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凡十年,地铁答卷 | 赓续初心建新功,人民地铁为人民

 cxag 2022-10-16 发布于辽宁

图片

【信源】 申通地铁建设集团

【编辑】Monkey

【本期责编】蓝爸爸

【本期编审】尹炜、Shining灵感

图片

资料图)

十年来,上海地铁建设者承前启后、艰苦奋斗、执着奉献,上海地铁从跟跑到领跑,由一流向卓越,用上海速度和上海质量为这座城市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5号线南延伸、浦江线、9号线东延伸、10号线二期、12号线、13号线、14号线、15号线、16号线、17号线、18号线等众多新线接续开通运行。从0到400公里,上海地铁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从400公里到800公里的跨越式发展,上海地铁只用了10年时间。

图片

20条运营线路,运营里程831公里,508座车站,形成了覆盖中心城区,连接市郊新城,贯通重要枢纽的超大规模运营网络,创下了“城轨网络”“车辆规模”“全自动运行线路规模”三项世界第一。每一项里程数据的不断跃升,每一块轨道交通版图的拓展延伸,都源于地铁建设者精益求精,建设一流工程的执着信念。

图片

资料图)

科技引领,铸就超级工程
上海地铁作为中国现代化轨道交通建设的开创者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浦东塘桥,以刘建航院士为代表的老一代地铁建设者,探索了软土地质条件下的地下车站和盾构法隧道的设计及施工技术,创造了“豆腐里打洞”的奇迹,在盾构法、基坑工程、顶管法和冻结暗挖方面树立了系统的技术标准,引领了中国软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

图片
(资料图)

图片
盾构法技术(资料图)

十年以来,上海地铁的施工技术和工法不断创新与提升。包括盾构法技术、基坑工程技术、顶管法技术、冻结暗挖技术等在内的一系列技术先后应用,多项内容开创国内技术先河。

图片
近距离无感穿越磁浮线(资料图)

时至今日,上海地铁的盾构穿越施工数量是全世界之最,已经完成了上百次盾构穿越运营地铁隧道项目,“微扰动注浆”“毫米级穿越”“静默施工”等系列工法已经成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盾构施工的基石。13号线精准稳控,近距离无感穿越磁浮线,15号线上海西站—铜川路站实现盾构水平大幅提升,长距离穿越⑥、⑦号土,实现毫米级沉降控制。

地下连续墙工法在上海轨道交通建设中首个应用,并成为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基坑围护施工的首选工法,SMW工法和三轴搅拌桩工艺、咬合桩围护、MJS工法、伺服支撑、承压水降压、抽灌一体化技术、全自动化监测等等均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基坑工程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图片
顶管技术(资料图)

图片
(资料图)

为减少管线搬迁、交通导改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顶管技术已经成为连通地下车站主体与出入口的重要工法。14号线静安寺站全球首个应用顶管工艺建造车站主体结构,顶管断面达到8.7*9.9米,成功攻克了在繁华市中心建设地下车站的难题。

图片
冻结暗挖技术(资料图)

为克服地层条件带来的施工作业挑战,“强制解冻”“液氮冻结”“免拔管”等多种冻结技术均在上海地铁首次应用,编制的《旁通道冻结法技术规程》是国内唯一的轨道交通冻结法规范,在13号线华夏中路站、14号线浦东大道站、18号线江浦路站等工程实施了大体量冻结应用。

图片

18号线承插式管片成型隧道(资料图)
图片
14号线武定路站1号口国内首例运用U-BIT束合管幕工法(资料图)

此外,还有大量工法在上海首个应用后,如:12号线汉中路站的伺服支撑及抽灌一体化技术、18号线航头车辆段入场线国内首次应用预埋承插式接头管片;14号线武定路站1号口国内首例运用U-BIT束合管幕工法建设等,其中部分工法还在国内其他城市地铁建设得到推广和应用。


风险管控,护航安全建设 

面对超大规模建设面临高风险、高要求、超常规的的重重挑战,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者始终心怀敬畏,如履薄冰,以险无巨细的强大责任感,兢业守城,轻舟稳过万重山。

图片
16号线是国内首条设计时速达到12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资料图)

通过强化落实制度,全面落实“八个管”的总体防范要求,重点监管现场一线的各项制度落实,以信用评价和诚信记分为管理抓手,挂图作战和清单问责为管理手段,建立由集团、线路和现场三级风险防控网络体系。以技术保障实施源头治理,研究制定了旁通道开孔技术需求等一批关键风险节点技术标准,做好“小概率、大影响”风险防控。实施多措并举,重点排查,全覆盖推进“大概率、小影响”风险管控。

随着工程建设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不断细化,建设板块针对风险管控逐步形成了信息化、技术和工程的闭环管理。推进致命性风险工程管理,确定对应技术措施、控制重点和管理要求。锁定工程风险施工环节及影响因素,确定了客观的风险评估标准和处置措施,以定量考核评价体系为抓手,体现风险管控成效,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及变形指标控制达到历年最好水平。

图片
应急抢险点(资料图)

在专业抢险队伍托底的基础上,形成装备研究配置、救援能力提升、机制体制完善方面的协同机制,以“固定的网络全覆盖、流动点风险期保驾”为应急处置原则,即在全网络布设了四个固定应急抢险点,确保一小时车程覆盖所有在建工程。对于进入风险期的工地实施应急设备物资驻地保驾。确立“53060”的快速响应机制,即形成自救(工地应急救援)5分钟启动、协救(沿线应急抢险点)30分钟启动、专业救援(依托隧道、建工专业应急队伍与设备)60分钟的应急系统,确保各级风险全方位、全覆盖、全时段受控,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图片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远程监控中心(资料图)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远程监控中心集成了工程建设的过程数据,通过多元数据的融合、挖掘、分析和应用,具备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识别、评估、处置能力,是全国轨道交通工程行业建设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依靠长期的工程数据积累和研发,逐步建立了由预报警指标与控制指标组成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了以3大主控指标、26项辅助指标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形成了以风险指数为代表的系列管理抓手。在工程风险“防范和预控”的理念指导下,以风险受控工作为抓手,以工程风险的“源头治理”和风险要素叠加为重点,提高一线层面的风险认识,用精细化管理措施压实参建各方责任。


精益求精,筑造一流质量 

图片
18号线是上海首条全线应用BIM智慧运维平台的线路,以简洁明快的无吊装装修风格呈现工业美感(资料图)

“大众好评、自己满意,多些亮点、少些遗憾”,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对于最高峰客流超过1300万的地铁工程而言,工程质量尤其马虎不得。在各参建单位共同努力下,在建和已建成的盾构区间一半以上达到400环无渗漏、无碎裂、盾构地层损失率5‰以下的优秀水平;三个通车项目的所有车站土建结构均获得上海市优质结构奖,为上海轨道交通历史上首次。2018年建成通车工程质量获得评审专家“历年最佳”的赞誉。18号线成为二百余次评审以来,首个没有“A类整改问题”的通车线路。建设板块对标发力,瞄准质量提升建设精品,传承和发扬上海轨道交通的成功经验,根据“谋划有亮点,建成要出彩”要求,用建设工程塑造品牌。新线评审得到专家组“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供借鉴”的高度评价,建设质量水平跃上新台阶。

图片
盾构掘进施工始发(资料图)

图片

14号线陆家嘴站施工大棚(资料图)

豫园站至陆家嘴站区间为14号线过江隧道,隧道最大覆土超过40m,是上海地铁隧道埋深之最,先后下穿沿线众多建筑物、下穿外滩通道及其桩基、下穿黄浦江及两岸防汛墙等,成功实现静默穿越,沉降均控制在毫米级。全线共有多个工点运用了封闭式工地大棚,成功解决了“声光尘”等问题,实现绿色施工。尤其是陆家嘴站大棚外观针对陆家嘴整体风貌量身打造,达到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使整个工地几乎“隐身”于陆家嘴摩天楼群中。

图片
“滴水不漏”的地下车站(资料图)

图片
吴中路站无柱拱形顶板运架一体机(资料图)

打造无渗漏车站,在14号线东新路站,通过采取地墙橡胶止水新工艺、边挖边焊封新老地墙接缝的措施,解决了超厚砂性土层地墙施工槽段易坍塌、地墙结构新老接缝多易渗漏等难题,确保围护结构质量,实现无渗漏车站目标。

在铺轨作业中,采用轨道基础控制网(CPⅢ)及数字化精调技术,对标高铁技术,严格现场施工控制,提高了轨道几何状态的平顺性,实现了在每小时60公里的状态下,部分区段车厢内“硬币站立不倒”的目标。


文心雕琢,呈现情怀梦想 

对于上海市民而言,地铁已经成为市内通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庞大的地铁网络,让人们缩短了城市的距离,让游客领略了上海的风采。作为公共服务类企业,上海申通地铁始终坚持“社会责任第一”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主动作为、精心策划,着力建设地铁人文精神,为更多的市民乘客打造“可阅读、有温度、有情怀”的城市“第二空间”。在确保安全、高效运营的前提下,轨道交通建设者注重不断提升车站环境的乘客体验,结合站点周边的区域文化及车站建筑构造,在车站公共空间中,通过整体空间营造、装修设计、公共艺术等表现手法,向乘客提供了各具特色的车站环境艺术体验,形成了遍布全网的艺术空间。

图片
14号线豫园站(资料图)

在新开工项目中从规划设计源头抓起,激发周边城区积极性,既传承地方文脉,更展现城市新貌,打造新一批更具艺术魅力、可以与世界最美车站媲美的地铁空间,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最美车站”

图片

11号线迪士尼站(资料图)

图片
14号线陆家嘴站(资料图)

9号线三期(东延伸)工程车站建筑,秉承“开放自由,还原本质”的建设理念,推广使用清水混凝土结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概念;迪士尼站的“原味迪士尼,地道中国风”每日迎接八方宾客打卡留影、15号线吴中路站、上海南站站采用无柱拱形车站设计,为上海地下车站首创,把车站空间打造成一幅蕴藏无限可能的城市画板;17号线诸光路站通过采光天窗及车站南侧的下沉式广场的设置,将自然光引入车站,优化了建筑空间、体现节能环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今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中庭车站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14号线豫园站的“上海脉搏”流光顶棚的美轮美奂和陆家嘴站的艺术作品《今朝踏浪》激昂澎湃,18号线复旦大学站“复兮旦夕”的校园传承,丹阳路站“工业百年”今昔对比的“黑白配”,上海地铁的“最美车站”不胜枚举,地铁不再是一个枯燥的交通工具,而是精神文明的风景线,市民乘客的打卡网红点。

图片
(资料图)

图片
(资料图)

精彩纷呈的上海地铁车站更是在历年各类评展活动中屡获殊荣。“上海轨道交通车站环境艺术设计”获“2013上海艺术设计展——上海设计类·作品类金奖”;11号线迪士尼段、12号线西段、13号线东段13个车站环境及公共艺术优秀设计,入选2015年上海 100个城市空间塑造案例;在2019年由《装饰》与《公共艺术》杂志主办的2018-2019首届中国“最美地铁站评选”活动中,上海地铁共获得12项最美车站荣誉。14号线车站空间设计成功入选2021/2022“上海设计100+”名单。

图片
18号线丹阳路站(资料图)

图片
18号线复旦大学站(资料图)

新时代新征程,十四五期间,上海地铁建设规模及强度将再次超越历史。2号线西延伸,12号线西延伸,13号线西延伸,13号线东延伸,15号线南延伸,17号线西延伸,18号线、19号线、20号线、21号线、23号线,崇明线等12个项目,总里程约为248公里,超过130座车站的新一轮建设重任,将先后正式启动全面建设。

待上述项目全部建成通车后,上海地铁运营里程将实现突破1000公里的宏伟目标,全面形成上海超大规模轨道交通网络。

图片
崇明线“申通号”盾构刀盘顺利下井(资料图)

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城,面对艰巨繁重的轨道交通建设任务和目标,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是冲刺。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者将积极践行人民地铁为人民的理念,在十四五建设征程的蓝图前,在申通地铁集团三个转型的战略统领下,根据发展定位精确、企业管理精细,风险管控,精准建设项目精品的发展路径,落实5个创新建设要求,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全力推进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任务,以建成1000公里轨道交通为目标不断迈进,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高质量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奋进谱写新时代上海轨道交通发展的新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