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伯未,慢性型传染性肝炎,属肝,属脾。柴胡疏肝散加减,解肝煎加减

 北京润雨 2022-10-18 发布于辽宁

秦伯未,

运用中医方药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

《谦斋医学讲稿》


慢性型传染性肝炎
传染性肝炎西医分为若干类型,我在临床上遇见的多为慢性型传染性肝炎(以下简称肝炎),现在只对这方面来谈。
肝炎的临床表现相当复杂,从中医理论来分析,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1.属于肝的:右胁部隐隐胀痛,遇劳则痛加剧,或有较明显的疼痛,头痛头晕,潮热或头面、掌心热,或自觉轰热而体温不高,失眠,易出汗,小便黄,皮肤偶有搔痒或落屑,月经不调等;2.属于脾胃(包括肠)的:纳食呆钝,厌恶油腻,泛恶,嗳气,腹胀肠鸣,便秘或便溏,消瘦,倦怠无力,精神不振,黄疸等。从病因病机来说,在肝症状方面,有虚实、气血之分,其中包括气虚和血虚,气滞和血瘀,并由于气血不和,出现偏寒、偏热现象;脾胃方面的症状多由肝病引起,其中有因木旺克土而使脾胃薄弱,也有因木不疏土而使肠胃壅滞,更因木与土之间存在此胜彼负的相互关系,在脾胃不和的情况下又能使肝症状加重。为此,西医诊断的肝炎,从中医来诊断也是以肝病为主,但治疗上认为不能单治肝脏,而且也不是单用一种方法治肝。


治疗任何一个疾病,必须将主证明确提出。我认为肝炎一般有胁痛(肝区痛),从辨证来看,应该以胁痛为主证。中医对于胁痛,以新病在气,久则入络来分别气血,又以痛的不同情况区别为隐痛多虚,压痛多实,剧痛多寒,刺痛多瘀,及胀痛和时痛时止多属于气,再结合兼证和脉象、舌苔等,作出确诊。肝炎的胁痛可以因血虚、血瘀、气逆、气郁等因素引起,又可出现气逆化火、血虚生热现象,从而产生头晕、头痛、头面掌心灼热、小便黄等种种兼证。只有结合这些反映不同的病理现象的兼证,才能确定胁痛的性质,分别治疗。


我在临床上以胁痛为肝炎的主证,再结合经常伴见的肝、脾、肠胃症状,初步定出两个治疗原则:胁部胀痛,痛的程度较剧,兼见腹胀、食减等肠胃轻证,脉弦滑或细弦,舌苔薄腻,用疏肝为主;胁痛不甚剧烈,或痛虽重而肠胃症状特别明显,包括脾困湿阻,食呆恶心,食后腹胀更甚,嗳气矢气,大便不调,脉濡细,舌苔厚腻等,则用调理脾胃为主。在这治疗原则下具体使用是:疏肝法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白芍、柴胡、丹参、郁金、枳壳、青皮、陈皮为基本方。白芍养血护阴,兼能止痛,丹参和血而无辛温流弊,用来调养肝体为主,佐以柴胡、郁金、青皮疏肝气,枳壳、陈皮调理肠胃。如果胁痛较重或牵及少腹胀痛的加金铃子、延胡索;久痛不止,痛如针刺,或日轻夜重的加红花、制乳香没药;痛处有内热感的加大小蓟、大青叶;掌心热的加丹皮、山栀。调理脾胃法采用解肝煎加减,以白芍、柴胡、厚朴、半夏、茯苓、砂仁、枳壳、青陈皮为基本方。仍取白芍、柴胡、青皮疏肝止痛,针对主证,结合厚朴、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砂仁,侧重在和中化湿。如果腹胀甚的加木香;腹满大便不畅的加大腹皮或大腹子皮;舌苔厚腻的加苍术;肠鸣大便溏薄的加乌药;兼见黄疸的加茵陈等。

解肝煎(陈皮、半夏、茯苓、厚朴、苏叶、白芍、砂仁)。


这是肝炎的一般治法,由于肝和脾胃有密切关系,并且肝炎经常出现肝和脾胃的错杂症状,必须分别主次,全面照顾。遇到特殊情况,也能用黄芪、首乌、当归补肝,桃仁、三棱、莪术破瘀。此外还有很多疏肝理气的中药,如香附、香橼、荔枝核、白蒺藜、藿香、蔻仁、佛手、鸡内金、六神曲等,均可选用,不受限制。总之,掌握原则,根据临床表现辨证施治,不要受肝病的拘束,也不能忽视肝脏体用的相互影响。正因为此,中医治疗肝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对没有症状和症状已经消失,仅凭化验结果肝功能不正常的患者,如何进行治疗,是一个新问题,有待今后研究。
附带说明,中医文献关于肝脏部位的记载,因《内经》上有“肝生于左”的字句,有人以为根本不对头。其实《内经》这字句出在《刺禁篇》,是指针刺的禁忌部位。它的原文是:“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如果认清题目,不将文字割裂来看,意思是十分清楚的。故张景岳《类经图翼》里指出:“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胁右肾之间。”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往往不固执于本脏的部位,而就其生理作用和经络部位治疗。例如《医学正传》治左胁痛用枳芎散(枳实、川芎、甘草),《得效方》治右胁痛用推气散(枳壳、姜黄、肉桂、甘草),《医宗心读》和《医学心悟》里治胁痛,均以左为肝气不和,右为肝移邪于肺,并指出“凡治实证胁痛,左用枳壳、右用郁金”。他们对于左右的部位都区别甚清。我以为不妨从前人的观点来深入探讨,不要粗暴地一笔抹杀。



解肝煎
别名  解恨煎(《笔花医镜》)。
处方   陈皮 半夏 厚朴 茯苓各4.5克    苏叶 芍药各3克  砂仁2.1克
功能主治  疏肝理气,化湿畅中。治暴怒仿肝,气逆胀满者。
用法用量  水300毫升,加生姜3~5片,煎服。
如胁肋胀痛,加白芥子3克,如胸膈气滞,加枳壳、香附,藿香。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解肝煎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陈皮4.5克,半夏4.5克,厚朴4.5克,茯苓4.5克,砂仁2.1克,苏叶3克,芍药3克。
【用法用量】上药,加水500毫升,先浸30分钟,文火煎取药汁300毫升,再加水400毫升,煎取药汁300毫升,分2次空腹温服。每日1剂。
【方歌速记歌诀】
解肝苏叶朴砂芍,二陈原方去甘草;
疏肝降逆和胃气,景岳此方用最妙。
【功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主治】暴怒伤肝,气逆胀满等证。景岳曰:内伤肝胆,气逆不顺而胁痛者,宜排气饮、木香调气散之类主之;若暴怒伤肝,气逆胀满,胸胁疼痛者,宜解肝煎。
【加减】胁肋胀痛,加白芥子3克;胸膈气滞,加枳壳、香附、藿香。
【方论】解肝煎能疏理肝气,和胃降逆,使气机上下通行。方中白芍苦酸微寒,能养血敛阴,平抑过亢之肝气,且可柔肝止痛;陈皮、半夏、茯苓取二陈汤之意,以健脾化湿和中;厚朴行气除痞消滞;砂仁、苏叶醒脾消积。另外,近年来对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陈皮、半夏、枳壳、白芍等对缓解胃肠平滑肌的痉挛,解除胃肠痉挛性疼痛,增强胃肠蠕动,排除胃肠积气积滞,增加消化液分泌,抑制溃疡形成均有很好的作用。
【医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则有助于促进脾胃受纳、运化水谷,反之,若脾胃受纳、运化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肝病易及脾,脾病亦易及肝。若肝气疏泄不及,肝郁可致土壅,土壅亦可致肝郁。因此运土可以疏木,调理脾胃之升降,而调达肝气。本方白芍养阴柔肝,苏叶芳香行气,其余均属理湿化滞、调理脾胃之品,目的在于调畅中焦,而疏达肝气,故名解肝。


解肝煎临床运用
肝属木,赖血以养,其性直而喜条达,若为郁怒所伤,失其疏达之用,则结为肝郁。肝得病,脾胃虚,则肝木乘之,《沈氏尊生》胃病源流篇云: “胃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壮者邪不能干,虚者著而为病······,以木性暴,而正克也”,因此,在临证上常见木(肝、胆)土(脾、胃)并病,一般称为肝胃郁滞
        肝胃郁滞多由肝木盛而脾土虚受尅所致,治宜疏肝、健脾、和胃,解肝煎是治疗本证的处方之一,用之临床,颇有效验,介绍如下:
      脾肝煎为《景岳全书》方,凡遇肝胃郁滞所引致的胸胁胀痛、头晕目眩、呕吐吞酸、烦躁口干、呃逆胀满、脐腹胀痛、周身串痛、月经失调诸症,皆可以此方辨证加减治之。
点击加载图片
     本方系由金匮半夏厚朴汤、局方平胃散及二陈汤等综合加减而成,其方药组成:陈皮、半夏、厚朴、茯苓各4.5克,苏叶、芍药各3克,砂仁2.1克,生姜3片;
    方中陈皮、半夏、厚朴、苏叶、砂仁、生姜诸药,性味辛温,能散湿滞,宣通阴阳。其中半夏、陈皮和胃气而燥湿消痰; 厚朴理中气、散寒邪; 苏叶开胃益脾,入气分兼入血分; 砂仁和中通滞; 生姜宣通肺气,解郁调中,再以芍药之酸寒,入肝脾血分,补脾阴而敛逆气; 茯苓之甘淡益脾,通心交肾; 凡脾虚不能健运,阴阳不得升降,脾有湿滞而生痰涎,以及肝气郁结而成伏火,气粘痰聚乃成疾者,均可应用。
辨证加减:
      解肝煎是余多年来用治肝胃郁滞证的通方,但在具体运用时,常须根据临床辨证,灵活加减。
1、关于肝病证治: 由于木旺而侮土,当先调其肝,见有肝郁证者,治宜舒肝,可酌加柴胡、香附、郁金、枳壳、青皮、元胡、木香、乌药等。肝郁久而化热,又有虚、实之分,实火宜清,加黄芩、胆草、黄连、茵陈、夏枯草等; 郁火宜舒解、凉血、清热,丹皮、栀子、郁金、柴胡等均可加用; 虚火宜滋阴、清热,加生地、麦冬、知母之属。肝热伤阴,热盛风动者,当清热、凉血、熄风,可加羚羊角、丹皮、钩藤等。
2、关于脾病证治:脾病及肝,土壅木郁,当从理脾入手。脾虚湿胜者,宜健脾利湿,加茯苓、苍术、山药、白术、党参等;脾实湿蕴者,当加藿香、苡仁、山楂、槟榔等以清导化湿; 具脾寒证者,宜加良姜、党参、陈皮等以温中调气;见脾热蒸湿证者,加清热化湿药,如滑石、扁豆、石膏等。芍药敛阴而性寒,对于脾虚寒湿等证,概皆禁用。
3、关于胃病证治: 胃司受纳,主腐熟水谷,喜温而恶寒,治宜和胃,并根据虚、实、寒、热而灵活加减,如胃虚宜补,加党参、白术之属,胃实宜消,加大黄、山楂之类;胃寒宜温,加干姜、肉蔻等; 胃热宜清,石膏、黄芩之属,均可加用。
此外,细致观察肝胃郁滞证的脉象及舌苔的特征,对于本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本证脉象多见左脉沉牢,右脉弦滑,前者为肝气郁结,后者为脾虚有湿,舌质淡紫,舌苔白腻,前者为肝郁,后者为脾胃宿滞,秽浊郁伏之象。
临床运用:
解肝煎加味,可以通治临床各科具有肝胃郁滞证的许多疾病,择要介绍如下:
1、妇科:如月经失调,经行腹痛,方加当归、川芎,香附、乌药以舒气、行血、止痛;经闭不通,浑身串痛,腹部胀疼,方加元胡、香附、桃仁、红花、乌药,白芍易赤芍,行气破血则痛止血行;赤白带下,方加山药、芡实、车前子以健脾化湿;妊娠恶阻腹痛,方加黄芩、白术、腹皮、当归,以和气、安胎;绕脐寒疝坠痛,方加吴萸、川楝子、木香,以导气散寒。
2、内科:如中暑湿热及触冒四时不正之气,而见呕吐、泄泻、腹痛、头痛,方去芍药,加藿香、白芷、腹皮、桔梗、白术,以祛暑化湿;脾虚者加扁豆、台参、炙草,以和中健脾,木瓜、扁豆、台参、炙草,以和中健脾除湿;大便燥结加酒军、明粉,去肠中垢腻,导滞下行; 小便不利加木通、车前子,化气利水通淋;赤白痢者去砂仁,加焦楂,槟榔、木香,导滞行气;中暑痢、恶心、呕吐,方加姜连、盐吴萸,以抑肝火,泻热止呕;两胁作痛加白芥子、柴胡、郁金以行气、止痛、祛痰湿;胸满气痛加枳壳、藿香、香附,理气、开郁、消痞满。



解肝煎加减治疗 胃脘痛 100 例临床体会 ( 北 京 中 医医 院,100 010)

近 年来 笔 者 应用 古方解 肝煎 为 主 , 加 减化 裁 治 疗 胃 脘痛 100 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临床观察 体 会 ,选方 要则 ,总结 如 下 。 般 资料 本 组 临 床观 察 的 患 者 均 为 在 1992 年 至 1995 年 期 间 、以 胃脘 痛 为 主证 ,在我 院 消化 科 就 诊 , 并 接 受 我 院 纤 维 胃镜 检 查 的病 例 ,选 择 其 中记 录 、 资 料 较全 者 100 例 。其 中男性 71 例 ,女性 29 例 ;病 程 1~ 3 年 ;平 均 年 龄 48 岁 ; 病 种 包括 慢 性 浅表 性 胃炎 ,上消化道溃疡 ,十二指肠球炎 ,胆 汁返 流性 胃炎 及合 并冠 心 病 、 心 绞痛 、 妇 科 月经 不 调等 病者 t 患 者 的 临 床 主要 表现 为 ; 胃脘胀 痛 、 隐 痛 、 灼 庸 ,或 脘腹 胀 满 不舒 ,噫气 ,泛 酸 ,恶 心,嘻 杂 t 纳 果 t 便 秘 , 舌苔 白厚或 黄 ,脉弦 细或 弦 滑 t 剑突 下轻 度压 痛 辨证 分 型大 多 属于 肝 胃不 和 , 肝 郁 气滞 型 。患者 均按 全 国 中医内科 学会脾 胃病专业 委员会 胃脘痛 证诊断标 准” 诊 断并 辨 证治疗方法 解肝煎基 本 方 : 陈 皮 10g 、 半 夏10g 、 厚 朴 10g、 茯苓 10g、 苏 梗 10g、 砂仁 6g、 炒莱菔子 20g、 白芍10g、 公 英10g、 枳壳10g。 加减法 : 脘腹胀阎加焦三仙 、 大腹皮; 噫气 频 作 加 生 赭 石 、 旋 覆 花 ; 热 郁 甚 者加 连 翘 、 青 黛 痛甚 加 檀 香 、 荜茇 ; 舌 苔厚 加 藿香 、 佩 兰 为 1 疗 程 。 治疗效果 见 下表 。

 解肝煎治疗 100 倒胃脘痛结果 一中 医 每 日煎服 一 剂 ,l 4 天 净 7' 典 型 病例 例 1.李某 ,男 , 57 岁 。患者 患 胃、 十二 指肠 球 部溃 疡 台并 上消化 道 出血 12 年 ,曾于 1986 年 因呕 血 、 黑 便 2 次 住 院 199s 年 3 月 3 日因 生气 饮 酒 而致 胃脘 部胀 痛 , 纳 呆 , 泛 酸 , 黑 便 而就 诊 。 化验 检查 大便 潜 血 (+【 . }) t 血 色 素 9. 8 克 胃镜示 十二 指肠 球部 溃 疡并 出血 = 即收^ 院。住 院后 于解 肝 煎加 减和 三 七末 冲服治 疗 t 潜 血转 阴 ,胃脘 胀明 显减 轻 。l 8 天后 痊 愈 出院 。出院后 继续 服 加 减解 肝 煎 ,2 个 月 后复 查 胃镜 ,十 二 指肠 球 部 溃疡 已愈合 瞒注意饮食起居 ,随访至今未有 胃脘庸发 作 。 例 2.杨某 t 女 t 4l 岁 。主诉 胃脘 胀 闷不适 近半 年 t 纳 果 ,食后 腹 胀 加 重 ,呃 逆 · 炳 躁 易 怒 ,月 经 提 前 ,经 量少 ,色 暗有血 块 ,大便 质 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