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闪耀出不同的个人光芒

 寒武幽兰 2022-10-16 发布于山东


1923年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并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文章各自以自己的特色而成散文名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读二人文章,我们会发现散文虽同题,时代背景均为五四落潮之后,但两文传达的情绪世界是不同的。朱文由明朗转为落寞,俞文则充满了一种哲学意味的思考,相对来说较为理性和积极。

这也代表了朱自清和俞平伯一贯的为文选择,朱的心态始终希望中有彷徨失落,而俞的心态与传统文化的依归紧实密切。

五四落潮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那种前路的迷茫与怅惘,使得知识分子们的心境一片晦暗。但是这种鲜明的背景落到每个人的头上,他们各自的反应并不相同。

朱文写的是一路详细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游览过程中与秦淮河的历史风韵以及自然风物融为一体,整个过程属于如数家珍般的介绍,非常明朗,但朱自清的忧郁气质是无法掩盖的。他与俞平伯碰到同一件事,即歌舫点歌之事,他们受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他们,但听歌的欲望也被挑逗出来,最后懊悔而惆怅。朱没像俞平伯一般放得开,不过他也能联系自己的心境,与俞相比,“上岸”“梦醒”,让人容易想起他后来的名篇《荷塘月色》,惯是他的风格,先闹后静终落寞。

俞文的一路游历相对简略,更多的是他随处可见的哲学思考。他的古文功底很强,文风中古典意味很浓重,语言质实迂阔,颇有晚明小品之风。这一路上他思考不断,又很是幽默,如他说朱“太频繁地摇着我的黑纸扇”“胖子是这个样怯热的吗”,对朋友似有若无的打趣是很好玩的,使人会心一笑。对于“对塌”的先生自认曾经一度摆脱了纠缠的他的辩解在何处?他居然也想一想,虽然结果是“非我所知”。

他有一个关于“朦胧和笑”的论断十分有意思,他说“茫茫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这种朦胧是俞朱二人坐在船上游览秦淮河时其所产生的一种模糊的感觉,有些兴奋如“倩笑”,还去探讨了一番有无的具体问题。他游览的心境是很好的、四平八稳的一种状态。

在后面他记述到到歌舫点歌那段事时,展现出与朱文完全不同的风貌:干净利落地拒绝、说“不”的姿态很好,来与不来在他的眼中都是自然的,因为他说“我们可以使他们走,我们不能拒绝他们来。这种心态非常空灵,他甚至还去想歌舫中的人被拒绝后的反应,这种人文关怀可见一般。

俞文和朱文是各有千秋的,同一客体产生了不同的文学反应内容与倾向,这是与作者本人的知识结构和思想状态有很大关联的。归根到底,文学是每一个个不同的、有鲜明个性的个体情感外现的产物,自然闪烁着不同的个人光芒。

我们这种光芒中,得以窥见这些先生们闲暇时的一点侧面,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也会深深折服于不同思想灵魂的魅力。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光同尘,我们殊途同归。

END

文|京华

图|网络

编辑|京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