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干姜汤中干姜是治何证的?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80条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伤寒用下法这是误治,但这个丸药到底是什么?却没有人能说清楚,刘渡舟刘老说“丸药,就是汉朝流行的一些泻下丸药,一种是巴豆制剂,为热性泻下剂,另一种是甘遂制剂,为寒性泻下剂。这两种泻下制剂的力量都很强烈,所以说大下之”。但巴豆、甘遂一热一寒,药性相反,进入体内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串雅内外编》保留了大量吐、下的方法,以顶、串的名义收藏,串药就是泻下药,里面最常用的是巴豆、二丑、轻粉,《名医别录》中始载牵牛子,《本草拾遗》中始载轻粉,皆不见于《神农本草经》,所以不会是仲师所属年代的常用药,只有巴豆,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药物,那么甘遂、大戟、芫花也是本经药物,为什么不考虑呢?因为在《伤寒论》中,它们是以汤剂、散剂的形式出现的,没有入丸药的。
那么,嫌疑对象基本上锁定为巴豆,“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说明在未下之初就有表热,大下之后身热不去,没有因下而减,反而增加了攻下之前没有的“微烦”,无热不作烦,强调微,是为了说明内陷之热轻微,表也热(身热不去),里也热(微烦),那是否如吴谦所言,是抄错了,“断无烦热用干姜,结痛用香豉之理”,应该是78条用栀子干姜汤,本条用栀子豉汤呢?非也!78条有邪热不退的身热不去,有热结胸中的心中结痛,病位在表,在胸中,都是太阳位,所以不可能用治中焦虚寒的干姜!
本条“医以丸药大下之”,本身就隐含了下利不止的情况。况且,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仲师想马上起效果时,都是用汤剂,想缓慢起效时,才用缓释技术的丸药,从陷胸汤和陷胸丸就可以看出这个规律。既然丸药缓,那停留中焦的时间就相对长。78条“大下之后”,很可能就是用了承气汤之类的处方,本条特别强调“医以丸药大下之”,就暗含了对中焦脾胃的伤害。而且,巴豆是最大的嫌疑人,巴豆辛热,以热治热,所以才会大下之后还身热不去。丸药巴豆停于中焦,下利不止,亡阴又亡阳。虽然生姜与干姜都性热,但生姜有发散之性,使津液往体表走,所以仲师改用守而不走的干姜,助胃阳生化津液,中焦暖则利自止,栀子轻清,去胸中邪热则烦自止,所以这个方子是一张上热下寒、寒热同用的小方,充分显示了仲师的智慧。
第81条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课前思考:
病人旧微溏,服栀子汤会出现什么问题?仅仅是下利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