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25. 司马炎的三大佞臣:凤凰池主荀勖

 衣赐履读通鉴 2022-10-14 发布于北京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这一回,我们讲司马炎的三大佞臣中的另两位,荀勖和冯紞(读如胆)。

先看荀勖

荀勖,字公曾,出身颍川荀氏,是东汉司空荀爽的曾孙,魏朝尚书令荀彧的族孙。他老爹叫荀肸(读如西),死得比较早,荀勖经常受到舅舅家的照顾。荀勖的老娘姓钟,是曹魏时期最牛的大族之一,老钟家。从外祖父钟繇,做到魏朝的太傅,从舅钟会,率军灭掉了蜀国。

衣赐履说:这出身!

荀勖也是从小就聪明的那种,十余岁就能作文章。钟繇曾经说,这个娃娃有出息,以后的成就恐怕还在他曾祖父之上。荀勖长大后,博学多才,精通政事,被大将军曹爽征召,做到了中书通事郎。公元249年,正月,高平陵事件暴发,曹爽被司马懿诛了族,一众门生故吏,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敢去给恩主料理后事。荀勖霍然起身,独自一人向曹爽府第走去,此后,其他干部才陆续跟着前往。

衣赐履说:荀勖出生年份不详,我们大致推测一下。钟繇死于公元230年,荀勖大约十余岁,那么,他应该出生于公元220年或稍前。曹爽死于公元249年,此时,荀勖三十岁出头儿,如果说其性格特点还没定型,是不可思议的。荀勖敢于独自一人前往曹爽家,这是需要莫大勇气的。用“够忠诚”“有担当”来形容他,我觉得并不离谱。

后来,荀勖做了安阳县令,颇为老百姓做了些好事儿实事儿,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他离任后,县里为他立了生祠

衣赐履说:老百姓为荀勖立了生祠诶!显然,荀勖行政能力出色,对老百姓多有惠政。

再后来,荀勖回到朝廷,七七八八任了一些职务,做到从事中郎,又掌管记室(记室主要管理文书表章)。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要和大将军司马昭拼命,大将军掾孙佑等人守卫阊阖门(应指皇宫正门。阊阖读如昌河)。司马昭的弟弟安阳侯司马干听说宫里有变,要进阊阖门。孙佑对司马干说,此门不可入,你可走东掖门。等司马干到了之后,司马昭嫌他来晚了,非常恼火,司马干后来解释迟到的原因,司马昭大怒,就要诛了孙佑的族。荀勖突然跳出来,说:

孙佑不让安阳侯进门,确实不对,应该严肃处理。不过呢,处理人也得讲道理,用刑轻重不能根据个人喜怒来定。现在,成倅(读如脆)不过是受了个死刑,孙佑却要被诛族,恐怕大家会议论诶。

司马昭采纳,免孙佑为庶人。

衣赐履说:成倅的老弟成济,听从了贾充的命令,亲手捅死了魏帝曹髦。司马昭为了平息议论,诛成济族以谢天下,倒霉蛋儿成倅被连坐诛杀。此处,荀勖救了孙佑一命。

有人建议司马昭派刺客去蜀国搞事情,荀勖对司马昭说:

老大啊,您以至公主宰天下,要灭蜀国,那就举正义之师,光明正大地灭了它,哪有派刺客灭贼的道理!真这么做了,您的名声就臭啦,以后还怎么以德服远呢!

司马昭采纳。

公元263年年底,邓艾、钟会灭了蜀国之后,钟会诬告邓艾谋反,将其囚禁,收编了邓艾的人马。公元264年年初,钟会大约觉得自己的命贵不可言,就打算来一场说反就反的谋反,大目标是统一天下,最不济也可以守着巴蜀之地做个土皇帝。钟会谋反的正式报告还没到,但小道儿消息已经飞到洛阳,司马昭不大相信,觉得自己一直对钟会很好啊,这小子不至于造反吧。荀勖说,钟会虽然受恩深重,但按照他的性格,造反未必不可能,老大你还是先做好准备吧。司马昭于是亲自出镇长安,应对钟会之叛。

在钟会、邓艾伐蜀之前,荀勖向司马昭建议,以卫瓘(读如灌)为监军。钟会作乱,果然被卫瓘设计平息。钟会事了结后,司马昭返回洛阳,就由荀勖和裴秀、羊祜共同管理机密事务。

衣赐履说:荀勖是钟会的从外甥,但似乎关系并不密切。《世说新语》上有个小故事,挺有意思。说是荀勖有一口宝剑,价值百万,放在老娘钟夫人那里。咱以前讲过,钟繇是书法大家,作为钟繇的儿子,钟会不但书法很牛,而且,还特别擅长模仿别人的笔迹。钟会就以荀勖的笔迹给钟夫人写了一封信,把宝剑给骗走了。荀勖一猜就是钟会干的,但没有证据,就琢磨着怎么报复钟会。后来,钟毓、钟会兄弟花了一千万钱建造了一所大house,又气派又华美,正打算要搬进去时,荀勖使了个坏。荀勖擅长丹青,他画了一幅钟繇的像,衣冠、相貌都和生前一模一样,然后,带着画潜入大house,挂在厅堂之中。钟毓、钟会一进大门,一抬眼,正看见老爹在大堂之中盯着他们,哥儿俩顿感哀痛,不忍在此居住,大house竟然就闲置不用了。

这个故事似乎有点夸张,不过,想来荀勖和钟会关系确实相当一般,甚至有过龃龉,否则,他不至于劝司马昭防备钟会谋反。

灭蜀之后,司马昭没有立即攻打东吴,而是找了一帮笔竿子,给孙皓写信,奉劝孙皓识大体顾大局,早日归附天朝。书信草稿收上来一大堆,司马昭看过之后,发现还是荀勖写得好,就派人送往东吴。孙皓回信,表示愿意和大魏和亲,云云。司马昭对荀勖说,小荀啊,你这封信写得好,让孙皓那小子感受到,归顺我们是他们唯一正确的选择,你这一封信,胜过十万大军啊!

公元264年,司马昭晋爵晋王。任命荀勖为侍中,封为安阳子,食邑千户。公元265年,司马炎受禅称帝,改封荀勖为济北郡公。当时羊祜也封了公,但推辞掉了,荀勖于是也坚决推辞,只接受了侯爵爵位。司马炎任命荀勖为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与贾充共定律令。

衣赐履说:本年,荀勖大约四十五岁,做了中书监。中书省,又称凤凰池。凤凰池,本指禁苑中的池沼。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所以也称为凤凰池。中书监就是中书的头儿,也即凤凰池主,这是一个官位并不很高,但实权极大的岗位,荀勖做了二十余年,做到后来,都舍不得离开了,呵呵。从史书记录看,自从做了凤凰池主,荀勖的人生似乎突然被拦腰折断,前一半,他简直就是无可挑剔的君子楷模,而后一半,则变成了谄媚阿谀的“佞臣”,成了史家口诛笔伐的靶子。

公元271年,贾充的政敌,侍中任恺和中书令庾纯,设法让司马炎下令,外放贾充出镇关右。荀勖对冯紞说:

兄弟啊,贾公远放,咱可就失势了。现在太子的大婚还没有确定,如果贾公的闺女能够成为太子妃,那他就不必外放了。

于是,荀勖和冯紞两个,就在司马炎耳根子前不断称赞贾充的闺女,终于促成贾南风和太子司马衷的婚事,贾充果然没有外放(详见拙文《一场政治角力,把贾南风送上了晋惠帝司马衷的婚床)。史称,荀勖从此为正直之士所不齿,被讥刺为佞媚之徒。

衣赐履说:上一回,我们讲过,羊祜当时也劝司马炎,不要外放贾充。但羊祜的口碑就一直很好,而荀勖和冯紞则成为佞媚之徒。原因大约有两个:一个是羊祜的建议并没有公开,其他朝臣基本上不知道;再一个是,羊祜是上书建议,而荀勖和冯紞则玩儿得有点邪性。

荀勖是音乐大家,掌管朝廷用乐,他所修订的音律流行于世。

衣赐履说:关于荀勖修订音律,《晋书·乐志》中有相当篇幅的记述,我是看不太懂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据说,当时在音乐界,如果荀勖称第二,只有一个人敢称第一,就是竹林七贤里的阮咸。

公元275年,司马炎列出十二个佐命功臣,一并在宗庙中享受祭祀,荀勖位列其中。

公元279年,益州刺史、龙骧将军王濬上表请求讨伐东吴,荀勖和贾充、冯紞一道,坚决反对。司马炎没听他们的,灭吴之后,荀勖以上传下达诏命文书有功,封一个儿子为亭侯,食邑一千户,赐绢千匹,又封孙子荀显为颍阳亭侯。

衣赐履说:贾充、荀勖、冯紞三人坚决反对伐吴,成为当时的笑柄。

据《晋书·荀勖传》载,荀勖参与了不少朝廷事务的讨论,并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我们仅举一例加以说明。有一次,有人建议说,现在官员太多了,应该精减,将州郡县里的官吏,砍掉一半,让他们去支援农业建设(议省州郡县半吏以赴农功)。朝廷针对这个建议展开讨论,荀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荀勖的议论很长,我们简单摆一下。

荀勖的主旨是,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当年萧何、曹参担任汉朝的相国,为政清静无为,百姓安乐,这是清心之本;汉文帝刘恒垂衣拱手而天下大治,几乎用不到刑法,这就是省事;光武帝刘秀并合官员职能,各级干部数量大减,只是原来的十分之一,这是省官;魏朝太和年间(公元227年—公元233年),明帝曹叡派出使者,精简天下吏员,正始年间(公元240年—公元249年),合并郡县,这是省吏

衣赐履说:这儿得插一句。我们之前讲过曹爽的正始改制,主要包括三大块内容,一是改革九品官人法;二是合并州县,裁撤冗官;三是禁止奢侈,简化礼制。但这几项改革内容,只是从夏侯玄给司马懿的书信中拎出来的,《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录曹爽究竟改了些什么。而荀勖“正始中亦并合郡县”这句话,则给出了曹爽确实曾经改制的实锤证据。荀勖显然并不认可这种“省吏”的做法,这也代表了当时官僚群体的态度。我之前分析过,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得到朝廷大员的广泛支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爽得罪了天下官员,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这句“正始中亦并合郡县”(详见拙文《高平陵事变与曹魏“浮华案”(下)》)。

随后,荀勖对如何实现清心、省事、省官、省吏,作了论述,既而开始回答裁掉一半州郡县官员的问题。他认为,如果只作笼统规定,各级官员全都裁掉一半,恐怕文武众官,郡国的不同岗位,以及正在进行的各项事业,得区别对待,倘若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一刀切,一定会出乱子。如果确实想裁撤冗员,也得全面考虑,委派忠信明察的官长,对各地各部门进行细致考察,上下讨论,明确哪些岗位可以裁,哪些岗位不能裁,一旦正式下令,就必须严格执行,不可动摇。否则,恐怕只会迷惑视听,前面刚裁掉,后面又会立马又恢复,把事情搞得复杂纷乱,这一点不可不察啊

衣赐履说:荀勖的建议,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作了精减,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我以为还是相当中肯的。我们不知道是哪位官员提出要砍掉一半官员的建议,这一建议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其实暴露了西晋王朝一个很大的弊端,即,统一天下不到十年,晋朝的官员数量已经多到不得不正视的程度了,所以才会有人提出裁撤冗官的建议,一旦实施,则是对官僚集团的一次彻底清理。司马炎不是那种特别有魄力和政治智慧的人,荀勖等人也不是王安石、张居正那样的刚猛角色,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只要大晋朝没有烂到根儿上,咱就先将就吧。我们不能认为司马炎、荀勖的主张就是错的,因为,如果没有大智慧和超强的政治定力,以及改制者的寿命足以支持,这种性质的改制带来的可能不是王朝的复兴,而是王朝的毁灭。毕竟,正始改制,殷鉴不远,曹家丢了天下。

太康年间(公元280年之后),司马炎任命荀勖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开府,守中书监、侍中如故。

公元282年,太尉贾充、司徒李胤去世,太子太傅岗位空缺。荀勖上表说:

三公和辅导太子的官员,应该慎重选拔。由杨珧(读如姚)辅导太子,皇上一定不会失望。尚书令卫瓘、吏部尚书山涛都可以任司徒。如果说卫瓘做尚书令不久,不宜改任的话,山涛是司徒的不二人选。

司马炎同意。

衣赐履说:杨珧是杨皇后的叔父,颇有才能,荀勖建议由他担任太子太傅,当然考虑了与杨家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我并没查到杨珧任职的史料,实际任太子太傅的是汝南王司马亮,可能史官记录时出了差错。卫瓘和山涛,都是能力素质人品资历都相当过硬的人物,本年,山涛任了司徒,卫瓘任了司空。我们审查荀勖的这个用人建议,大家觉得像佞臣所为吗?我个人的看法是,荀勖认为司马炎会同意谁,他才会去推荐谁,个别时候,可能也会夹带点儿私货。凤凰池主,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天天跟皇上混在一起,见得着面儿,说得上话儿,最重要的是,皇上心里头想的啥,他一准儿知道,因此,他就可以提出皇上需要他提出的建议。比如,这件让荀勖背负骂名于后世的事情——

还是在公元282年,荀勖、冯紞建议,外放齐王司马攸。之前我们讲过,司马炎的儿子虽然不少,但太子司马衷智商堪忧,其他儿子们年龄太小,所以,朝臣大部分都看好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认为由司马攸继承皇位才对。而司马攸一向看不上荀勖、冯紞,认为他们都是谄媚之徒。荀勖琢磨着,万一司马攸真的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自己肯定就完蛋了,于是,找了个机会对司马炎说,陛下万岁之后,太子恐怕就危险了。

司马炎说,为啥?

荀勖说,满朝归心于齐王司马攸,太子还怎么立得起来!陛下试着下诏让齐王之国,一定举朝反对,即可证明我不是胡说八道。

冯紞又进言说,皇上,咱不是有政策让诸侯王都之国吗?就应该从亲近之人开始,而齐王跟您算是最亲近的了。

就这么着,司马炎逼着司马攸回齐国去,司马攸一气之下,竟然生病死了。

衣赐履说:这个事儿,是荀勖、冯紞被视为佞臣的最重要的证据。具体情况我们之前已经有过详细讨论,我只强调一点,司马炎肯定是容不下司马攸的,迟早要动手,荀勖、冯紞看出了这一点,适时为司马炎提供一个行动的理由罢了

《晋书·荀勖传》载,司马炎一直都知道太子司马衷暗弱,担心以后无法治理国家(恐后乱国),就派荀勖和侍中和峤(读如乔)去察看。哥儿俩回来后,荀勖盛赞太子之德,而和峤却说太子还是老样子。于是,天下士人贵和峤而贱荀勖。当时,大家都议论说,荀勖危害国家,就是孙资、刘放那样的败类。

衣赐履说:刘放是魏朝的中书监,孙资是中书令,这哥儿俩运作使司马懿成为曹叡的托孤大臣,这是司马家能够取代曹家的最关键的一环。

《晋书·和峤传》的记录有所不同。和峤是汝南人,祖父和洽,做到魏朝尚书令,老爹和逌(同悠),做到魏朝吏部尚书。和峤少有风格,有盛名于当世。太傅从事中郎庾顗(读如以)赞叹和峤说:

和峤这个人,就如高耸入云的千丈松树,虽然树干上有一些枝叉疤瘤,但可以用来盖大厦,是栋梁之才。

贾充也很看重和峤,向司马炎称赞他,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又升任中书令,深为司马炎器重。按照旧制,中书监、中书令共乘一车入朝,中书监是荀勖,和峤特别鄙视荀勖的为人,没事儿就想给荀勖好看,俩人跟那儿等车,车到了,和峤一个健步跳上去,一屁股坐下,不给荀勖留地儿。荀勖虽然恼火,也没办法,只好另行叫车。后来,朝廷专门又配发一台车,中书监、中书令各乘一车,就是从他俩开始的。

平定东吴之后,和峤做了侍中。他见太子司马衷智商堪忧,就找机会对司马炎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但现在这个世道,人心多伪,我担心太子很难把陛下的家业料理好诶。司马炎默然不答。

一次,和峤与荀顗、荀勖一同陪侍,司马炎说,太子最近入朝,长进很大,你们可以去见见他,聊一聊当前的世事。不久,老哥儿仨回来了,荀顗、荀勖怒赞太子明识弘雅,就跟皇上说的一样啊。和峤来了一句:

圣质如初耳

太子还是跟以前一样傻!

司马炎本来挺高兴的,和峤此言一出,司马炎的笑容瞬间石化,只好拂袖而去。这一天,也就成为了和峤政治生涯的顶点。

衣赐履说:显然,《和峤传》的记录更接近历史的真相。是司马炎让荀顗、荀勖、和峤哥儿仨去见司马衷的,而且,事先给你们定了调子——太子长进很大。之前我们探讨过,司马炎是铁定了要让司马衷继位的,他要的是你们对太子的认可,要的是你们对太子继承皇位的支持,而不是“诤臣的直言”啊!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臣子,究竟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大家可以自己好好琢磨一下。

后来,司马炎有一次想把太子妃贾南风给废掉,又是荀勖、冯紞等人苦谏,司马炎才收回成命。

荀勖性情慎密,每有诏令大事,即使已经宣布了,他都从不谈论,不愿意让人认为他早已知晓。族弟荀良曾劝他说,您实在不近人情啊,您为谁出过力,为谁帮过忙,这个您可以告诉他们啊,让他们对您有所感恩啊。女婿武统也曾劝他,应该为自己作些规划,多接纳一些拥戴者。

荀勖默然不应,回到家之后,对儿子们说:

人臣不密则失身,树私则背公,这是为人做官的大戒。你们将来也会走上高位,一定要仔细揣摩理解我的意思。

衣赐履说:读过这段记录,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受,我突然觉得,是不是这位荀勖,实际上是一个特大号儿的背锅侠?有好事儿,都是皇上干的,皇上英明;有坏事儿,都是我荀勖做的,我是佞臣。有没有这种感觉?呵呵。联想起他独自一人前往曹爽家,似乎这两者间的行动逻辑线是一致的诶。

很久之后,司马炎让荀勖守尚书令。

荀勖久在中书,专管机要事宜。离开中书之后,老荀怅然若失,心头郁闷。有人祝贺他又履新职,他说,夺我凤皇池,你们祝贺个茄子!

荀勖到尚书上班后,就对手下干部进行了一次考核,对那些不懂文法,不能处理事务的,立即赶走。

司马炎曾经对荀勖说:

魏武帝曹操曾说过,荀彧进善,不进不止;荀攸退恶,不退不休。这两位令君(二荀都做过尚书令,令君是尚书令的尊称)的美德,我在你身上都看到了。

在尚书上了一个月的班,母亲去世,荀勖上交印绶,打算回去守丧,司马炎不准。荀勖只好继续上班。

荀勖久管机密,有才思,能够揣摩出人主内心的意旨,从不犯颜力争,因此能够保全宠爱和禄位。

公元289年,荀勖去世,司马炎追赠其为司徒,又多加赏赐。

再看冯紞

冯紞的记录不多,而且大多我们之前都提到过。他的主要劣迹大约是这么几条:

第一,贾南风能够成为太子妃,冯紞出力不少。

第二,劝司马炎让齐王司马攸之国,导致司马攸忧愤而死。

第三,陷害张华。司马炎本打算任命张华为尚书令,冯紞进言说张华不可重用,司马炎采纳。张华生前身后都有重名,此事是冯紞奸佞的重要证据之一,以后我们讲张华时再详述。

第四,司马炎要废掉太子妃贾南风,又是冯紞和荀勖给解的围。

公元286年,冯紞病重,司马炎下诏任其为散骑常侍,赐钱二十万、床帐一具。不久,冯紞去世。

衣赐履说:讲真,在刚接触贾充、荀勖、冯紞这几位爷的时候,觉得他们就是三个人渣渣,不折不扣的马屁精,说他们是佞臣都便宜他们了。但深入思考之后,又觉得他们似乎也没那么渣,官场中人嘛,自己人就抬轿子,对手的人就撤梯子。正经他们干了多少坏事儿,似乎也没多少,无非就是按照司马炎的心意做了些让其他人觉得不齿的事罢了。

《晋书》对他们三个的评价特别低,不仅在他们的本传中口诛笔伐,在《晋书·五行志》里,我们会发现,一旦哪里发生了天灾人祸,立即有人指出,都是因为有贾充、荀勖、冯紞这几货在朝里的缘故,呵呵。

《晋书》似乎想引导后世,认定这哥儿几个是导致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个是如果司马攸继位,西晋未必亡;再一个是贾南风如果没有成为太子妃,西晋也未必亡。而如果没有贾充、荀勖和冯紞,这两件事儿都不会发生,所以,他们都是大大的佞臣,读者们自行评判吧。

历史的锅,总得有人背,西晋灭亡的锅,就麻烦这老几位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