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眩晕分类

 山旮旯2014 2022-10-12 发布于黑龙江

眩晕根据病变的解剖部位,大致上可将眩晕分为两大类:前庭系统性眩晕(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非系统性眩晕)。前庭系统性眩晕又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在我国前庭周围性眩晕占绝大多数,占73%--87%,前庭中枢性眩晕占7%--10%,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占,5%--15%。

  一、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感受器至前庭神经颅外段(未出内听道)病变引起,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外耳道及中耳病变(外耳道耵聍、急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鼓膜内陷、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内耳并发症(瘘管形成)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又称内耳耳石症,德国居3大眩晕发病率之首位,发病年龄30-60岁,以老年人最常见。内耳耳石由于头部改变重力作用而移位,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引起眩晕和眼震。当处于某种头位时,突然出现眩晕,历时短暂,数秒至数十秒。眼震呈旋转性或水平性,持续10-20秒,无听力障碍,重复变换头位可诱发。头位或体位试验阳性可能是唯一的体征。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几天或数月后渐愈,一般6-8周缓解。诊断此病需慎重,注意与眩晕常见原因相鉴别。Hallpike操作法用于诱发疑诊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眼震。患者坐姿,头转向一侧45度(向左或向右),检查者站其背后,抱住患者的头快速后仰(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刺激后半规管),使之仰卧在诊断台上,头部悬在诊断台外面,操作过程中颈部不转动,操作完成后,检查者仍要扶着患者的头部,让其注视检查者的鼻部,同时观察患者的眼至少20秒。然后再将患者恢复到坐姿,头转向另一侧重复上述的操作。

  正常人在Hallpike操作法中会诱发出几个眼震,当操作完成时眼震消失。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不仅在运动中会出现几跳眼震,而且操作结束后仍会有眼震。眼震通常是旋转性的。多数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只累及一侧,进行Hallpike操作时只有患耳在下方时,才会出现位置性眼震。严重情况下,当对侧耳向下进行这种操作时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偶尔双侧受累。

  有人指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患者从悬垂位开始到出现眼震至少有几秒的时间间隔(潜伏期);

  ②当头部保持不动时,眼震迅速达到最大强度,然后慢慢减弱直到消失,全过程通常为10-15秒。

  ③当重复进行该操作法时,眼震强度逐渐减弱。如在Hallpike操作法中出现眼震,但没有上述的全部特征,那么可能为其他疾病,而非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二、前庭中枢性眩晕
  前庭神经颅内段(出内听道)、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小脑和皮层前庭代表区病变引起。
  1、听神经病损:例如听神经瘤、桥小脑角病变(肿瘤、蛛网膜炎)、听神经损伤(岩锥骨折)或中毒性损害。

  2、脑干(延髓、桥脑)病损:血管性和肿瘤性病变、脑干脑炎、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前庭神经元炎、第四脑室肿瘤及囊肿。

  3、小脑病变小脑蚓部肿瘤、小脑损伤、小脑脓肿。

  4、大脑病变颞叶肿瘤或血管病变、颞叶癫痫。

  5、颈椎病变或后循环缺血颈椎肥大性改变及颈椎间盘突出、颈部鞭索样损伤。

  三、非前庭系统性眩晕
  患者常诉述头昏或头重脚轻、眼花等,而无外境或自身旋转的感觉。包括:
  1、眼性眩晕如眼外肌麻痹、屈光不正、先天性视力障碍等。
  2、心血管病变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
  3、其他全身性病变全身中毒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心因性眩晕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常规检查: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耳科和内科的检查,有助于了解病变部位及程度,甚至可推断其病因。

  1、神经系统检查必须进行常规的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①自发性眼球震颤多提示存在器质性损害,且一般不出现在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可为水平、垂直、旋转等,应观察其方向、振幅、速率及持续时间。

  ②自发性肢体偏斜包括闭目难立征(即Romberg试验,正常可维持30-60秒钟,若出现摇摆、数秒钟内倾倒或移步为阳性)、指误试验(又叫偏指试验,手臂伸直以食指触碰正前方检查者的手指,先睁眼,后闭眼重复之,其偏指方向与自发性眼球震颤的方向及倾倒方向一致)、闭目前进的步行偏斜。此外,还应当注意有无眼底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征。

  2、耳科检查应检查外耳道、鼓膜、中耳、鼻咽部,注意有无耵聍阻塞外耳道,有无中耳炎及耳硬化症,疑有迷路瘘管时须作瘘管试验。

  3、内科检查应注意有无高血压或低血压、心律不齐、心力衰竭,有无贫血、全身感染、中毒、代谢紊乱的体征。

  特殊检查:

  1、诱发性前庭功能检查包括冷热实验、旋转试验等。由于这些检查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且费时较多,往往不为患者或医生所接受;况且,这些检查均可引起自主神经反应,如恶心、呕吐、多汗,乃至休克,不能用于重危患者,更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2、眼震电图(ENG)眼震电图能对眼震作精确的定量测试,可以记录各种自发性眼球震颤,并通过各种诱发试验记录视动性、位置性、凝视性、温度性等眼震。作为客观资料,有助于对眩晕、眼震、前庭系统疾患进行鉴别诊断。

  3、其他心电图,乳突、内听道、颈椎摄片,脑电图,颈颅多普勒(TCD),脑干诱发电位,头颅CT或磁共振(MRI)等检查亦常用于病变的定位和定性。

  实际上,临床工作中多以有无眼球震颤、自发性肢体偏斜(闭目难立征、指误试验)、闭目前进的步行偏斜作为检查内容。

  前庭功能检查的主要进展

  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1996年由张连山的研究小组在国内首先报道VEMP的临床检查,作者对VEMP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总结。

  椭圆囊功能检查与球囊功能检查相似,也取得一定的进展,可以通过主观垂直视觉(主观水平视觉)检查进行,正常值可为-3°~+3°该方法对于椭圆囊急性病变较为敏感,如椭圆囊功能损失严重,代偿后仍可残留异常的主观垂直视觉。

  冷热实验对水平半规管功能评价较局限。冷热实验为非生理刺激,只相当于0.003Hz的旋转刺激,冷热实验的结果评价水平半规管存在盲区。现较多关注前庭高频刺激的应用,如摇头眼震检查(HSN)、甩头实验(HTT)和前庭自旋转检查(VAT)

  临床特点

  1、病史的重要性:具有眩晕症状的疾病种类繁多,而客观体征却较少。因此,病史在诊断中有重要价值。真实、详细的病史还可提示进一步检查的方向。病史特点:由于眩晕仅是一种主观症状,各人对其理解、体会、描述有很大差别,有人甚至将眩晕与头昏、头闷胀、头重等不适混为一谈。因此应详细了解眩晕的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以及可能引起眩晕的有关病史,包括神经科、内科及耳鼻喉科的有关病史。

  前庭系统性眩晕有旋转、摇晃、移动等运动幻觉,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只是一种头部不适感,如头昏、头重等。由于前庭核与耳蜗核在脑干中相距较远,往往仅其中之一受损,故眩晕伴听觉症状或耳蜗症状支持周围性眩晕的诊断。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常伴随前庭周围性疾病。

  2、前庭系统性眩晕(亦称真性眩晕)与非前庭系统性眩晕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现为有运动幻觉的眩晕,例如旋转、摇晃、移动感,多有眼球震颤、肢体偏斜、倾倒及指物偏向,还可能有耳鸣或听力减退;而后者大多数无真正的旋转感,不伴有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耳鸣亦不多见,持续时间随原发疾病而异,多有原发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如仍难确定,可进一步作前庭功能检查来加以鉴别。系统性眩晕常有前庭功能异常,而非系统性眩晕则大部分无明显的前庭功能异常。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