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路追“光”

 施训洋 2022-10-13 发布于安徽

我来新单位工作已有一月之余,感觉每个人都像赛道上的选手。无论学生,还是老师,亦或是家长,都是,暗地里较着劲儿。

早就听说这里的教研氛围特浓,成果颇丰。这点,我原单位也很棒。于我而言,每一次的转身,都是遇到了好平台。

我在小学教书时,学校教研氛围一样浓厚,当时的校长和教导主任都特别重视教研。县里的教研活动,都由教导主任亲自带我们参加。

那时,我教语文。对教研很感兴趣,尤其是当时搞写字教学研究(相当于现在的课题),我的很多篇相关论文在《罗埠教育》《庐江教学园地》发表。

回想起来,那时的年轻人多,学习意识、进取精神都强。当时,大家就是想做好两件事,一是自学考试,二是教学成绩。

前前后后分配到学校的年轻人,又前前后后进了城,我是最早一个离开、最后一个进城的。

我们当中最出色的一位,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后来考取了公务员。

我到初中任教时,从语文跨到了数学,跨度有点大。记得当时校长将我们三人喊到一楼办公室谈话,语、数、英三科每人一科。一位是英语系的,自然不用说,剩下我和另一位老师原先都是教语文,我是最年轻的就担下了数学。

初中与小学有很大不同,教学似乎比教研更重视,我的精力也偏向于教学。那时,成绩是排名的,学生成绩都是公开的,大规模的全县统考全乡公开排名次。学校里的一大批老师都是疾步如飞,我也像打了“鸡血”。

那时,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做教研,不但做,还做得很成功,在许多知名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

我就是在他的启发下,又开始重新搞教研。不过,我主要是参赛。我最先参加的是“教坛新星”评比,获了个“教学能手”荣誉。

这之后,赛不止步,一直到今天,依然在参赛。

当然,在那之后,比赛的面扩大了。论文、教育叙事、课件、微课、课堂评优、综合素质,只要是比赛,我都参加。这些,得益于学校为我创造了机会,更得益于学校的教研氛围。

尤其是最近几年,学校的教研更是如火如荼,先后有好几个市级课题通过验收并获市级基础教育成果奖。我也跟着沾了不少光,从内心深处感谢。

就在我离开时,学校又有省级课题成功立项并进入中期评估。

我一直以为教师个人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平台。这平台,就是学校。

今天,我来到了新平台。国庆节前,组长让我准备一节公开课。这,正合我意,因为合肥市第十五届初中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优秀课评比(有生上课)活动即将于10月下旬开展,我有幸入围,迫切需要同事帮忙磨课。

我根据教学进度确定了课题《2.2.1整式的加减》,这也是按大赛的要求进行。我将课题发给组长后,并着手准备。

教学设计与课件的契合度必须一切,这是基本要求。我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尤其是大单元教学和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达成。

大单元教学,主要通过知识框架来搭建,重点是梳理本节知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前一单元知识的联系。

核心素养提升,主要是设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更多地考虑学生,让学生感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完成教学设计,开始制作课件,我的“几何画板”能力不足,只得走传统PPT的老路。其实,先前好几位老师都传授过我“几何画板”相关知识,像骆组长和左老师,还有暑期培训也有专题讲座。说到底,还是钻研精神不够,就像“五笔打字法”,十年前就学过,一直不会。

PPT的制作,最根本的两点是紧扣教学设计、简单明了。这是上次培训,好几位专家说过的,一节课的课件页数过多,压根就完成不了。还有就是顺序不能乱。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考虑,最终决定不提前演练。这是上学期参加录像课的经验,我到庐江四中录课就是用七年级学生来上《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正是这节课,让我进入了有生上课比赛环节

尽管我已称得上老教师,但还是有点紧张,连着好几晚失眠。爱人笑着说:“让你不要进城,你不听……”

13日下午第2节,我的公开课开始了。孩子们的表现还行,尤其是阳子涵和钟雅萱。

自我感觉课的流畅度还行,就是老毛病还有,亲和力不够。

还有一周,市赛就要开始。希望,一切都如已所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