格勃的怀疑。

1974年,斯金纳以英国米兰银行驻莫斯科首席代表的身份返回苏联任职的时候,柳德米拉并没有同行,而是居住在伦敦北区的哈罗。1978年,柳德米拉曾带着孩子回莫斯科与斯金纳团聚,3年之后,也就是1981年,斯金纳利用一个偶然机会,在征得苏联克格勃头目阿列克夫的同意之后将妻小再次送回伦敦,并永远定居在英国。阿列克夫的上司听说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后勃然大怒,毫不留情地给了他一个处分。直到此时,克格勃才对斯金纳的真实身份产生怀疑,而柳德米拉已经移居到了英国,与克格勃脱离了联系。

无巧不成书,斯金纳在某次鸡尾酒会晚宴上的表现更加确定了克格勃心中的疑问。

这是一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晚宴,华丽的布置、丰盛的小吃、轻松的音乐,一切都是那么平常。斯金纳穿着考究,满面春风地迎来送往,他是这次宴会的主角。

然而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与刚刚夹着公文包走进来的人会面。这是一位从军事演习会议现场赶来的苏联高级武官,身材高大魁梧,神态凝重严肃。

“斯金纳,我是军人,快人快语。我们现在正在裁军,那些转业到地方的军人也得靠点儿本事养活自己,我想让他们跟着你学习经商,你觉得如何?”

“当然可以!只是我的主要业务是电子计算机专业,你的那些士兵可以胜任吗?”

“我们的转业军人中有懂这方面专业知识的,请你多多关照啦!”

“没问题!来,让我们干一杯吧!”

“为我们的合作干杯!”

就在二人兴致勃勃地继续聊天之时,一个电话打过来找这位武官。

“是谁知道我在这里呢?”

“抱歉,先生,我不方便询问对方的身份,还是请您亲自去接听吧。”女招待十分礼貌地说。

“好吧......斯金纳,等我回来再聊。”

“好的,您尽管去吧。”

斯金纳手中的酒还没有喝完,武官就回来了,但是闲谈却不得不中止,因为有事需要立即处理,武官匆匆地告别斯金纳,离开了酒会。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没有丝毫反常。

然而,这位高级武官很快发现随身秘藏的一个装有作战演习图册的公文夹不见了。这位高级武官也是训练有素的军人,经过仔细回忆,他确认接触的唯一对象就是斯金纳。

文件丢失让克格勃加紧了对斯金纳的监视和调查。他们开始怀疑斯金纳是双重间谍,也在为英国的情报机构做事。

“斯金纳,你必须让柳德米拉回到苏联,这件事对你、对我都非常重要!”

“斯金纳,我希望你考虑一下后果,从你踏入谍海开始,就已经身不由己了,你的生命再也不是你自己的了,明白吗?”

阿列克夫的态度一次比一次强硬。

斯金纳心里清楚大事不妙,在强大的压力面前,没有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他有些按捺不住:“那只有随便了,因为我非返回英国不可,那里有我的妻子和儿子,那里才是我的家。”

尽管施以重压,但是克格勃一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毕竟斯金纳还是个值得留着的小角色,如果他肯“弃暗投明”的话。直到英国方面出了乱子,斯金纳的身份才彻底暴露在克格勃面前。 1982年,英国军情五处的 K 部苏联情报处处长迈克尔.贝坦尼由于生活长期失意而投靠了克枚勃,1983年,也是他向克格勃报告了斯金纳的真实身份以及将于近日返回伦敦的消息。克格勃决定采取行动。

斯金纳很快发现自己被监视了,长途电话也遭到窃听。他隐约感到自己遇上了麻烦,但始终想不到究竟是什么地方露了马脚。抱着一丝侥幸心理,他硬着头皮向苏联有关部门提出回伦敦处理公务,并说服柳德米拉一同回莫斯科的要求,克格勃当然知道他在说谎,于是威胁他说:“你的家无论在哪儿都休想安宁!”

1983年6月14日深夜,斯金纳与住在伦敦的柳德米拉通了一次长途电话,告诉她他即将回国的消息:“我会很快地出现在你面前,比你想象的还快,两周内回家。再见!亲爱的,很快会见到你。”斯金纳自以为使用夫妻之间约定的暗语会万无一失,哪知克格勃早已窃听了全部内容,并破译了对话中的“密码”。次日清晨,楼下徘徊着三三两两的形迹可疑的人让斯金纳大惊失色,他知道那是克格勃的间谍。很明显,他已经暴露了身份,如果此时出去必定死路一条。

左思右想,最后他心生一计,用便笺写了封短信,悄悄塞给四楼邻居凯恩夫人,嘱咐她赶紧把这封信转交给英国大使馆。凯恩一家是斯金纳的密友,他们也从斯金纳那里得到不少好处,因此凯恩夫人自然不会怠慢,立即赶到她丈夫的办公地点,凯恩先生也知道情况紧急,于是驱车前往英国大使馆,当面把信交给了负责安全事务的一等秘书约翰.伯内特。两小时后,在伯内特的安排下,斯金纳被安全转移到英国大使馆,之后又被安排到使馆的乡间别墅避难。

一天之后,斯金纳再次被带回大使馆,这一次接待他的还有副大使戴维.拉特福德。

面对自己的同胞,斯金纳将自己10多年的间谍身份全盘托出,并告诉他们自己当下的危险处境。“按照计划,我要在3天内返回伦敦,现在家里已经没法住了,只能请你们帮我找个藏身之所。”

听了这番话,伯内特和拉特福德大吃一惊,二人面面相觑,不知该相信眼前的银行家,还是把他当成神经病驱逐出使馆。尤其是伯内特,身为莫斯科情报站站长的他怎么对于这个“手下”的存在全然不知呢?

“你还有别的名字吗?”

“没有,先生。”

伯内特不免叹了口气,说:“丹尼斯先生,我想你应该确定一下自己是否有了幻觉。对于一个生活在隐蔽世界的特工来说,疑神疑鬼可能正是他的天性。”

“可是,先生......”

“先回去吧,这两天尽量不要出门......嗯,后天清晨,如果我们跟总部问清楚情况,事实如你所说的话,我们就派车送你去机场。”

“你们这是让我回去送死啊!”

“对不起,丹尼斯先生,”拉特福德站起身来,“目前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还有,祝你好运。”“英国安全机构里一定有内奸!”斯金纳还想做最后的努力,“我的处境很危险,你们得把我保护起来。”

“对不起,先生,我们无能为力。”

斯金纳失望地离开了使馆,回到自己的寓所。第二天清晨,他被发现从楼上坠落,摔死在公寓外的通道旁。

斯金纳的死带给英国情报机构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内奸的确存在。那么叛徒究竟隐藏在哪里呢?经过复杂而周密的调查取证,焦点逐渐集中在英国军情五处的 K 部苏联情报处外长迈克尔.贝坦尼身上。调查显示,贝坦尼在牛津上大学时思想就开始左倾,对政府的政策产生过不满,私人生活更是一团糟,30多岁依然孤身一人。工作上的不顺心与生活上的失意成为他酗酒的理由,经常喝得烂醉。他没能抵挡住克格勃的策反,1982年,他开始为苏联情报局工作,利用工作之便抄录、打字,拍摄了不少机密文件和情报,有关斯金纳的情报就是他于1983年6月12日放在伦敦格林福特小区霍尔森顿大街上一盏路灯上传递出去的。

贝坦尼知道事情败露,便托故去维也纳,想借此逃离制裁,英国情报机关当然不能轻易放过他,贝坦尼于1983年9月17日被捕,当时距离他出境之日还有3天,经过审判获刑23年。

事实上,英方对于这起坠尸案早已心知肚明。经过侦查取证,斯金纳是被一群化妆成匪徒的特工击毙后从楼上抛下的,然而对于结果,英方实在难以启齿。因为一旦说出真相,势必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继续顺藤摸瓜,就会触及情报部门派间谍窃取情报的丑闻,这是外交重大事故,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颜面。因此,双方都决定秘而不宣,将这场风波化解在时间的长河中。如果不是苏联解体,克格勃大厦倒塌,真相恐怕还会继续在保险箱里沉睡下去。

这场间谍活动的另一个代价就是苏联和英国双方驱逐出了驻扎在对方国土上的间谍——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一等秘书约翰.伯内特,以及苏联驻英国大使馆一等秘书亚尔卡·戈乌克。前者是莫斯科情报站站长,而后者,正是与贝坦尼联系的克格勃伦敦情报站站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双方可谓是各显神通,势均力敌,却最终也是两败俱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