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是什么? —— 肖相如师门“第一堂课”

 为什么73 2022-10-17 发布于北京

肖相如按:这是熊志成在四期弟子拜师典礼后,线下集中授课时记的笔记,从中大家可以了解我对弟子的要求,也可以看出熊志成的学习能力和态度,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出这样的笔记来?师门弟子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肖相如师门“第一堂课”目录

肖老师的人生态度

中医,是什么?(今日推送)

中医,存在哪些问题?(10.18推送)

中医,是一种文化吗?(10.19推送)


| 作者:熊志成 肖相如

| 主题:中医,是什么?

首先思考几个问题:

(1)中医的现状如何?

(2)中医的问题在哪里?

(3)为什么疫情初起,很多人得不到中医的治疗?

(4)即使在事实面前,仍然有很多人质疑中医在防疫中的作用,那中医自己说清楚了吗?

很多人攻击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但医学是一门纯粹意义上科学吗?

事实上卷入这样的争论是一条死路。

西方近代科学是以数理化为基础的,西医就是这些科学成果在医学领域的运用。

必须认识到近代科学在我们生活中产生的重大影响与作用,不妨想一想,如果我们今天失去网络、失去手机你还能正常生活吗?

而手机就是以数理化为基础的西方科技的运用,很多先进的医疗检查设备就是机械、生物科技的运用。

所以绝大多数人在争论的时候,究竟什么是科学的完整内涵,其实自己未必搞得清楚,自己也未必相信。

中医为什么可以存在?为什么应该存在?这是需要大家思考的。

就像一件商品,你做得再好没有人认可你,你同样活不下去。好东西还需要别人认可,市场需要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找中医看病的人,往往先看了西医,没有看好而且没有被看死的才会来看中医,好了的他不会来看中医,看死了的也不可能再来看中医,有的人宁愿死都不看中医,所以毫无疑问,中医的现状很严峻。

要让中国人,而且还有其它国家的人们认识到,中医是有疗效的,并且与西医也不是对立的,人类不仅仅只需要西医,也同样需要中医。

中医的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东汉,同样是一个漫长的探索与总结的过程。

在很多人看来,对于一个呕吐与发热并见的病人,一付小柴胡汤就搞定了,似乎十分诡异。

事实上,首先在中医发端的时候,没有技术手段进行微观研究。

比如,没有显微镜,你就找不到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也不可能发现细胞等人体器官的微观结构,医学就不可能朝着微观的方向发展;

其次中国有很多传统的清规戒律也阻碍着医学向人体解剖方向发展。

如《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把身体的人为损伤提高到了孝的高度,身体损伤了就是不孝了。“百善孝为先”,不孝了,那就是坏人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被损伤身体的人都是坏人,是在被惩罚。

但不能触碰尤其是损坏别人的身体,人依然还是要生病的。

这就迫使我们的祖先创造另外的诊疗思维,即不借助任何工具,在不损伤人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体既病之后身体状态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变化,总之就是要落实到你这个病人身体上的症状,即所谓“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

比如头痛:痛在哪里?前部还是后部,两侧还是巅顶。是什么样的痛?痛的时间段?其它伴随的症状以及舌、脉、年龄、地域等,有了这些资料,你就可以看病了。

因为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状态变化的实质就是以“证”为单位的,而“证”最重要的又是什么呢?是虚实寒热。证最重要是要将虚实寒热出来。

比如头痛、项强、恶寒、无汗、脉浮紧,就是麻黄汤主之。古人是通过长期的观察、积累,然后用大家都能接受的理论来加以解释。

医学的基本目标就是:疗效+规律。凡是《伤寒论》第35条所描述的症状,你就用麻黄汤,不仅你能好,别人也能好。现在所强调的“辨证论治”却丢掉了确定性。

《伤寒论》之所以可以流传,正是它所追求的确定性,把实践中的经验不断重复,最终把基本的规律确定下来。

也可以说,中医的形成是先把人治好,有了寒热虚实,才有了治法的实施,然后又去研究诸如头痛究竟有几个类型,再引进当时的哲学文化成果,即阴阳五行的内容来加以充实,这与西医引进近代科学来发展医学是一样的。

中西医的差异在哪里?

西医查病因是从结构、微观上入手的。

当代的中医要学会,让西医了解中医,并会使用中医的思维与方法。

如见到“呕、利、痞”并见,就是半夏泻心汤。

现在强调辨证论治就把说服别人的方向搞偏了。

中西医都不是包治百病的医学,而且医学也不是以某些人眼中的“科学性”来判断。科学的本质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我认为简单的说医学科学并不准确,因为医学是针对人的学问,始终要强调人的主观性的,不同的人解释问题的路径是不同的。

熊志成按:“这里作为记录者,我想补充一个观点,将一块没有主观意识的石头扔到水里,只要你知道石头的初始速度、落水点等,你可以计算出石头落到水底的时间及地点,也就是是说这块石头的轨迹你可以清清楚楚。

但如果是扔进一个人到水里,哪怕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你能准确计算吗?其实但凡心理学等学科同样存在相似的问题。”

必须要将中西医存在的思维差距告诉人们,中国在近现代科学的原创性贡献很少,而现代人类基本素质的教育是西方模式的,如何认识中医的发生发展同样是一场新的启蒙。

无论中西医在方法论、高度的理论性、确定性方面都不能无视经验性的问题,不能超越人类的理性。

爱因斯坦指出: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牺牲完整性为代价。

中医需要争论的并非是否科学的问题,而是其方法与适应范围的问题。

针对一个单纯性的感染,西医效果很好,而对于有些慢性的、复杂性的感染却办法不多。比如慢性尿路感染引起的发热,西医很头疼,一味用抗生素有时问题很多,因为西医没有扶正的思路,这时正气虚弱,对中医来讲就是小柴胡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