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多庐太极拳学——二水居士拳学札记之起势十一十二十三

 wsryi 2022-10-15 发布于山东

起势之十一

《二水居士拳学札记》之十一、

纯粹的身躯的移荡以及手势的变换,还不足以说明纯阴式的涵义。金老师在学员开始熟悉并能协调身躯与手势之关系后,开始要求呼吸去配合协调身躯与手势的变化。而这里的呼吸训练,正是在无极式里说吸呼提放的导引训练。呼吸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时身躯前荡到涌泉连线,双手随之覆掌前平举,人的重心便移到了前脚掌,通常老师会边唠叨着“吸到前脚掌,双手覆掌前平举”。当双手快平举与肩齐平时,呼气并引导身躯后荡,两手曲臂回收,两肩后开,此时人的重心移到后脚跟,老师这时也一样喜欢唠叨着“呼到后脚跟,曲臂回收,两肩后开”。这时,再吸息以导形,将身躯前荡到前脚掌,顺着刚才两肩的后开,两肘后合,两掌左右分开,十指相对,虎口撑圆,此时头略微低下,随着大圈套中圈套小圈的意念,人的重心又后荡到了涌泉连线。双手手形的运动轨迹,正好形成类似定胜糕的边缘双曲线。

当三圈套着涌泉附近的小圈时,作呼。老师口中念念有词的:“再吸到前脚掌,呼到涌泉,手型呈炮弹形,成就一个纯阴式”。金老师说的炮弹形,就是大圈套中圈套小圈的概念。初次训练呼吸与身躯与手势变换三者的协调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刻意用动作去的配合呼吸,有时会造成憋气,严重的甚至会有心悸呼吸急促等不适。随意一些,以呼吸去导引身躯,再以身躯带动手势变化,久而久之,呼吸愈细、愈长、愈深、愈匀、愈绵,身躯也愈耸、愈拔、愈松、愈空、愈灵,手势也愈稠、愈沉、愈柔、愈潇洒流落,愈翰逸神飞。情景交融,一片神行。此所谓“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者也。


起势之十二

《二水居士拳学札记》之十二、

纯阳式的动作要领,在《柔克斋太极传心录》里简约描述如下:“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下合,竖掌前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坐腕舒指”。对照前一段的纯阴式,“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这一节中,无论文字描述还是实际操作中的动作要领,都是一样的。意思是说,在“前脚掌(吸)---后脚跟(呼)---前脚掌(吸)---涌泉(呼)”为一组前移后荡中,纯阴式与纯阳式,在“前脚掌(吸)---后脚跟(呼)”这半个节拍的动作要求是完全一样的。吸时,身躯前荡到涌泉连线,双手随之覆掌前平举,人的重心便移到了前脚掌,当双手快平举与肩齐平时,呼气,并引导身躯后荡,两手曲臂回收,两肩后开,此时人的重心移到后脚跟。这时,手势之端毫,在身躯之笔管的带动下,正好完成了定胜糕的双曲线。之后,在纯阴式里,手势呈上下向的大圈套中圈套小圈的格局,而在纯阳式里,手势则呈前后向的大圈套中圈套小圈的格局。接着前半个节拍的“前脚掌(吸)---后脚跟(呼)”,金老师在讲纯阳式的后半节拍时,他会稍作停顿,他说“喏,来了”,意思是接下来的动作是与前一动有区别的,目的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接着,吸息以导形,将身躯前荡到前脚掌,顺着刚才两肩的后开,两肘下合,有坠肘之意,两肘内侧似有向前顶出之意(有其意无其形),将两掌略微竖起,手心朝前,虎口撑圆,此时松颈竖项,呼气以带动身躯后荡,两肩与背与两手小指外延联成一个大圈向两虎口撑成的中圈套去,意念直透对面假想对手背部的一小圈。身躯后移到涌泉连线,稳住。金老师说手势也是一个炮弹形。他边说边会让我们去听听他的劲。金老师将两手掌轻抚在二水的胸口,因为是身躯后荡之后所反弹出来的劲路,二水每次都想去觉察金老师的动意,而没等反应过来,二水的胸部背部都会有被穿孔刺透的意思,两脚已噔噔噔的跳起,而胸前确是丝毫没有感觉着的。老师说,孙家有摸蚊帐的训练,就是要求手轻。反过来,金老师总是要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在他身上试劲。而不管我们怎么做,都很难做到两手掌不着力而能将老师两脚打得跳起的。金老师不厌其烦的纠正我们的缺陷,他甚至用双手固定住我们的锁骨,当我们的双手不再妄动时,身躯后荡,手掌丝毫没有感觉用力时,老师噔噔噔的跳出去了。他开心的说:“喏,这样不就会了吗?”他说,孙家干脆说卸肩。二水能理解,卸肩是锁骨左右向拉开,肩呈下塌之意,相反,两肩耸起,就叫寒肩。人们往往急于求成,肩一着力,肩就耸起,手上就会被对手觉察动意。可见,一卸一寒,仅只一字之差,判若天壤。


起势之十三

《二水居士拳学札记》之十三、

八百三十余年前,江西上饶的鹅湖寺,有一群读书人围绕着“太极”与“无极”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会。反方是以陆九渊为首的陆氏兄弟,首先发难的是陆子美。他说:“今於上又加无极二字,是头上安头,过於虚无好高之论也。”、“无极二字出老子,非周子之言”。而正方的朱熹则认为,太极而无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倘若不言无极,人多误认太极同于一物,“不足为万化之本”,另外,倘若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为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争吵了三天三夜,这群斯文的读书人终究不欢而散。八百年后的某一天,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书《周易》,人们发现,那群读书人苦苦争论的“太極”这一概念,原本只是“大恆”两字的误植。由此演绎出来的“无极”,也成了无稽之谈。历史,常会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以讹传讹或者误打误撞,也能成为经典,并由此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力。周子的《太极图说》如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复如是,武禹襄借用王宗岳的“太极拳”三字,用称呼他从杨露禅身上学得的“绵拳”,并以此借壳上市,亦复如是。而今,全球上亿的太极拳爱好者,其实没有必要去理会八百三十余年前的孰是孰非了。

说起历史演进中的偶然因素,金老师喜欢说这是“机缘”。他讲,1961年,时任嘉兴武术协会副主席的马先生,常去上海学太极拳,慕金老师之名,去拜访过金老师多次,知道金老师祖籍嘉兴,于是就手写了他的家庭地址,表示欢迎金老师回故乡传授太极拳。金老师工作之余,抽调时间,回嘉兴探望祖母(当时他的祖母还健在,住嘉兴南门祖宅惟善堂),顺便约定时间,去解放路找马先生。马先生不在家,邻居说马先生雇了只丝网船,去新塍拍曲子了。金老师接着说:“就是这次,好得他不在家……”,老师稍作停顿,话题继续展开。他说,就是这次,他打听到刘晓东的住所,有缘得识刘晓东先生。金老师说,顾留馨先生曾跟金老师谈起嘉兴太极拳界有一位杨澄甫老师的学生,叫刘晓东。他是南京中央国术馆的学员,杨澄甫被聘来浙江国术馆授拳,刘也跟随来杭。解放后一直寓居嘉兴。金老师说,当时他住在集街的,沿街的一间小屋。简单的寒暄之后,相谈甚洽。刘先生知道金老师担任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太极拳组裁判,他很认真的演示了几个动作。金老师说刘先生拳架很工整规矩的。之后,金老师问他观杨澄甫老师演拳,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刘先生说“摆”字,钟摆的摆。二水在2003年初,在嘉兴瓶山,第一次观赏金老师演拳,也就在无极式稍一站定,金老师一个前移后荡,二水灵魂深处为之一振,似乎有一种无形的能量,直指二水内心的。从此这套拳让二水心仪不已。刘晓东先生数十年之后,回忆杨澄甫老师演拳,只是简单的一个“摆”字,当年的金老师是深有感悟的,而今的二水也一样能感悟得到其中的滋味。金老师是守信重诺之人,信奉的是“君子之言,信而有徵”,马先生淡淡的一次爽约,二水而今反过来推测,或许使嘉兴与金老师的这套太极拳之间之缘,延误了四十年,而在金老师看来,或许正是这次爽约,冥冥之中,让金老师彻悟了杨家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而这一法则,叶大密老师则是三返九转从他原先修炼的婆罗门导引术中补充进拳架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