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德扶贫纪实

 新用户20563a3r 2022-10-12 发布于广东
顺德扶贫纪实


这是一篇长文。我不指望有谁能够一字不漏的读完本文,但  是我要说的是,这是我记者生涯写下的为数不多的一篇长篇通讯。稿件曾经刊发在我担任执行主编的《现代化之声·顺德视角》杂志。2011年,我受时任顺德区委常委、纪委书记潘东生的邀请,开始对顺德扶贫工作进行整整三天的走访。作为职务行为,虽然三天时间只是走马看花,但是这个采访的所见所闻,曾经深深感动了我。我用二万三千多字纪录了这次采访的见闻,杂志用16个版刊登了这个长篇。可惜因为杂志的发行量的局限,这篇通讯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我一直希望能够将这篇文字再整理,通过更加有效的渠道,纪录顺德扶贫的实践,启发其他地方扶贫的思路。但是一直没有如愿。本次推送,算是还我一个未了的心愿。让我欣慰的是,时间,虽然迟了一点,但是顺德扶贫的做法,包括那些干部,都经得起时间检验、历史的检验。有兴趣的你,不妨慢慢读一读吧!
                            ——覃炜明

顺德扶贫的英德大湾镇田心村
扶贫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攻克这道难题,需要责任更需要智慧。
2009年,广东省委提出,用三年时间,对全省贫困村以及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户,通过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稳定脱贫。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人口达到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
省委书记汪洋说,广东扶贫“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就是要建立一种瞄准机制,实施“靶向疗法”,更直接更准确地配置机关、企事业单位扶贫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定点清除贫困。
顺德作为广东省管县试点,为广东扶贫工作担起责任:按照省委部署,顺德对口帮扶英德和连南30条贫困村4941户、17158名贫困人员。
率先发展,并取得巨大经济成果的顺德,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是政治任务,也是社会责任。现在,三年时间已经过了大半。顺德扶贫工作,进展如何?反响如何?在广东的扶贫工作中,富有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顺德人,他们在扶贫这个领域什么样书写顺德精神?顺德扶贫有什么特别的经验和启迪?
广东人在关注,顺德人也在关注。
记者近日走进英德、连南部分顺德对口帮扶的村子,沿着顺德人扶贫的脚印,追寻顺德扶贫的一些故事。
权威访谈
既是政治任务 也是社会责任
—— 一位纪委书记心中的顺德扶贫工作
本刊记者 覃炜明 
潘东生,顺德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政务监察和审计局局长。刚刚结束的区党代会,他成为连任上述职务的顺德区资历比较老的“老”领导之一。潘东生的另一个职务是顺德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这个2009年担任的职务,是潘东生干得非常用心,也比较乐意和外界谈论的职务。也许因为这个因素,当记者提出需要采访顺德扶贫工作的时候,这位平时不怎么和媒体打交道的书记,10月19日欣然接受我们的采访。
顺德用一位纪委书记统领全区扶贫工作,显得特别的意味深长。
我们的采访,在潘东生书记的办公室。那里张挂着广东省一位非常有名的老领导亲笔写给潘东生的字幅:“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潘东生与记者的谈话,也好像体现着这样的叮嘱。
扶贫既是政治任务,也是社会责任。这是潘东生对顺德扶贫工作的理解。
他首先和记者谈的是,作为纪委书记,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长,对扶贫工作队员的要求。他要回答的就是,顺德为什么用纪委书记统领扶贫工作。
观点一:扶贫要有感情,队员要做最可爱的人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潘东生认为,扶贫工作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感情问题。“没有感情,更多的钱都做不好扶贫工作。没有感情驻村驻镇都很难沉下去。”
他认为,正因为扶贫工作,感情是第一位的。选派扶贫工作队员的时候,这个是第一考虑。他同时也认为,单单沉下去还不够,还要有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按照省委要求,每个村要派出两个工作队员,要完成很多具体细致的工作,如入户调查,登记造册,分析致贫原因,针对性提出脱贫措施……这样的工作,工作量很大,要在一个生活条件艰苦的自己又不熟悉的山区做这些工作,“做好这样的工作,没有执着的感情,很难;没有百分百的热爱,很难;没有同情疾苦的心,很难;没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很难!”他一口气吐了四个“很难”。
所以他在要求各单位为扶贫工作选派队员的时候,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是基本要求,也是扶贫工作的最大挑战!”
潘东生说,扶贫是锻炼干部的阵地,体现了干部的综合素质。“国内干部能够呆在西藏新疆就是贡献率,我们的干部虽然不是去西藏,但是同样要克服很多困难,要耐得住寂寞。”
记者好像突然领悟到,顺德为什么要由纪委书记统领扶贫工作。
扶贫是攻坚战,必须要有最具监督能力的领导挂帅!
观点二:输血更要造血
这一轮扶贫工作,顺德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特点?记者很想了解潘东生有哪些体会。
潘东生告诉我们,顺德扶贫工作的思路是“输血造血结合,短期长效结合,扶贫与扶智结合。”
他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要“三个结合”。他说,以前的扶贫,比钱贫困户就算完成任务。其实这个任务完成一点都不难。比如,收购一些农产品,农民就可以有收入了,得了实惠。但是长远的困难怎么解决?这次省里提出的“双到”扶贫,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不但要眼前脱贫,更要稳定脱贫。目标是通过扶贫贫困人口年平均收入要达到2500元。如果扶贫工作队一走,贫困户又返贫,那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顺德扶贫,要按照省里的要求,输血和造血结合。这个过程特别艰苦,也是最难的。所以扶贫工作,很多时候要做转变观念的工作,转变观念非常重要。顺德做了很多工作,都要围绕转变观念这个核心,把“要你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有时候说起来,先富带后富,设想很美,做起来就很不容易。
说这些的时候,潘东生的脸上一点都不轻松。他说,如果观念改变,脱贫真的不是很难的事情。比如,如果家里有一个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顺德有的是工厂,安排他们工作可以说并不是太难,而一个人打工,年收入至少都有1万多元,三口之家,或者四口之家,转眼就可以达到人平2500元标准脱贫了。“但是很多人不愿意出来打工,认为按时工作上下班,没有自由,还受剥削。可见转变观念比任何工作都重要。”
说到这里,潘东生引出了扶贫工作的第二个理念:短期和长效结合。他认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这个模式,经过顺德工作队员的工作,已经取得成效。就目前梳理的4000多个可以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看,已经有1600人出来打工。对想打工而没有技能的,可以通过加强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门手艺,也可以脱贫。
潘东生认为,扶贫要短期和长效结合,在山区来说,仍然要在种和养方面下功夫。他以这些年的接触分析,不同地方,要用不同的办法帮助老百姓脱贫。比如,英德人和外界接触比较多,交通比较发达,粤语也讲得比较好,外出务工的意识强一些;而连南很多贫困户是瑶族人,开放意识不是那么强,很多人不想到外面打工。潘东生说,逼着人家出来打工时不会有幸福感的。“远离家庭,没有温暖,没有归属感。关心不了自己的孩子,有焦虑心态,人际关系难处理,会引发更多问题。”他坦言:为了工作而工作的打工,并不是适合所有的贫困户。
发展种养业,就成为顺德扶贫的一个模式。而核心就是解决好农产品和市场对接问题。引导他们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改变自给自足的种养习惯,种市场需求的利润空间大的有机食品。潘东生说,为了启示当地的居民,顺德的扶贫工作队,曾经专门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贫困户的鸡、米、番薯、芋头……摊派给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食堂。
潘东生认为,顺德扶贫和顺德人做其他事情一样,体现着很多创新的思维。其中和英德合作的顺德—英德产业园就是一个创新的探索。这个在扶贫中出现的区域合作模式,通过引进企业,税收分成,既解决了顺德面临的经济发展空间不足的难题,又解决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特别是就业和贫困问题,体现了两地政府在联手发展经济和共同推进扶贫工作上的不谋而合。
观点三:扶贫的钱,每一分都不能够乱花
作为顺德扶贫工作的领导人、责任人,潘东生说到顺德企业界积极参与扶贫,有些感动甚至激动。他说,顺德扶贫工作,如果仅仅有政府部门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是企业家的参与,让顺德扶贫工作增加了不少的亮点。
他先后提起两个企业:东逸湾和万科,这是顺德有名的房地产企业。
两年多时间,潘东生跑了英德4个镇,连南5个镇,一共30个村子。他有一个感受,扶贫工作要得到当地群众对工作的支持,有一个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让群众看得见和摸得到扶贫工作的效果,所以有些眼前的工作比如修路、架桥、水利建设、学校建设……一些公益事情也一定要做并且做好。
为了解决30个村卫生站建设落后的情况,潘东生通过联系顺德的东逸湾和万科两家房地产公司,请他们支持在扶贫村建立高标准的农村卫生室。东逸湾答应,在英德帮助21个村子建立卫生站,每个村子标准6万元。共捐出130万元,万科帮助连南5个镇10个村子,捐资66万元。
说起这些卫生室的建设,潘东生很有感慨。一个感慨是:扶贫的钱,分分都不能够浪费。他说原来曾经想委托一家设计公司设计农村卫生室,可是这家公司以市场行为狮子大开口,要一笔为数不菲的设计费。他有些生气地告诉记者:企业在扶贫工作上没有社会责任感,这个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个人没有社会责任感,这个社会也很难和谐起来。他当然也知道,6万元要建好一个卫生室,并不容易,所以要精打细算。
潘东生自己动手,为每间卫生室画一个草图,有药房、有诊室、有休息室、有卫生间,面积一般为60-80平方米。为了解决好设备,潘东生回顺德,以纪委书记名义分别请各个镇街医院院长吃饭,请他们派专家到这些村义诊、提供医疗技术支持,能够提供设备更欢迎。
说起这些工作的艰难,潘东生的感受是,扶贫工作,放松一下就会软下来,可能前功尽弃。他自己每个月至少要去三次扶贫点,了解情况,为扶贫干部打打气,想些办法。
观点四: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意义更大
在潘东生心中,扶贫是政治任务,更是社会责任。从大的意义来说,通过扶贫消除贫困,才有社会和谐、社会稳定;从小的角度看,先富帮助后富,也是天经地义。他始终认为,扶贫工作的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的意义更大。
说到顺德扶贫工作的推进和取得的效果,潘东生认为有两点感受特别深。一是区委区政府和省委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都亲自参与扶贫工作,他们都有自己扶贫的点,有帮助的对象,因为主要领导对扶贫工作有亲身体会,所以很多具体工作推进都得到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顺德扶贫的连南大古坳村同时也是省委书记汪洋的联系点,汪书记的鼓励鞭策对我们搞好扶贫工作增加了更大的信心。第二个感慨是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让顺德扶贫工作有了强大的实力。很多公益事业都是因为有顺德的企业和企业家支持,才得以开展。潘东生特别提到美的集团和广东恒佳建筑公司。美的捐资3000万给广东扶贫,这些捐助按照有关政策,定向给了顺德区、镇扶贫使用,恒佳助学连南大古坳小学师生,在当地有口皆碑。说到社会的参与,平时不轻易激动的潘东生,感激之情一下溢于言表:“感谢美的集团,今年顺德扶贫开发爱心项目认捐的所有企业、单位和个人。”
记者突然明白,潘东生说的,扶贫的意义,除了经济,更多的是社会的影响。通过扶贫工作的推进,通过扶贫过程建立的爱心平台,让更多人参与扶贫,爱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是一位纪委书记、同时也是扶贫工作责任人心里的一份欣慰。
 
“采访记”之一
输血与造血:
扶贫工作的顺德实践
 
文/本刊记者 覃炜明 图/珠江商报记者 魏民
 
11月3日,英德市九龙镇石角村。
支部书记成金田接待了赴英德采访的本刊记者和顺德城市网的记者。
这位并不算善于言辞的农村干部,勾着手指头向记者罗列着顺德扶贫干部进入石角村两年多来的7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村里原来只有每年3000元的集体收入,现在已经变成了年收4万元;第二,工作队用捆绑扶贫的方式,扩大了村里一间腐竹厂的经营规模,建成后这个项目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第三,历史以来没有维修过的村子里的水利灌溉工程已经疏通,农业生产有了保证;第四,扶贫工作组为村民带来种植技术,砂糖桔项目为村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第五,工作组投入20万搞的饮水工作让村民喝上了干净自来水;第六,工作队助医助学,对高考上线的学生发放一笔助学金和学习费,顺德职院的医生每年过来送医送药,周边村子的人都来就诊;第七,一批新农村的公共设施在密锣紧鼓建设……
说起这些,成金田如数家珍,记者注意到,他列举的7个方面的变化,有的是民生的,有的是经济的,有的是公益的,其中他吐出了一个概念“捆绑扶贫”,让记者兴趣很大。顺德扶贫,在这些村子里,做了一些什么呢?
石角村,放板村的这些事…… 
  我们参观了石角村墩头村民小组的腐竹厂。厂长曾国雄在他正在扩大规模的厂房施工工地上忙碌。这个原来在番禺养猪的农民,2008年回到墩头村办腐竹厂。水好,加上采用传统制造工艺,墩头村曾国雄的腐竹销路一直很好。但是因为资金的制约,曾国雄的腐竹厂做了三年,每天也只能够生产50公斤。顺德扶贫工作队进驻石角村以后,驻村干部李明经过调查,知道曾国雄希望扩大腐竹厂,但是缺乏资金。这位来自顺德职院的物流专业的老师,以扶贫工作队员的敏感和责任找到曾国雄,表示工作队可以帮助他扩大生产,条件是他扩大生产以后,要拿出一定的利润给村里的贫困户。
几乎是一个一拍即合的设想,让曾国雄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曾国雄告诉记者,他现在扩建的腐竹厂,总面积1000平方米。设计了四条生产线,建成后每天可以生产腐竹250公斤。工作队联合帮扶单位为了他扩建这个厂投入45万元,他自己投入了20多万元。“我的任务是捆绑52户贫困户脱贫,我发展得益,贫困户得到帮助。大家都有好处。”曾国雄说,按照他和村里签下的合同,今后每年要拿出4万元帮助村里的贫困户。

黄花镇放板养殖场。
石角村是顺德杏坛镇扶贫工作的点,记者在顺德扶贫工作架构表上看到,杏坛镇扶贫的协同责任单位是区社保基金管理局、航道分局、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和一家银行。为了让我们更好体会“捆绑扶贫”,工作组组长伍德欣带我们参观了另一个村子——黄花镇放板养殖场。这个位于一片山坡上的养殖场,放养的清远麻鸡已经养成了大约1斤多重的子鸡。伍德欣告诉记者,这里10000只清远麻鸡,投入25万,顺德区扶贫基金出15万,杏坛镇出10万,这些钱以放板村50户贫困户每户1000元的股份形式,送给他们,由专人承包,专业公司包销,利润5;5分成。这个规模年产2.5万只清远麻鸡的鸡场,按每只利润5元计,50个贫困户每年可以从鸡场获得收入1200元以上。
所谓捆绑式扶贫,和以往扶贫的方式不同的是,捆绑式扶贫的钱不是直接发给贫困户,而是用这些本来应该给贫困户的钱,通过入股当地经济能人开办的企业,以他们的经营能力,借扶贫资金的推动扩大经营规模,获得利润并以法律文书约定反馈一部分利润给贫困户。顺德扶贫办一位随行干部向记者解释,“捆绑式扶贫”主要针对那些自己没有脱贫能力的贫困户,他们或者因为缺乏经济的能力和管理水平,甚至缺乏胆量,不可能通过自己发展项目脱贫的农户,工作队通过扶持当地的经济能人扩大生产,将他们的发展成果和帮助贫困户脱贫的责任“捆绑”起来,达到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目的。捆绑式扶贫,将以往扶贫靠一次次输血的方式变成了源源不断的造血。
在石角村塘组,两年前还是贫困户,现在已经担任村小组长的曾国兴,前年在工作队帮助下种了1000株砂糖桔,去年收入了3万斤,当地每斤收购2元,扣除成本,他一年纯收3万元。“一举脱贫,做梦都想不到。”曾国兴很自豪的说。继去年顺德职院在村里建立了一家“农家书屋”以后,今年顺德职院又在这个村建了一个高标准的篮球场。曾国兴带头,村民投义务工,要在球场边竖立一个永久性的铭牌,上书:“顺德职院捐资,仅此感谢!”曾国兴说,顺德人这么热心帮助我们,不做一个牌子记住,我们过意不去。
      脱贫示范与生态养殖的探索
“英西走廊”是英德市非常美丽的一片自然风景。这里石山林立,溪流淙淙,田园风光展示着一片怡然自得。
这里附近的一个山沟里,有一个生态养殖基地正在密锣紧鼓兴建中。这个由顺德大良街道和几个协同责任单位帮扶兴建的养殖基地建在一个刚刚筑起不久的山塘边。站在山塘的塘基上,扶贫工作组长龙耀德向我们介绍他们这个项目的进展情况。这里发展的是一个环保养猪项目,规划用地3亩,养猪5000头,猪场下边是一个20多亩的大山塘。这个猪场投资40万元,由顺德区扶贫基金和大良街道和协作单位——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一起出资,由当地养殖能人牵头组织顺兴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和经营,同时投资的还有一个山上的一个养鸡场。“山上养鸡,水边养猪,水里养鱼,山地可以种砂糖橘……”龙耀德展示这个立体养殖项目的前景:这是一个竞技性项目,总投资70万,顺德扶贫投入的资金将作为这个居委会400多个贫困户的入股资金,入股猪场136户,入股鸡场322户。
记者在山坡上遇到一位据称已经有四年养鸡经验的当地农民,他叫梁振浩,正在带着一家大小和几个村民忙碌着鸡场的建场工作。梁振浩的儿子也是这次扶贫的帮扶对象,梁振浩的儿子很有信心对记者说:他父亲养鸡有技术,一路有致富的强烈愿望,但是发展资金一直很难筹,现在扶贫工作队帮忙解决了资金困难,“相信今日扶贫对象,今后成为老板都不是没有可能。”

大良街道扶贫工作组长龙耀德(左二)向我们介绍项目的进展情况。
龙耀德说,大良工作队在黄花镇除了“造血”也做“输血”:民生工程,水,路,电……他们都在想方设法。在工作队帮助下建立的黄花镇新民村饮水工程,按几个一点(扶贫工作队出一点、当地政府出一点、村民自己出一点)投入113万,已经成为黄花镇饮水的样板工程。
在黄花镇探索生态养殖的不止是顺德扶贫工作队的成员。记者在采访中意外邂逅启德国际(香港)生物科技公司的张德彪先生。张德彪现在常住黄花镇,他们的公司已经在英德注册公司,开发现代农业高效环保养殖饲料项目。他打开电脑向记者示范他的项目是“药用蚯蚓养殖、食用菌有机养殖、零排放环保养殖。”

正在修建的立体化养殖场。
在已经动工的位于江磅小组的养殖场的工地,张德彪说将来他的公司将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在这里发展高效养殖,希望帮助农户脱贫,也达到他们公司的科技技术落地的目的。“两个人每年要吃一头猪,全国要有7亿头猪在栏,猪肉的价格才会稳定,现在只有4亿头,市场空间很大;而英德黄花镇和九龙镇现在养有5万头猪,目前没有办法解决污染问题。”张德彪说,他要做的是扶贫工作的“能量爆炸”,而他的公司提供的技术,猪粪是可以通过处理成完全无臭的有机肥。“将来会有多少人脱贫,无法预料!”
张德彪向我们透露,这个项目他先后到过惠州等地考察。是顺德扶贫办一位姓唐的工作人员,把他们的公司引到了英德。他坦言自己做这个项目,是受到顺德扶贫工作队的影响。“接触扶贫工作队多了,我们都有了使命感,做这个项目是一种功德。”张德彪说。
田心村里的“爱心示范田”
我们来到英德大湾镇田心村采访的时候,时间已经是傍晚时分。西下的夕阳挂在山边,金黄的光芒倾泻在村委会前边的一大块稻田上,一派流光溢彩景象。
田心村书记陈华龙告诉记者,这一片稻田,也有顺德扶贫的故事。
田心村位于英德市大湾镇西北部,距离大湾镇中心10公里,与阳山县相邻。全村共有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36人,耕地面积4080余亩。群众多以种植水稻、玉米、番薯、蚕桑、大豆和花生为主。村级无工业基础,更无集体资产;经济植物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非常薄弱,农民主要收入一是依靠种养业。
顺德派驻田心村的工作队来自顺德乐从镇。2009年10月22日,乐从工作组一进驻田心村,立即马不停蹄地全面开展走访调研工作。工作组结合田心村水田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性地制订了“爱心示范田”计划,做法是选址田心村约10亩水田(田心村和脚村各5亩),打造爱心田示范基地。“爱心田”是以“社会热心人士+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运作,村集体以800元/亩/年向农户承租土地,然后将土地划分为0.1亩一块的“爱心田”,以2500元/块/年的价格租给社会热心人士。“爱心田”由贫困户按承租人的要求打理,收成的产品由承租人自行处理。每户贫困户负责耕作5块 “爱心田”,种子化肥由村集体提供。除必要开支外,“爱心田”的出租收入全部划归村集体收入。
霍湛荣,这位来自乐从镇武装部的汉子,去年8月接手担任乐从工作组组长,今年他还多了一个衔头“广东省扶贫使者”。他介绍田心村的“爱心田”的时候说,创办“爱心田”除可为田心村10户贫困户每户增加6000元/年的务工收入外,预计还可为田心村增加约5万元/年的集体经济收入。“爱心示范田”将集爱心奉献、适用技术培训、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着力打造四大帮扶示范基地。一是爱心示范基地。爱心示范田将成为社会热心人士向贫困户奉献爱心的平台。二是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爱心田将按照有机产品的生产模式,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为承租者提供绿色优质的农产品。三是适用技术培训基地。工作组将聘请农业专家为贫困户在经营理念、农业适用型等方面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力争经三年的努力,以爱心田的贫困户作示范,为更多的贫困户找到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四是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基地。承租人可利用出行旅游的机会,到“爱心示范田”进行收获或者农作,实现农业休闲自助游。
霍湛荣介绍,乐从工作队扶贫,协作单位包括区委宣传部、农业银行、国税局、市场安全监督局和发展计划统计局。他们在这里扶贫投入帮扶资金已经达到230万元,2011年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80%以上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他们在田心村推行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为英德全面推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提供实践经验。他们在田心村推行村级集体经济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引入第三方对乐从对口帮扶的田心村集体经济帮扶效益部分开展年度审计工作。他们推行的农超对接工程,引来了乐从供销集团董事长劳松盛,这个集团旗下的客隆超市与当地种养户签订了收购协议,除了收购农产品保证销路,还为种养户提供种养技术培训和生产资料。他们在田心村建立的社区救助制度,脱贫之星计划,名师下乡计划,幸福安居工程,文化建设工作,班子素质建设等,一切围绕“输血与造血”这个齐头推进的目标。
从顺德到英德  从鸡蓬到北京
今年6月,新世纪中国扶贫开发成就展在北京开幕。
代表广东提供这些资料的是顺德对口帮扶英德市大湾镇鸡蓬村工作组。鸡蓬村是由均安镇政府和区公路局对口扶贫的省定贫困村。2009年10月起,均安镇和区公路局精心挑选了两名工作务实、责任心强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干部,长期进驻鸡蓬村。两名干部跋山涉水,走村入户,花了两个月时间,一户一户开展调查,摸底和信息登记。确切掌握第一手材料,经过核查、对比、集体讨论、公示等程序,工作组完成了216户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现在,任何组织和个人只要点击广东扶贫信息网,输入“鸡蓬村”,就可以清晰看到这里任何一位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包括贫困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年度帮扶计划和帮扶进度情况;目前全省所有贫困村都根据鸡蓬村的经验完成了这样的扶贫管理帮扶电脑台帐。
说起建立这些档案的艰辛,鸡蓬村党支部书记蓝新感慨万分:“工作队我见得多,从来没有发现哪些工作队有顺德的扶贫工作队这么投入,这么认真。在南番顺发达地区来到这里,起早摸黑工作,不但投入资金,各种工作做得有条有理,我们很多村民都觉得太委屈这些工作队员了。——大部分群众都有这样的想法。”蓝新说这些的时候,眼里闪动着泪花。
鸡蓬村扶贫工作队现在在鸡蓬村推出扶贫开发五大帮扶项目,包括: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工作组拟逐步创建鸡蓬村互助会,探索扶农助医、奖教助学、自治互助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扶贫工作组实施文化建设工程。这是一个村的篮球场。

扶贫工作组协助建设的村民公园。

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投入40多万元实施鸡蓬村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建设一个集村民生活悠闲、体育娱乐于一体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鸡蓬村文化公园,并配套完成建设400米村道的亮灯工程以及15个垃圾收集池和20个垃圾桶的清洁工程,整治周边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为1000多村民夜间生活出行提供了便利;
推进项目带动造血扶贫。一是建立原生态茶叶基地。均安镇政府投入帮扶资金5万元,把现有300亩云南大叶种老茶园改造为原生态茶叶发展基地,将茶场从由茶农分散管理向企业承租模式转变,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将企业经营与贫困户、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相捆绑,实现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该项目聘请当地约30户贫困户工作,并为村集体每年增收1.5万元,已于2010年5月份正式建成并运营。二是改造鸡蓬水力发电站。投资90万元(其中均安镇政府出资30万元,社会投资60万元)改造鸡蓬村现有的小水力发电站,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加4万元以上收入,并为鸡蓬村的助学基金提供每年不少于1万元的资助。该项目预计2011年11月竣工并投产。三是筹建黑山羊养殖合作社。帮扶单位拟投资20万元在鸡蓬村三丫洞建设黑山羊养殖场,实行贫困户以劳动自愿入股的方式参股并成立鸡蓬村贫困户养殖合作社。养殖场的最终养殖规模为250头羊左右,预计每年可产生利润10万元以上,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得到400元以上的分红。
改造安全饮水工程,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道路硬底化工程,改善教育卫生环境,改善村民医疗卫生条件……
刚刚来到鸡蓬村担任新工作队长的均安镇市场安全监督分局股长黎锦秋对记者说,感到时间不够用,头绪很多,有些焦虑。蓝新书记说,鸡蓬村这样边远山区,来了顺德扶贫干部,是鸡蓬村老百姓之福,“最想讲,感谢顺德,感谢工作队!”
  记者亲历顺德工作队派猪花
  11月3日晚上10点,记者带着顺德英德扶贫的一本厚厚的采访记录和一幕一幕的现场记忆,来到了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南一直是顺德帮扶的贫困县,这里以“顺德”命名的政府广场,以“顺德”命名的顺德大道,乃至以“顺德”命名的宾馆饭店,见证着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顺德对这个边远山区多年帮扶的渊源。
出发前,顺德区纪委书记潘东生曾经向我们介绍,连南很多贫困户是瑶族人,开放意识相对英德群众而言并不是那么强,很多人不想到外面打工。所以发展种养业,就成为顺德在连南扶贫的另一个模式。

扶贫工作队给连南县三排镇山溪村瑶胞发放猪苗。

4日早上8点15分,记者在向导指引下来到了连南县城西边的一座墙上写有“广西猪苗场”的屋子。屋子的前边,20多个穿着黑底白肩的民族服装、挂着花袋的瑶胞已经聚集在那里。来自顺德龙江环运分局的梁永镜是龙江镇驻连南县三排镇山溪村工作队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今天要给山溪村25户瑶胞发放猪苗,每3头,一共75头。梁永镜说,龙江镇扶贫驻点山溪村,上年曾经发放过一批猪苗,可惜因为猪苗质量不好,加上瑶胞缺乏养猪技术,所以工作并不算成功。今年为了保障瑶胞养猪成活率,工作队想了很多办法,包括给瑶胞选最好的猪苗,先后办养猪技术培训班,并成立了合作社,和连南县供销社签订了购销合同,“猪是分到户养,但是由合作社提供技术,组织收购,每头猪都有电脑编号,管理方便,监控到位,村委会对每头猪的情况有专门登记。”
工作队免费派猪苗,山溪村25户贫困户愿意跟工作队试一试。一位叫唐忠妮的瑶族妇女操着并不流利的普通话说,她3个小孩,生活困难,去年在工作队帮助下一下养了25头猪,养活了9头,“虽然只活了9头,也收入了6000元,现在再试一试。”她表示今年想养10多头,但是要照顾大家,只能给3头。她很相信工作队是真心帮助他们脱贫。唐忠妮说,工作队来过家里两次,虽然并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但是看到他们做笔记很认真,问她想不想出去打工?想不想工作?想不想养猪养鸡?知道小孩读书有困难,一个工作队员当场给家里捐了300元,“我非常满意,”唐忠妮说。
一个自我介绍叫“沈医生”的瑶胞开着一辆三轮摩托车在往车上装猪苗,他说他去过韶关打工,会讲客家话,但是不习惯外边的生活,又回来了家里。“两个孩子,还有老母亲,人均只有3分地,生活困难。现在养猪,猪苗的钱工作队出,不试一试,怎么脱贫?”
派发猪苗的现场,猪粪味一阵一阵,小猪的叫声彼起此伏,记者看到,来自龙江的几个工作队员,在对着一个名册,指导着瑶胞在上边一个合同上签字。领到了猪苗的瑶胞,脸上展开一片灿烂。
 

龙江的几个工作队员,在对着一个名册,指导着瑶胞在上边一个合同上签字。
大古坳:正在创造的品牌
 
连南县大坪镇大古坳村现在已经上了“百度百科”,在“百度”输入“大古坳”三个字,可以看到“顺德”、“汪洋”和大古坳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位于海拔800多米的瑶族贫困村。
顺德区政府办机关事务局的干部关大雄在大古坳驻点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2009年10月21日,关大雄进驻大古坳,是顺德扶贫工作队中唯一在扶贫点坚持了三个年头的干部。车上,这位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中年人,如数家珍向我们介绍大古坳的情况:下辖7个自然村,现有人口426户1397人,2007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50户542人……
还没有上山,关大雄先带我们参观由顺德扶贫工作队牵线、顺德一家知名养殖公司参与技术指导的在建的大古坳养猪场。这个猪场不再是建在海拔800米的高山,而是建在国道边,“离大山越远,离幸福越近”,现在的大古坳村委会也从高山搬到了国道边,方便卖猪苗,方便卖饲料,方便处理污水……
这个项目叫“大古坳村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养猪场产业示范基地”,由大古坳村养猪合作社运作,顺德区政府办公室、区纪委、区扶贫办负责监督的项目,投资150万元。资金由区扶贫办提供、广东恒佳建筑有限公司入股、当地群众筹集等组成,顺德润丰养殖公司承担项目技术指导,包括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提供优良种猪等等。

养殖场里修建了专门提供公猪、母猪交配的交配床。

关大雄介绍,所以要搞这个养殖场,是因为“扶贫扶出了经验”。他说,工作队刚刚来到大古坳的时候,和其他村一样也曾经发放过一批猪苗给村民自养,但是很多村民都不相信这样的好事,怕工作队把猪养大了要收回去,有的村民把小猪捉了回去,喂养的时候也只给自己的猪吃饱。闹了一些笑话。加上以前买回来的猪苗,质量也没有保障,养死了一些猪。“我们来扶贫,模式一样点样创新?如果老百姓脱不了贫,我们岂不是白来几年?”关大雄说,出于这样的考虑,他们规划了这个养殖场,准备买两只国内最有名的公猪——一万多元一头的“道路克”公猪做配种,培育“大古坳”猪苗品牌,为了打响品牌,准备注册“太古坳”名字,这个名字与香港“太古城”一字只差,容易记忆。将来的“太古坳猪苗,要辐射到附近连南周边的镇村乃至以英德部分村镇。”
关大雄带我们参观了正在建筑的养殖场:公猪住的房子是“皇宫”,交配的房子叫“行宫”,母猪待产的房子叫“母猪产床”,母猪哺乳的房子叫“母婴室”……这个猪场按照猪苗生产的“流水线”建设,几个来自江西新余的生产“母猪产床”的厂家的小伙子正在安装这些设备。
对比周边一些养猪模式,关大雄说,大古坳的养殖场,做的是多方面的示范,除了技术,更体现在要让农民得益。预计这里养殖100头母猪,年可以养殖猪苗2000头,年收益56万元,每股分红2500元。
在海拔800多米的大古坳,原大古坳村支部书记邓国辉拉着记者一定要说说顺德工作队的表现:顺德工作队做大古坳的饮水工程,单单是考察水源就跑了三天,早出晚归,来回三小时;冬天大古坳下雪,顺德工作队到每个村慰问贫困户……他看到的顺德扶贫工作队,经常加班,落户访贫问苦,没有假日,没有午休,没有周末,“顺德人一是有想法,二是特别热心,三是每做一件事,落足心机。仅大古坳饮水工程,顺德投入100多万。”

我们在一个腐竹厂现场采访。
 
在英德,在连南的采访,我们无法一一走访顺德扶贫的联系点,但是我们两天时间,从这些随机走访的地方,发现了顺德扶贫工作“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短期和长效”三个结合的生动情节和细节。据扶贫办介绍,顺德扶贫,这样的模式,在一些村点,一样有非常生动的演绎——
伦教工作组帮扶英德大湾镇青坑居委青坑村组建养猪专业合作社,项目总投资84万元。养猪场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通过与广东温氏集团的合作,即由公司向合作农户统一供应猪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供应兽药、统一技术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有意愿参与合作社项目,但欠缺资金的在册帮扶贫困户,工作组以每户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资助其入股。
容桂工作组根据连南高寒山区气温、土壤、水源的特性,相继推进高值树种种植和养猪两大种养扶贫开发项目。工作组根据新寨村、上洞村、新和村三条村的情况,采取“一村一法”,制定各村不同的产业:新寨村和上洞村引入英德市顺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发动贫困户种植蓖麻、西洋菜、番薯,并谋划成立农资收购合作社作保低价收购;上洞村入股白芒水电站30万元,每年为每户贫困户增加收入1000元;新和村入股三茂锯板厂30万元,每年为每户贫困户增收1500元。通过推进各项经济项目,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陈村镇工作组扶持的英德东华镇宝洞村养猪工程,以 “借贷+自筹”捆绑式自力更生养猪脱贫。陈村镇慈善会给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400元/户的免息借贷(三年内分6期还清),鼓励扶持其兴建猪舍养猪,实现自我脱贫。
工作组充分利用北工商企业多的优势,发动贫困家庭劳动力到我北镇就业。目前已成功介绍多人到美的集团或下属企业务工,月薪1200-2000元……
 
“采访记”之二
用脚印说话:
扶贫干部书写顺德精神
 
文/本刊记者 覃炜明 顺德城市网记者 梁雯雯
图/珠江商报记者 魏民
 
用脚印说话,是顺德扶贫干部给当地干部群众的印象。
记者在大古坳小学采访的时候,校长房志德用“真正的黄牛”形容顺德扶贫干部。他说:“多一些这样的顺德大佬,怎么穷都会有翻身的一天。”
相信,这就是顺德扶贫工作者给贫困山区的感动和力量。
 
      李明:一个大学老师的扶贫心得
 
李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老师。来英德九龙镇石角村扶贫已经一年多。
说话满声细语,依然是不脱书生本色。但是他的手,他的脸,却被晒得黑黝黝。
杏坛组驻村组长伍德欣说,李老师来村里一年多,生活已经跟当地的村民没什么区别。他几乎每天都是6点多就起床,然后挨家挨户地走访当地农户,到了晚上6、7点,趁着村民耕种回来有些空闲时间,李老师又要入村走访,现在李老师走到村里,没有几个村民不认识他的。
石角村支部书记成金田说:“一个大学老师,来到我们这样的山村,白天夜晚,风风雨雨,看着很感动。”成金田说,其实,给村里比多少钱,他们并不很在乎,真正感动的是工作队和群众建立的感情,工作队和群众的关系才是他最感动的。
石角村有20多个自然村,贫困人口达341人,每户平均年收入仅为1000元。为了帮助村民脱贫,李明前后想了不少项目,最终推行的就是目前的沙糖桔种植果场、在建的腐竹厂,两个项目总投资将近80万。
其中腐竹厂的建立与李明还有一段故事。据了解,最初决定开展的项目是养鸡项目,李明为了寻找一块适合养鸡的地方,经常顶着烈日到处去选址,前后几乎跑遍全村,选了10块地,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适合的地方,最后只得放弃养鸡项目,改选建立腐竹厂。
 在石角村生活一年多,李明与这里的村民、村委干部都建立了感情。在外人看来,不能理解,一个大学老师参加扶贫,是不是有点浪费?
李明说,其实扶贫让他收获很多。参加扶贫和贫困户建立了很好的感情,不但能够帮助他们,也增长了自己的见识。特别是他担任的专业是物流课,但是过去怎么写和同,做预算都是书上的知识,现在有很多经历体会,以后上课有这些例子,肯定要讲的更生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次扶帮经历,是我一生中难得的经历,这也是一种学习。每个人对于生活的追求不一样,也许别人选择了空闲时间去饮酒作乐,但我却选择了走进农村。在这里,与村民沟通,学习开展项目,就连打一份合同都得亲力亲为,每一项都是一种新的学习。别人认为工作辛苦,但是我相信这种辛苦的收获也更多。”
李明透露,去年抽调扶贫工作队的时候,职院有10多个老师报名。而伍德欣说,顺德职院派出这样的老师,相信是看中了李老师的认真。
李明说,除了认真,感情更要到位。
          龙耀德: 扶贫干部要做“百事通”
“人家做的是全球通,我们要做的是百事通。”这是大良街道驻村工作组组长龙耀德和记者见面的第一句话。
和龙耀德见面,是在英德黄花镇明迳居委会脱贫示范生态养殖基地的塘基上。
龙耀德最近就是在为养猪场的细节工作在忙碌着。这是一个由大良工作组投资40多万建成的无臭养猪场,目前项目刚开建不久,搭建工作还在进行,不过,龙耀德等不及等搭建完成,又前前后后为购买猪苗奔跑开了。
由于养殖的猪苗都是由大良工作组负责给村提供的,为了节省买猪苗的成本,龙耀德多次约见当地一家企业负责人,希望对方能把成本降下来。几番努力,最终对方答应以优惠的价格给工作组提供猪苗,在记者前往采访的前一天,双方才最后敲定了细节,与我们见面时,龙耀德还顶着一双通红的眼晴。
龙耀德是大良街道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去年11月被大良街道领导点名要他前往英德扶贫。说起为什么被“点名”的原因,龙耀德说:因为我熟悉农村吧。一到机关工作我就下农村。龙耀德强调,扶贫不但要有农村经验,也要会一些技术和精打细算。“大良扶贫投入100多万,不懂技术这些钱就会花不到需要的地方。”所以大良工作队要了两个懂得工程预算的技术人员扶贫,队员陈小龙就是龙耀德带来的一个他手下懂得工程预算的一个股长。
作为大良扶贫工作组的组长,龙耀德要处处想着怎样才能节约更多经费,以减少开支。因为,大良工作组投入的项目远远不只一个养猪场,早前建设完成的一项水利工程就投入了100多万,解决了当地1000户人家的日常饮用水难题,此外,还有一个投资20多万建设的养鸡场也在同步开展。
龙耀德说,扶贫工作最难的不是开展项目,而是怎样转变当地村民与村干部的思想。而在改变村干部思想之前,龙耀德说要“解放”的首先是扶贫工作人员的思想。
“当一个扶贫组的组长可不是简单的事。”这是龙耀德扶贫工作一年的总结。龙耀德戏称自己好像回到了70年代的顺德,面对扶贫工作,必须发挥顺德人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精神,爱心,真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一样都不能够少,这样才能为扶贫村开辟新天地。“这里每一步工作所面临的困难都是我们无法估计的,但是我要求队员们自己首先要积极面对,否则怎样谈带动村民?”
在这位地道的顺德汉子眼中,困难是有的,但解决办法也是有的,关键在乎扶贫干部是否用心去对待,主动积极化解问题。“顺德的辉煌是顺德人双手创造出来的,来到扶贫村,同样需要我们发挥顺德人探索创新、研究的精神,给村民创造新希望。”
 
霍湛荣扶贫也要斗智斗勇
 
早上8:00吃早餐,8:30上班,下午5:30下班。一年前,霍湛荣也是像每个顺德机关工作人员一样每天按照这个时间上下班,但是自从去年8月份,他作为乐从扶贫工作组驻村组长下到英德后,他的工作时间不再是“朝九晚五”。
这是记者今年8月份为霍湛荣写的报道的开头。
今年8月5日,记者曾经跟随顺德扶贫检查小组前往英德。在跟记者谈起他的扶贫工作时,霍湛荣突然想起自己的一周年“纪念”,而他给自己和自己的团队的周年“礼物”就是,乐从扶贫组工作经验在区召开的“2011年扶贫开发'双到’上半年总结暨工作现场会”进行推广介绍。

在英德大湾镇田心村委前边的空地上,霍湛荣(左)接受记者采访。
再见霍湛荣,是在英德大湾镇田心村委前边的空地上。霍湛荣外表依旧,几乎与一位当地的农民没太大区别了,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双臂几乎找不到一处白皙的皮肤,脚上穿着的是一双断了一根胶条的凉鞋,站在村民群里,也许外人很难把他认出来。只有当他拿起本子走向会议室时,才让人意识到他原来是位干部。
霍湛荣在任乐从扶贫驻村小组长前,是乐从镇武装部副部长,一位地道的乐从人。外表看起来,霍湛荣有些“粗”。村支部书记陈华龙说,这一年里,霍部长多数时间都在村里了解情况,为帮村居脱贫致富想尽法子。“一点不粗,他点子特别多!”
霍湛荣对扶贫工作投入很快,这也许跟他曾经有过的十几年的农村生活有些关系。小时候,霍湛荣家里也是务农的农民,他和很多农村的孩子一样,要帮着家里种田、收割。他18岁考上军校,军中的生活仍然要求要下田耕种。为此,这次到贫困村负责扶贫工作时,霍湛荣那段农村经历很快就用到了工作中。
  霍湛荣所代表的乐从扶贫组一共有5位成员,他任组长,其他4位成员分别来自区委宣传部、区市场安全监管局等部门。4名成员分别驻进田心村、布心村、(土旁)脚村、瑶排村4个贫困村。
成员们可以专心负责一条村,但作为组长的霍湛荣要在4条村之间来回,而且还要根据每个村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
其实扶贫工作并不是想像中那么容易,甚至可以讲,这项工作难度更大,“辛苦的不是农村环境比不上城市的环境,而是这里的村民的思想,土地、资源的分布都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困难。”霍湛荣形容,进村后,他甚至花的心机不比当地的村干部还少,因为村干部是长期在村里工作,了解村里的情况,但霍湛荣对于村里的情况却是一无所知。
对于刚开展工作的霍湛荣来讲,了解村民的基本情况,生活习俗,村里的资源,村里的管理情况,这是几乎成了霍湛荣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内容。因为,要开展实施扶贫措施,必须要摸清村里的底子,才能开出药方。
不过,当霍湛荣越了深入去了解情况时,村子存在的问题之复杂还是让他有些始料不及。比如一些村里,部分低保户习惯依赖低保,存在等靠要的心态,此外,一些村有干部亲朋戚友攀搭低保便车的不良的现象。
而村子农田拥有权还是旧式的一家人几分田,分布零散,“本来我们是想在村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但是这村民农田贫布太零散,根本不可能机械化的。”
农业机械化之想法“夭折”后,乐从扶贫工作组又另寻出路,想借鉴顺德的股份合作社形式,希望通过企业来统一租地并进行统一生产,但让扶贫组意外的是,部分村民不肯出租田地。
     “即使我们表示,租地的租金比原来的要提升多一倍,然后再反聘村民参与生产,但还是有部分村民没法达成协议,最终实施方案也只能一拖再拖。”
此路不通,还得再找法子,霍湛荣所负责的小组在提升农民的集体收入上,经过多次的试验,目前,教村民养猪,养鸡,并以订单式的“农超对接”模式,把种养技能培训、资助生产资料、产品签约收购等方式,为村民寻找更多脱贫致富的路子。
“哈哈,其实可以讲,扶贫工作也是一项考验人的工作,一种方式不能还得再寻找另外的渠道,反正是想方设法,要斗智还斗勇。”
在今年6月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总结活动中,“斗智斗勇”的霍湛荣被评为“扶贫使者”。
 
巫万春:一个文弱书生的扶贫脚印
 
如果不是无意中说漏了嘴,我们不会知道巫万春来扶贫时候的一个细节:他今年4月参加扶贫工作队的时候,他的儿子出生才一个月。
巫万春是顺德公路局的干部,看上去是一个文弱书生。他所在的鸡蓬村是均安扶贫工作组负责的村,这条村很特殊,一共有42个自然村,118户贫困户分布在各个不同的村。刚刚接手扶贫工作时,巫万春必须进行的功课就是到每个贫困户家里探访,了解村民生活的真实情况以及所需。
起初巫万春以为走访并不算是一件难事,只是多走一点路,多花点时间的事。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巫万春才发现,鸡蓬村的自然村都不像珠三角的村子那样座落在平坦的片区,很多时候去到村里都必须翻山越岭。
巫万春印象最深的是,他去到一个名叫“招英村”的自然村走访,由于是第一次入村,巫万春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前往,不过中途由于遇上了山路,摩托车不能进入,他只能徒步行走。在鸡蓬村,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于是巫万春想也没想,就停好车,沿着山路开始徒步进村。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路走去,沿途山路岖崎,由于当天还下着大雨,被雨水打湿的石路特别滑,好几次巫万春都摔倒了,在雨中,巫万春足足花了将近3个小时才走到村里。到村后的巫万春几乎全身湿透,但来不及多想,他挨家户地跟村里的贫困户了解情况。随后,完成走访工作的巫万春再一次踏上那条山路,经过3小时奋斗才走出村。“我是从早上6点钟开始进村,出村的时候,竟然已是下午3点,很难想象,入村一趟就是一天的时间。”纵使路程难行,但巫万春依然坚持每个月入户走访一次,以便及时掌握村民的情况。
巫万春的脸上,还有下村摔倒留下的疤痕。
不过,最难挺的不是工作上的艰苦,而是对妻儿的思念。谈起巫万春,鸡蓬村的党支部书记蓝新说了一句:村里人都为他感到难受,同时也很感谢他。因为今年4月,巫万春的儿子才刚刚出世一个月,同一时刻在区公路局任职的巫万春接到了前往英德扶贫的工作任务。一边是需要照顾的妻儿,一边是上级分配的任务,去还是不去?经过一番挣扎,最终巫万春选择了远赴英德开展扶贫工作。如今,巫万春只能是每隔半个月回家一趟,与妻儿相聚。
在采访中,巫万春表达了自己对妻儿的愧疚之意,“在我妻子和儿子都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在他们身边,但我妻子知道我的选择,还是理解我和支持我的。”对于巫万春来讲,他在选择扶贫工作的同时他也失去一段重要的经历:他无法像其他父亲一样见证儿子成长的全过程。
但是巫万春不允许自己退缩,“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好好走完它,而且要走好它,能帮助村民脱贫至富,特别是得到村民的肯定,这是我另一种开心。”
而鸡蓬村支部书记蓝新说:以前村子里来过很多工作组,都是偶然来一次,像顺德的工作组,一住就生根,到处问村民:你可以做什么?我们可以帮忙你做什么?嘘寒问暖,我们看在眼里非常感动。”
 
关大雄:扶贫“元老”三个年头的坚守


 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大古坳村。
在顺德扶贫干部中,说是“元老”级扶贫干部,关大雄当之无愧。从2009顺德开始派队前往英德、连南扶贫,两年间轮换了两批干部,但关大雄却一直坚持在岗位上。
关大雄所负责的村就是省委书记汪洋曾经几次到访过的连南大古坳村。大古坳村位于连南县大坪镇西部,当地村民大多居住在海拔800多米的一个个分散的小山寨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耕地全是梯田和山坡地,村民的收入基本来自农业和务工。关大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了两年多。
11月4日,在关大雄的带领下,我们坐车准备“登”上大古坳。连接大古坳山上与山下的是一条弯弯曲的小道。道宽仅能容纳一辆汽车,每上一个高度,心里就感觉到一股压力。
这条路,关大雄近三年时间里已经走过不下百次,甚至还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来的生命挑战。去年冬天,这道小路还结起了冰,关大雄如往常一样驾车下山,但由于路面结冰,车胎吃不了力,关大雄的车不受控制地向前滑,直到山脚。说起那段经历,关大雄至今仍然心有余悸,大山里的危险经常都是不期而遇的。
入到大古坳里,关大雄的那口浓重的顺德口音开始有点变化,因为村里很多人都用当地话跟他打招呼,似乎对于他的出现,村里人已经习以为常。每个跟关大雄打招呼的人,他都能喊出对方的名字,还自然地学会了用一些瑶族日常用语问候村民。这些年,为了入村了解情况,关大雄几乎天天吃“过山风”——因为山上风很大,所以他把这样的经历叫“吃过山风”。因为关大雄一有空就往村里跑,所以,没有村民不认识他。由于入村的山路多,关大雄后来把自己所有的皮鞋都换成了登山型波鞋,就是为了方便走路。
实际上,关大雄作为第一批扶贫工作人员进村,他遇到的困难比后来的扶贫人员要多得多,按照要求,顺德对连南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制,这意味着扶贫将不再是给钱了事。
但刚开始进村时,当地村民似乎习惯了以前的扶贫方式,当关大雄希望让村民参加一些经济项目时,抱着一腔激情的他却被村民泼了一头冷水。“比如说我们想把猪苗派给当地村民去养,但是很多村民都不愿意,原因是他们觉得这些猪都是给我们养的,我们解释了,但村民都不相信,以为我们在骗他们。”
作为第一批落实“双到”制度的扶贫工作人员,关大雄身上承担的重任就是要改变村民以往对扶贫的依赖思想。“我们是教他们造血,而不是输血。”为此,在后来的时间里,关大雄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跟村民沟通上,让村长带着他上山下山,走家入户,别人一星期回家一趟,关大雄却从来没有固定的归期,甚至这两年多时间里,他从未睡过午觉。
关大雄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认同,村里人开始渐渐地接受了他。关大雄在这大山里,发挥顺德人务实的精神,村民没有经济收入,关大雄就与当地村干部一起商量,根据村里的条件、环境,想方设法地为农村和村集体增收。这些年来,顺德共投入2亿多元帮助连南修建公路、学校、医院、农田水利设施。此外还针对大古坳高原山区的地理特点,工作组先后对养殖高山鸡、种植有机稻和建立高山茶场。今年,顺德还在连南投建了一个无臭养殖场,如今关大雄就是跟进该项目的负责人。为了确何养猪场的建设质量,关大雄与其他扶贫干部一起上山下山找地方,为了寻找最适合的建设材料,关大雄细致到自己上网翻查资料,还专门请来了顺德一专业人士指导。
目前养殖场正在建设中,关大雄希望这个养殖场能够做出一些成果来,因为这是顺德人根据自己的扶贫实际创下的又一新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养殖母猪,直接培育猪苗,然后分发给村民,或是以优惠价格卖给村民,减少购买猪苗的成本,减少政府与村民的负担。
“心中无数胆子大,语无伦次计谋多!”关大雄这样形容自己,他说,人家也是这样评价他,他很满意这个评价。“既然都来了,就希望能真正地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不想这几年的努力到头来是场空。”
采访中大古坳小学校长房志德一只手拉住记者,一只手竖起拇指赞扬关大雄:真正的黄牛,工作好卖力,我们好感动……
“采访记”之三:
自觉的慈善:
扶贫展示顺德文化
 
文/本刊记者 覃炜明  图/魏民
 
顺德扶贫工作,辉煌后边有太多的故事。
顺德在不少帮扶点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其实很多“功德”后边,都有顺德老板的故事。正如顺德区委常委、顺德区纪委书记、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潘东生所说,顺德扶贫的成绩,背后的力量来自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正是社会力量的参与,顺德扶贫的影响才越来越大,这就是潘东生认为顺德扶贫“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大”的原因。
如果说,扶贫一线的顺德人,用脚印展示的是顺德人实干的精神,那么,背后以经济实力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顺德扶贫工作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包括千千万万为扶贫捐钱捐物的普通干部、市民,他们用行动展示的是顺德人自觉慈善的文化。

大古坳小学里免费的午餐

 在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大古坳小学,有一张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龚倩到这里采访的照片。龚倩采访大古坳小学,是因为这个学校有顺德老板提供的“免费的午餐”。这个老板叫何杰常。
何杰常是广东恒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3年前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企业家在广东省扶贫办有关人员的带领下来到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古坳村,这位年过六旬的老板,一番走动,让他就此将深情种下大古坳。
当时上大古坳的路都没有护栏和石礅,旁边就是陡峭的县崖。村里到处都是低矮的土坯和木板房,破旧不堪,甚至有几间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村民一个个黯淡黑瘦,满面沧桑,孩子们或许因为营养不良,都显得很瘦弱,衣服都是脏兮兮的,看上去像是很久没洗澡似的。村民很拮据,不少家庭炒菜连油都没有,长豆角就那么直接下锅干炒。何杰常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作出了一个决定:在他作为公司法人代表的每一年,他将拿出公司资产总值的千分之一点二作为连南大古坳的扶助款,一直到该村富裕起来。
他叫来了家人,将自己看到的情况详详细细说了一遍,并告诉大家对大古坳村他会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的想法。
随后,他通过顺德的一家慈善机构第一次与连南扶贫办进行联系对接,拿出约11万元对大古坳进行帮扶。当地政府将这笔钱用于村民的生活救济及大古坳村小学、大坪镇大古坳小学校舍改造。
3年来,何杰常共捐款捐物达200多万元。2009年顺德帮扶工作队进驻大古坳,何杰常与顺德有关部门及“双到”扶贫工作组一同并亲自组织在大古坳村建设牛栏、猪舍,发展畜牧业,以做改善生活的出路;重新整修了灌溉水渠,改善了大古坳田地的引水条件;加大教育扶贫。何杰常多次出资,同时号召自己的朋友和有关企业家共同帮扶,对大古坳小学进行改造,修建教室、配备器具,增设文体场所,修建山坡、护堤。
2010年底,何杰常亲自邀请顺德有关学校派遣老师前往大古坳支教,他在大古坳小学已经设立了奖教金、奖学金及助学金,如果大古坳有孩子考上大学,将给予奖学金和生活补助。他出钱为学校请了工友和幼师,为148名师生提供全部免费的午餐。为了提高大古坳小学的教学条件,他亲自跑市场,在顺德买来电脑、桌椅等学习用品以及冰箱、电饭煲、电视机等生活设施,派人开车送到学校,又叫公司的电工去安装。
顺德政府办驻大古坳帮扶工作队的关大雄对记者透露,大古坳小学的老师,去年有人获得奖教金超过万元,成为连南县获得奖金最多的老师。“过去很多老师说起到大古坳教书就头痛,现在都羡慕这里的老师。因为他们的工资连南县最高,还有免费的午餐。”
 尽管顺德到连南的路途遥远,到村里的路多崎岖险要, 3年多的时间,何杰常共来大古坳村30多次,在他心里,大古坳已是他的第二个家,最放不下心的家。在今年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先进评选中,何杰常被评为“扶贫爱心人士”。

顺德好人何杰常亲自邀请顺德有关学校派遣老师前往大古坳支教,他在大古坳小学已经设立了奖教金、奖学金及助学金。这是学校学生的课间活动。

碧桂园:扶贫开发“整村推进”
 
在顺德扶贫办2011年上半年的总结里,记者看到有这样一段表述:“碧桂园集团在树山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无不让人感叹,却难以复制。”扶贫办的总结认为,碧桂园花费2100多万、派驻干部跟进监督建设完成123户农户新居和基础配套设施,这种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的务实精神很值得顺德所以扶贫单位学习借鉴。
碧桂园做了什么?
今年以来,杨国强穿梭于多个城市之间。然而,一切活动的主题却与地产无关。在 “慈善模式”争论不休之际,作为地产富豪的杨国强却游离于争论之外,默默地实践着自己的慈善梦想。“我做慈善没有什么大道理的,都是出于内心的感恩和本能,如同呼吸一样”,杨国强招牌式的轻描淡写背后是其家族以及碧桂园企业十多年来高达13亿元的慈善捐赠。
杨国强不同于其他的企业家,他总是毫不掩饰自己的“傻气”,他总是形容自己是“天底下最大的笨蛋”。无论是创办全免费的慈善高中国华纪念中学,还是全方位的对贫困地区实施“造血式”扶贫,杨国强身边总会有人告诉他“做不得,把钱捐了就好”。然而,杨国强不仅坚持做了下去,而且奇迹般地打造了一个慈善“理想国”。“扶贫济困钱不能一捐了事 !”这是杨国强经常说的话。
在省扶贫办的指导下,近年碧桂园先后考察了8个省级贫困村,最终选定英德市西牛镇花塘树山村开展绿色产业扶贫,并计划投入3600万元落实花塘(树山)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目前已投入帮扶资金2100多万元。
树山村不是顺德对口帮扶的村,但由顺德的企业选定帮扶,是顺德扶贫开发的“第31个村”。这个村是革命老区村之一,下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347户,总人口1582人,其中贫困户125户,444人。村民分散居住在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10公里的狭长山沟里,绝大部分农民是七十年代树山水库移民,产业单一,村民收入低,住房多为70年代初建的泥砖房,没有自来水,没有通讯网络,没有进行电网改造,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较为困苦。
碧桂园帮扶工作小组于去年八月份进驻树山后,通过调研,郑重地向村民作出了扶贫济困的“三年承诺”和“三年规划”:
三年内,让村民住新房、走新路、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人居、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三年内,让树山村民收入大幅提升,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三年内,让树山村民通过产业带动致富,变得更加诚信、勤劳、文明。
用三年时间,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花塘(树山)村发展绿色产业。碧桂园提出“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种苗我们采用碧桂园出九成,农户出一成的方式”。杨国强坦言:“我们从来不会直接给钱给农民,而是给机会、给技术。我们收取10%的苗木钱,让村民有参与感,心痛才会负责嘛。” 他实践着自己的扶贫理念。
 
用三年时间,实施住房改造工程,根据自愿原则,对泥砖房进行改造,整村推进,碧桂园帮扶约5万元。
用三年时间,实施道路改造工程,改造道路,支干道进行硬底化;
实施饮水工程、实施电网改造工程、实施通讯工程……
现在,熊屋和罗屋两个自然村123户的整村住房改造第一期工程,已全面封顶,外装修已完成,村民已入住。一些道路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饮水工程、电网、通讯正在在有序推进。
美的集团体现“为社会创造价值”
今年 6月30日,2011年“广东扶贫济困日”启动仪式在广州举行。众多企业单位、社会人士积极响应省委号召奉献爱心,认捐善款。美的集团向扶贫济困慈善活动捐款3000万元,其中1000万定向捐赠顺德区。
这是美的集团继2010年向“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捐款3000万后,连续第二年参与“广东扶贫济困日”捐赠活动。顺德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长潘东生向记者说到美的对顺德扶贫工作的贡献,不由自主的连声说:感谢,感谢!
 出席扶贫济困启动仪式的美的集团副总裁黄晓明表示,美的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白色家电的领导品牌,长期以来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回报社会为己任。“扶贫济困”一直是美的开展公益活动的主要方向,美的希望通过参与“济困日”活动,借鉴其它优秀企业公民的做法,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开展公益活动,更好地回报社会。
据了解,美的集团坚持“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低碳环保、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绿色发展战略。截至2010年12月,美的为赈济灾害、社会福利、科教文卫、体育事业等累计捐赠超过4亿元;2010年,用于赈济玉树地震、新建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顺德慈善事业等的累计捐款已超过1亿元。
急人所难,周济困厄,即使自顾不及,也要挺身而出。在当代顺德,慈善已成为文化自觉。
今年”广东扶贫济困日”。顺德在大良新城区举行主题为“扶贫济困,共建和谐”的慈善万人行活动。顺德区推出扶贫“爱心项目”410个,顺德区机关干部、商会协会、捐款企业、教师、学生以及普通市民纷纷行动现场认捐,一个月内,已经有350个项目获得认捐,涉及金额1000多万元。仅美的集团认捐项目就达到35个金额81.8万元。顺德区委副书记、区长黄喜忠为这次活动做了“创新扶贫机制,非常好”的点评。
顺德扶贫,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顺德扶贫采访属于我职业生涯的一次难忘经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