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插秧歌》助读

 抽板烟的鱼 2022-10-12 发布于陕西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插秧歌》诗描绘的是一户人家在农忙时节,全家出动,冒雨插秧的情景。
作者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到了忙碌的劳动场面里:农夫站在田头,把成捆的秧苗抛给站在田中的妻子,小儿子在苗床里拔秧,大儿子在田地里插秧。就连小儿子都到场了,那也就意味着全家大小一起上阵了。作者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让这个劳动的场面活动了起来。而且,全家人的分工特别有讲究,丈夫的力气大些,他就抛秧;女人的力气小些,她就接秧;插秧是个技术活,深了浅了都不行,还要把握好行距和株距,只有大一点的孩子才可以干;小点的,就让他干没有技术要求的活。一家人的分工看似随意,其实妙不可言,家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体谅暗含其中,让人不禁赞叹:这是多么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呀!
接着,作者描写了这一家人的形象,他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雨从头上一直湿到了肩背上。在这里没有写湿到脚,因为插秧本来就站在水田里。插秧的农夫其实已经从头湿到脚了。在第三句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他把农夫的斗笠比喻为战士的头盔,把蓑衣比喻为铠甲,看似夸张,实则给劳动场面带来战斗的紧张气氛,暗示插秧的劳作就像打仗一样,也暗示农家活多、活重,农夫农妇吃苦耐劳,勤劳不辍。
这样的描写也为下面的顾不上吃饭埋下了伏笔。
到了吃早饭的时间了,喊他们歇息片刻,他们弯腰埋头干活,顾不上吃饭,却说:秧苗还没移栽完毕,根也没有扎牢,要照看好鹅和鸭,不要让它们跑到水田里来,把秧苗踩到了。你看,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心用在农活上。毕竟,一料庄稼关系到一家全年的温饱呢!
诗歌写的是农民的劳作,初读,感受到的是农人的辛苦;再读,发现了吃苦耐劳的品性;再读,还有发现了家人的亲情,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最后,我们依稀从这质朴语言中读到了杨万里对这一家人的默默赞佩之情。
全诗采用的民歌的手法,运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最接地气的生活场景,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首值得反复品读的好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