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黍稷麦菽,让人傻傻分不清的五谷

 新用户51182016 2022-10-17 发布于湖南
袁老千古,举国悲痛,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悼念这位农业科学家。在微博上,有网友po出一张图发出了灵魂的拷问:你真的认识水稻吗?
图片
认识水稻,从分清秧和草开始。哪边是秧苗,哪边是杂草?请回答
我们每天吃的白米饭,是如何来到碗中成为饭的?在进入超市的粮食区前,米在哪里,它的旅途又是从哪开始的呢?
1
从米到饭,念稼穑之艰难
图片
“花草种三月,瘦田变肥田”,每年惊蛰过后,万物初萌,便是紫云英在农田盛开的季节。
水稻种植,首先要选田,草木灰和紫云英是最常用的肥田料。待紫云英开后半个月,农民要犁田、翻田、平田,老古的传统是牛拉着农具,人在后面持鞭,一圈一圈把整块泥地的养分翻操均匀。现今有了耕田机,按面积算好每日租用机器的价钱,人类的好搭档——牛渐渐退出了乡野水田。
图片
除了选稻田,还得选秧田。将前一年选好的稻种泡发,撒入秧田,春雨润物,祈祷乍暖还寒的农历二月,天公作惜赏赐一个出苗的好天。
出秧后,待秧苗长到两尺高,就到了插秧时节。妇女下到秧田扯秧苗,以稻草结绳,扎成一捆捆,与田里的蚂蟥斗智斗勇。男人们将秧从秧田担到稻田,目测一扎秧能插多少株后,振臂一挥,在半空划出漂亮的弧线,秧便飞到命定的位置,简直比投篮还准。从计算面积到飞秧,完成整个过程前后还不到一分钟。
插秧是个体力活,人弯腰埋头面向土地,手脚并用,把秧苗种下。一块田,插下多少株秧苗没人去计算,种田者只管埋头,汗水混着泥水有时还有雨水,渗进土里。
图片
图片
从秧苗到长稻,需要约两个月的过程。从插下那一刻起,农民要时时关注地里庄稼的生长情况。水少了会影响发育抽穗,水多了会烧根直接死亡,沟渠畅通,水利得当是每一个种田者管理经。水稻每一个生长期,需要的水分不同,什么时候灌溉,什么时候泄水,需得真正把稻作之事挂在心上的农民,才明白其中玄妙。
图片
图片
众生平等,作物和杂草,总是共生,害虫和益虫也是,除草除虫也是农民的日常劳作。此外,当秧苗抽高,到了分蘗期,便该施肥了。大部分农田都是化肥和农家肥并施用,以确保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多粒。每一种肥料都有一种独有的特殊气味,老远人就能闻到。
图片
图片
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正是盛夏的收割时节。坐在室内仍嫌天热,必须空调续命的人,可能无法想象在这种时候下到稻田里,去收割稻谷的农民的忍耐力。稻穗收割必须是晴天,如果遇上久雨不停,那成熟渐老的稻杆会不堪雨水的重负,直接倒伏,再不会立起,需得收割者用手扶起立正,一株株再去收割。如果雨水再多些,湿热的天气会导致谷粒直接在穗头发芽腐烂,可能颗粒无收。
图片
收割后的稻谷就能吃了吗?并不,谷粒收获后,还得晾晒,用风车子或者现代的筛车等工具去掉杂质和干瘪的谷粒,然后再交给脱米机,去掉谷粒的外皮,才能得到一碗白花花的米。最后加一瓢水,放入电饭煲,插电20分钟,成为我们饭桌上的主食。
在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脱粒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普及之前,整个粮食种植业全赖农民的身体力行。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赚得十几亿国民碗中的一碗饭。即使今天,很多交通不便的山区的梯田农业,因机器无路开入施展,依然得靠人力耕作。
从谷种到饭粒,前后半年,究竟有多少道工序,很难说清,每一道没把握好,谷子在成为饭粒的路上都会崩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图片
2
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对不事生产而白吃饭的读书人的讽刺。那么何谓“五谷”呢?古代有两种不同说法,《礼记·月令》中说的是麻、黍、稷、麦、菽。《汉书·食货志》说的是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麻无稻,后者有稻无麻,算下来主要指的是以下六种粮食作物。
小麦是世界上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原产地为两河流域。我国甘肃民乐东灰山发现的炭化小麦颗粒,为马家窑文化遗存,距今约五千年。商代已有食麦的习俗,卜辞里说:“月一正,曰食麦”。周代仍沿袭此风,普遍种麦。
图片
到了唐朝,麦成为主食,面粉加工开始普及。在唐诗宋词中,描写麦作农业的诗句比比皆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麦穗黄剪剪,豆苗绿芊芊”。
菽即大豆,是我国的特产,原产东北地区,黑龙江宁安大牡丹屯发现过四千年前的大豆。1873年,中国大豆在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轰动一时。之后,大豆才在欧美各国大量种植。
在我国的烹饪艺术中,酱油是不可或缺的佐料之一,而酱油正是用大豆发酵酿制的。
《博物志云》:食豆三年则身重,行止难。豆类不易为人所消化,吃多会胀气,并不适合被人们当作主食,但是地位卑微的劳动人民,却只能把豆当作主食来吃。
图片
图片
稷即高粱,高粱古名木稷,见曹魏时张揖的《广雅》,直到元代王祯的《农书》中才能见到高粱这个名称。《本草纲目》说高粱的“谷壳浸水色红,可以酿酒”。高粱酒作为谷酒的一种,一直是北方人民的心头好。
图片
黍,《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黍是一种旱地作物,叶细长而尖。所结子实有黏和不黏两种,统称为黍,要区别开来讲,黏者叫黍,不黏者叫糜(méi)。黍更适合酿酒,糜更适合做饭。黍,有个俗称叫黄米,又称为黄粱,和如今的小米大体相似。黍也是古典诗词里的常客,“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黄粱一梦”……
图片
稻,本义为稻子,与今义大致相同。我国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成堆的稻谷、谷壳、稻叶、稻杆等,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我们现今种植的水稻,为明朝从越南占城引进的品种。
图片
麻,本义是大麻,俗称火麻。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而坚韧,可供纺织。我国古来即有种植,称其雌株为苴麻,称其雄株为牡麻。《诗经·豳风·七月》有:九月叔苴。大麻皮可作麻,用来制衣,秸可作烛心,用来照明,可见其浑身是宝。《本草纲目》说麻籽“壳有毒而仁无毒也”,古代人民食麻籽必须去其壳,食其里仁。
3
杂粮、蔬菜与水果,知多少
从商、周直到明代前期,我国粮食作物的品种大体稳定。到了明代后期,由于新大陆的发现,美洲作物传入我国,才使粮食作物中增加了新的成员,进而直接影响了我们日常的膳食结构。其中首要的是玉米和白薯。
图片
玉米作为我国现今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全国各个省自治区都有种植。我国关于玉米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正德1511年《颍州志》。颍州在今安徽省北部,玉米传到颍州之前,肯定在沿海地区已有栽培,而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1492年,玉米的传到中国也不过是在发现美洲大陆的十几年后,可见其传播快得惊人。
福建建有“先薯祠”,表彰陈氏一门六代人推广白薯种植之功。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经商,看到白薯,偷偷将它带回祖国,第二年福建大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推荐白薯的许多好处,于是命各县如法栽种,大有成效,渡过了灾荒。之后,他的孙子将白薯传入浙江鄞县,曾孙子将白薯传入山东胶州,曾曾孙子将其传到河南,再传到北京通州……几代人孜孜不倦地推广薯类种植。
图片
白薯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粮食问题。我国的人口在西汉时已达六千万,然而直到明末还只有一亿人。可是到乾隆时就猛增到两亿,清末就是四万万同胞了;其中新大陆传入的玉米、白薯及其他高产作物的作用不可低估。
图片
蜀葵
再说蔬菜。《诗经》里提到了一百三十二种植物,其中只有二十余种用作蔬菜。而像荇、荼、苕、荍、莱、芑之类,均早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浮萍、水草及白蒿之类的祭祀、交友用物。
2000年前的医经《素问》中提到了古代最重要的五种蔬菜菜:葵、藿、薤、葱、韭。当时,将葵尊为“百菜之主”,汉代的诗歌里描写菜园,劈头就是“青青园中葵”,从植物分类学上说,葵属于锦葵科,与现今的蜀葵、秋葵同科。“五菜”中排在第二位的是藿,《战国策·韩策》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其实,它不过是大豆苗的嫩叶,今天已很少拿它当菜吃了。
图片
韭菜
至于薤、葱、韭、蒜等荤辛类的蔬菜,在古代为一大门类。韭是我国原产,《急就篇》中的蔬菜部分首举葵,其次就是韭。早春嫩韭,温而宜人,久已为世所珍。《汉书·召信臣传》记有太官园在冬天用温室生产葱、韭的情况。这样培育出来的韭黄,尤其鲜美,不过它在汉代还是罕见之品。至宋代,此物已相当多了。苏轼的诗中就提到“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至于蒜,虽早已见于《夏小正》,但那时的蒜叫卵蒜或小蒜,即不分瓣的独头蒜,产量低。现在常见的大蒜是东汉时引进的,又名葫或胡蒜。
此外,像萝卜、蔓菁等根菜类,在我国早有种植。《诗经》里说“采葑采菲”,葑、菲就是蔓菁和萝卜。
魏晋至唐宋时期,一些国外传来的蔬菜新品种被广泛种植。如茄子原产印度和泰国,大约在晋代时传入。黄瓜原产印度,西汉墓中曾出黄瓜籽,《齐民要术》中已有种植方法,但称其为胡瓜,唐朝时才改名黄瓜,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菠菜最初名菠棱菜,后简称菠菜。汉朝时传入,唐宋时推广种植,从早春一直供应到夏秋。苏轼诗“雪底菠棱如铁甲”,“霜叶露牙寒更茁”,对菠菜的耐寒特点备致赞赏。莴苣原产地中海沿岸,唐朝时传入,杜甫就写有《种莴苣》诗。原产北欧的胡萝卜元代由波斯引入。
新航路开辟后传来了不少原产美洲的蔬菜。比如辣椒,迅速推广,特别在西南和西北地区,成为主要的香辛类蔬菜,直接影响了湘菜、川菜的形成。
图片
西红柿18世纪传入,称为“番柿”,供观赏用。19世纪中叶,才作为蔬菜栽培,西红柿柔软多汁,甘酸适度,既可佐餐,又可生吃,大受欢迎。明代末年,巴西的菠萝、花生,北美的草莓、向日葵等传入,都在我国得到广泛种植。
图片
最后,说一下西瓜吧。西瓜大概唐末传入我国,五代胡峤的《陷虏记》说西瓜是“契丹破回纥得瓜种”。王祯《农书》说,西瓜“北方种者甚多,以供岁计”,他用“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来形容吃西瓜时的感觉,这分明说的是夏天吃瓜的我了!
图片
责编:抱石
-END-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