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濡脉 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 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 濒湖脉诀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定义 ![]()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濡在文字上的含义,它即为动词又为形容词,如相濡以沫,耳濡目染,这两个词就为动词,表示沾湿的意思。而在脉象上用濡,则为形容词但作为形容词也有以下三个意思:潮湿的,缓慢的,柔软的。根据脉诀的表述,如水中的棉帛,如水上泡沫,所以他的意思是柔软,当然在临床上常因湿邪而出现,所以用表示潮湿的濡,比用软更为准确。 根据脉经的表述,濡脉脉位为浮,脉力不足。脉形除软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按之模糊不清,是指脉形边缘似宽,其力柔软,比一般脉形宽而边缘不太清楚,手下感觉应是片形的。所以脉诀里濡脉的细是说像细线一样软,而不指其细的脉形。主病 ![]() 右寸脉濡体倦怠,憎寒发热肺气壅 文献选录 《温病条辨》:“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这是讲脉主湿的典型脉证。湿蕴不化,气分不畅,或早期气分不足等,都能出现濡脉。 濡脉的形成 主要是因气血两虚或湿邪弥漫,脉管压抑,致脉气不能充实,故脉来浮而柔细无力,按之模糊。因此,濡脉的主病亦是’血不足,精血亏损而偏于气虚湿盛的病证。临床上凡气虚阳衰,脾失健运,肾虚水泛或肺虚不能敷布水湿,而形成的水肿,泄泻,自汗,乏力,甚则胀的病症,往往见到濡脉。 六部脉分析 寸濡为心肺阳气不足,阳虚所以自汗多。关濡是脾胃阳虚、中阳不足,但是若属阳虚,一定要有虚的舌象及气不足的一系列症状。尺部见濡脉,是精血不足,下元阳虚气弱。 ![]() 起初方脉入手是从伤寒起家,六经提纲,方证,113方,都是背了又背,但对于温病却没大用心。来了患者就把患者疾病和自己背的伤寒条文相对应。比如只要问诊得知患者口苦,马上就往小柴胡上凑,只要白天困乏,就觉是少阴病。说起来也奇怪,早期用这个方法还挺灵,竟然积攒了些患者。有一次在家治疗一位胃病的患者,刚刚问诊得知他:腹胀,恶心,食欲差,大便不成形,这几个症状,连舌脉都没看,脑子里马上跳出了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看了看舌苔白,摸脉无力,于是问,你是不是有时会肚子痛啊?是不是怕冷啊?一顿很自信的主观臆测下来,我开出了附子理中汤。还信誓旦旦的说,吃三副药就可以了。结果三天后,患者病情丝毫没有缓解,遂找父亲诊治,我在一旁侍诊并重新记录病情病史:患者一周前参加婚礼,饮食过量,回家又喝冰啤酒出现:脘腹胀满,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我一边写一边觉得自己处方草率,再看舌苔但中部和根部是腻苔,心里咯噔了一下,琢磨等着患者走了挨训吧。父亲接过我刚写的笔记,对照上次的诊病方案,稍加对比后开始摸脉。在病案上划掉了我写的沉弱脉,改为了沉濡。然后让我再号一遍脉,开好处方,患者离去。父亲没有训我,而是语重心长的说你学习有短板,补上来,会有大进步。针灸,方脉不可偏废,伤寒,温病,内外妇儿,都要花功夫去研读。我点头之际父亲开始背诵温病条辨“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小时候被老爸逼着背汤头歌,药性赋,经络腧穴,诸多针灸歌诀,经常会很不满。直到有一天停电,父亲把我叫到桌前说:以前都是我检查你背诵,今天咱爷俩儿换换,我背背方歌,你只记录下方剂的名字就好。那晚烛光下,父亲背了近一个小时,我在包药的草纸上,写了近三百个方名。于是幼小的心灵被折服,再被要求背诵,就毫无怨言了。 最后, 父亲还是讲了濡脉和用方思路: 藿香梗芳香化湿,又兼有行气之功。厚朴、大腹皮、陈皮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开苦降,燥湿行气,疏通气机。神曲、麦芽醒胃消食化滞。茯苓皮、茵陈相配,渗利湿浊,茵陈又有芳香化湿之功。更加杏仁降肺气以利大肠,又兼通调水道。诸药配伍,祛湿浊,化食滞,畅气机,以调理脾胃之升降功能。 医案 ![]() 右脉寸关濡滑弱, 左脉弦细无力。 针: 老十针,加太冲,留针 灸关元,命门,足三里 起针脉有起色 第一次处方逍遥散加味无效 二次复诊 处方升陷汤合四君子加减 为何方中不再加入疏肝药? 左脉弦细无力,说明气血亏虚,脉道失充,肝失柔养。右脉寸关候肺脾两脏,濡滑之脉主痰湿内停,弱脉提示肺脾之气俱不足。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为肺之母。脾土为寒湿所遏,中阳受损,运化无权,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以奉周身,故一身无力。脾不散精以充肺,则肺气亦虚,肺虚则气短不足以息,土兴则木荣,不必疏肝,血充则肝弦消。 至阳刺血拔罐 针后胸闷大减,心悸消 配合耳穴压丸,取穴如下 心,皮质下,神门,脾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