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二章 不欲

 红林主人A 2022-10-14 发布于云南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二章 不欲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守柔曰强”和“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的含意。圣人之所以不苦恼,是因为他心里不认为苦恼,因此就不苦恼。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明白什么是无病自吟了,所有的苦恼无外乎是自以为是的结果。当你把人生的苦难当作“钙”来吸收时,你就会越来越强。

越王勾践在吴国的三年忍辱负重,让他变得更加刚强,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其实,历史上成就伟业的人都是“忘我”者,在他们心中没有自己,有的只是宏伟的理想与主义,没有了自己也就无视所谓的羞辱与痛苦,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尊严,在他们看来个人尊严相比于国家尊严可以忽略不计。试想一下,勾践如果在意所谓的个人尊严或是在乎所谓的个人名节进行坚决的反抗,很可能被吴王所杀,就不会有后来的春秋霸王。他知道,他肩上所负的责任与使命。

生活中我们所谓的尊严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虚荣心罢了,感觉别人伤害了自己,而无所顾及的要与对方讨个说法。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看一下伤害自己的人,考虑一下处理方式,如果面对社会上的垃圾人,要么避而远之,要么报警,切不可与对方过度纠缠。许多案例告诉我们与垃圾人过度纠缠的结果是自己受更大的伤害。有时候想想自己的家人自己的责任,与其和垃圾人纠缠不如让社会来惩罚他。虽然我们做不到圣人的忘我,但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逞一时之能,图一时之快,面对邪恶要么远离,要么报警。

人的尊严是活的有意义,而不是所谓的有面子,人的钢强是要在险境中求生存,而不是所谓的名节。贪图名声与贪图财物一样,都是欲望与自我的表现。物我两忘,是世俗世界里的最高境界,既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也不受个人思想的控制,既不唯物也不唯心。韩非子今天所讲的故事就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物我两忘。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意思是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玉璞,然后把它进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乡下人说:“这是宝玉,应该作为您的器物,不应被小人使用。”子罕说:“你把玉看成宝,我把不接受你的玉看成宝。”子罕将不被外界事物所影响而保持独立的思想视为宝,他知道一旦接受了鄙人的宝,他也就接受了世俗世界的思想,就无法保持独立的思想。思想的自由与自由的思想,是古代圣贤最为宝贵的品质,也是他们视为最为宝贵的东西。韩非子也说“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意思是这即是乡下人想要玉,而子罕不想要玉。

老子说:“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意思是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不要把难得的财物看得贵重。其实,事物有其本质的作用与价值,凡是脱离事物本质的作用与价值都是人为增加的,而人为增加的都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就像圆明园大水法的十二生肖兽头,本质就是一个喷水的水龙头,现在的高额价值是人为增加的。如果除去人为的因素,它就是一个水龙头。老子看待事物只看本质,不会增加人为因素,在了罕看来那不过的是一块石头而已,但在鄙人看定却是宝。子罕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而鄙人看到了事物的表相,这就是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普通人活在世俗的表相中,圣人活在自己的心中。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生命的本质是生活,生活的目的是生命。生命不应该是物欲的,生活不应该是物质的。我们不应该被物质所牵制,思想要远高于对物质的追求,心志要远大于物欲。当心志无法管控财富的增长与拥有量时,痛苦与祸患就会随之而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