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中医确有专长考试:胃痛的辨证论治

 愚公移山之志 2020-10-26
胃痛的辩证论治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是以上腹胃脘部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剑突下,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临床症状主要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证治分类

寒邪客胃证

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减。常用高良姜、香附、吴茱萸、乌药、陈皮、木香。
寒邪客胃证,如兼见恶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散以疏散风寒;如兼有纳呆、身重、恶心欲吐、苔白腻等寒湿症状,可用厚朴温中汤以温中燥湿;若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者,是为寒夹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降逆止呕;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饮食伤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常用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
饮食伤胃证,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若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腑行气;胃痛急剧而剧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和胃,此时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肝气犯胃证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肝气犯胃证,若疼痛较著者,可加用川楝子、延胡索等,以增加理气止痛之效;若嗳气频繁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泛吐酸水者,加左金丸,或加炙乌贼骨、川贝母、煅瓦愣子等和胃制酸。若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证,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郁热迫血妄行,吐血、便血者,宜加大黄、地榆、白及粉等以凉血止血。

湿热中阻证

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减。常用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湿热中阻证,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热重加蒲公英、黄芩清胃泄热;若为痰湿阻胃,症见脘腹胀痛,痞闷不舒,泛泛欲呕,咯吐痰涎,苔白腻或滑,可用二陈汤合平胃散,燥湿健脾,和胃降逆。


淤血停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常用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瘀血停胃证,若胃痛甚者,可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壳以加强活血行气之功;若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当为气虚无以行气,加党参、黄芪等以益气活血;便黑可加三七、白及化瘀止血。

胃阴亏耗证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胃阴亏耗证,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可加珍珠层粉、牡蛎、海螵蛸或配合左金丸以制酸;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宜加厚朴花、玫瑰花、佛手等行气止痛;若阴虚胃热可加石斛、知母、黄连养阴清胃。


脾胃虚寒证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常用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


END

了解更多中医药相关技术培训

(针灸、正骨、推拿、号脉等等)、

中医考证、医学考证相关培训,详情信息请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