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彼得林奇13条选股准则及避而不买的股票

 心容乾坤 2022-10-17 发布于河北

彼得林奇自述炒股秘诀:“我想要买入的股票恰恰是那些传统的基金经理想要回避的股票,我将继续尽可能总像一个业余投资者那样思考选股。”

彼得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已经13年,创造了一个奇迹和神话!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麦哲伦的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1991年退休,被《时代》杂志称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

著有《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


彼得林奇总结出13条选股原则和6类避而不买的股票,有些原则类似,总结归纳如下:

一、13条选股准则

1.公司名听起来枯燥乏味,甚至可笑更好

2.公司业务枯燥乏味

公司业务让人感到压抑,甚至令人生厌乏味的公司能够避开华尔街所谓专业投资者的关注。

比如瓶盖瓶塞封口公司,这家公司就是生产罐头盒和瓶盖。

还有七棵橡树公司,这家公司的业务呢,就是处理顾客购物时交给超市的优惠券。

还有租车代理公司,当你的汽车在车行修理时,保险公司会出一辆汽车临时给你使用,这家公司正式提供这种租车服务的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

那么,这里彼得.林奇说,公司业务和名称都枯燥乏味的公司能够避开一些专业投资者的关注,这样,当各种利好消息出现的时候,这些专业投资者的入市能够推高股价。

如果一家公司盈利水平高,资产负债表稳健,从事业务乏味,就会有充足的时间以较低价格买进该公司股票,当它变成投资者追捧的投资对象且价格被高估时,就可以转手卖给那些追风的投机者。

3.公司业务令人厌恶

公司的业务让人怀疑和蔑视、甚至令人作呕或者恶心的避之不及。

比如safety-kleen公司的业务就是定期到各个加油站清理装置中的油泥和油污,并且把油泥带回炼油厂进行回收提炼。

Safety-kleen公司并没有将自己的业务只停留在清洗汽车零件的油污上,后来他又将业务范围扩大到清除饭店厨具上的油污以及其他各种乱七八糟的油污上。这家公司跟自动数据处理公司一样,盈利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每个季度公司利润都在增长,股价也相应不断上涨。

还有一家公司,他的公司的生产业务是生产塑料叉子和吸管,这确实是傻瓜也能做的业务。但是事实上这家公司有着第一流的管理团队,而且管理人员还持有公司大量的股份。后来,这家公司收购了一家肠类副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商,这家公司在热狗和香肠的肠衣生产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到目前为止呢这家公司的业务大大拓展了,现在公司的产品包括塑料叉子、热狗肠衣、塑料垃圾袋、可能不久就会生产家庭野餐使用的全部餐具。

4.公司从母公司分拆出来

分拆上市公司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寻找大牛股的风水宝地。

公司的分公司或者部分业务分拆上市变成独立自由的经济实体,例如safety-kleen公司从芝加哥生牛皮公司分拆出来以及美国玩具反斗城公司从洲际百货公司中分拆出来,经常会给投资者带来回报惊人的投资机会。

大型的母公司根本不愿意看到分拆上市后的子公司陷入困境,因为这样可能会对这家子公司产生非常不利的公众影响,反过来又会使得母公司受到非常不利的公众影响。因此,分拆出去的子公司通常具备十分良好的资产负债表,为今后能够成功的独立运作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分拆上市公司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寻找大牛股的风水宝地。分拆完成一两个月后,你可以查看一下新公司的管理人员和董事这些内部人士中是否有人在大量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就表明他们对新公司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5.机构没有持股,分析师不追踪

如果你找到了一只机构投资者持股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持股的股票,你就找到一只有可能赚大钱的潜力股。如果你找到了一家公司,就没有一个股票分析师拜访过这家公司,也没有一个股票分析师说自己十分了解这家公司,你赚钱的机会就又大了一倍。

彼得林奇也十分青睐曾经风光无限又被专业投资者打入冷宫的股票。

6.公司被谣言包围:据传与有毒垃圾或黑手党有关

很难想象有比垃圾处理更完美的行业了。如果还有什么东西能比动物成衣油脂以及费油更让人恶心的话那就是,下水道里的污水和有毒废料,这就是为什么有一天当垃圾处理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出现在彼得.林奇办公室的时候他会如此兴奋。

投资垃圾处理公司股票赚钱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他有着两个让人难以想象的传闻:一是处理有毒垃圾,二是受黑手党控制。这种荒诞的推理对于最早购买垃圾处理公司股票投资者来说非常有利,因为这导致其股价相对于真正的投资价值被过于低估。

这些投资者由于听到了有关黑手党控制垃圾处理者传闻而不敢购买垃圾处理公司的股票,同样他们也会忘记由于害怕黑手党介入而不敢购买经营赌场业务的酒店业公司的股票。

7.公司业务让人感到有些压抑

在这一类公司中,彼得.林奇最喜欢的就是国际服务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听起来也十分乏味。这家公司的业务让人感到十分压抑的原因,在于经营的是殡葬业务。
这家公司拥有了461家殡仪馆、121处公墓、76家花店、21家丧葬用品制造供应中心以及三家观察配送中心,因此他已经成功地对丧葬业上下游进行了整合。

这家公司也开创了生前预付丧葬合同的业务,这项预付订购业务非常受欢迎。这种业务使客户能够在目前还能负担得起的时候父亲自己将来的丧葬服务费用和棺材以及骨灰盒费用,以及他们的家人就不必为其支付丧葬费了。即使将来为客户进行送葬服务的时候这些服务的成本已经上涨三倍,公司仍然只按照原来的价格收费。

这家公司的通过出售这项生前预付丧葬合同可以马上得到现金收入然后将这笔现金存放在银行以复利计息不断增值。如果每个这种分期预付丧葬费有合同收入是50,000,000美元的话,那么等到以后真正按照合同办完所有的葬礼时,这笔资金可能已经增值到几十亿美元了。后来这家公司又把这项业务扩大到其他的殡仪馆,在过去五年中,生前预付丧葬合同业务收益每年有40%的增长。

8.公司处于零增长行业中

相对于投资高增长行业,彼得.林奇倾向于投资低速增长行业,例如塑料小刀和叉子行业,更喜欢的是比低增长行业增长率更低的0增长行业,比如殡葬服务业,往往在这种零增长行业中可以寻找到大牛股。

在增长率为零的行业,特别是让人厌烦和压抑的行业中,你根本不用担心竞争的问题。你不必整天提心吊胆的防备着周围潜在的竞争对手,因为根本没有其他公司会对这样一个0增长行业感兴趣。这样一来就给了你更大的回旋余地来继续保持增长以及扩大市场份额,就像丧葬业中的这家公司那样。

9.公司有利基

(1)一个完美的公司必须有利基。
(2)无论拥有如何夸大排他性的独家经营权对于公司的价值都不过分。
(3)拥有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就相当于拥有利基。

这里的意思呢,其实就是在某一个行业拥有某种形式绝对优势的垄断。比如,彼得林奇举出一个例子,就是这个石料场的例子。

如果说,你已经拥有了布鲁克林地区的唯一一家石料厂,那么事实上你已经获得了这个地区石料市场的垄断权,由于石料市场并非热门行业而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加入而形成一种额外保护。

石料场之所以赚钱,是因为他根本没有竞争对手。由于石头非常重,高昂的运输费用使得混凝料加工业本身拥有一个排他性的地区独家经营特许权。

一旦你在任何一个产品上获得了排他性的独家经营权,你就可以提高价格。

医药公司和化学公司也都有自己的垄断权,其他公司不能仿制生产与他们完全相同的专利产品。一旦专利被批准,所有与其竞争的公司都不能生产这种专利产品。他们必须发明不同类型的药品,并且必须能够证明这的确是完全不同的新药品,然后还要进行三年的临床试验才能上市出售。

化学公司在杀虫剂和除草剂生产上拥有垄断权。一种毒药要想获得政府的批准在市场上出售,并不比药品通过审批更容易。一旦你获得专利并且联邦政府允许你生产杀虫剂或者除草剂,你就等于是抱上的一颗摇钱树。

10.人们需要不断购买公司的产品

这一点,大家其实很好理解,就是说大家要不停地用的一些东西,比如吃药、饮料、剃须刀片,或者香烟之类的东西。

很多人说小孩子的玩具也是快速消耗的,其实并不一定,因为小孩子的玩具大多是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愿意去重新买一个的。所以,并不一定就是快速消耗的。

11.公司是高技术产品的用户

同样是生产同种类型的公司,当其中一家公司因为采用了高技术产品,从而可以削减大量的生产成本的时候,他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就可以提高很多。

也就是说,公司的生产成本因为采用了技术,下降了很多。

12.公司内部人士在买入自家的股票

公司内部人士卖出自家股票原因很多,但购买自家股票只有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股票价格被低估,相信股票一定会上涨。

(1)公司总裁买入几千股自家公司股票,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不错的信号,如果连低价格员工也买入自家股票,那值得投资的信号就更明显了。

(2)如果股票在公司内部人士购买后价格进一步下跌,那么就有机会比公司内部人士更低的价格买入该公司股票,这就更加有利。

(3)当公司股票被公司回购以后,这些股票就不再流通,因此公司流通股总数就相应减少,每股收益最大化,从而推动股价持续增长。

13.公司在回购股票

这一点其实和上面的一点有点类似,简单来说,就是公司内部觉得自己公司现在的股价被低估了,所以就不断回购了,就是这么个意思。


二、避而不买的股票

1.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

热门股上涨的快,总会上涨到远远超过估值方法能估算的价值,但支撑上涨的只有投资者一厢情愿的期望,公司基本面的实质内容没变,所以热门股跌下去和涨上来速度一样快。

2.小心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

当把一只股票吹成下一个股票时,表明不仅后来模仿者气数已尽。被追随的楷模公司也将成为明日黄花。

3.避开“多元恶化”的公司

那些盈利不错的公司通常不是把赚来的钱用于回购股票或者提高分红,而是更喜欢把钱浪费在愚蠢的收购兼并上。这种一心一意想要“多元化”的公司寻找的是具备以下特点的收购对象:①收购价格过于高估;②经营业务完全超出人们的理解范围。这两点毫无疑问会使公司在收购后发生的损失最大化,“多元化”的最终结果变成了“多元恶化”。

4.当心小声耳语的公司

吹牛吹破天,却没有实质内容,正是那些小声耳语公司的本质。

5.小心过于依赖大客户的供应商公司股票

(1)失去重要客户会带来毁灭性灾难

(2)大客户有谈判优势逼迫供应商降价,大大压缩利润空间

6.小心花里胡哨名字的公司

如果你是一个长线投资者,那么时间最终会站在你这一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