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理解字:知

 心理咨询诊所 2022-10-16 发布于山东

今天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高速增长。那什么是知识,中华古代先贤是如何定义知识的?我们来看看汉字“知”的演变及表意原理。

 

“知”字的原始字形由三个部件并列构成:干、口、矢。这三个字符并列一起有什么意义呢?传统解法可能不止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人们在一起谈论打猎的事儿,其中把干、矢看作打猎的武器,把中间的口字看作谈论。

那么这种观点正确吗?

打猎,必然涉及到对动物习性的了解,出没规律的认识,捕捉或猎杀的技术等知识的认识,所以谈论交流打猎事宜确实能增长知识。问题是这些知识能做为所有知识的代表吗?有典型意义吗?

按上述逻辑,说在谈论打仗杀人亦未不可。以此比喻知识合适吗?

还有的根据简化字的写法,以为知就是一言即中,一句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就是知。这个解释貌似有理,其实非也。难道多说几句才能让人明白就是无知识吗?

另外,以什么声旁形旁解读“知”字表意原理就更是胡扯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知”字才算正确呢?

原来“知”字的意象是这样的:干表示乐器竽,口表示竽管的开口,矢则表示气流经过竽管的进出口从管内通过。

那么这个象为何就有“知识”之类的意象呢?原来从外观上我们看得到竽之形,听得到竽之声,却不了解竽发声的道理,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即先得知表象,却不知表象发生的原理。

经过深入的研究,最终我们能了解事物发生的内部机理,这时才算有了知识。好比乐器竽,只有了解了气流是如何穿过竽管内部而发声的等等道理,才算对乐器竽和音乐有了知识。这就是“知”字表示知识的道理:了解事物内部变化机理方为有知识。

“知”字的上述意象,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字形予以证实,即“智”。知和智,原本就是同一个字义,只是后来进行了分化,智字做名词性质使用的时候更多些而已。

上面图片中间的文字是智,下部多了一个口中有一短横的字形。而这个曰字形符号的意象是有物从内腔中通过的示意图,与上面几个符号组合,就有在下在前一段所言的意象。

人能了解事物内部运动变化的规律,才算是有了知识,而如此才算得上具有智慧。说一个人有智慧,必然他对事物变动的内因比别人了解的更多,也能够利用这些知识预知未来或过去。理论上的圣人与常人相比,就在于这点差别:对于某些事圣人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而常人则只能知其然而已。

“知”字后来多用来做动词,主要表示知其然,部分也表示知其所以然者。而“智”字作名词使用,多用来指能知其所以然者。

“知”字的基本含义如下:

【知 zhī

1,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2,使知道:通~。~照。

3,学识,学问:~识,求~。无~。

4,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5,彼此了解:相~。~音。~近。

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以上各项含义都容易理解,故不赘述。

接下来单独讲解一下乐器竽。

来自某公开网页

竽,是中国汉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

竽的形制

原三十六管,后减至二十三管,通高78厘米。竽斗、竽嘴木制,髹绛色漆。设二十二根管,系用直径约0.8厘米的竹管刮制而成,最长者78厘米、最短者14厘米。分前后两排插在竽斗上,每排十一根,用四至五道蔑箍加以固定。上端系一条绛色罗绮带为饰。前排一根长竽管上端插有一个角质的“塞”。此竽管及其相邻一根长竽管下端都有两个按音孔,靠近两管内侧的竽斗上有两圆孔。后排两根长管也同此情形。

参照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竽(明器)有二十二管,分前后两排。推测它们可能是为折叠管而设置的。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竽、笙是仿凤凰的外形而发明的两种乐器。竽为雄凤,笙为雌凰。

来自某公开网页

笙的发音原理示意图,竽类似

“于”字形是不规则物品的代号,与干的古字形有区别(干字古字形请读者查阅甲骨文资料)。知字中的干字实际就是于字,读者请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