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泉教育初中部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rnjiediling 2022-10-14 发布于湖北

一、遵循规律抓教学、实事求是求质量

近年来,我们围绕“发展学校就是提高教师在学校的生命质量,发展学生就是提高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质量”的教育理念,遵循规律抓教学,实事求是求质量。构建了以校风育人、人文管理、重视细节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了优质高效的管理机制,形成了我校 “崇尚一流、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超越自我” 的学校精神。

第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践行一中人“反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智慧,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和美育,重视课内更重视课外,重视尖子生培养,也更多地关注差生,抓教学质量,反抓学生的生活、休息和锻炼。学习与管理其实也是一门艺术,她的美在于和谐,在于一种内在的平衡.正确处理学习与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的关系,保证学生充分的休息,进行适当的娱乐、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性条件。“反抓教学质量”是我校全体教师和班子的教育教学经验结晶,是我校教学质量长盛不衰的制胜法宝。

第二,规范办学行为,实行均衡编班,均衡配备教师,师生在合作中竞争、发展,再竞争中合作、进步,既给每位教师,更给了每一位学生公平竞争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避免了“单打独拼”,这也是我们办学成功的经验之一。

第三,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副科不认真上就是一种破坏,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体系。

课程开足开全是决定学校办学和发展方向的问题。为此,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全课程,且副科开齐开足课时,保证副科教学质量。不允许拖堂,更不允许挤占副科,即使复习期间也不允许挤占。我们使老师认识到:拖堂熄灭学生学科兴趣,挤占剥夺学生全面发展的权利,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学科只有考试比重的大小,没有主副之分;副科不认真上,课堂教学松懈,就是教学事故,就是一种破坏,破坏学生好习惯的养成。镇校质量调研全部学科,考绩评价一个标准,从制度上保证副科教学质量,从课程上为学校实施新课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重视培优补差工作。我们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以及“拔优、促中、补差”的原则,平行分班,课堂教学面向大面积,从中差生抓起,在作业和辅导上照顾优生,学业评比和表彰上重看成绩进步幅度。学校加强对培优补差工作的全程监督与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重视对培优补差工作的研究分析,全面了解各班、教研组培优补差工作情况,关注教师培优补差工作的的实效性,老师理直气壮搞培优补差,学校有激励机制支撑搞培优补差。

第五,向过程细节要成绩要质量。教育是应该注重过程的,教育管理重结果,也更注重向细节要质量,我们对过程的重视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始终。

精致管理是一中领导的教育管理思想的精髓,是几十年来教育经验的总结,是追求卓越科学高效的,关注细节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执着、踏实地做好每件事,抓实每个环节,以过程的最优化求得整体最优化。我们追求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细致,做得精致,做到极致,向过程要质量。年级管理从基础、从源头、从过程抓起。在策略上,初三是重点,但我们工作中抓住初一这个基础不放松,抓住初二分化的关键不丢手,初三的工作在战略上把握方向,在战术上一丝不苟,用心抓实细节,保证重点不出偏差,从上到下都一样给予重视。

学校班子分工:校长抓初一级段,书记抓初二级段,业务校长抓初三级段。在教学管理上,我们坚持讲科学,规范教学。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时间不能靠补课来增加时间,我们靠的就是做实过程中的每一步,把常规做好,把细节做严,把过程做实,使“常规+细节+过程=成绩”,“做好常规就是质量、升学率,就会创造奇迹”,我们这些做法平淡无奇,却“无招胜有招”!

二、夯实教学常规,做实做好,做出特色

1、分工协作,落实责任,明确工作要求

学期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班、到人,明确各自责任,又注重抓协作整合,保证工作整体质量和效率。一是明确了教学管理责任。校级领导包年级抓教学,对初三分班包抓,明确毕业班的教学质量、中考目标任务。二是明确了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在教学管理中的责任,提出年级组对本年级教学工作负责,学科组对本学科教学教研工作负责,教研组做好本学科教研教改工作的组织和协调。三是对常规教学各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明确提出教案备写、课堂教学规范、自习辅导、单元测试反馈、作业批改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使教学活动各环节有章可循,克服教学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四是提出了听、评课要求,分层提出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其他教师全学期听课节数要求,并对评课标准、程序提出了具体要求。

2、备课、讲课

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这一项作为评价一位好教师的标准。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展示教学风格的一个空间,为了让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得到充分展示,学校推出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专题研究。这项研究具体落实到备课和讲课这两个环节上。每周学科组集体备课一个课时,备课中主备课人要解读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提供有关资料,教师们共同讨论研究教学环节,然后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实际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结合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围绕备课、讲课学校分别开展了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观摩活动,观摩课达50节之多,一大批教学骨干在这个活动中迅速成长。

3、批改、辅导

学生成绩好坏的关键不取决于作业量的多少,而是作业后教师的信息反馈。即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或作业中表现出的学生间的差异,作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从根据不同程度布置有效性的作业,到认真批改,再到发现学生差异实施个别辅导,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矫正—改进的深入落实,这个循环既能让教师清晰地掌握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又能为下一轮的教学找到扎实的切入点。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得作业者得天下”口号,提倡面批面改。强化的作业批改形式——抓面批。“面批能给予学生很好的学习反馈,面批的效益是巨大的,面批提高学习成绩的功效是直接批改作业本的300%”,这是提高作业效果的最好手段。学校抓作业布置的数量、质量,查阅批改记录,老师认真落实作业辅导的各个环节,及时跟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考试、评价、补救

为了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定向、定度、定时调控,学校推出了“强化诊断功能,促进教学相长”的专题,我们重点抓了“过程性诊断评价”。也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的评价伴随其中。每位任课教师每单元的测试卷,从内容、题型、题量、要求、答案都要精心设计。教师对考务和监考工作做到认真负责,及时做好结果反馈,包括分析、纠错、反思,都要做好详细记录,送交教导处备案;在课堂上各科的专项测试随堂进行,要求任课教师做好记录和分析,期中期末大型考试更是严密组织,逐级、逐班分层次分析,过程性评价从真正意义上夯实了我们的教学成果,更好的服务了我们的教学管理。

三、开展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课堂效率,给学生增效减负。具体步骤为四个环节:

(一)预习探讨,明确目标。近几年来,我校在“自主探究模式”的探究和实践中,深深感到“预习”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预习”就是有所准备地进入学习状态,这个环节的落实到位,就能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任务更好地学习。本期我校开展了假期预习、章节预习、课前一分钟预习等方法来完善这一环节。暑假放假前,学校要求二、三年级各学科教师针对下学期的学习内容拟写假期预习提纲,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并由教导处备案,开学三天后,分级进行预习作业的测试、评价、评比,并对假期预习工作在后来的家长会上进行总结。章节预习和课前一分钟预习是让学生根据课本自学后对本节内容了解,自己生成问题,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预设教学目标,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任务和教材的重点、难点。

(二)分组合作,展示交流。教师口述将本节学习任务平均分到组内,以组为单位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互动学习,感受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对组内的学习任务在全班展示和交流,讲解与分析。

(三)巩固提升,拓展延伸。结合小组展示情况,把自己组没有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并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提炼感悟。

(四)达标测评,提炼总结。教师以试卷、小黑板、纸条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对一些学困生培养他们谈、读、写、练,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思想方法,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最后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性的反思、总结。

四、评价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在教师评价方面,我校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并按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评价,会使广大教师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学校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进而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近几年来,我校在要求老师素质提高、职责加强的同时,在绩效指标评价上的做法是:对各学科进行量化考核。每学年在镇里组织的四次质量检测中,从指标分配、尖子生、拔尖生、优秀生、转差生等的完成情况及各科平均分、名次等方面对各学科进行较科学的评价。分别奖励综合排名前三名的学科教师,以此来促进教师的发展。

“学习型班级”的建设。本学期在第一次质量检测后,全校以班为单位,按尖子生的比率、拔尖生的比率、优秀生的完成比率各项数据相加的综合名次,排出全校前三名的班级,命名为“先进班集体”,奖励班级、奖励各任课教师,如果在第二次质量检测中继续被除数评为“先进班集体”的,则命名为“优秀班集体”。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学生就会受到激励,就会扬起奋进的风帆,朝着既定的目标而不懈地努力。首先我们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激励,引导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感受成长,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同时学校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每学期,我校都通过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考试结果来评出每级的学习标兵50名,尖子生100名,优秀生150名,进步生60名,特殊进步生30名,并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发放喜报、奖品和进步卡。这样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榜样,大面积的学生都能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注,让每个学生从中都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五、校本教研形成机制,建设校本文化

1、建设校本教研骨干队伍

班子引领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学校班子成员已经形成共识,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把它看成是学校做好现在工作和未来工作的重要策略。特别是校长对校本教研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校本教研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策划、组织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握方向、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使学校真正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各班子成员也积极参与,促进领导班子成员不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反过来也就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单位,教研组长在校本教研中是关键是主导者,选好和培训好教研组长是开展校本教研前期的重要工作。学校有三个层次的教研组长: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史地、理化生、体音美各有一名组长,称之为大教研组长;年级与学科设一名组长,称之为备课组长;各研究课题的主持人也是一名教研组长。全校一共有30多名教研组长,给教师提供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日常工作中,校长随时保持与组长们的密切沟通,为教研组长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2、向集体备课要效益。我们打破了以往教师独立作业的传统形式,以集体备课形式达到减负而高效率教学的目的。因为集体备课,实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互动交流,便于教师在备课中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我们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对教材进行熟练地自我解读,然后在集体备课中,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做出独立的思考判断。同时,集体备课中要求充分评估课堂中的不确定因素,在集体交流中表达理念,共同提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集体备课胜于教师独立备课。

具体研究方法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设立备课小组,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备课原则。小组成员轮流承担主要备课人,每节课前都有一个人说课,其他成员对主备课人的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大到一堂课目标的制定,小到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力争把每节课都上成扎实、充实、丰富、高效的好课,对作业的布置更是做到精心选题,精细分析,对题目的解法,各科老师都必须深研细钻,力求尽善尽美。每周五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一周的上课小结和下周的说课安排,以达到善始善终、及时反馈的目的。每一堂课后都要求及时地进行反思,及时记下教学感悟,并且每月一总结,上交一篇有一定水平的具有自己特点的教案,使教学常教常新。

3、聚集课堂教学

我校作为的窗口学校,校领导对教学研究工作非常重视,我校领导特向上级申请把我校定作课改实验基地,为我校教师提供了很多的学习机会。本学期十月份、十一月份都在我校成功地举办了语文、英语的优质课大赛,前后有二十多名教师在我校作了示范课、优质课,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汲取他人精华,令我们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学期伊始,我们学校就要求各教研组为单位,定教研计划、定教研地点、定教研时间、定教研主题,定教研形式等,采用课例载体、伙伴合作、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的校本教研方式,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交两篇自己满意的典型案例,每月上交一篇教学反思,上交一篇有一定水平的具有自己特点的教案,每学期上好一节研究课,每学期读一本理论专著,并认真做好自学心得笔记。

市、镇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一次示范课,每个教研组每两周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同时,为使每位教师时时绷紧校本教研这根弦,学校分教研组每学期进行两轮公开课,实行全员参加制,人人都是公开课的讲授者,人人都是公开课的评审者。具体程序是:先由教师向教研组申报,再由授课教师精心备课,并具体把本节要解决的问题填写在听课反馈卡上,这样,教师带着问题进课堂,所有参与听课的教研组成员一人一张反馈卡,并做好记录,课后再集体评课,落实讲课人的问题解决情况,并适时指正,最后由学科教研组写出评价意见,并把授课教师的评价量表、听课反馈卡、教案,一并装入教师发展档案,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环节。英语教师语文教师在本学期的“说、上、评”课活动中,脱颖而出,参加市优质课比赛,被评为一、二等奖。

4、进行课堂教学反思

在校本教研中,学校十分关注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能力。学校要求教师做到:课前反思教学设计,课中反思教与学,课后反思成功与不足,及时制定措施加以改进,将反思结果写成教学随笔,为以后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让反思从课堂中来,回到课堂中去,把教学反思纳入到教师的常规考核中。学生的检测卷,能清晰地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便于教师及时进行调整。测验后,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扬长避短,减少今后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交流成为习惯,教师教案上每课有反思,每一阶段有反思材料。学校定时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交流,让教师与同伴分享心得体会,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在争论、讨论中出现新观点、新见解、新做法,提高教师。

5、专题研究推动校本教研

抓教学研究,没有课题支持,充其量只能是“跟着感觉走”。近几年我们在坚持“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这一大型课题的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课题的研究。本学年,共有十三个课题获市教育局的二、三等奖。科研取得了进展和突破,缩短了教师实施课程教学中的迷惑期,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

6、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及时总结校本教研成果

我们注重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及时发现教师典型,举行经验交流专题活动,激发了大部分教师的参与热情。其中有十几名教师参与这项工作,他们选择的主题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地理、历史等多个层面,教学方式、学习方法、评价效果、作业设置与批改等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并对上半学期的工作进行了分析,尽管教师的研究和交流还处于浅层次,但是教师能够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他们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它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六、养成教育抓精细,常规管理求精致

坚持把常规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强基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行为的楷模。我们遵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原则,按照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从早操、就餐、眼保健操、课间操、学习、午休、课外活动、就寝、爱护公物、仪容仪表等十个方面,细化要求,严格训练;在具体操作时,精细到每个细节,给学生以非常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做到定人,定事,定时,定点。持之以恒抓措施的落实,及时反馈促整改,检查评比添活力,考核表彰增动力,建立了“训练~督查~反馈~评比~考核”的常规管理机制,有效的约束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把两个习惯培养发展成了我们的特色,把特色变成校本文化。

我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为学校整体工作注入了鲜活血液,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师生几年的共同努力,我校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教风学风踏实严谨,师生风貌热情自信,素质教育硕果累累,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生源基地”,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拒绝平庸,超越自我,更上一层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