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张仲景泻心汤、泻肺汤命名逻辑的探讨

 经方人生 2022-10-16 发布于四川

一、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证:

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证: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之坚,甘草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而利,生姜泻心汤主之。

从上述的条文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呕吐、下利、心下痞”是三泻心汤的核心证候。

接着,绵崽在《脉经·肝足厥阴病证第一》中找到了这样一条条文,云:“心乘肝,必吐利”。并在《诸病源候论·呕逆吐》找到了关于该条文的相关解释:“《脉经》云∶心乘肝则吐利。心,火也;肝,木也;火木,子母也。火乘于木,子扶母也,此为二脏偏实也。大肠,金也;胃,土也;金土,母子也。大肠虚则金气衰微,不能扶土,致令胃气虚弱,此两腑偏虚也。木性克土,火性克金,是为火木相扶,心肝俱盛;而金畏于火,土畏于木,则为肠胃皆弱。肠虚弱则泄痢,胃虚弱则呕吐,故呕逆而复吐利也。”

据此,绵崽猜想,以“呕吐、下利、心下痞”为主证的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会不会和《脉经》所讲的“心乘肝”有所关联呢?为了印证这个猜想,绵崽又对葶苈大枣泻肺汤进行了考证。

二、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寒,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从泻肺汤相关条文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肺痈”是该方的一个主要适应证。巧合的是,在《脉经·肝足厥阴病证第一》中的“肺乘肝,即为痈肿”,又恰恰与葶苈大枣泻肺汤的脏腑定位及主治病证相吻合。

三、命名原则探讨

泻心汤、泻肺汤两方都出现此类情况应绝非偶然,且结合“此为肝乘脾”,“此为肝乘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其他涉及五脏的条文来看,《伤寒》《金匮》似乎在五脏中犹其重视“肝”的病理生理功能,很多论述及治疗都是围绕着“肝”去展开的。回看《脉经》中“心乘肝,必吐利”,“肺乘肝,即为痈肿”两条,同样也是以“肝”为中心展开的,这与《伤寒》《金匮》以“肝”为重的脏腑观也较为接近。据此,绵崽猜测,泻心汤背后的命名逻辑可能是:心旺乘肝,以致吐利,则以方药泻心,故名泻心汤;泻肺汤背后的命名逻辑可能是:肺旺乘肝,以致痈肿,则以方药泻肺,故名泻肺汤。

四、其他发现

不知大家有没有感觉上面《诸病源候论·呕逆吐利候》中的那段话和《金匮·藏府经络先后病》中的一段论述在逻辑上很相似呢?如果还是没有什么感觉的话,那么我们将这两段文字对比着来看一下就明白了:

《诸病》:大肠虚则金气衰微,不能扶土,致令胃气虚弱,此两腑偏虚也。木性克土,火性克金,是为火木相扶,心肝俱盛;而金畏于火,土畏于木,则为肠胃皆弱。肠虚弱则泄痢,胃虚弱则呕吐,故呕逆而复吐利也。

《金匮》: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

关于这段材料,各位读者如果有什么想法的话,欢迎通过留言的方式与绵崽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