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华县柳枝人的家世

 华州文史荟萃 2022-10-12 发布于北京
感悟人生——古稀之年的记忆
作者:孙登高

谨以此书集敬献给呕心沥血生我养我的父母亲,敬献给曾经养育我成长的所有亲人以及在危难之际帮助过我的同学、同事,朋友和村邻。我只是以自传的形式尽量准确贴切地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用理性思维的解剖刀无情的解剖自己。因为有太多的遗憾和愧疚,为了求真求实,哪怕把自己解剖得体无完肤也在所不惜。我期望给自己以中肯的评价而不是文过饰非,也期望在有生之年给逝去乃至熟知我的人以客观公正的交代。更期望给后人谱写新篇章时以警示和启迪,期望《感悟人生》成为我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章 家世的记忆

由于老人都去世的早,我对家族的历史知道得很少,也只能从亲身接触过的爷爷这一代说起。

爷爷同辈的堂兄弟中爷爷孙天佑年龄最长,其次是孙天财、孙栓娃,孙天奇和孙寿荣共五人。

丰良村村景 刘焕民摄

堂爷孙栓娃随其父在兰州做生意,据说生意做的很大,兰州有整条街都是他的。土改时因其害怕在村里定为高成分,在孙拴娃的提议下,族里经过商议,对族里相近弟兄的房地产进行了重新划分。按新的分家协议,原在孙拴娃名下的部分房产正式划分到我爷爷名下,土改时得到各级政府的确认,颁发了土地房产证。

堂爷孙天财、孙寿荣因血缘关系较远,平时基本没有多的来往。

堂爷孙天奇是自家中关系最近的,因其年龄比我父亲还小,爷爷一直把他当孩子宠爱有加。成人后他娶柳枝镇骞窑村骞平珍为妻,生养了两男两女四个孩子。1963年,堂爷孙天奇因患肝癌去世,时年还不到四十岁。

我的爷爷孙天佑年轻时就家境贫穷。他为人耿直,仗义疏财,心里装的是乡亲和朋友,从不把家里的事儿放在心上。在他任职乡文书时,无论是沟峪(现名樱桃沟)的贫民,还是上五堡的乡亲,乃至乡政府所在的三村六社,人们都敬重他。家里的活儿再忙再紧,为了公事、为了乡亲的事他可以不管不顾,甚至一出门几天都不回家。尽管他自己就不富裕,但他总是主动去帮助比他更穷的人。

我家对门的老木匠孙安定年轻时家境贫寒。后来好容易娶了个女人,大冬天的没有棉被。爷爷二话不说抱着家里的被子给小两口送去。解放后孙木匠的日子好过了,却总是不忘爷爷送棉被的恩情。我家修房子、几位老人去世制作的棺材都少不了他帮忙。

解放后爷爷先后在柳枝供销社、邮政所、棉站工作,1960年退休后在村里一直担任大队干部。他以清廉正直著称,受到群众的赞扬和上级的奖励。1965年农历4月因病去世。

我的奶奶张变娃出生在柳枝镇联社村(乱石堡子)。她身材高大丰满,干活有力气,任劳任怨,每天天不明就起床,打扫庭院,洗衣做饭。她做的一手好茶饭,尽管家里不富裕,但她粗粮细作,合理调剂,一日三餐安排得井井有条,把爷爷和父亲的生活照料得很周全。1972年农历5月祖母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祖母遗照

祖父母生养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长子孙希贤就是我的父亲,女儿孙叶娃,次子孙希忍。

父亲孙希贤生于1922年农历7月。幼年上过几年村学,十多岁就在下庙街(今下庙镇)一个店铺里当学徒。那时的学徒起早贪黑,十分劳累。晚上几个学徒娃在地上睡地铺,学了几年落下了腿关节疼痛的毛病,加之看到爷爷在外面整天忙着乡里的事,顾不上自家的庄稼,于是父亲就回到家里,挑起了家事这个重担。此后几十年的艰难岁月中,父亲起早贪黑,以一己之力顽强地撑持着这个七八口人的家庭。

农村合作化后,父亲先后担任生产队记工员、大队油坊会计、大队保管、出纳。他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任劳任怨。面对沉重的家庭生活负担,他选择了拿常年固定工分的饲养员工作,为生产队喂牲畜。队里两名饲养员,白班和夜班轮值。父亲选择了夜晚干活儿喂牲畜,白天拖着疲倦的身躯到山里担柴卖点儿钱维持生计,供养我们上学,为多病的母亲看病。他鞠躬尽瘁、默默奉献,历尽千辛万苦,没有享过一天福,1971年10月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岁。

姑母孙叶娃,幼年因患病村上的土医生让服用牛黄过量,身体受到伤害成为弱智。为了不使她在婚后受歧视、受嫌弃、受虐待,祖父母给他选择了梁堡村一贫穷的外来户陈瑞生成婚。出嫁时给她准备了村上最好的嫁妆。但由于她自身弱智,婚后常常只身一人四处流浪,饥一顿饱一顿,日子过的很苦很难。她婚后生了一个孩子,夭折后领养了一个女孩,起名陈菊香。几年后又生了一个女儿,起名陈菊玲(先天性弱智)。后来终因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中年离世。

叔父孙希忍生于1941年,比我大五岁。他自幼聪明好学,有上学的天赋。父亲把他当儿子一样供他上学。由于他曾亲身感受家境贫寒的苦难,常常以“不受苦中苦,焉为人上人”激励自己。他喜好外语,学业优异,又写的一手好字。在1960年最困难的时期,他从咸林中学高中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阿拉伯专业学习,实现了人生的转折。毕业后分配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文革期间与也在北京工作,中学时期的同学赵美玉结婚。婚后生养一儿一女,全家定居北京。1980年8月叔父因患胃癌英年早逝,时年四十岁。他上学时是幼年的我学习的榜样,父亲身患重病时慨然相助,同意父亲到北京救治。这种殷殷深情我永远没有忘记。几十年来,无论是清明、寒食节还是春节我为父母祭祀时从没有忘记给叔父烧些纸钱,奉上自己的感恩。

我的母亲李引巧,1923年农历9月出生在柳枝镇李家堡村。幼年上过村学,虽然身材单薄体弱多病,但心灵手巧,能写能画,纺线织布,缝衣绣花样样都会。能者多劳,家里的针线活、亲朋的针线活,迫使她常常通宵达旦地劳作。母亲爱好绣花,我们的帽子、衣服、鞋、枕头都绣着各种花卉,我的帽子上饰过八仙过海,肚兜、背心、短裤绣着各种花、草、孩童。我穿的鞋有虎头鞋、猪头鞋。家里窗子上贴着她亲手剪的各种剪纸。村里的邻居,家里的亲戚都找她绣花、剪窗花、捏花馍。

1967年全家合影

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妹四个儿女。由于过度劳累积劳成疾,母亲染上了肺结核。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不治之症。家里穷,只能靠草药和土方对付,偶尔买上几片西药雷米封就是最大的奢望。即使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她也未能住院,只能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支撑着病痛之躯。她在病榻之上仍不辍劳作、鞠躬尽瘁。1966年农历11月终因病情恶化逝世,享年四十四岁。父母生养我一场,我没有让他们享过一天福,每想起这些我愧疚之心无地自容。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感悟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