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诗词知识 | 对联的平仄

 公司总裁 2022-10-12 发布于河南
图片图片

对联的平仄

平仄对立(平仄相对、平仄和谐)是对联的六大基本规则之一,了解 并掌握对联的平仄,是写作、欣赏、品评对联的重要条件。在平仄问题上, 联界尚有不同的意见,这里尽可能讲主流观点,有争议的地方,也稍加说 明,目的是启发读者多加思考。 

(一)什么是平仄 

所谓平仄,就是汉字声调的两大类型。汉字的读音是不断变化的,元 代以前的读音同现代的读音是不同的,所以就出现了古声(旧声)和今声 (新声)的区别。

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为写诗方便,南朝(一说初唐)时搞 了“四声二元化”,就是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上 去入”。怎么分四声呢?《康熙字典》标分四声法(玉钥匙歌诀)对此解 释得比较精确:

平——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入声短促急收藏 

例如:“街”字为平声,“姐”字为上声,“界”字为去声,“节” 字为入声。

随着时代的变迁,全国各地区汉字的读音也发生了变化,古入声字,除吴语、客家语、闽语、粤语、湘语、赣语等 30%的地区保留以外,其他 70% 的地区,从元代起已变为平、上、去三声了。 

新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归入平声,上声、去 声归入仄声。轻声字,有人主张为仄声,有人则认为可平可仄。

新四声的发声特点,有人作一首歌诀云:

阴平——起音高高一路平

阳平——从低到高向上升 

上声——先降然后再扬起

去声——高处降到最低层 

例如:“妈”字为阴平,“麻”字为阳平,“马”字为上声,“骂” 字为去声。

在实践中用新四声还是古四声?有争论,有人主张应用古四声,因为 自古以来就是古四声,应该承接传统;有人则认为应用新四声,理由是文 学应为现实服务,语音变了,对联也应随语音变。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 律通则》(修订稿)第八条指出:“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 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这是非常正确的,所以得到几乎所有联界人士的赞同。

既然是“双轨制”,我们必须熟练掌握新声和旧声。新声的标准就是 《新华字典》,声标分别是“―∕√\”,比较好办。古声的标准是“平 水韵”。南宋时期,山西平水人刘渊,编过一部供科举考试时专用的官韵 书,叫《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 韵),平水,是当时平阳府城(今山 西临汾新绛县),因城西南汾水的支流叫“平水”而得名。到了金代,王 文郁把刘渊书中同用的韵加以归并,又编成一本书,叫《平水新刊韵略》 (106 韵)。清康熙年间,由张玉书等人奉敕编著《佩文韵府》(106 韵), 成为后来通用的韵书。如有此类工具书,方便使用;如果没有此类工具书, 只要弄清“古入今平”的常用字即可,实际上最常用的不过百字,记在心 里,可以免除翻检工具书的麻烦。在历代诗词联作品中,有些字可以平仄 两用,也应该记住。平仄两用的字主要有:望、忘、看、过、听、教、醒、 重、应、胜、思、漫、从、蓝、禁、骑、论、华、吹、尚、操、梦、妨、 更、中、为、衣、殷、闻、冠、难、间、燕、扇、传、旋、便、要、调、 烧、荷、那、颇、和、长、行、王、浪、傍、强、相、正、令、兴、乘、 称、离、不、任、占、雍、施、治、供、疏…… 

(二)尾字平仄规则

对联属格律文学,必须讲究声律,即讲究声调的规则、规律。声律和 谐,读起来就好听、有韵味。

尾字平仄规则很简单,就是上联末字是仄声,下联末字是平声。这是 铁定的。但也有变格,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 平起仄收。泰山壶天阁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 也是上平下仄,这是特例,不可为律。孙中山先生的遗训:“革命尚未成 功,同志仍须努力。”原本不是对联,后人将其看作对联,是善意的误解。某地 2007 年春节征联的获奖联中,就有两副联不符合这个规则,其一是:“百花齐放促和谐;九龙腾飞迎奥运。”其二是:“迎奥运会人人献爱心;建生态区个个出计策。”春节期间走在街上仔细看看,很多对联也不符合 这个规则,有的上平下仄(多数是上下联贴反),有的是全仄,还有的是 全平。

对联为什么要上仄下平呢?这可能与人们的听觉心理有关,正像音乐 一样,乐句的上句多以不稳定的音作结,下句则多以较稳定的音作结,乐曲终了大都结束在稳重的主音上。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对联与音乐在 此处发生了共鸣。 

(三)句中平仄规则

在联句中,一般的平仄规则是:相邻音步的平仄要交替,不交替的, 谓之“失替”(串声),在对联中是不允许的。音步,也称节奏点,就是 词组单位稍加停顿的地方。汉语行文,多数可以按“二字而节”作为节奏 点,比如:中国、人民、万岁等;三字音步较少,比如:共产党、门头沟、 妙峰山等;四字以上的音步更少,比如:乌鲁木齐、布达拉宫、三十六计等。

四言句,第二、四字的平仄要交替。例如:“百花齐放”,“花”为 平声,“放”为仄声;“万木争荣”,“木”为仄声,“荣”为平声。

五言句,第二、四字的平仄要交替。例如:“山河增秀色”,“河” 为平声,“秀”字为仄声;“大地播春晖”,“地”字为仄声,“春”字 为平声。

六言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交替。例如:“冬去山明水秀”, “去”字为仄声,“明”字为平声,“秀”字又为仄声;“春来鸟语花香”, “来”字为平声,“语”字为仄声,“香”字为平声。

七言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交替。例如:“玉海金涛千里秀”, “海”字为仄声,“涛”字为平声,“里”字交替为仄声;“红楼绿树万 家春”,“楼”字为平声,“树”字为仄声,“家”字为平声。

古人论诗的平仄时有个标准,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同样 适用于对联,因为“二四六”处在音步的位置,所以必须论其平仄交替。如果有的联文节奏点不是“二字而节”,就不适用“二四六分明”,而以节奏点论平仄的交替。如叶剑英挽叶挺联:

三十年戎幕同袍,六载别离成永诀; 

五千里云天在望,一腔热血为招魂。

第一分句的“三十年”、“五千里”为三字音步,所以,上联第一分句的节奏点是“年”、“幕”、“袍”,平仄是交替的;下联第一分句的节奏点是“里”、“天”、“望”,平仄也是交替的。如果教条地以“二 四六分明”衡量,“戎”与“同” 未交替,“千”与“云” 也未交替, 均是平声。

再如,林则徐赠梁章钜联:

曾从二千石起家,衣钵新传贤子弟;

难得八十翁就养,湖山旧识老诗人。

如果按“二字而节”,上联第一分句的节奏点是“从”、“千”、“起”, 字声分别是平、平、仄,是不交替的。下联第一分句的节奏点是“得”、 “十”、“就”,字声分别是仄、仄、仄,也是不交替的。实际上,此联 第一分句的三至五字为一节奏点,上联的节奏点是“从”、“石”、“家”, 字声分别为平、仄、平,是交替的。下联的节奏点是“得”、“翁”、“养”, 字声分别是仄、平、仄,音步的平仄也是交替的。所以,按音步论平仄才 是正确的。

如果联文中有领字,不管是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均不与被领词 语一起计节奏点,而且领字本身不拘平仄相反律。例如蒲圻翼江亭联:

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卮言、兴霸良策;

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声价、陆弟风徽。

联中的第三分句的“谁别识”、“犹怀想”为三字领,不与所领的八 个字计算节奏平仄,其本身的平仄也是不拘的。“识”,古入声,属仄声, “想”字也是仄声,因是领字,不拘平仄。在三字领中,仄声占大多数。

再如香港宋城联:

拓地远尘嚣,适吾足矣,喜园林日永,景物常新,好领取柳底莺声松 间鹤影;

升堂多俊杰,把手欣然,想文酒风流,琴棋继兴,忽虚掉梅花时序荔子光阴。

联中第三分句的“喜”、“想”为一字领,不与所领八个字计平仄;第五分句的“好领取”、“忽虚掉”为三字领,也不与所领的八个字计平仄。

(四)上下联间平仄规则 

上下联间,相应音步的平仄要相对(相反),不相对的谓之“失对” (串调)。为便于说明规则,现将三至七字的平仄格式列出。(八字以上 不赘述)

三字句:

A.平平仄;仄仄平。

例联:牛须草;马面菘。

B.平仄仄;仄平平。 

例联:游地府;闹天宫。

四字句:

A.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联:精神万古;气节千秋。

B.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例联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字古入声)

五字句:

A.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联:春来花影动;露滴柳丝垂。(“滴”字古入声) 

B.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联:竹柏门庭喜;(“竹”字古入声) 田园气味长。

六字句:

A.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联:柳下清琴皓月;花前益鸟春风。

七字句:

A.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联:柳眼桃腮舒化日;莺歌燕舞闹春风。

B.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联:春风掩映千门柳;暖雨催开万径花。

总的规则是:第二、四、六字,上下联的平仄必须相对(相反)。第 一、三、五字,尽量按正格安排平仄;如果因组词、造句、表意需要,也可以变格。

例联:

东风送暖千乡喜;

――││――│

宪法从心万户春。

││――││―

其平仄完全符合 B 式的格式。 

例联:

桃花人面红相映;

―――│――│ 

杨柳春风绿更多。

―│――││―

此联上联第三字本应为仄声,这里用了平声;下联第一字本该仄声, 这里也用了平声。一三五不拘平仄,为撰写对联减少了困难。但是,处于 言步地位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必须合格,不能有变通。

尚须注意,有三种情况不适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三字音步处于句子前边或中间,必须以音步定平仄。如周恩来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如果简单以二四六位论平仄,那么上联的“有”、“胆”、“共”三 字均为仄声,失替;第四字的“胆”、“句”均为仄声,又失对。仔细分析,此联可视为“二三二”节奏,“肝胆人”和“字句处”同为三字音步, 以音步论平仄,上联三个音步是仄、平、仄,下联三个音步是平、仄、平, 既不失替,又不失对,完全符合平仄规则。

2.前边有领字的联语,领字须剔出,不得混在一起按“二字而节”计 节奏。如汪恩撰安庆大观亭联:

跨太白楼之上,鸳瓦排云,倚画槛一味乡愁,已渐近钟阜晴岚、六朝城郭;

横彭蠡湖而西,鹭涛堆雪,唤沙鸥共谈宦迹,最难忘峨眉春水、万里风帆。

上下联第四分句之“已渐近”、“最难忘”为三字领,应与所领之下文 分割开来,下文的音步平仄是正确的。如将领字与下文混在一起计算,再套 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肯定是不行的。

3.如果出现三仄尾、三平尾时,不适用“一三五不论”。 

如:“平平平仄仄”的五言句式和“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七言句式, 倒数第三字不能改为仄声,否则出现“三仄尾”。按《联律通则》要求, 仄收句应尽量避免尾三仄。

如:“仄仄仄平平”的五言句式和“平平仄仄仄平平”的七言句式, 倒数第三字不能改平,否则出现“尾三平”是《联律通则》中明确提出避忌的。

(五)句脚平仄规则 

复句联句脚的平仄有无规则呢?从对联产生至今,尚无权威部门做过 硬性的规定,但有研究者从浩如烟海的历代对联中,摸索出一些带有普遍 性的规律。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 顶联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 顶仄,平顶平。”在此基础上,今人余德泉教授(中南大学教授、中国第 一位对联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届“梁章钜奖”最高票获得者)深入研究, 翻检了二十一个联集,审视甄别了 6403 副对联,总结出了句脚平仄的大体 规律,并冠以“马蹄韵”之名,并于 1997 年出版了《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世,受到了联界人士的好评。其所以叫马蹄韵, 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 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 后便是“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 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对联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 或者单仄。据余德泉教授的统计,在所检 6403 副对联中,合乎马蹄韵规则 的有 6058 副,合格律为 94.6%。由此可以看出,马蹄韵立论的根据是可靠的。 

马蹄韵规则的正格是:

1.两句式句脚为:平仄;仄平。

2.三句式句脚为:平平仄;仄仄平。

3.四句式句脚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4.五句式句脚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规律是:在两句式的基础上,每增加一句,就在其前边加一平或一 仄,并且要符合“仄顶仄,平顶平”的要求,同声的不能连续出现三次。

按此规则,形成了一个“平仄杆”(上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变格的“平仄杆”(上联)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这是总的规则,但在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不能因律害意。 

(六)句间衔接的平仄 

句间衔接处的平仄安排,尚无规则,作者有充分的自由。近年,河南 省南阳市楹联学会会长张克锋提出了“龙凤韵”的概念,他提出,上句句 脚与顶句第一音步的平仄对立为好。如果将平视为龙,仄就是凤,所以叫 “龙凤韵”。此论一经提出,就受到部分联友的支持,其好处是,对联连 写不点标点也可以保证平仄的交替。按照他的观点,四七句式十一言联的平仄安排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格式似有成为格式主流之势。

(七)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因声害意,不要死板地拘泥于平仄规则。南京随园有一副对联:

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礼义廉,没有铜钱可做来。 

下联的第二、四、六字均为仄声,不合交替规则,但千百年来人们习 惯那样说,不便改变次序。 

有的巧趣联,也不受平仄的约束,如联:

坐,上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上联六字均为仄声,显然不合声律。

2.要有群众观点。魏传统说:“在艺术技巧上要不断总结、提高、丰 富和发展,但目前更重要的是普及,要面向大众,保护群众喜爱对联的积 极性。对于群众的对联创作,在格律上要放宽限制,要区别不同的对象, 逐步提高。” 

3.要有发展的观点。对联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有一个继承和发展 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就有无限的生命力。要继承,在继承的基础 上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和提高。

4.要有时代观点。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具有时代气息的词组、 语音、节奏,要吸引到对联的创作中来。声律的平仄,现在实行“双轨制” 是完全正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四声终将代替旧四声,这是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附:古入今平常用字表

韵母 a、ia、ua:八 捌 拔 跋 擦 插 察 发 划 挖 掐 撒 杀 煞 刷 砝 瞎 鸭 压 靼 鞑 瘩 耷 搭 褡 嗒 押 扎 达 答 乏 罚 筏 阀 轧 滑 猾 荚 颊 戛 侠 狭 峡 匣 辖 洽 杂砸闸札扎铡喳夹刮聒鸹

韵母 e、o、uo:缩脱托剥拨钵戳撮郭国摸 泼说卓捉伯薄箔泊搏 驳 帛 舶 膊 雹 勃 钹 搏 踣 礴 渤 夺 铎 掇 咄 活 膜 拙 酌 浊 斫 茁 着 灼 曷 擢 昨 作 踔 得 德 额 格 合 盒 壳 舌 折 阁 革 葛 隔 蛤 骼 责 则 泽 择 卜 哲 辄 鸽 割 贼 阖倭涸啄翮搁

韵母 ie、ǖe:憋 鳖 瘪跌 接 揭 捏 瞥 切缺 贴 帖 削 约 曰蝶 叠 迭 结 洁 杰 节 截 劫 竭 捷 睫 碣 诘 觉 决 别 绝 爵 诀 谲 厥 崛 抉 掘 橛 倔 协 胁 学 穴 拽 角脚疖

韵母 u:出督忽惚哭窟扑仆秃屋读毒笃独犊福伏拂缚幅辐袱佛 沸 鹄 瀑 璞 熟 赎 淑 塾 秫 俗 突 竹 逐 烛 筑 术 足 族 卒 凸 轴 妯 竺 服 斛 囫 匐 骨菽

韵母 i、ǖ、-i、er:一逼谪积迹激绩击屐劈七柒戚漆剔息夕 吸 悉 膝 析 淅 晰 饴 壹 揖 鼻 敌 笛 涤 的 荻 迪 极 寂 级 疾 集 吉 即 急 藉 楫 辑 脊 汲 棘 籍 吃 席 习 昔 惜 袭 熄 锡 熄 檄 嫡 嫉 及 岌 笈 瘠 适 籴 虱 失 湿 只 汁 织 石食实识蚀十什硕直值植殖执职侄掷曲屈局橘菊鞠

韵母 ao、lao:着勺芍

附:诗词联常用领字表 

一字领:看 望 听 想 读 览 喜 溯 怅 怕 任 待 问 凭 叹 嗟 念 试 应 将 须 对 莫 正 乍 总 奈 但 料 似 算 更 真 并 怎 方 尽 况 渐 倘 虽 彼 又 甚 都 笑 爱 信 便 旋 登 记 见 恨 是 且 把 被 道 好 自 引 共 要 羡 忆 纵 早 快 步 幸 放 竟 唤 当 解 认 愿 觉 观 今 欠 以 丰 立 列 合 因 曳 如 免 弄 怪 昔 泛 映 洗 为 致 若 重 借 恐 岂恁动带惜这透傍寻敢渡咏趁愁会遍漫疑堕庆拥荡戏绕缵。

二字领:亦将、却将、只将、莫非、何须、只须、还须、须知、须念、 即此、如此、居然、自然、但看、但闻、但有、但见、但觉、但得、但愿、 记得、不忘、不妨、不觉、不堪、何不、何况、恍如、也算、看来、切莫、 岂料、总合、更兼、只要、只是、只期、只余、若是、已是、不是、便是、 又是、况是、云呈、哪怕、哪堪、此日、当年、尚待、依旧、自思、自愧、 且把、莫把、未省、休说、无怪、休辞、岂惟、没道、未必、何必、何况、 安得、纵使、试问、试看、敢向、犹觉、却忆、未闻、更有、空余。

三字领:最难忘、最可怜、最无端、最堪怜、最妙处、最好是、 只赢得、只落得、只留得、写不尽、流不尽、看不尽、赏不尽、望不断、 禁不住、全不念、君不见、只不过、倒不如、哪管他、休论他、谁管他、 且任我、才领得、怎识得、犹记得、又添得、好领取、莫辜负、都付与、 且探寻、且看那、请看那、看破那、回溯那、放眼看、犹想见、犹剩得、 再休提、再休说、再休管、无怪乎、又还是、又谁料、又谁知、又添得、 又何妨、又何必、又奚必、更能消、更何须、更有些、无非是、皆因是、 消受得、况更有、应有些、正有待、待他年、看今日、更忆及、快几番、 听几番、怎脱去、怎抛却、怎识得、便怎地、岂徒览、切莫要、说什么、 可直作、还须要、未曾闻、唯此地、都幻作、尽收归、焉能免、要争个、 安排着、才觉出、有多少、休忘却、谁别识、犹怀想、好领取、忽虚掉、 已渐近、到此者、坐定后、也该留、谁识得、吞不尽、怕莫是、想当年、 到如今、尚落得……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