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有同学,同人,同修,还有同桌,有首歌叫同桌的你,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起曾经上学时与自己同桌的那些同学名字和样子呢? 同的成语:不约而同,殊途同归、与众不同,同舟共济。志同道合,和而不同……
甲骨文的同从凡从口,凡甲骨文解释说像高足的圈槃,就是那种高脚的盘子,下边像足,上边像盘口,凡是盘和槃的初文。指有高脚的盘以及类似的器皿。看到甲骨文的同,想到与同字形相关的一个字,就是兴盛兴旺,家和万事兴,民族复兴的兴的繁体興,興中间的那个字符与凡相类同,有的在下边加了一个口就是同。然后在四周有四只手,興的整个字形看起来像四个人同时用手抓住中间这个物件,大概是因为东西很重,所以需要四个人同时一齐用手抬。
甲骨文興字把这个场景表现了出来,那把这个东西抬起来需要大家步调一致,那怎样做才能起到这个效果呢?通常是众人喊着统一的号子同时用力,同的甲骨文就像人同时抬物件时,用口令协调行动的场景。说文对同的解释:同,会合也,从口。冃 mào,口指说话的口,同的小篆下部分的凡发生了讹变,凡变成冃( mào),隶书楷书都是从小篆相似。同的本义指合力、会合,引申义有相同、一样、一起、共同等等。
比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系辞上》 又如:同心同德,指思想、行动一致;比喻为同一个心愿, 同一目的而努力。如《尚书·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说的是商朝末年,纣王暴虐荒淫无道,手下的官员都是离心离德,军心也是涣散的。周武王联合西部的几个诸侯国,然后集结兵力亲自率军征讨纣王。古时在打仗出发前要做总动员,也就是誓师会,在出发前的誓师会上,周武王发表讲话,表示上下要同心同德,消灭纣王是在替天行道。当时周武王的部族是一个人数不多的部族,他们能够得到天下,靠的是德政,以德服人,得到百姓的拥护,商朝人数虽然多很多,但是君臣百姓离心离德,所以最后走向灭亡。 又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意思是君子与他人能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小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与他人保持相同,但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实际中没有真正的去贯通。
和而不同的和的甲骨文从龠从禾,龠的字形看起来像一种乐器,由长短不同,粗细不一样的竹管组并绑在一起,与笙相似,通过人的吹奏发出声音,不同的东西和谐地处在一起叫做和,也就是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与同是区别的,在古时有那种笙之类的乐器,它长短的不同然后所发出的音调也不一样,通过吹奏就吹出悦耳动听的曲子来,还有就是那个音乐演奏,像笛子,二胡,琵琶,古琴等等乐器。它们是不一样的乐器,虽然发出来的声音不同,但是通过各位演奏家的弹奏,演变成一种让人赏心悦耳的音乐。
这种音乐在古时很早就有出现,而且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音乐来对应,比如说春夏秋冬有不同,在古时尤其是祭祀,不同的场景会奏不同的音乐,那音乐它也对应人的五脏六腑,人的五脏六腑又与春夏秋冬相对应。古时它是医乐同源,音乐它可以疗愈人的身体。比如说有些人肝郁,那如果听一些抒发人心情的音乐,就会使人得到舒展,同样,春夏秋冬与人的肝心肺肾它是所相应的,古时就有用这些相对应的音乐来疗愈身体。 前几天老师在甲骨文学习群分享了一个中国鼓的小视频,视频的演奏者通过不同的节奏敲打鼓不同的地方,变成好听的乐,我问老师可以理解为和么?老师说好听的音乐不仅要和,而且还要中,最高级的音乐叫做中和韶乐。老师在说甲骨文宫的时候就有提到宫居中位,在古时五音中宫声对应中位,宫、商、角、徵、羽基准音调加上两个变音是七音,通过七音演奏出美妙的的音乐。 我查看有关《韶乐》的信息介绍:韶乐是舜帝时代所作的音乐,非常的庄严,后来演变成一种传统宫廷音,也用于祭祀时所奏之乐。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它集身于诗、乐、曲、舞为一体。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周代的宫廷中就已经有了专门的音乐机构--大司乐,乐师有一千多人。《隋书·音乐志》。所奏六朝大乐有:黄帝之《大卷》、尧帝之《大咸》、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代之《大濩》、周代之《大武》,它是歌、舞、乐为一体, 经过不断发展,后来汉、唐、宋、元代的雅乐。明清时期,雅乐演出 (当时称《中和韶乐》),注重礼仪,崇尚肃雅。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
据《汉书.礼乐志》的记载,舜帝之后韶乐在陈(陈国),到了春秋时期陈的公子逃到了齐国,所以把韶乐也带到了齐。孔子到了齐国,他闻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欣赏韶乐,心情宁静专一,到了忘我的境界。可见上古时的音乐多么高明,它有着穿越时空的感召力,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灵,修养人的心性。 尧舜禹时代,都是通过禅让制,在那个时代谁最有德就可以成为君王领导天下百姓,那个时候的社会人们是安宁和谐的,体现在音乐的精神上也是平静和谐。上好的音乐能让人放弃心灵的烦恼、世俗的欲望,放弃一切不平等的念头,而去求心灵的平和。这样的音乐,使人不再为美味佳肴而动心,也不再为任何欲望而动心,使人回归到了自然的那个我。 帝舜时期的《韶乐》就是这样尽善尽美的音乐,尧舜禹时期也是孔子向往的时代,在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中就是能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他希望能实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能和善相处,安居乐业的和谐现象。所以孔子在齐闻韶乐,赞叹舜之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武王由于伐纣而得天下,但其乐带有杀伐之声,所以孔子说,武王之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 在易经中有同人卦,天火同人,上与天同,天道大公无私,对所有都是一视同仁,离为火,代表光明,心中不能怀半点私心,否则人必知晓,必以公而明才能同人。同于人能本着大公无私的精神,以道义为基础,积极主动广泛与人和同,而不是强迫别人,让人主动能和你同,才能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 又如: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车同轨就统一车轨宽度,书同文指统一了文字。在秦之前文字是不统一的,各国的文字之间存在差异,还规定使用统一的货币。 当同表示引进动作的对象,或指引进比较的事物时,虚化作介词。同又表示和的意思,作连词用。以上义读tóng。同”又读tòng,,比如胡同,指小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