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赏石的审美理念(三)

 与春天同行 2022-10-15 发布于青海

​『接上期』

五、图绘著录——传承后世的赤子情怀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这与中华民族尊老敬祖,倾力传承的赤子情怀息息相关。而传承传统赏石文化的最好方式,是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所倡导并践行的“图绘著录”。

文章图片1

所谓“图绘”,是对奇石的审美形象进行写真,立象以尽意。事实上,任何语言文字在描述具体形象时都是苍白的,莫若形象本身或形象的图像呈现。所谓“著录”,是对天造奇石赋以赏析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命题、点评与赋诗。它可以超越形象本身所存在的时空,思接古今,情系万里,是“图绘”难以作到的。只有“图绘”与“著录”结合,才能全面地记录和传承赏石文化。

文章图片2

林有麟倡导的图绘著录,是基于他对“非石”概念的深刻理解。在《素园石谱》之卷四的“玉恩堂砚山”中,他对祖上传下来的一方砚山题铭曰:“奇云润壁,是石非石。蓄自我祖,宝兹世泽”。这里说的“石”是作为物质的奇石砚山;而“非石”则是这砚山所承载的“蓄自我祖,宝兹世泽”的精神内涵。

文章图片3

林有麟把“非石”看得很重要,认为它在传承后世中甚至超过了物质的“石”的作用。在“青莲舫砚山”中他感叹道,“古之牛奇章好石,不知几许,大者贮之库藏,小者秘之缇中革匮,惜乎不加品题,千载之下泯然无迹。”事实上,不仅牛奇章(牛僧孺)如此,他的政敌、与他同为好石者的宰相李德裕的平泉庄也藏石无数,他临终时曾留遗嘱:“凡将藏石让他人者,非吾子孙也”,但同样因“不加品题”,最终也“泯然无迹”。

文章图片4

与此相反的是,历史上许多名石虽然没有存世,而因其有图绘著录,而得以传世至今。所以林有麟在自序中说,他故而“因检缃编,自宣和帝而后有绘图哦咏者,手汇辑之,凡得四卷”的《素园石谱》。经笔者统计,《素园石谱》共有以石品名称为标题的94则(其中个人藏石71则),图绘244幅,辑录各家题咏诗文80首。

文章图片5

由《素园石谱》始,将奇石的图绘、点评、命题,最后赋以诗词的“图绘著录”就成为古典赏石中有经典意义的审美范式。从清代的《惕庵石谱》到民国的《万石斋灵岩石谱》,莫不如是,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林林总总的赏石杂志与书籍,只是用写真效果更好的照相代替了图绘。

文章图片6

《素园石谱》在辑录中,错讹甚多,这是人们经常诟病的地方。然而,瑕不掩瑜,林有麟关于“石”与“非石”的概念,对于“图绘”与“著录”的实践是他最为闪光之处。

文章图片7

关于图绘著录对于传承后世的意义,我们以著名的米芾“宝晋斋研山”的传承谱系和该研山在消失千年之后竟于当代重现的事实来加以说明。

米芾这方研山,原为南唐后主李煜所宝藏,后来米芾所获,珍爱有加,以斋号为其命名为“宝晋斋研山”。因留有涵诸峰之绘图,又有述文,虽多次失去踪迹,却有序可联,有迹可考。董长发在《米芾研山迷踪》的研究论文中,根据古今文献资料,考证宝晋斋研山的流转路径大致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宋)米芾→(宋)薛绍彭→(宋)徽宗→(清)朱竹垞→(清)高士奇→(当代)陈步一。

文章图片8

宝晋斋研山图

2008年12月6日流落海外的米芾《研山铭》为国家博物馆以2999万元定向拍卖收购之后,2010年10月追寻米芾研山多年的文博专家陈步一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终获隐没于世的宝晋斋研山实物。与米芾述文和《研山铭》绘图比对,以及研墨试验,均完全一致。这有力地证明了“图绘著录”的实践意义。

文章图片9

我国古典赏石的以奇为美、以小观大、以石悟道、以石会友和图绘著录的审美理念,彰显了个性化的审美追求,卧游山水的审美体验,澄怀味象的哲理启迪,君子同好的社交特色和传承后世的赤子情怀,是先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辈当珍惜之,践行之,发扬之,传承之,以无愧于先行者,亦无憾于后来者。

文章图片10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