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氏尋根問祖資料《譜序滙輯》1

 国术传承摘录馆 2022-10-13 发布于广东

  1)江西临江府新余递步黎氏──黎氏源委

图片

图片

图片

江西临江府新余递步黎氏──黎氏源委

黎,颛顼高阳氏之子也,事高辛为五官,以北正司地列受姓氏,封上公。黎有功能容天下,帝喾命为祝融,后奉命讨共工氏,不尽诛而获谴,乃以其弟吴回尸厥官。又其后所职废,神人杂揉,唐尧乃育北正后裔,而申命和仲、和叔与義氏同任历象、授时之责,分宅西北以正秋冬,于是,成岁功熙广绩。和即黎也,故吕刑曰,黄帝乃命重黎。虞夏以来,世守厥官,仲康徵之而职始废。
由商而下,唯黎侯以国著焉。是则,黎在高辛之世,已胙土矣,至商周而黎姓国称。商末周人乘黎国衰,黎迫狄难寓卫,其臣为之赋式微、之诗,于是晋侯沿兵于稷,略狄土而复立之: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是则鲁卫之季,黎犹存焉,享国亦长且久矣。周人乘黎释者,谓其地客尔王畿,黎侯寓卫,释者谓其国,在卫西按黎地,在禹贡为冀州之域。在周诰为河朔,秦汉以来为上党之郡,壶关黎潞亭州黎城县是也。自黎之国除,子孙因国为氏而繁衍四方矣。晋永嘉之乱,中原不可复居,衣冠之裔盖多南迁。黎之渡江而南者盛于江东,西湘蜀焉。唐大历间,黎之戎州有黎干者,仕唐为京兆尹。黎干生煟,煟生植,仕唐为右散骑常侍,避地来居新喻州北之递步。今递步村心有常侍坛,此其为吾递步始祖之可徵者也。又郡分多枝,一脉承贯,互相团结。常侍而上,仅能推及于尹,而莫究所其自常侍黎植往上溯源,只能推究到京兆尹黎干。由常侍而下,亦唯昌世公之后可考,而失其世次者亦多。然则欲沿流溯源以至北正,岂不难哉,姑推其脉络至此,以俟知者考正焉耳。

       咸淳任申七月既望乡试举人、十二世孙黎立言拜手谨撰

2)南雄珠玑巷黎氏宗祠

图片

黎姓源流

南雄珠玑巷黎氏宗祠资料室

       具有悠久历史的黎姓,来源主要有三。从时间顺序讲,一是来自“九黎”,东汉(25年一220年)应劭《风俗通义》说,黎姓是古部落“九黎之后”,当时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蚩尤曾经是九黎的首领,败后的九黎部落子孙,大批向南方转移,其中一部分以黎为姓。二是以国为姓,商代有两个黎国:一个在今山西省境内,建在长治市西南,春秋时公元前722年一前481年)迁于今黎城县东北、其范图除黎城境外,可能还包括壶关,平顺、潞城等地:另一黎国在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后人,都有以国为氏,姓黎三是少数民族复姓素黎氏,南北朝(386年-589年)时,北魏( 386年,534年)孝文帝(471年-490年在位) 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把鲜卑族100多复姓改为汉族单姓,其中将素黎氏改为黎氏。 

黎姓主要郡望有三处:一是京兆(今陕西西安),二是宋城(今河南商丘,三是九真(今越南清化、河静一带。汉朝赵伦称南越王时,设置九真郡,黎氏在越南很早就是一个大姓。
几千年来,黎氏迁徒无数次.据{黎氏族谱》记载,战国时期(公元第476年前221年,“黎氏之族或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人梁(今陕西境),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山东、江苏境),南迁交、广(今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带),北徒燕、冀(今河北省),齐明帝建武元年(公元494年,黎侨有功被封为永乐候,成为黎姓的浙江明州始祖,黎侨传至唐代(618年一807年)的黎度,进入江西,成为宁都黎姓始祖,以后其子孙又进入福建宁化一带,宋960年-1279年)末元1206年-1368年)初,黎天麟进人广东梅县,生六子,其中黎文举又生黎逸士等七兄弟,子孙繁行,遍传广东珠三角一带。
黎氏入粤。还有一支黎氏原住豫章(今江西南昌),为兵焚,沿赣江而上,翻过梅岭,到达南雄珠玑巷居住,至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因胡妃之厄,黎仁杰等。。。。。。

3)清远市清新县石潭镇

图片

图片


华夏之邦文明昌盛       炎黄于孙百姓争妍

姓氏是一个人,家庭、族系称号的标志,饮水思源,摘果观枝,人无祖先、何处西来?民族爱国家,民族爱祖先。黎姓在中华民族中,由经数千年繁衍生息,遍布全中国乃至海外。国有史,邑有志。族有谱,为了团结一致创造更辉煌的未来,现将收集到有关黎氏的资料和清远部分宗谱编辑成《黎氏世系清远宗谱》给宗兄弟作寻根问祖之参考。由于年代久远,时间仓促,错漏之处请宗兄弟谅解并更正。
对参与修谱的达文,志光、纯光、观滔、显元、锦钊、逢水、再然、天赐、逢贵等宗兄以及支持修谱的各位宗兄弟深表谢意。

清远市清新县石潭镇

黎氏115代传孙善英谨志

4)酒都仁怀黎氏家谱谱序

图片

图片

《黎氏族谱》

对黎瑶公孙氏之墓修并立碑树撰,同时于丁酉年清明节组织近千人的祭奠活动。二是对上谱的续接工作从丁酉年起,在新一届理事会会长的领导黎氏 下,广大族友的大力支持副会长黎德常和黎茂强理清各房支系情况,分别以“国”字辈理清思路,翻山越岭赴金沙、马坎、土岩、桑树、岩孔、泮水外寨,老马沟、遵义等地收集资料,续谱无私奉献,将娶进适出,生者族譜 卒去之详细情况上于谱中,使下一代子孙永记不忘。戊戍年清明节自愿报名在黎瑶公孙氏墓前举行祭奠活动,同时召集会议,调整核实理事会成员,由黎明刚任理事会会长;黎德常、黎茂强、黎波、黎德华、黎茂乾、黎茂华(磨刀溪)和黎功模任理事会副会长:黎明德、黎明虎、黎明先、黎明香、黎明祥任理事会顾问:黎明林、黎明华(仁怀)、黎茂利、黎文现、黎德怀、黎茂富、黎强(磨刀溪人)、黎勇、黎飞(石厂)、黎德才(金沙)、黎茂方(中度)黎本初和黎鹏(金沙)为理事会成员,同时明确“国”字辈各支房负责人。理事会承诺于己亥年清明节将家谱发于族人手中。

酒都仁怀理事会委员会

2018年12月28日

图片

酒都仁怀黎氏家谱谱序

黎公豫斋,“临江之新喻人,唐昭宗时粤任平乐富川令,次为滇郡楚雄五马大夫,后擢西蜀重庆府,由滇(云南)进入蜀(四川),道经播州(遵义旧称)①,”管理遵义,仁怀土城,赤水和习水。我祖是武官,平播后在遵义市播州区三岔镇水源常山官坟林创基建业,子孙繁茂四方,卒于常山,葬于官坟林。

       有豫斋祖之九世嗣孙叙州府珙县广文黎公之源首撰吾族家乘,以振家风。我祖黎之藩之次子黎况,号大千,迁居仁怀,更名为黎瑶。迁居后岩(共群)核桃湾,娶水流坪孙女星之女孙氏,至今有十四辈,三百余户。瑶祖之嗣孙黎仕模到遵义故地常山请仕英兄再转抄,将老谱接回仁怀核桃垮,在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年)二月,族中商议要把下谱接上。文玉(华斋先生)费尽心血,各方走访家门两次,到遵义未得统一。回来后以我瑶祖之后核桃垮接上谱文。族中选定由黎华云(黎明科)保管,每到清明节焚香观谱。按上谱遗言,每隔十年添谱一次。2006 年理事会成员徒步各地收集资料,按上谱遗言,无私奉献完成了续谱任务。于丙申年(2016年)上届理事会会长黎明德召集理事委员会召开会议。换选理事委员会。

        自2017(丁酉)年起由黎明刚任理事会会长。黎德常、黎茂强、黎波任副会长;黎明德、黎明祥、黎明虎、黎明先、黎明香任理事会顾问。根据理事会会议明确本届理事会两项任务的要求,族人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

——————————

① 源自豫斋祖九世裔孙之源祖首创修《族谱》所记,“唐昭宗时粤任平乐富川令”或为误记!

5)广东化州旺竹黎氏

图片

广东化州旺竹黎氏大宗祠位居于化州市汇展混凝土有限公司(S285)对面(发祥园)。广东化州旺竹黎氏大宗祠本连闽地,裔出蒲田。由太祖发祥公裔本福建福州府蒲田县珠玑巷人,宋朝庚辰进士选任广西郁林三摄梧州府事,由三世智行祖迁粤西高郡居化州那务黎村后又四散,由十世惟岳祖稳迁化州旺竹创业开基。大宗祠建筑面积六百六十八平方米,大宗祠由砖瓦木石结构。设三座四庑、每座五间,前座三门,门楣、门企、门砧石料精工制作。大宗祠由二00六年开始酬建,二00八年建成并进祠大吉。大宗祠理事员黎明森—18938352883

图片

6)海南儋州黎氏谱序

图片

图片

图片

                         序

       海南姓氏多来自中原。秦汉以前,海南土著民族,均无姓氏。《儋州黎

氏志》以充分的资料说明海南的黎氏来自中原,这是千真万确的。

      后世中原,历次动乱。有一批批汉人或举家南迁,或充军南征,或被贬

谪南来,或南来经商。他们的南迁,主要在西晋末、唐末、北宋末、南宋末和明末。正如邱浚在《南溟奇甸赋序》中说:“魏晋以后,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官或商,或迁或成,纷纷南来,聚庐托处,熏染进化,岁异而月不同。世变风移,久假而反客为主。”邱浚的论述,说明海南汉族人口的来源,以及汉文化的传播。随着汉人口的南迁,海南的经济、文化的大规模开发,也与此时同步。

      海南汉族(含黎氏),多是属于福佬系。他们迁徒的路线,为中原、江浙、闽南、粤东南,然后沿近海平原迁徒,直至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一带。这其中有不少家族曾在福建的莆田居留过。方言属于闽南语系统,其中保留着大量的古吴语成份。根据记载,海南的另一部分汉族是属于广府系统。

       他们是从南雄珠玑巷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他们在那里生殖繁衍之后*,又南来海南岛。《儋州黎氏志》谈及这一点,我认为是正确的。又据记载,自于秦代大军驻扎广州一带,秦、晋、唐间的南来移民,多经桂北灵渠,顺西江人粤,经高州、化州、雷州、徐闻,跨海南渡过琼。黎氏祖先,也有人是从这条路线来海南的。

       饮水思源,寻根问祖,继往开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修谱、纂写志书,就是继承这种传统。海南的先辈(包括黎氏的先辈),为了追本溯源,联系来琼血缘关系,在各朝代,各个时期,于不同地县、市,不同乡镇、农村和各家各户,都编修自己的族谱、家秉,记载各族、各家的历史事件、变迁等。这种文化活动是不容否定的。它是受到广大群众支持的。《儋州黎氏志》的撰修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就是例证。《儋州黎氏志》的倡议者、组织者和执笔者不怕艰难,把志书奉献于读者,这是一件值得赞颂的事,这是一件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事。

       为什么说修撰族谱(也叫志书)有意义?因为族谱是我国历史档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一姓、一族,甚至一家、一户氏系的来原去脉。世代系统、宗族、家族制度、著名人物事迹、经济状况等。如海南的(邱氏族谱》和《海氏族谱》等,就记载了邱浚、海瑞家族的概况及其事迹。它是研究邱浚、海瑞的重要资料之一。总之,族谱是研究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和经济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儋州黎氏群众是儋州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儋州市的革命,经济和文化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儋州市的历史是全市人民用血汗来谱写的。这其中也有黎氏群众的血汗。研究儋州市的历史岂能忘记黎氏群众呢?黎子云与苏东坡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俩在历史上永不泯灭在《儋州黎氏志》上永放光彩。如今洋浦大地的开发,不也是留着黎氏兄弟的脚印吗?他们的名字与功绩,已载于黎氏志书上,也将永载于洋浦的开发史上。所有这一切,都是或将是历史的珍贵资料。

       儋州市的黎氏,他们和海南各族人民一样,勇敢、勤劳、朴实、好客、热情,是岛上的拓荒人,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之一。他们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以进步的史志来教育后代,不远数百公里,数次来信、电话,要我为《儋州黎氏志》作序,盛情难却,是为序。

黎国器

1998年11月18 日于中山大学康乐园

(黎国器 琼海市人。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出版社副编审,编辑室主任)

7)重庆石柱黎氏族谱序

图片

图片

                        黎氏族谱

                              

       浩森之水有其源, 繁茂之树有其根;贵贱贫富者,皆有其祖也,姓氏乃得始起机之标志,族谱为家族世系之传承,尤国之有史出。先人修谱使吾辈知其始,今人续谱让后辈悉其传,若今不续谱,后人豈悉始祖及今世之名违也。

       黎氏起于颛顼,颛顼乃黃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十二子,“称”乃其一,黎氏

得如於“称”之孙,老童之了出。老童之子封黎国(山西长治县羊头岭下黎岭村建都古黎国),为一方之诸候。商时有诸侯国—黎国,区君丰舒,系商汤后商,后以国为氏。商末为周文王所灭,至今已四千余年矣。早在战国时期,黎始或因仕官罰处,攻因避难而居,西入陕西,东向山东、河北,南授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

      本族源於京兆,京兆郡建于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梁(今陕西省韩城)人黎靖迁居江右(今江西省)。汉时,有黎朱苍长沙(今属湖南含)相,其后代在湖南生息繁衍。

吾祖受贵公,原籍湖南湘潭,洪武二年奉调入川,落业忠州临江南岸崇二甲鸡鸣山,(今黎场上湾)。受贵公字太和,娶赵氏,生四子,日:崇仁、崇义、崇礼、崇智,繁衔二十六代,至今己六百四十五年矣。

       乾隆朝,建宗祠,立家政,颁宗序,修谱谍,使之家政严明,昭穆不紊也。然原谱几经岁月,流失毁损,今荡然无存;唯贤达万访,手抄笔录,存有资料,且涉及先辈数量基微,部分先辈难辨昭穆,但仍可作局部稽考。

为使吾族承先启后,有据可考,修谱之事,迫在眉睫。今若再无谱传,先辈无考;

       今人作古,后世亦不知今人也,承先启后将无据矣。诚则如是,则今有以邦成为首之筹委之辛苦,完家族之凤愿,创修游之伟绩,既无愧子先人,亦有感丁后继,而可欣然自慰矣!

                           编 者

图片

                           前 言

        修谱之慎,莫过于此,考证年代、代次、代差,使之符合客观规律, 尽量达到接近 真实的目的。但言者轻,笔者重,言者多口授,然口授者,传说也。事情真伪未加顾虑。

       而传者多有美化,添枝加叶,攀龙附风之为。美化祖亲,本乃尊祖敬宗之捕,但不可违史,若违史则误传,使之面目全非。误传者如万色白羊,起祖文方湖广麻城人氏,洪武入川,二世祖生卒无考,妣魏氏生于康熙七年,细阅之,父子相差三百余载,豈可信乎?

       此乃误听误信,误信谅传也。攀附者如本族附巴蜀黔持代序,始祖受贵(洪武二年入川),附之七十二世;然彼伯基、伯洪(二公洪武年间奉旨入川),定为六十五世,相差七代,是否同年者,无从稽考。附彼支排序,如半途搭车,豈可以起点计程,长江源于唐古拉,乌江源于乌蒙山,乌江汇入长江,岂可言乌江源于唐古拉也!

        族史一般而言,建立宗祠之后,颇有较详记载,因有一呼族应的族长牵头,而祠堂里有专记族史者,本族添丁老故,均向祠堂登计,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户籍。然未建祠時,亦有贤达之士,作族谱撰写,但不成系统。捐助募化,零敲碎打;世系登计,杂乱如麻,然撰写者亦散兵游勇,德高望重者,亦可号召一方,然初出茅庐之志士,则有志难展。

       普之族谱,有文化,重族史之大户人家,亦有家史记载,但昔時有文化者寡,无文化者众,然写袱子者普遍之。过去家家均有被子单,逢年过节,添丁老故,建堂嫁娶,均写袱子。往昔,能写袱子者少之,多数乃求人代写。然写袱子,亦非祭至始祖,仅为家祭,非所有列祖列宗。一般直系祭五代,旁系仅祭三代,外系(外公姑舅)祭一二代,所以世系非始祖一脉贯下。此次修谱能到如此圆满,乃贤达万访搜集保存资料之功也。

       甲申兵乱,殃及全国,巴蜀更甚,据史料记载,由于战争、癌疫、灾害等原因,导致四川人口锐减。明万历元年(1578年)四川人口 310万人,(万历六年(1578 年)四川总人口为310万人,实际上明代后期人口约为600多万。到了清初,一下子跌落到只有50万的低谷,仅及明代四川人口数的10%左右)。) 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就陡减只有50万人。可怜我先祖故于非命者,十之去八九也,很多家庭绝扁於此時段矣。

       人皆顾其命,何惜族史,失之甚多,存之寥寥。清康乾盛世,邦宁民安,建祠修谱,拟字立派者比比皆是,晚者亦在乾隆间。民安敬祖,居遥思根,然撰谱者多得于故老所传,传者传言,多有说误,则信彼及此,误此及彼者比比皆是,则撰谱者难矣。今撰族谱,知者知之,非知者非知之;知者载之,非知者略之,非一宗一脉,不可强附。昔先贤時雍言甚佳:“前數百年而生者,不知凡幾,非此無以傳;後數百年生者,不知凡幾,非此無以法”。倘今不撰,今人作古,后世豐知今人乎?况今撰及先祖,后世豈知远宗,此乃组织撰谱者之志也。

8)广西桂平市黎氏族谱序

图片

图片

黎氏族谱

二次编修《桂平黎氏族谱》序言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修史的优良传统。族谱是与国史、方志同样重要的历

史典籍,是国史、方志的重要补充。它是以人类血缘为核心的家族生命史册,是族人活动的档案汇总,是一簇特殊社会群体的历史缩影,具有纪录先世,弘扬家史、敦睦宗族、凝聚血亲的社会功能。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民族播迁、社会动荡、家族兴衰,宣海沉浮、社会风尚、时代精神等诸多社会历史现象,从而丰富和深化我们的认识,提高我们的政治思想文化。一部族谱往往使海内外的游子在认祖归宗时热泪纵横,族谱已成为融通炎黄子孙伟大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

       主持此次修编族谱工作,是桂平黎氏理事会会长黎以坤为代表的理事会成员,黎应心主任为代表的编委会委员和以黎文灿为主编、黎兴耀、黎桂秋为副主编的写作人员共同调查研究、收集、汇总、整理汇编而成的,时间历经四年之多,此前,我们曾与众多长辈、同辈及各村资料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评改,达成了编谱工作新的共识。

       对第一本族谱中有关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旧谱存在的错编、漏编、少编,内容缺乏广泛性、科学性。在桂平黎氏理事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名誉会长黎应心的倡导、引领,并带头高额捐资下,理事会领导成员、全市宗亲积极响应,在现有水平上进行了二次编修族谱。总之,新修族谱,是贯穿科学理念追随时代精神,融汇先进思想,弘扬族中先进文化,追宗潮源,汇编广大人才精英,记录族中典型业绩,代表性作品、照片、荣誉证书和奖状等;编章得体,图文并茂,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是体现出促进新时期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崇高思想境界。

       我桂平黎氏家族自从广东珠巩迁徒平南,落籍武宣、桂平、兴业等已有数百年,社会风起云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封建帝制崩溃,清王朝没落衰亡: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所有这些,都给我黎氏族人留下了鲜明的社会印记,引起强烈的思想震撼,也影响着每个族人的人生历程,期间才人代有,各显风骚,尽展英华。不少人跻身高等教育殿堂,具有深厚的国学造谓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堪为有识博才之士;有人淡薄名利,努勤杏坛,泽被后昆;有人钟情岐黄,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有人着意丹青,饮誉四方,笔达欧美;有人献身公务,清风爽袖,德业同辉,这是我族的荣耀和骄傲。

       事实证明,我挂平黎氏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优秀族群,宗亲们集资兴建公馆,捐资编修族谱,出资修建祖募;济助孤儿上大学,救助危难病人得以重生,慰问特因老人等等,他们周贫济困,乐善好施的高尚品德,不苟取功名利禄,追器话静生活,公益当前慨然力赴,授人芳草,手留余香,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今天对于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想,当以此重修族谱为契机,对族人进行一次家族的传统教育,以鼓励其积极向上进取精神,投身于社会主义各项企事业工作中去。家族教育是民族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把这一教育融入广阔的社会教育中去。树新风、扶正气,提高整个家族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人人争当无愧于先人的后代,人人争做无愧于后人的先人。

谨此为序,以愉后人当中难免有失误之处,恳请宗亲不吝指正。

桂平市黎氏族谱编委员

9)江西赣州赣县黎氏三修族谱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黎氏三修谱序

      家之有谱所以衍其世谱之克修所以序其先顾或衍其世而偶存附会之私是自混其世也抑或序其先而稍涉攀援之迹是自诬其比也:夫混其世固何贵有家谱诬其先。

       更何贵有修谱者哉赣邑西溪与兴邑桐溪黎氏共一本同源者也其系出画眉我奖 幹夫幹乃语元宇致领渠江来世七即徒数西蜀戎州黎幹夫幹乃唐元宗之翰林授諫議大夫而迁徒京兆尹者也厥後敔徒渠江宋廿七郎徒嶽州华容白鹿洞后徒泰和铜庄世七即生二子长念二郎 次念一郎。

       廿十七郎公之八世租歔携弟之长子畧于康乾佑年间经商于兴邑之衣錦见其地土沃民良遂置业于竹园携家人婦子侨居于此至唐未时世危乱铜庄地窄人稠遂置业于赣邑之大坪后復徒西溪使念二郎携其子三十九郎并其孙大一郎居于此焉同时又于兴邑之桐溪 置买田宅使念一即居子此焉此黎氏之所自之续修 为亟诚盛举也,        今夫木本水源之说非谱以表之则不明左昭右穆之倫非谱以釐之则失次然有为之前者尤贵有为之后也有善于剏者尤贵有善于因也。

       黎氏之谱初修于清朝康熙年间次修于乾隆丙辰年再修嘉慶戊寅四修同治丙寅岁幸有太学生家赠为主修则有贤肖遵容与堂叔傅慧为编修学海宽宏兹者黎氏子姓人口 繁昌年岁久远谱之亟宜修也明矣盛族将其谱呈覽于余余不禁帖然、而心服也:

       夫家之有谱猶国之有史也家 有良谱猶国有信史也·所赖乎修之者泯附会之私 绝攀援之跡耳昔郭崇涛妄拜汾阳之墓识者非之狄武衮不冐梁公之姓识者是之盖彼一故涠其世此一不诬其先也然则黎氏之家谱,无附会无攀授洵可贵 已迄今旣覩谱功之成復籍鹿泽之益觀黎氏一门悉皆存忠厚而行仁義其子孙将来席東总而励志挹文筆以生花高探月窟奋占龍頭将见学通经術直请之家声復蓄才壓英雄状元之伟烈猶新接武前人啟示来兹不巳宗风丕振也夫是为序。

                           峕

        皇清同治五年岁次丙寅季夏月                                                                         吉旦

10)大埔黎氏

图片

图片

大埔黎氏,本为岳起启祚,在世系上,先辈却以其严考仕荣为始相(一世)、岳起为(二世)排下,统一的族派只安排到第十四世“家”字辈。从此以后,如果都按阳春黎氏(君瑞)族谱中规定的族派给后代取名,不善之处至少有二: ()因宗族太大人丁多,难免名有多同: (2)因在其规定的族派中有“文、家、德、登、高、国”六字与我大埇黎氏族派相同,如不另续派字,则会导至后世某代子孙的辈分与前人无异,也就是说后代子孙跟先祖同辈,甚至很有可能会同名。故通过各房代表,统一了音见,决定从第十五世起增多四十个族派辈分字,即是。

11)康邑黎氏重修族谱 ● 首册

图片

黎氏世系源流述

昔先王因生以赐姓,其子孙别而为氏者,约其目大都有六:以国、以地、以名、以官、以事、以技。黎氏之姓何昉乎?绪由颛顼,系出高阳。颛顼生卷章,卷章生黎,又为北正之官,后封黎阳为黎国,以国为氏,子孙遂以黎为姓。黎之姓,盖受以国矣。考之宗谱,自北正公以下,历五十余世,或封侯伯将军,或官冡宰守,令世代相传,亦不乏人。但世远年湮,东迁西徙,子孙繁殖于天下,世次虽可考,而谱牒究难宗传。至西汉其连公为北海相,官秩生平,宗谱始可徵信。吾姓谱世系者,多宗公为鼻祖。夫以公之子孙繁衍门第,贵显诚我姓中与之祖然。一族之与,亦必祖宗数世积德累仁,始足以邀天眷而膺福禄,探流溯源。公之高曾讵可等诸亲,尽则祧之列。兹者,续修宗谱,固特宗公之曾祖炳光公为第一世祖,以明公发迹之所由焉。炳光公妣廖氏生子三,长添柯妣古氏生子必堂,妣钱氏生子二,长即其连公,吾谱所奉为第四世祖也,妣刁氏任氏董氏侯氏毛氏,生子九曰孟曰教曰秀曰和平曰仲曰季曰禄曰安荣曰伯达,其三子秀公与六子季公徙居广东省。季公即吾第五世祖也,妣吴氏吉氏生子富云,官侍郎。富云公乃吾第六世祖也,妣何氏生子武桃,妣郭氏生子二,俊文、梅桂。俊文妣冯氏生子杰青。杰青公乃吾第九世祖也,杰青妣施氏生子年椿,妣卢氏生子玉成,妣王氏生子兴裕,妣黄氏生子尚乾。尚乾妣何氏生子礼祯,封中山文侯,妣邱氏刁氏,生子二,万五、千六。万五为南阳太守,乃吾十五世祖也,妣金氏池氏生子金伸,妣田氏刘氏生子沐恩,妣谢氏生子三,林宦、本仁、忠臣。林宦妣薛氏生子邦荣,邦荣公乃吾十九世祖也,妣落氏生子二,材栋、材喜。材栋妣邓氏生子均保,妣赖氏生子二,万邦、利器。利器公为武骑将军,乃吾二十二世祖也,妣伍氏马氏生子汝还,官尚书,妣练氏汪氏曹氏俱赠夫人,生子二,侨公、傅公。侨公于齐明帝建武戊寅年封永乐侯,妣陈氏封豫章郡夫人,继汪氏高氏俱赠夫人。侨公乃吾廿四世祖也,生子献公,于梁武帝天监癸巳年,官大将军加封太尉,妣萧氏封赠夫人,生子逢公。逢公于大同丙寅年拜龙骧大将军,妣毛氏生子三,曰宏曰宠曰安。宏公于天文甲申年,官青州刺史,乃吾二十七世祖也,妣李氏江氏,生子扈公,陈宣帝大建戊戌年授散骑常侍长水校尉信武将军南阳太守,妣刘氏马氏俱赠夫人,生子二,华公、荣公。华公于唐高祖丙戌年任扬州西曹王国常侍,封武尉将军建安太守。华公乃吾二十九世祖也,妣曹氏甘氏汤氏俱赠夫人,生子三,元位、庆明、名淾。元位公于唐官授主簿,妣周氏生子五,超公、石公、温公、賁公、深公。深公官中宪大夫,乃吾三十一世祖也,妣萧氏,生子景公,唐玄宗天宝庚寅年授汉州刺史,陞散骑常侍封上党郡侯,妣弋氏许氏蓝氏俱赠夫人,生子朝公,官武骑将军桂林总镇,妣廖氏叶氏,生子幹公,于唐代宗大历丙辰年释奠国子监祭酒举孝廉官京兆府尹,陞兵部侍郎,妣吉氏副氏连氏俱赠夫人,生子二,度公、庆公。度公于唐敬宗宝历庚戌年举孝廉授虔化令,徙居江西宁都州立基。度公乃吾三十五世祖也,妣柯氏邱氏,生子二,尧公、珠公。尧公于唐宣宗甲戌年授太常侍,妣唐氏生子三,作公、声公、扬公。作公于唐宣宗咸通乙未年官河南太守,作公乃吾三十七世祖也,妣曾氏丁氏,生子二,清泰、安秀。清泰于唐僖宗乾符戊戌年官太子太保,清泰公乃吾三十八世祖也,妣丁氏生子崇公,妣冯氏生子二,衬公、礼公。衬公封京兆郡侯,乃吾四十世祖也,妣陈氏傅氏,生子五,曰球曰琳曰琅曰玕曰(王解)。玕公官于都县令,徙居万安县石州,乃吾四十一世祖也,妣李氏丁氏,生子四,延昌、延学、延极、延楷。昌公由万安徙居南康东门外,乃吾四十二世祖也,妣卢氏潘氏,生子五,孟威、孟穆、孟坚、孟泰、孟钦。孟坚登进士第,乃吾四十三世祖也,妣高氏刘氏,生子四,曰灏曰戬曰戢曰洪。戬公字如霆,宋绍兴戊辰年进士,官授迪功郎,乃吾四十四世祖也,妣吉氏生子源公,妣刘氏生子二,万八郎、万九郎。万八郎乃吾四十六世祖也,妣古氏生子七郎,妣朱氏生子念一郎,官雁门太守,妣周氏生子三,先期、河秀、河清。先期公乃吾四十九世祖也,妣张氏生子淑公,为岁进士。淑公乃吾五十世祖也,妣李氏继马氏,生子三,大郎、二郎、三郎。大郎字行封,子孙徙居未著。二郎字均发,徙居康邑东乡黎边,即谱内仲款、仲怀、仲海、仲湻四公房下所宗,为第一世支祖者也。公妣朱氏生子朝正,朝正公官参将,妣郭氏生子三,信可、达可、细可。细可妣钟氏生子汝南,汝南公妣刘氏生宽怀、海湻。肆公子孙分为四房,及今聚族而居者,皆四公之后裔也。三郎字行泰,官邑令,徙居广东兴宁县,即谱内基成、元山、守庄、兆昌、素贤、素质、素赏、文学八公房下所宗,为第一世支祖者也。公妣薛氏生子三,自德、自行、自往。由自德公传十一世,其孙讳基成字文元者,又由兴宁县徙居康邑西乡之岌油坑而立基焉。生子四,宗祈、宗祐、宗祊、宗祜。自岌油坑徙居潭口者,基成公之长子宗祈也。仍居岌油坑者,基成公之次子宗祐也。自岌油坑而徙居罗坝里塆下者,基成公之三子宗祊也。自岌油坑而徙居龙泉者,基成公之四子宗祜也。由广东兴宁迁居康邑塘江之村尾者,自行公之十二世孙元山公之子宗祥字遵文也,后其子孙又徙居县城水南焉。由唐江徙居三民乡之堆背者,宗祥公之三子士兴也。由兴宁徙居潭口堡之短迳甲者,自往公之十二世孙守庄长子宗均字必禄也。由广东兴宁徙居赣邑之莲塘高龙、五眼桥等处者,自往公之十二世孙守庄公四子宗垣字必寿也。由福建上杭县迁居上犹县高峒者,自往公之十七世孙兆昌也。由长乐王道岭迁居上犹石溪隘者,自往公之十六世孙素贤素质素赏也。由广东兴宁徙居康邑之龙回者,自往公之四世孙文学也。由龙回徙居圆全岭、洋江浒、叶坑、蓝田排者,文学公之长子元吉也。由龙回迁居于水南黎屋排、乐平、草丘里者,文学公之次子元喜也。由玕公而下九世孙龙镗公南宋间由庐陵瓦子巷迁居崇义文英之横坑后,子孙繁衍复散居于枧坑、冷水坑、小陈洞、朱驚石、白溪、聂都、莲塘、小井、小石下等处而落籍焉。其立基于广东南雄属之闻韶者,乃龙镗公之九世孙太艳也。立基于仁化江头者,亦龙镗公之九世孙大猎也。夫不溯其流曷明其源,我黎氏字北正公以国受姓以来,迄今四千余年,相传百余世,簪缨济济,代有闻人。非列祖列宗深仁厚泽,足以垂裕后世,曷克致此。兹者,叙述支派流贯一线相衍,而旁支不及,非有轻重厚薄之见也。盖明乎,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之意,懼以繁称博引,蹈宗支混乱之誚耳。岁壬午黎边同宗倡修谱之议,同时龙回、洋江浒以及犹邑之高峒、石溪隘,崇义之文英、聂都等处同宗亦踊跃参加合修。因彼此检出宗谱,互相校对,探厥渊源同出玕公之后,乃协议合修。设局于黎边祠内,阅时两载,大功告竣。虽卒业高校,然謭陋不文,惭无以表扬祖德,承宗人之命,谨将当年源流支派详参慎订,述其大要,以弁牒首庶。黎氏之世系原委,祖德宗功后人一览而知,孝子慈孙当必闻风兴起,克自树立以显扬先烈者。高阳之裔未艾,讵不懿欤?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腊月  吉旦

行泰公派下三十二世嗣孙祥桢  谨述

图片

12)上坑黎氏族谱序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嘉庆十年重修族谱序

      尝思族谱一书,所关甚巨,得之则千百年之祖宗如在,失之则一身莫知所从来。余族黎氏之谱,创自明皇间先哲人之手,分为四房。从前修而复圯,圯而复修,其间宗支奕叶,明如指掌,瞭如日星,莫不班班可考。则如我祖曙河公者,本源一脉,附此而彰,亦何必别志,以贻多事之诮哉!

      不谓历久以重于兹,年烟世远,时异代殊,而长、二、三、房之谱,俱已丧失矣,所存者仅余第四房之谱。鸣呼!迄今欲识乎,合乡祖妣,生终之辰,以及乎相继之次第,其可得乎?独是人之有祖,犹树之根,水之有源。根之厚者然后枝叶茂盛,源之深者其流始长。苟可合族同修,此固吾人之幸,亦即一乡之幸也。不然而分房别志,当亦势之不容己也。奚是固稽余宝安黎氏,系出于黎粹白公之长子也,讳有,名世济,官授洗马,乃浙江处州人也。在处州则为九世孙,举大夫。生二子,长讳勤,名旭良,广学能文,为阳江训导,别支为祖,末详其派;次讳勋,名旭臣,固宋绍兴避寇入粤,推善于望牛冈之西北,遂家焉。历祖宣义郎,娶揣人邱氏,生三子。长伯参,举乡进士,补任助,生一子,名天佑。次伯仲,生一子,名天锡。之列祖者,是皆阀阅相承,家声克缵者也。又历三世,生吾乡始祖。

东槐公,韦道成,精堪脉,善察地理。始卜居于上坑,谓斯宅可以致贵云。后至八世祖果科甲一家,名标合浦,诚其所验也。递传至吾十三世祖曙河公,讳遵夫。东槐公固吾乡上坑之鼻祖,而曙河公则又为吾本支之鼻祖也。余生也晚,未获公之善状,然至今子子孙孙咸食其德,悉籍贻谋,以此知公之积累长也。

今汇辑是篇,上追始祖,下述本支。使后之修谱者,喜吾支之有据;即后之无修谱者,亦喜吾支之有微也。所关岂浅鲜哉!是为序。

         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夏五月 谷旦

                  二十世孙勉斋讳敏德谨撰

图片

图片

13)韶关黎氏族谱序

图片

图片

                    韶关黎氏家谱

                         前 言

         古代战乱,迫使黎姓先祖由北向南迁徙。先人们以顽强的生命力蔓延于岭南广府语言区域等地。我韶关黎氏一家,从西江流域曲曲折折流抵北江地界。动因仍为战乱。

      以在穗献身之黎洪瑞为开山祖,至今已历五代。枝蔓伸展,花叶繁茂。为使后人清楚自己的血脉根源,敬仰先祖,弘扬先祖不畏牺牲之精神和学习祖先辈人等艰苦奋斗之作风,特修此家谱。望黎门后人不仅顽强生存于飞速发展的社会,而且能够以自身之努力,做贡献于祖国与世界,使家谱光彩地一页页续写下去。

       此谱系由第三代孙们在韶关商议,委托五弟黎光华执笔。五弟欣然领命,不辞辛苦,由内而外,劳碌奔波,回忆记录,搜集资,反复推敲,整理成文,广泛征求意见,最后修改润色,书成本谱,实为难得,在此一并记之。

            第三代长孙 黎镇华

          2003年9月18日于鼎湖山下

图片

                           族谱序

       黎氏宗亲,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名人辈出。然因先祖攵过早辞世,家人无一回过祖籍乡下,未能及时溯根寻源,故只知为广东高要坑尾黎姓村人,而不知确切的地址及列祖列宗的情况,实为一大憾事。为不至重复,奉先父遗言及兄弟所托,执笔以成此族谱,了却多年的凤愿。

     本族谱从已知先祖父开始,记录开枝发叶情况及其人其事,以使亲情永在,使黎家后代不忘祖宗,谨记先辈的艰辛和光辉的业绩、高尚的品格、黎家的优良传统,以便弘扬祖德,激励后人,振发家声,则为修此族谱目的之所在。

       由于本人水平及掌握资料所限,记叙中难免有遗漏错误之处,但族谱轮廊已基本清晰,可告慰先辈在天之灵矣!

                                 第三代孙 黎光华

                          2003年8月13日于端州

14)广东白沙堡村黎氏宗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序 言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因为它真实的记载这个家族的发源与繁衍、兴哀和升沉,是一代接一代的血缘史和宗族史。因此它的修撰必然是件十分慎重的事。

       关于黎氏的来源:据《姓氏考略》和《路史》上记载,殷商时期,中源有者侯国黎国(京兆郡,现在的陕西省长安县)。周朝的黎侯丰舒,因功封于黎阳,其后裔即为黎姓。

       我白沙堡村黎氏入村开基始祖,乃是明远公于清顺治甲申年(即公元1644年)由茯荔(福利)到白沙香炉山定居,至四世祖玉锡公於乾隆甲午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迁居白沙堡村定居至今,前后历时三百五十年则元家谱留存。族无宗谱,对分居异地,年深日久,子孙繁衍,各处一方,对先祖世系,伦常次序,老幼尊卑无从分清,所以非有家谱记载不可。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我族众议,编修宗谱势在必行,即成立了以建珍为组长的五人编纂一小组。据现有资料和碑文考证,自明远公以前因资料失传又无祖碑记载,故其源流无法稽考,今只得从明远公起开始记述,其后裔辈次世系排列如后。根据各户上报的资料,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反复核对综合 整理并定稿出书。在排谱方面,征得大家同意,新编五言四句二十字排名诗,为各支世系今后统一使用。谱中的世系瓜形图是记载各支世系的发展过程。竖的是从上到下,祖辈相传,横的是从右至左,兄弟排行(右大左小),一丝不乱,万流归宗,其目的达到老有所传,幼有所宗,和睦相处,兄友弟恭,名正纲常。

致于谱中未记载的部份先祖益德,因人力财力之所限,暂无法考去,只得留后待补。家请来之不易,各支系户对本谱应以珍藏,永远传世,谨以为序。

                        明远公第十世孙建瑞      撰

15)贵州省黔西南苗族布衣族自治州兴仁市狮子山系黎氏族谱序

图片

图片

-、序 论

这本《家谱》刊行于1989年,是基于下述原因印行的,一是黎氏这个家族,自1819年第18代祖婆——黄氏老祖带领其子孙入黔定居以来,至今已经整整170周年。在这漫长的年月里,繁衍的子孙已将达十代。其数(来包括已故的和迁居远地住址不明的)已将达百户五百余人。这些人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人已无从认识自己的祖籍。二是多数人都希望从伦理角度,对自己的祖宗,有所了解,有所依据,有所怀念。并使当今及后代族人、有个正确的认识和辈序称谓。然而残存的老《家谱》,古汉语成份较浓、后代人无从理解。三是由于后代增多,许多人已移居他乡。加之互不交往,许多人也互不相识。

      即使偶然得知互有血统关系,却不知自,己是伯是侄是祖是孙。据此,1989年清明节,在我黎氏后代祭扫祖墓时,经各方代表商定,特刊此谱。

      经酝酿决定:推选我黎氏狮子山系第24代继承人之一的黎辅汉字冠宇,(沈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统计师)担任老《家谱》的译注和编篡主笔、并由冠宇之子黎为人(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和辅珍(女)之子唐书国(贵州师大中文系毕业、兴义市高中高级教师)担任编委工作。还确定:以黎氏第22代祖先黎英俊的手抄《家谱》为底本,作译注依据。由辅字辈的辅欲,辅贵、辅珍(女)辅翰、辅维、辅国。辅才、辅顺、辅隆、辅才(启才)辅学(德学)及为字辈的 为华、为真、为伦、为光.为军、为麟等,担任现有族人的资料搜集和其他事务工作。并由辅林的长子黎为华任中心联络责人。 在編纂的方法上,主要按辈序从上到下排列。后辈子孙在查寻其祖先身份联系时,务必注意某代人或某代祖先后面括号内的注释。这样,即可达到顺縢摸瓜的目的,可以查找的近代祖先中、或现存人员的名姓后面,大部份都有年庚生日。其年庚生日,按民间习俗,都用农历登记。有的却因资料不全,未作记录。为了便于本人或后代补填,在正文后面留补录空白处、以备补填人以后填写。

关于人名(主要指现代的人)由于各宗支人口的增多,加之迁居外地等原因,形成打乱辈序和起名重复的较多。特别是近几十年,较之为甚。例很多人起名,想叫什么名,就叫什么名,有的与祖同名,有的叔与侄差辈。

尽管人名只是起个代号或符号作用,但使后代人感到糊涂,很不便称呼。还有个问题是重名太多。例、辅字辈就有很多个辅飞,为字辈也有很多个为珍等。上述这些问题,我们按下述方法处理:打乱辈序的,易改名的儿童和青少年,我们直按按辈序另给起名。成年或老年,因已喊惯了,不便改,我们采用加个号名的办法。例国荣是辅字辈的,可起辅荣、保留国荣为号名,使辈序不错。仅仅是重名的如儿童和青少年,尽量给改个新名。年岁大、不便改的,采用变字不变音的办法。比如辅飞,我们用霏非,菲这些同音学去区别。这些问题,我们在调整人名时,尽量是这样做的。但是、调整不当或无法调正的,也很难避免。如辅国、因国字的同音字太少,就不便调正。

特别是辈序和重名都存在,是双重性的,更令人棘手。凡此种种,只能酌情处理了。希望后人起名时,在可能范围内,应尽量避免上述混乱的现象。

        此外、按 编 写《家谱》的 严 规 要求、对于各支脉已故的祖先出生,逝世、安葬地点,坟莹坐向等,都应作出交代。这些工作因涉及面广,牵涉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故这次编纂没有达到上述目的。经商定这些工作,只能留给其直系后代,酌情自己进行。

       这本《家谱》的资料搜集及总的编繁,虽有专人分工,并作了反复审订。但是、也不免会有出入,误译或漏译均不可避免。希族人如有发现错处,务必谨慎予以斧正。

                黎氏狮子山系《家谱》编委会

                                            1989年11月 日

16)高州宝山黎氏族谱序

图片

图片

                   黎氏修谱引

       窃以万流虽别,当溯乎源,万山虽杂,当朝

乎宗,是放祖先虽远,於今勿一本,宗族虽繁,在昔原属一家,自昔礼教所垂,情谊所宗,同族之厚,同姓之亲,莫不有血脉相承之关系焉,念我。

      太始祖待举公由赣入粤,籍居新会,于兹有年矣,当时麟定之振振,蔚为巨族螽斯之塾塾,散处四方或派衍至数十传之久,或迁有千里之遥,即我九世满堂祖由新会而迁于电城,至我十六世胜夫公又由电城而于茂北,则世远矣,年湮矣,

诚恐祖考之根由难悉焉,云多矣,祝众矣,城恐孫子之耳目难齐焉,族人为此惧佥,谓记念,则须建礼堂,谓统系,则应修族谱,俾其昭穆,克序尊卑弗紊,虽校繁叶茂,可联百世之宗支,源远紊长,可垂千秋之统绪矣,是为之引。

中华民图三十一年岁在玄黓敦祥孟春上浣殺旦十二世孫

                                          秀垣敬撰

图片

图片

                 黎氏族谱序

       荀子曰;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师者,治子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君师恶治,无先祖恶出,是吾济人类,可不思念所出之本而追溯之者也,考我黎姓自。

      待举祖入粤凡十六世传而至我 胜夫祖,迄于今越历三百余年,相传一十五世,苟不统之以系,奚能以索其本而知其所出乎,是故春季祭祖之日,佥议我族修谱为最要之急务,即席推定十二世孫秀垣十四世孫桂生等,以将其事,谱编十门,一曰源流考,是贵其始而溯其源也,二曰祖述篇,是稽徽前徵以为模范也,三曰系统图,是效太史公之法,以便后辈人之观也,四曰家传篇是昭其令德以示子孫也,五日族规篇,是公约其道以维族体也,六曰宗仪篇,是婚娶有典祭祀有序也,七曰祠墓图,是纪英灵之托,而笃孝念之恩也,八曰尝产篇,是重姐豆之荐,而谋血食之永也,九曰里宅考,是纪历代之迁移,而知里宅之所在也,十曰奖学篇,是勉励有方教养有道也乃兹族谱幸而数月告成,定名为宝山黎氏族谱。

      上足以竟前人未逮之志,下足以启后人勿替之思,底重道德而懿伦常,联族情而啟來兹焉,是为序。

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孟春上浣

                                            十四世孫桂生撰

17)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菜黄坝,黎氏联芳宗支谱序

图片

图片

图片

                        修谱序

      清康熙年间,约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湖广填川,黎公凤鸣曾祖率子孙黎联芳等自贵州桐梓入川,开阡劈陌,插站四川省北道潼川府遂宁县南路下安里(今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菜黄坝),建立了黎氏联芳宗支。斗转星移,族人历经三百余年竭力拼搏,宗支由小到大,由弱至强,创立了辉煌的黎氏宗史。清末,前辈编撰了黎氏族谱,详细记载了宗支的发展,流传百余年,时至“文化大革命”,史书失传,族人莫不遗憾,众望续修。

为弘扬黎氏文化,公元二十世纪末,族人一致建议修谱,以助族人寻觅黎姓之根源,了解吾族丰富之文化,缅怀先祖创业之艰辛和守成发展之匪易。以致牢记先祖遗训,尊祖敬宗;弘扬祖宗美德,创团结和睦之局面;承前启后,打造锦绣兴旺之未来。使黎姓氏族延绵永远,前贤后俊,万代隆兴。由此,黎氏族人自2003年即提议编修族谱。

       2004年清明会上第三届族务委员会正式决定修编族谱,族人黎民时即着手收集资料,年底献出了初稿。2005 年清明,族人公推黎民时为主编,黎文升、黎志江、黎志炯、黎志明、黎志元、黎民都、黎民泽、黎民顺、黎安泽、黎仲良为编委。尔后编委会决定由黎志炯为副主编,执笔编撰族谱,自此修谱入序。

族务委员会向族人发出了公开信,倡仪族人大力支持修谱,献资料、捐经费,得到了族人的一致响应。

      族人为资助修谱慷慨解囊、提供了资金保障,全族人团结一心,为修谱作出了无私的贡献。 

       黎氏联芳宗支《族谱》的修编,将祖宗的传统美德谱入篇章,致舞后人勤奋拼搏,耀祖光宗,建功立业,兴邦富国。愿渊源流长的黎氏宗族永远繁茂,万世昌荣。

                                   黎志炯

                           公元二 00 六年春

18)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黎家店村黎氏家谱序

图片

图片

图片

                            谱 序

                      明邦春

      水有其源,木有其本,人有其祖。有祖而无谱,犹如水之无源,木之无本。“夫族之有谱者,所以序昭穆,考世系,收宗族 厚俗,

使人不忘乎本,莫不由之”。编修家谱,追根溯源,敬宗收族,明辨世系,统一辈份,传承礼仪,伦理育人,既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对现代两个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黎氏,渊源流长,是我国古老姓氏之一,起源于商朝,后裔以国为氏,繁衍发展于北方,播迁兴盛于南方。黎氏属名门望族,历代达官贵人,俊彦贤哲,人才辈出,活跃于历史上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舞台,其功绩交相辉映,名载史册,留芳百世。当今社会,黎氏人口达288万人之众,名列中华姓氏之林的第82位。

星斗转移,沧海桑田。由于年淹代远,谱碟散失,始迁祖英名、信息渺茫,无从稽考,唯以黎魁、黎进龙二公为始祖。其后裔在郧县、十堰、丹江等地子孙繁衍,瓜滕绵绵,已逾十世。黎氏族贤,皆存尊祖敬宗之念,常思本家无谱之叹。而今黎氏人员,分散各地创业,结婚出嫁路远,恐历世愈久,族人愈散,至亲相遇,判若路人,乃至出现昭穆不分,世系不清,数典忘祖的境地。阴阳二坡黎姓人,同根同源,骨肉情深,聚集商议,一致赞同联宗修谱,委黎国平先生任主编。在大家热情关怀,积极支持下,国平先生不负众托,为了光

前裕后,虔诚地学习钻研谱碟学知识,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身体力行,集组织联络、会议行文、筹措资金、编辑谱书、修改校对、付梓印刷等多种工序于一身。他日以继夜,劳心费神,竭尽全力,无私奉献,历时一年,出色地完成了编修二作任务。该谱的编篡成功,是国平先生心血、汗水的付出,是黎氏族贤集体智慧和凝聚力的结晶,功德无量,可喜可贺! 该谱碟,对黎氏起源,郧县支脉世系、宗族文化记述得真实、清楚、动人。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黎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并注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对增强族人的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该谱是黎氏家族的一部生命史,既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桥梁,又是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既是一部值得永远珍藏的历史图籍,又是优良美德的薪火相传。它是黎氏家族的传家之宝书,对后人将起到永远的启迪和激励作用。

谱碟告成之际,国平先生告余为序,自愧才疏学浅 又届耄耋之年,恐难胜任,但又却之不恭。于是,不辞陋拙,聊缀数语,以弁其有,谨为之序。

                          二零一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注:本序作者系十堰广播电视大学副研究员,湖北·十堰广播电视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北京时代学人文化研究院院士、终身研究员。

曾参与主编了十堰市《明氏宗谱》、《韩氏宗谱》等多部谱书。

19)广州府三水县西区大路村黎氏族谱

图片

图片

                       始祖简介

         尝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我。

     始祖应叟公由肇庆府四会县黎局村迁居广州府三水县西区大路村开基创业,枝分两房,尊卑昭穆,传传可考,有条不紊,赖有谱焉溯此谱。初二三次重修未有序,明年岁,无从稽核,四慈独考,前曾修于清朝乾隆四十六年辛丑之孟春,列至十三传止。后5又修于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年冬季,东列至十五传止。抚今思昔,相去又有七十余年。子孙日盛,世代日增,现查末列入谱者已四传焉,予念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倘今兹不能继往,异日何以开来。于是即行继续修明,将已列谱者依旧登回,其未登谱者从新序列庶几。

       列祖本源历传世系,若者为尊,若者为卑,若者是昭,若者是穆,均可一览而昭然分明。并使将来续行修谱有所依据,所望继起有人,俾此谱得世世万子孙毋变,则厚幸焉岩中华民国十年 岁次辛酉 岁次第六次 孟春月十六传孙瑞珍谨将原序略为损益并书。

        公元二0一二年冬季十九传孙灿昌修订

        第七次印刷,公开发售,全族皆知保存

图片

           大地同辉照耀千秋修族谱

          路溪并秀传承万代录芳名

                        重修族谱序

       自古道: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谱者于族于家世系辈份了然。族人披阅,幼者敬老,长者慈幼,团结友爱,和睦共处,

        世系既明,诸家族蔷昌而不紊,敬引而爱洽,世代相传敦亲睦族。惟人心风俗与乡土人物相维持数百年而不变虽有背乡井,移民国外。输行而移易之,树高千丈而落叶归根,尽不能离其故土耳。值改革开放国运亨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老有社保,疾有医保,民康物阜,人民安居乐业,昌明盛世,共亨和平之域,不负于修谱之意,是以序之。

                                  十九传孙灿昌题选

        2012 年春任辰年双春兼润月(即龙年)

       因战乱与水患,千百万难民离乡别井纷纷南逃到广东珠巩巷聚居,171个姓氏,我们祖先是其中一员。从始祖至现在繁衍有22代约500-550年之间,幸我黎氏族谱经六次重修,尚有历史可查,尚可奉告。

图片

                                 

       我大路黎氏家族在本地区上是独姓之家,在珠三角美好的地区上能站得稳是靠祖先老前辈代代有能人,敢于站出来维护黎家本族的利益,不致被附近的侵蚀,是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本族簿的存在是由梓林保存到解放后,他赴香港,转交彬秀保存至彬秀入党后,觉得自己不适宜了,在61年后,我在广州回来务农,他又要转给我保存,直到二十一世纪,已经历了很多运动,我把(她)视作宝贝一样保存了几十年,直到现在各处村都树立回族簿的传统。本届村长黎国权认为此族簿旧烂不堪,非要重新修订不可,故委派我尽力为之,给当世及后世鉴赏。

                                                  黎灿昌

                                                2012年春

20)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槎滘村黎氏族谱序

图片

图片

            续修溶黎氏族谱序(韵歌)

       磋黎先祖,原籍江西①。仕途南下,寄迹珠玑。兵荒避祸,马乱离危②。

欣欢艮滘,喜爱搓溪。九龙入泽③,八景芳菲④。人稀地广,土美田肥。

温和气候,水旱无饥。粮鱼丰足,蕉蔗甜滋。生儿育女,繁殖优基。

开荒辟地,筑土堤围。安居乐业,团结心齐。父慈子孝,孙敬亲昵。

弟兄互让,邻里相携。谋生蹈矩,处世循规。谦恭有礼,诚信无欺。

力求上进,操练闻鸡。磨穿铁现,夺冠争魁。丰收力促,勤作戽坭。

欣耕乐养,喜出欢归。谋生角逐,就业东西。侨胞胤裔,异国居栖。

丰功伟绩,历代名提。贤能俊杰,层出扬辉。时长别远,易致源遗。

宗枝散处,难觅端倪。国邦存史,族谱留稽。忠好永誌,善恶长题。

承先启后,策劣鞭迷。前贤后哲,道理同规。建祠扫墓,祭奠恭维⑤.

书修族谱⑤,世系高低。尊卑并列,男妇相提。分枝散蘖,辈份图齐。

留存后世,认祖留稽。焚灵叹劫,文物哮亏。助人最乐,慈教严规。

关心公益,见义当为。排雷解结,团结周围。攻坚启锁,寻觅階梯了。

李生率访,报揭祠危。扬君露宝,旧谱欣归③,慈翁故述,蔼姥前赉。

宿儒启窍,隐士开谜。穿街过巷,走访端倪。石龙东莞,马不停蹄。

新塘白石,觅料来归。通知电话,去信趋齐。真名实姓,男女同规。

皇朝甲子,对照中西②。翻新旧谱,广发群黎。见翁丑妇,露劣修为。

寸心情愿,未量才低。敬希见谅,感谢欢兮。

                         二十二传孙 伏波书   2007.初夏

21)湘潭黎氏家谱

图片

图片

图片

                           代 序

      这篇“代序”是我正在写的长篇小说《湘潭黎氏》的“楔子”。

本来,以小说的“楔子”做为家谱的序言似乎显得不十分庄重,不过,它写出了湘潭黎氏家族的起源、繁衍直到当代黎氏家族的历史和人物,而且,写法上并不是小说式的,没有文学描写,没有细节编撰,更没有臆造。自我国有家谱以来,本姓宗族最早的祖先系氏实际上大多带有神话色彩,很难考证。我这篇“楔子”中对黎氏家族起源的阐明是依照旧有的家谱及其它有关著作的考证和当代人物事迹而写的。尽管对老祖宗的阐述是有神话色彩,但并不是我杜撰的,实际上确是源于光绪十四年四续家谱的。所以,我认为借来作为这本《黎氏家谱》的“代序”是可以的,严肃的,也是对黎氏家族的后代有用的。

      培鉴以上几代的母系长辈也大都是从事教育职务的小官,或止于太学士,读书人而已。所以,祖系的父族妻族堪称都是并不阔气却也足以温饱的书香门第。流传下来的家训大多是:“竖起脊梁立行,放开眼孔观书”,“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岔怨: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做人要做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宽以待人,尤重有负于己之人”,“遇强不惧,遇弱不欺”等等。这些古训、家训,以读书、晓事、进取、淡泊的精神相传相教,或者可以说是培育了黎锦熙等八兄弟三姐妹这一代人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吧!

       以黎锦熙为长兄的八兄弟三姐妹,以光绪十四年四续湘潭黎氏家

谱体系排列,当属第二十派,即第二十代。黎锦熙生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距现在已经一百一十年了。

       这部长篇纪实文学所写的是以黎氏八兄弟三姐妹为主的并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一个比较广阔侧面的,大体上的跨度是八十年到一百年。若以黎氏八兄弟三姐妹的父母的点滴史迹在内来计算,当是一百二三十年的跨度。以一孔窥大千世界,却也是真实的记录和写照,希望能为历史留下一抹痕迹吧!

                                           黎 白

                                二00 0年七月二十日

                                           于北京北板平

22)续修夏教環溪黎步桂堂族譜序

图片

图片

图片

     续修夏教環溪黎步桂堂族譜序

       族講是復藏閔于人口、社會、民族、經濟、民俗、人物傳記及家族蓄衍之研究料史。

       忆黎姓起源,吾祖颛顼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篡》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候,并且仍然沿用黎国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候城,后为晋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而姓黎。我祖颛顼的时代正南方是属天的司命,正北方属地的司命,地属泥土,宽阔敦厚,泥于黎同音,以示黎姓之广,人众多。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吾祖之始,自南雄遷于番禹板橋村至宋帝吴時,我祖諱鑑號鏡台,宋評事。生三子,長子龍,次子麟,三子鳳。麟遷入简池,鳳在夏教羅芳,祖諱龍逗留于乾教(即環溪),鑑为一世祖,龙为二世,龍生俊傑,我輩为俊傑之後罰也。修族譜本應十年一次,人口漸多支弧日众,如不及时修编则难明族属,支派难明,久则废弛也。是故我步桂堂子孫合议重修步桂堂譜,以续其後。忆自吾祖後傑,生于元代成宗二年,歲次丙申(公元一二九六年)农历十一月初六酉时,终于元代顺帝甘五年(公元一三五七年)农历初六成时,配室澜石梁氏,合葬于蠕岗土名叫“雁落平沙”,每年清明祭掃,必写有一对对联贴在墓旁两侧,对文是:雁落平沙开俊傑,龙盘大地聚環溪。联語工整,对仗合切,平对偶俱佳。

       现环溪还保留下黎氏大太公祠原址,俊傑黎公祠原址,望能早日修复重现。

     此届修谱,为有利于蕃衍衛后嗣之取名派别,经宗亲叔伯兄弟周波、耀森、黎荣、荣盛、荣泽、荣赞、荣校等商榷,从廿三世

起,男丁乳名以此派序:嘉、智、毅、鸿、烨、承、冠、廷锦、锡、汉。别字是:宇、敬、庆、邦、毓、博、贤、能、恒、

仲、瑜。女丁以此配:秀、雅、静、绮、倩、淑、佩、秋、月、晓、乐。编此有序便于取名奕葉宗枝、世系绵長是序。

公元二零一三年、歲次奚已 冬 吉旦

                  廿二世孙荣勇等謹識

环球黎氏资讯《族谱谱系汇辑》每一集按26个族谱的谱系来汇总,已经到了第4个了。欢迎不同地区的宗亲积极提供你们的谱系,从谱系可以看出不同分支的迁徙过程,便于我们共同追根溯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