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刊前寄语]:生活才是最好的医之术

 听宫壹号 2022-10-16 发布于北京

没有中医基础也看得懂,用得起来

往期阅读,点击下面链接

↓↓↓↓↓

▲点一点,听语音

去年10月1日,我父母都被马蜂毒刺,父亲病危住院,母亲在家接受治疗,我在医院陪护父亲四十余天,所见所感所悟才深知健康于家和家人,于生活的重要性。
父亲病情很严重,护送他去医院的医生电话得知我要两天才能赶回去时,直接告诉我,想办法尽快,很担心两天后你再也见不到父亲。
后来才知道,父亲到医院后,尿液是酱油色,化验没完成,血液已开始凝固,只有通过离心处理才完成化验。
蜂毒造成父亲重度肾衰,肌酐高到1000多,急性心衰,胸腔腹腔积液,肝脏受损。
抢救期间每天10至12小时透析,一周后才转入普通病房,但是,还是没有完全脱离危险,一周透析三次,每次四小时,一直持续到出院。
父亲本是一个坚强的人,但是,这次他怕了,身体的难受,让他看不到希望,再加上住院期间有几个同样的病人,要么抢救无效死亡,要么家庭无力救治离世,加重他的心理负担。

于他,恐惧和害怕无时不在,唯独我握着他的手,方能平心静气。
那时,两只手紧握,似乎成了我们的常态,父亲不想我离开半步,我也不愿移脚半寸,两只手的劳宫穴传递着信任与力量,令父亲平静,让我心安。
这就是家人相互间的相信和依赖,在那时陪伴和鼓励是最好的医术。
住院期间,病情反复,令父亲情绪起伏,与其说他怕死,到不如说他怕不能死在家里。(在我们老家,有一种说法,死在外面的人无法进堂屋,如果进了会给后人带来灾难)当无望情绪再现时,他总是吵着要出院,甚至母亲都动摇了,不只一次给我讲,如果真治不好,就回来吧。
我坚信,父亲一定能治好,想尽办法做父亲的工作,软的不行,来硬的,也得让父亲继续治疗下去。
这就是家人间的斗智斗勇,在那时坚信和永不放弃是最好的医道。
医生和护士当着父亲的面都说他“活二世人”了,为父亲有这样的恢复感到吃惊。
这要感谢一个在国外的“我的中医老师”,在我启程回去时,就帮我制定了穴位治病和调理方案,并全程指导。

[精选50篇只出电子版,将免费赠送给所有关注用户

领取办法,请关注近期公众号公告]

我到病房,第一时间给父亲做了耳尖和制污放血;然后每天按摩两次太渊穴,定时按涌泉、内关和足三里,刺激膀胱经。
整个抢救期间,父亲一直有尿液(这种病,有尿和尿量多少是很重要的指标),这些穴位功不可没。父亲病情好转很快,后来恢复得也很好,现在已能如往一样地干活。
在那时,家庭急救和平时保健是最有效的医术。
在医院,我“违规”数次,父亲是“同犯”。
医院生活是一个难题,父亲可能是“初茶淡饭,家庭大锅饭”吃习惯了,医院食堂的饭,外面餐馆的饭都入口无味,吃不下去。
吃饭是当时令人头痛的事情。于是,我们准备自己开火。
父亲喜欢吃点肥肉,喜欢吃带有杂粮的粥,我买了一个电饭锅,买了插排,把病床旁边带门的柜子清空,那里成了我们“隐蔽厨房”,白天不能“生火”,于是,晚上两三点,护士检查完最后一次病房后,我们就开始炖肉煮粥。
[现在想想,那个“厨房”确实危险,救父心切,不得矣而为之,不鼓励这种做法,希望大家不要效仿。]
就这样,把父亲的味口打开了,父亲一天比一天吃的多,一餐比一餐吃的香,这个“厨房”找回了他的胃口。
这就是家的味道,日常生活才是最有效的医术。

虽然身在医院,医生只能抢救“有危有险”的器官,要激活身体的自愈能力,心情与日常生活更重要,这或许就是“三分医,七分养,生活才是最好的医之术”的诠释吧。
与之相反,与父亲同一病房,有一对老夫妇,先生住院,妻子陪伴照顾,什么病不清楚,但夫妻均有高血压,先生还有咳嗽。
医之效果,不尽人意,医生想尽办法,但成效甚微。
不知道是久病无孝子,还是夫妻关系本就不好,他们总在吵架,给我的印象,只有都睡着时才能安宁。
丈夫的病反反复复,妻子因血压超过200,也不得不办理住院。

[精选100篇近期发布PDF电子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