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衍带陈毅到霞飞路吃饭,第二天警卫敲门批评:怎么能去那种场合

 快乐老年435 2022-10-13 发布于北京

在老一辈革命家当中,夏衍是一位极其特殊的人物。

单从表面上来看,他文质彬彬,是个典型的“瘦弱书生”。

然而,一辈子没有摸过枪的他,在革命时期,却发挥出了中流砥柱般的作用。

夏衍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从新闻到社论再到电影,他的一生作品无数。

在革命最为困难的时刻,他的作品给无数人带去了鼓舞和力量。

他是鲁迅的忠实战友,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

1995年夏衍去世的时候,国务院甚至还授予了夏衍“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其作品可以说影响了几代的中国人。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位文豪,在革命时期却在敌后与国民党当局打了十几年的“谍战”。

学生时期,一叠报纸打动孙中山

夏衍出生于1900年,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早年家境颇有资产。

然而,在他三岁的那一年意外发生,他的父亲因为突发中风而离世,只留母亲徐绣笙一人拉扯八个孩子。

由于家境过于贫困,夏衍的学业并不顺利,在小学刚刚上完便被迫辍学,在一家染坊当学徒。

但幸运的是,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母校德清高小的通知,他被保送进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原来,夏衍在校期间勤奋好学、为人正直,这给每个接触过他的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因如此,后来保送名额下来,他们第一时间便想到了因为贫穷而中断学业的夏衍。

在命运的安排下,夏衍重新回到了课堂。

由于曾经在染坊打过工,在进入甲种工业学校以后,夏衍选择了染色科。

或许是知道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在校期间,夏衍开始了近乎疯狂的苦读,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

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以后,夏衍再次获得了保送前往日本留学的机会,在北九州户烟盯明治专门学校学电机科。

从夏衍学习的两门专业不难看出,此时的夏衍并未想过未来会走上文艺之路。

和当时绝大多数的学子一样,夏衍的心中有着一个靠工业振兴国家的愿望。

上世纪初期,日本是中国进步青年的聚集地。

在这里,夏衍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这为他指明了未来的革命道路。

1924年,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北上,途中孙中山曾经前往日本,接见优秀学生代表,夏衍正在其列。

当时的学生代表在拜见孙中山时,要么带着自己的文章,要么带着社论,希望能够以自己文采博得领袖的赞赏。

但唯独夏衍什么也没写,见到孙中山以后,他拿出了一个报纸合订本,上面是世界各国报纸对于中国局势的报道。

令人意外的是,当孙中山见到这份厚厚的合订本之后,大为赞赏,连称三声“有用”。

原来,当时国内由于信息交流不便,很难得知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局势的看法。

此次夏衍的这本报纸合订本,完美地解决了孙中山的苦恼。

夏衍并非不会写文章,从1925年开始,他就在各大报刊投稿,影响颇大。

他还曾经翻译过不少当时的国外巨著,例如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母亲》。

在他一生翻译的数十部作品当中,囊括了日语、俄语、英语、德语等诸多语言,可谓是跨专业的全才。

但是,此次会见孙中山,夏衍深知孙中山时间宝贵,因此想尽力为领袖提供一些帮助。

至于展现文采什么,则完全不在夏衍的考虑范围之中。

可以说从这时,夏衍便流露出了极强的工作能力。

夏衍早期曾经追随孙中山加入过国民党,但是随着蒋介石上台,反动派逐渐把握了国民党大权,夏衍也惨遭开除党籍,被全国通缉。

当时的夏衍身在日本,国民党的通缉与其说是要抓人,倒不如说是一种恐吓,想要让夏衍尽快表态,投入蒋介石麾下。

可夏衍不为所动,1927年,他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文化战线上的斗争。

文化战线上的“间谍之王”

1929年,夏衍在周总理地安排下来到上海,负责文化宣传工作。

敌后活动困难重重,特别是文化工作者,本身又缺乏自保能力,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特务的逮捕。

面对如此困难,夏衍并未被吓倒,他以诸多化名发表文章,开始了文化战线上的“游击战”。

夏衍眼光独到,思想超前,除了发表各种文章之外,在这一时期,他还积极地向着电影行业突进。

当时的中国电影尚属于新兴事物,从未有人想过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革命宣传,而夏衍则打破了这个先例。

在担任明星公司的编剧顾问时,夏衍创作并拍摄了诸多电影,把革命思想传播范围扩大了一个维度。

这一时期,夏衍曾经创作过《风云儿女》、《泡》、《赛金花》等多部作品,影响极其深远。

甚至不少作品都被翻译成外文,远销海外,为世界左翼运动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这使得即便是在反动派最为强势时,我党在文化战线上仍处于高地。

然而,随着各类工作的开展,夏衍也逐渐受到国民党特务的关注,有人已经隐隐猜到了夏衍的真实身份。

而面对危机,夏衍的应对不可谓不巧妙,那就是为自己和妻子在上海新侨酒店举办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婚礼,并邀请了诸多各界名流参与。

在国民党既有情报当中,夏衍是结过婚的。

此次婚礼,一来是为了打消特务的怀疑,二来是利用诸多社会名流震慑国民党特务,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果不其然,一场婚礼下来,原本监视跟踪夏衍的特务,瞬间少了很多。

1937年,夏衍的母亲徐绣笙去世,终年80岁。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夏衍痛不欲生,向组织请假之后,便立马奔赴杭州为母亲奔丧。

然而,由于夏衍的名字早就列上了国民党黑名单,使得此次回杭州受到了国民党严密监视。

为了避免暴露,夏衍最终只在母亲灵柩前待了几十分钟,之后便匆匆返回上海。

这次事件给夏衍的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直到多年以后,他也难以释怀。

抗战爆发后,周总理曾经专门与夏衍进行过谈话,希望他能够参与开办《救亡日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宣传。

当时的上海国民党已经加大审查力度,上海是待不下去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夏衍先后流转广州、桂林多地,尽管条件艰难,但是他一直坚持发行《救亡日报》,在社会各阶层都收获了不少的反响,使得民众抗战情绪高涨。

1949年,随着解放军在战场上层层推进,夏衍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开始以真实身份示人。

当年春天,夏衍首次来到了解放军三野指挥部,在陈毅的安排下正式入伍。

夏衍常年从事敌后文化战线,从客观角度上来讲,无论是敌后工作还是文化工作,都是最难以量化的。

因此直到此时此刻,就连夏衍自己也说不清到底做了多大的贡献。

在领了一身军装、一条皮带之后,夏衍便在心里认定自己成了一个“大头兵”。

直到安排工作的同志找上他,他才知道,根据组织对于自己过往工作的评价,自己现在已经是“军团级”了。

如果以同时期同级别将领对照来看,夏衍的贡献约等于一个“开国上将”。

夏衍:功勋卓著的人民文豪

上海解放之后,周总理再一次接见了夏衍,老友重逢,两人相谈甚欢。

此次见面,周总理考虑到夏衍经验丰富,委托他前往刚刚解放的上海,继续负责文化方面的工作,与他搭班子的,正是陈毅。

得知夏衍要来上海,陈毅十分重视。

当时的上海尚处于军管状态,陈毅第一次见面就表示:

“你尽管放开手去做工作,虽然我名义上是你的领导,但实际上只是挂个名,因为在军管时期,我们带兵的压得住,是为你们撑腰。”

在上海期间,夏衍创办了文化代表会,与诸多上海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进行了交流。

由于自己也是搞文化出身的,夏衍对于这些艺术家具有极高的重视。

他从不会一个通知把人叫到自己办公室里,对待每一个人都亲自登门拜访,以自己的诚恳换取对方的信任。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上海文化界取得了迅速的恢复,重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陈毅担任上海市长期间,与夏衍深厚。

有一次,两人在闲聊的时候,陈毅无意问起:“之前听恩来说过,过去文化战线上的同志们喜欢去霞飞路?”

夏衍回复到:“哦,那里有一家白俄罗斯人开的咖啡店,牛肉很好吃。”

听到这里,陈毅顿时来了兴趣,当场便要求夏衍带自己到霞飞路去吃上一顿。

酒足饭饱之后,两人各回各家。

可没曾想,第二天天还没亮,夏衍的房门却被上海市政府保卫处的警卫敲开了。

对方劈头盖脸的给夏衍一顿批评:“现在上海才解放几天,到处是国民党特务,你怎么能和陈毅一起去那种公开场合吃饭呢?这件事下不为例,就算是陈老总命令也不许去!”

对于警卫处的批评,夏衍嘴上承认错误,接受批评,但是心里还是犯了嘀咕:我和陈毅中午聊天下午就去了,就是特务知道,临时买砒霜也来不及。

当时的周总理恰好来到上海,在听说这件事情之后,他也曾特意找到了夏衍谈话:“你和陈毅俩人,一个是名士,一个是儒将,吃肉喝酒倒是能传出一段佳话,但是现在情况不乐观,平日还是要多多注意个人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夏衍担任了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后来又兼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终于有了一段属于自己安定的创作时光。

在这一阶段,夏衍热衷于戏剧,曾经一手创作了五幕六场的话剧《考验》,在全国引发了火爆。

虽然夏衍在文化艺术领域造诣颇深,堪称泰斗,但他本人的生活却十分单调,甚至连跳舞都不会。

1950年,时逢中苏建交一周年,为了庆祝,两国在上海举办了一场舞会,宋庆龄也亲赴现场。

在看到文学大师夏衍之后,宋庆龄提出要和夏衍跳支舞,但是夏衍却尴尬地摆摆手:“很抱歉夫人,我不会跳舞。”

听到这句话以后,周围人颇为惊讶。

这时,一旁的周总理却站出来开玩笑道:

“十几年前我就建议过他,一定要学会跳舞,要不在舞厅接头不会跳,会被人给怀疑的,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他还是老样子。”

听到这话,夏衍也颇为无奈,“我也想学,但是试了几次,就是学不会。”

在平日的生活当中,夏衍是一个颇有家国情怀的人,他从不愿意与人多提自己昔日的功绩。

更多的时候,他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多为国家做一些贡献,这样的习惯,他持续了一生。

夏衍的身体并不好,在七十岁的时候就查出患有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终生被病痛所折磨。

但尽管如此,晚年的他依旧笔耕不辍,发表了诸多文章。

1994年,在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之后,夏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把自己一生所有的藏书无一例外全部捐献给国家。

经过统计,夏衍一次性向国家捐献了藏书近三千余本。

其中,有不少都是世间罕见的孤本,足足装了几十口大箱子,其书目丰富程度,稀有程度,令人结舌。

等到做完这一切以后,为国奉献一生的夏衍,在1995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永远地离去了,享年九十五岁。

夏衍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在他的生命之中,国家成为了他最为惦记的心事,他用尽了一个知识分子所能想象到的所有方式为国家而奉献。

夏衍的一生正如同他的一句名言那样:“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可以所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

参考资料:

1 从井圈引出的夏衍家族史.杭州日报

2 一迪.要一生报效祖国——记革命文艺先驱夏衍 .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