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安蛔补虚 寒热同调

 神奇公子 2022-10-12 发布于广东

乌梅丸原是医圣张仲景专为驱蛔而设的经典名方,为什么能治好常在下半夜发作的心下隐痛症?因为其组方用药十分巧妙。

组成与功效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由乌梅、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黄连、黄柏、当归、人参等十味中药组成。主治蛔厥,又主久利。《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方书,以及现行通用的《方剂学》教材都将其列入杀虫剂。清代始有医家开始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用于寒热错杂证的治疗。

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酸以安蛔,使蛔静则痛止,用为君药。蛔动多因肠寒,蜀椒、细辛辛温,辛可伏蛔,温可祛寒,共为臣药。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附子、桂枝、干姜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当归、人参补气养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以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共成安蛔补虚、寒热同调之功。

前文提到的下半夜心下隐痛患者,其实就属厥阴寒热错杂证。肝阳乃春生少阳之气,始萌未盛,易受戕伐而肝阳馁弱,形成脏寒,加之肝内寄相火,相火易郁而化热,出现寒热错杂之证。《伤寒论》第328条云:“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下半夜正是少阳之气得旺之时,因而发病,用乌梅丸而愈符合中医之理。凡是符合寒热错杂病机,符合在下半夜症状出现或加重的时间特点,兼有四肢厥冷等阴阳失调的表现,都可以用乌梅丸治疗,所以乌梅丸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乌梅丸除了治疗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手足厥冷,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之蛔厥证及久泻久痢外,还能用于治疗顽固性呕吐、消渴、崩漏、口腔溃疡、胃脘痛、痛经、厥阴头痛、癔病等寒热错杂证。

服法及禁忌

《伤寒论》中原方制法为:“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现中成药乌梅丸多制成黑色大蜜丸。无论是以米饭共蜜为丸,还是制成大蜜丸,都是缓图之意。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或棕黑色至黑色的大蜜丸,水丸味苦、酸(水丸),每袋3g,一次1袋,一日2~3次;大蜜丸味微甜、苦、酸,每丸重3g,每盒10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及有异味的食物。乌梅丸方中细辛含有马兜铃酸,服用不当会对肾脏产生毒性反应,需要在专业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患者不可自行购买服用。肾脏病患者、孕妇以及新生儿禁用本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