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士卿:江育仁调理脾胃经验(二)

 谷山居士 2022-10-1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江老在“调理脾胃”时,还特别重视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运脾和补脾的关系  

江老认为,“脾常不足”是泛指消化、吸收功能的不足;“脾主运化”是脾的生理功能,故脾有以运为健的说法。婴幼儿时期,其生理特点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气清灵”“随拨随应”,脾运正常则水谷精微四布,五经并行,此时如果不适当地补脾,反而会碍脾,即影响脾的运化。

当然,江老也并不是完全反对在某些疾病过程中必要的补脾,只是强调健脾者,旨在运脾,使脾能行、转、旋、动,乾运不息,则水谷能化,精微能布,脾运自健。

例如“疳证”是儿科脾胃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以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不调、食欲不振,或多吃多拉、脾气躁急等为其特征。对其治疗,过去多拘泥于“无积不成疳”和“疳积之为病皆虚”的认识,在用药上非补即泻,往往造成了“虚其虚”“实其实”的病情变化。

而江老认为,脾运则健,脾健则积去,因而采取以运为主的治法,方用苍术、六曲共磨成粉剂,对某些多吃多拉、脾气躁急、胃有伏火,临床称为“胃强脾弱”的患儿,再加胡黄连粉,每次1.01.5g,每日3次。凡不见舌苔光剥者均可用之。

究其方义,江老认为,苍术气味芳香,但非刚燥,可以宣阳泄浊,正合脾为柔脏之性,且含有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六曲是经发酵加工的制成品,含有乳酸杆菌、淀粉酶和其他酶类,二药均具有运脾和胃之功,故能有效。

再如婴幼儿腹泻,亦是儿科脾胃病中的常见病。临床症见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黄,呈蛋花汤水样便或夹残渣,常伴食欲不振或呕吐。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可很快引起脱水、酸中毒。

对此,江老同样采取运脾为主的方法,药用苍术、山楂炭等分为末,止泻作用非常满意。如果大便有残渣者加鸡内金粉;便稀次频脾虚较甚者加山药粉,腹胀明显者加陈皮粉;腹泻时间较长,伤及脾阳者,再加炮姜炭,效果亦佳。具体用法,亦是每次1.01.5g,每日3次。剂量不大,服用也方便。

江老把这种以运脾为主,使脾运则健,脾健则积去、脾健则泻止的经验与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观点,并认为这是儿科临床中应用调理脾胃法的一个特点。

二、升清与降浊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反常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清浊相混,吐泻之病遂作。虽然针对这种病情,采取“分清泄浊”的治法是总的原则,但临证时,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临床中,如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一般多能够通过正确的液体疗法,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而当患儿出现目眶凹陷,舌苔根中黄腻,舌质干红,腹膨胀,则是湿热秽邪蒙阻清阳所致,此时浊邪为其主要矛盾,治法应采用降浊为主,以达到通阳、升清的目的。

对此,江老常用小剂量的干姜、黄连为主药,辛通苦降,使浊降则清自升,脾胃自和,不治吐泻而呕恶泄泻亦能自止。这种“升清必先降浊”的认识,也是江老调理脾胃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

三、养胃阴与护脾阳的关系 
 
江老认为,有些迁延性细菌性痢疾,因长期下痢或反复发作,造成患儿重度营养不良和全身衰弱,症见面色灰暗,目光无神,口唇樱红,舌体光红无苔,腹胀肢冷;有些因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发生霉菌性口腔炎。

对待这种复杂的病情,救胃阴是当务之急,但也要注意保护脾阳,通常采用的治法是,以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地榆、槐花清肠间湿热,稍加以为炮姜以护中阳。乌梅除生津止泻外,且有止痢作用,药性平稳,更加炮姜护阳,在清肠治痢中则不伤其正,待胃阴恢复后可再进一步调扶脾阳,这对久痢脾胃两伤者是最需注意的。

总之,江老在儿科临床中,无论是治疗脾胃病,还是其他杂病,都非常重视调理脾胃,强调要处理好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并且在具体治疗时还应把握“升清必先降浊”“救阴不忘护阳”的观点。

图片

特别提示:

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