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80条

 新用户1258N1Wf 2022-10-12 发布于陕西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伤寒论》.第80条)。

                        作者:蒋远东

圆药也是丸药,至不过圆药的体形要比丸药大一些,圆药的用药比丸药更缓。丸药的药性比汤药缓,丸者,缓也。汤者,荡也,荡如浩瀚之水,澎湃而来,有涤荡之势,故知其性急。由此可见,汤药是治疗急病用的,丸药是治疗缓病用的。

《论》中讲了5个丸药,这5个丸药分别是下结胸证的大陷胸丸,下瘀血的抵挡丸,下燥结的麻仁丸(即《要略》里面的麻子仁丸)和温脾用的理中丸以及温脏用的乌梅丸。《要略》中加上圆药共讲了19种丸药,分别是下症瘕的鳖甲煎圆,下干血的大黄蛰(zhe)虫丸,治虚劳不足用的薯蓣丸,止咳用的皂荚丸;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用的乌头赤石脂丸;治寒气厥逆用的赤丸以及《论》中讲到的麻子仁丸;还有心下悸用的半夏麻黄丸(圆)和下肠间水气用的己椒苈黄丸(又名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水气病,其人苦渴,引起的小便不利,用的瓜蒌瞿麦丸(圆)以及上《论》讲过的乌梅丸;下症瘕用的桂枝茯苓丸,孕妇呕吐不止用的干姜人参半夏丸,孕妇小便难用的当归贝母苦参丸;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用的竹皮大丸;妇人经闭,中有干血,下白物,用的矾石丸;妇人转跑,小便不得出用的肾气丸;退五脏虚热用的诃黎勒丸以及主心腹急痛,口噤不开用的三物备急丸。

凡此24种丸药,不外两类,一类是下药;一类是温药。本条讲: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是说病人被寒所伤,医生用了下寒邪比较峻猛的热药长时间的缓下了的。在上述24种丸药中最有可能用到的是乌梅丸,乌头赤石脂丸,赤丸,半夏麻黄丸,三物备急丸等,即含有附子,乌头,麻黄,细辛,巴豆这一类峻猛热药下了的,其中可能性最大的当属半夏麻黄丸或三物白散制剂。

因为,半夏和麻黄不仅容易得到而且针对伤寒在表的针对性极强,麻黄能发伤寒,半夏能化痰行气;胡希恕他老人家讲本条文中用的丸药是巴豆制剂,用巴豆制剂的可能性也大。因为三物白散就是巴豆制剂,三物白散是下寒实结胸的药,从三物白散的组方来看三物白散是桔梗、贝母、巴豆。病人感受伤寒久拖不治导致寒结胃脘的可能性极大,其中的巴豆能散寒,贝母能止咳,桔梗能治咽痛,三物白散也是一个伤寒、寒结胸的理想用药。病人无论是用半夏麻黄丸或者三物白散制剂都会持续不断地发热,即本条讲的身热不去。

这里的身热不去是把麻黄或巴豆以丸药的形式缓服后而导致的血虚、身热不去。病人在持续不断的用麻黄或巴豆发汗的时候,势必会导致里热外越,当里热外越的时候,里阳会虚脱而导致里阳虚损(见《太阳病上篇》)。这里微烦实际上就是血热阳虚引起的微烦,这里不用栀子豆豉汤而是用栀子干姜汤,是因为这里的虚烦是血热引起的虚烦,病在血液里,血中有热。本条讲的身热不去是长时间的服丸药导致的血虚发热。由此可见,血虚发热才是本条的身热不去的最根本原因。《药性赋》讲: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可见,栀子能入心入肾入肺,能凉心凉肾凉肺热,即能退血热。在栀子里面加干姜就等于在阴药中加了阳药,在阴药中加阳药也是用来治疗血虚发热的(见《雷公炮制》),即除虚烦。由此可见,栀子干姜汤在这里治的是医以丸药大下伤寒后引起的血虚发热,身热不去而微烦。

栀子干姜汤方:栀子(擘)14枚,干姜2两。

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温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本 [按]提到:栀子干姜汤当是栀子豆豉汤,这句话显然不对。从栀子干姜汤方可见,张仲景的意思是说,凡栀子在用于治疗虚烦证的时候都会出现呕吐,这句话在这里也不对,栀子干姜汤是不会致人呕吐的,因为,干姜本身就能止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