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老柳树fj 2018-09-11
       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       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肝气久郁,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
       脾与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     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     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    如胃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致阴虚胃痛。    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诚瘀,可致血瘀胃痛。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 
      上述病因如寒邪、饮食伤胃等皆可引起胃气郁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所谓'不通则痛’。

1、胃痛诊断要点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2、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


胃痛 <七证>


( 1 )实症


1、寒邪客胃症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加味(高良姜、香附)。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肉桂、厚朴温胃散寒。

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加减变化:

寒邪客胃证,如兼见恶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散(香附、紫苏叶各12、陈皮60、炙甘草30)以散风寒;

如兼有纳呆、身重、恶心欲吐、苔白腻等寒湿症状,可用厚朴温中汤 (厚朴、陈皮各9,炙甘草、茯苓、木香、草豆蔻各5、干姜2 此剂红黄舌不宜用: 气虚不运或胃阴不足者,以免耗气伤阴;气滞化热亦忌用。) 以温中燥湿;

若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者,是为寒加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半夏泻心汤(黄连、黄芩、半夏、党参、甘草、姜、枣)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酸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或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 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茯苓、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加减:脘腹胀甚,加枳实、砂仁、槟榔、以行气消滞;

食积化热嗳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以清热;

胃脘胀痛而便秘者,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腹行气;

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和胃,通腑荡积,此时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遇怫郁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陈皮、香附、川芎)加减。夲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散郁和中。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枳壳、佛手、绿萼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加减:若疼痛较著者,可加金铃子散、青木香、郁金等,以增加理气止痛之效;若嗳气频繁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泛吐酸水者,加左金丸(黄连6、吴茱萸1),或加乌贼骨、川贝母、锻瓦楞子等和胃制酸。

若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热证,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以疏肝泻热和胃。

郁热迫血妄行,吐血、便血者,宜加大黄、地榆、白及粉等以凉血止血。

若病情反复久延,脾气已伤,胃痛而胀,饮食不佳,神疲乏力,属肝郁脾虚证,宜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用逍遥散加佛手、香附、砂仁、郁金等。


4、湿热中阻证

症状:胃脘灼痛,吐酸嘈杂,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口渴不欲饮水,小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组。

治法:清化热湿,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黄连、栀子、草豆蔻,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加减:

湿重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

热重加公英、黄芩、连翘清胃泄热;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清胃降逆;

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通下导滞;

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实以理气消胀;

纳呆少食加炒三仙、莱菔子消食导滞。

若为痰湿阻胃,症见胃脘胀痛,痞闷不舒,泛泛欲吐,咯吐痰涎,苔白腻或滑,可用二陈汤合平胃散(),燥湿健脾,和胃降逆。


5、瘀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疼痛延久屡发,发后加剧,入夜尤甚,甚或出现黑便或呕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前方(蒲黄、五灵脂)活血行瘀,散结止痛,治血瘀内阻之胃痛。后方(丹参、檀香、砂仁)调气化瘀,治胃痛因气滞血瘀所致者。

加减:若胃痛甚者,加延胡索、郁金、九香虫、木香、枳壳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若见呕血及黑便等出血现象者,当以止血为先,宜去檀香、砂仁,加大黄、茜草根、三七粉等化瘀止血。


二、虚证

6、脾胃虚寒证

症状:胃脘隐痛,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虚缓无力。

证机概要:中焦虚寒,胃失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健中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饴糖)。本方甘温补虚,缓中止痛,适用于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之脾胃虚寒证。

常用药:白术、黄芪补气健脾;桂枝、干姜、生姜温胃散寒;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加减:若泛吐酸水者,去饴糖,加吴茱萸、锻瓦楞子以制酸止痛;若泛吐清水较多,或胃中有振水音,宜加干姜、半夏、陈皮、茯苓,或配以苓桂术甘汤 ( )以温化饮邪;若寒甚者,可合用理中丸( ) ,或改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疼痛较著,加延胡索以止痛。


7、胃阴不足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有时嘈杂似饥,或似机而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剝无苔,脉弦细无力。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润降失司。

治法:养阴益胃。

代表方:益胃汤(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加味。夲方养阴益胃生津,用于脾胃阴虚,胃脘隐痛,口干咽噪,舌干苔少等症。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甘凉以滋养胃阴;佛手、绿萼梅调气止痛。

加减:若胃中嘈杂,或有呑酸者,可加左金丸()以制酸和胃;胃酸明显减少者,当酌加乌梅、诃子肉、鸡内金等,以增强酸甘化阴之力;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者,宜加厚朴花、金铃子散()等行气止痛;若便秘,可酌加麻仁、瓜蒌仁以润服通便;倦怠无力,不思饮食,属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山药、白术以益气养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