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通常分为肌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le atrophy,PMA)、进行性延髓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PBP)、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PLS)四种类型。 ALS是运动神经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一般中老年发病多见,我国ALS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左右,并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少数患者可20岁左右即发病。该病呈持续进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护理和呼吸支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率具有明显改善。 ALS是一种主要影响运动系统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但其中的运动外表现越来越受到重视。运动皮层、脑干核和脊髓前角中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缺失导致进行性肌肉无力和消瘦。ALS通常具有局灶性发作,但随后扩散到不同的身体区域,其中呼吸肌的衰竭通常限制了疾病发作后2-5年的存活。 在高达50%的病例中,存在运动外表现,如行为改变、执行功能障碍和语言问题。在10%-15%的患者中,这些问题严重到足以满足额颞叶痴呆(FTD)的临床标准。在10%的ALS患者中,家族史提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其余90%没有受影响的家庭成员,被列为散发性ALS。ALS的原因似乎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仅被部分了解。迄今为止,已有20多个基因与ALS相关。最常见的遗传原因是C9orf72基因中的六核苷酸重复扩增,导致30%-50%的家族性ALS和7%的散发性ALS。 ALS的表型表现。ALS的运动特征在区域分布和相对UMN与LMN的受累情况上有所不同。多达50%的患者可以检测到认知和行为特征。(Eur J Neurol. 2020 Oct;27(10):1918-1929. ) 2022年新共识在前一版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治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进行了更新。内容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表现、电生理、影像学等生物学标志物以及治疗要点。 ALS的临床类型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ALS临床表型多样,起病部位可为上肢、下肢、延髓或呼吸肌,早期体征可以为单纯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或单纯上运动神经元受累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认识障碍。在早期诊断过程中,根据症状和体征的不同,需要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常见的有 治疗方法 尽管ALS目前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但有许多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可能延长生存期。治疗中除了使用利鲁唑(riluzole)、依达拉奉注射液、苯丁酸钠联合牛磺熊去氧胆酸等延缓病情发展的药物外,还包括营养管理、呼吸支持、对症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 全文索引: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55(6) : 581-5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