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说要与孙元良在徐蚌战场共事,宋希濂严拒:决不和他在同一战场

 历史探奇 2022-10-18 发布于河南
听说要与孙元良在徐蚌战场共事,宋希濂严拒:决不和他在同一战场

孙元良 图片来自网络

1948年8月,蒋氏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内战以来的失败与不足。

与会将领们提出,单纯以绥靖区配属的部队与东野、华野和中野作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设立绥靖区的目的在于守土,是一种静态的防御作战,这就使得部队无法远离防地作战,机动性不足。

虽然每逢大战,蒋氏也会抽调几个整编师组建成机动能力强的兵团,但这都是临时性的,不仅部队之间的熟悉程度不够,而且战斗力强弱不一,并未能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因此,与会的将领们建议,恢复军、师两级番号,并在军之上设立兵团,作为机动作战的主力。

如此一来,机动兵团就可以与绥靖区动静配合,以此来抵御对手越发凌厉的攻势。

由此,兵团这个编制就正式出现在蒋军的战斗序列中。

会后,蒋军组建了3个兵团,分别是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团和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

当时,李弥的十二兵团和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都在徐蚌战场,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团在华中战场。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即将爆发,可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力有未逮,急需一位年富力强的,拥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经验的将领奔赴徐蚌战场协助刘峙指挥。

蒋氏本来点了杜聿明的将。可由于东北战事吃紧,杜聿明已经被派到东北协助卫立煌去了。因此,蒋氏决定把已经担任华中“剿总”总司令的宋希濂调到徐蚌战场。

不料,这个任命却遭到了宋希濂的严词拒绝。并且毫无商量的余地。

宋希濂一贯以蒋氏的“鹰犬将军”自居,对蒋氏也忠心耿耿,他为何在蒋氏要用他的时候严词拒绝呢?

其实,宋希濂并不是拒绝到徐蚌战场任职,而是他知道,孙元良率第十六兵团正在徐蚌战场,只要有孙元良在,他就不会奔赴徐蚌战场。为此,宋希濂言辞果决:

决不和孙元良在同一战场。

宋希濂在黄埔将领人缘很好,和各方都能很好相处,很少会对一个人有这么大的意见。在蒋军中,无论嫡系还是“杂牌”,都对宋希濂很有好感。

即使在抗战的武汉会战中,胡宗南不顾友军的后路就仓皇撤退,差点让宋希濂被包围,宋希濂仍然在维护胡宗南,并没有说胡宗南一句坏话。

可如今,宋希濂为何对同为黄埔1期的孙元良这么反感呢?二人之间究竟有什么过节呢?

说起来话长。

听说要与孙元良在徐蚌战场共事,宋希濂严拒:决不和他在同一战场

宋希濂 图片来自网络

在1948年8月组建的3个兵团的司令人选中,论资历,宋希濂连和孙元良都是黄埔1期,李弥仅是黄埔4期,孙元良的资历足够了。

可要论战功,孙元良就差得太多了。孙元良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后,基本上就退出了抗战的一线战场。

即使在1944年的独山之战,孙元良率部击退了日军,立下了功劳,并因此获得了勋章。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因为日军因后援不继,主动撤退的结果。孙元良的战功其实并不大。

既如此,那蒋氏为何还要任命孙元良为兵团司令呢?

说起来,孙元良是沾了他的叔叔,川军名将孙震的光。

抗战胜利后,孙震先后担任了郑州指挥部主任兼第5绥靖区司令官、第十二绥靖区司令官等职。

可孙震已经有了解甲归田的念头。

一来,孙震年事已高,多年征战,身心俱疲;二来,解放战争是一场大规模的方面军级的作战,他也指挥不了。

之所以还留恋军职,关键在于部下的川军还没有一个好的安排。

1948年2月,孙震在得到蒋氏将孙元良作为继承人的承诺偶辞去了司令之职。

孙震也想明白了,部队留在他手中或者由其他川籍将领执掌,早晚会被蒋氏吃掉,只有交由孙元良执掌,才能得到一个不错的结局。

1948年6月29日,孙震调任徐州“剿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做了一个闲职。并于10月调任华中“剿总”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

很明显,蒋氏这么频繁地调动孙震,有两个目的:

其一、为了给孙元良上位让路。

蒋氏的算盘打得很精。他一直以来就对孙元良照顾有加,也获得了孙元良的忠心。川军部队到了孙元良手中,还不就是到了自己手中吗?

其二,把孙震调到华中,就是为了与宋希濂对调。

可蒋氏算计归算计,却没料到宋希濂竟然会违抗自己的命令,而且态度还异常坚决,毫无商量的余地。

在蒋氏看来,宋希濂到徐州任职,第十四兵团肯定要带走,这支部队的主体是川军杨干才的第20军。

把这样一支川军调到徐蚌战场,往好了说,可以与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配合作战;往坏了说,可以借着华野、中野的手把川军消耗光。

可蒋氏万万没有料到,一向听自己话的宋希濂打乱了自己的如意算盘。无奈之下,蒋氏只得把杜聿明从东北再次调回。

宋希濂为何坚决不与孙元良在同一战场呢?

这还要从抗战中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说起。

如果说孙元良就是不能打仗,那也不尽然。

通过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孙元良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他的指挥风格有两个特点:

其一、只要有严令督促,或者到了战也死,不战也死的地步,孙元良还是能打仗的。

在淞沪会战时,孙元良就面临着既有严令督促,又有战也死,不战也死的境地。

当时,全国的主力部队基本都汇集在淞沪战场,淞沪会战可谓是一场举世瞩目的大战。前面,有凶恶的日军;背后,有蒋氏的严令督促。上前一步,可能会战死;后退一步,定会死于军法。

在这种局面下,孙元良爆发出了罕见的战斗力,率领88师官兵在上海闸北一带坚守阵地长达一个半月之久。孙元良因功升为第72军中将军长,仍兼88师师长,后又得授云麾勋章。

而在南京保卫战时,则又是一番情景。

南京保卫战打响时,蒋氏已经离开了南京。负责保卫南京的唐生智虽然位高,但权不重。根本无法统领这批黄埔毕业的军、师级干部。而且南京在防御上并不占地利,周边河网纵横,不利于部队调动,只要阻断长江航道,长江南北两岸的部队就无法呼应。

南京城内以及周边虽然在德国顾问团的指导下建立了多条防线,但在失去了外线策应的情况下,久守必失。

守在南京,在很大程度上难逃一死;逃跑,或许还会逃出一命,更重要的是,蒋氏已经离开了南京,在没有了背后的严令督促下,孙元良开启了人生中第3次跑路。从此名声在外,被世人称为“飞将军”。

其二、孙元良对战场危险的敏锐度很强,而且在率部逃跑这个问题上异常果断,一经决定,立即逃跑,决不拖泥带水。

在南京保卫战中,他抛弃88师的部下独自逃跑是如此,在淮海战役中抛弃杜聿明、邱清泉、李弥等人逃跑也是如此。

尤其是抛弃杜聿明、邱清泉、李弥这次逃跑,孙元良所作所为尤其过分。他刚和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商量好撤退的时间和路线,可回去之后就独自逃跑,打乱了杜聿明的撤退安排,使得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全军覆没在陈官庄。

宋希濂和孙元良本没有私人矛盾。让宋希濂对孙元良产生厌恶的是孙元良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做的三件事。

听说要与孙元良在徐蚌战场共事,宋希濂严拒:决不和他在同一战场

其一、淞沪会战中贪色贪财

淞沪会战中,孙元良的88师在交卸了闸北的防务后驻守四行仓库。

当时,国人对举国抗战大力支持,大量的慰问人员和慰问品纷至沓来。

孙元良看中了一位来慰问的女学生,死缠烂打的要与这位女学生建立超出友谊的关系。

88师副师长黄埔1期的冯圣法看不下去进行劝阻,孙元良竟然说道,我们抗战有功,做得过分一点又有什么?

抗战乃是国战,将士们守土有责,可孙元良却以英雄自居,想要借此来为自己欺负女学生辩解,让很多黄埔生感到不齿。

其二、大战期间倒卖慰问品和棉纱

宋希濂通过他的二哥,88师军需主任宋尚鲁了解到,在淞沪会战期间,孙元良既倒卖慰问品,又把从上海抢运出来的棉纱倒卖到武汉,以此谋取利益。

如果说,欺负女学生和倒卖慰问品以及棉纱还属于孙元良个人品质不好的话,那么,在南京保卫战中,孙元良抛弃88师官兵,独自逃命,就是对国家不负责任。

其三、抛弃部队,独自逃命。

在南京保卫战中,由于88师的建制尚属完整,就被委以驻守中华门的重任。

可开战不久,88师官兵就发现师长不见了。部队没了主心骨,开始发生混乱。而此时,日军并未对中华门一带发起大范围进攻。

那孙元良到哪里去了呢?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是按照惯例,在开战前把部分88师官兵送出南京,以此保留部分骨干,以备大战后重整部队。

这个说法倒也能说得过去,因为这确实是个惯例。可孙元良想要送走多少人呢?整整两千人。

88师经历了淞沪会战,虽然建制尚属完整,但部队也已经减员过半。从一线一下子调走2000人,中华门还守不守了?

再说,给部队留种子这种事情也不需要师长本人护送到江边吧?随便委派一名军官都能胜任。

大战在即,师长不在指挥位置上会给部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难道这些道理孙元良不懂得?

恰恰相反,他懂得很。

很明显,孙元良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趁机逃跑。如果能跑得了,这2000人就是他逃跑时的卫兵和以后重整88师的本钱。

可没料想,孙元良在南京下关码头撞上了36师师长宋希濂。

宋希濂的36师当时受唐生智的委派,担任督战队。

如果孙元良没有遇到宋希濂,恐怕他也就跑了。因为36师是由87师和88师的两个补充团组建而成的,孙元良又是88师的师长,无论从哪个角度看,36师也不能拦着孙元良逃跑。孙元良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宋希濂本就对孙元良厌恶透顶,又见孙元良放弃阵地,抛弃部下独自逃跑,哪里肯放过?

于是,宋希濂严令孙元良率部立即返回中华门阵地,否则就军法从事。孙元良无奈,只得返回。可他却并没有返回中华门阵地,而是在半道就失踪了。

几个月后,孙元良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根本不提他是如何放弃阵地、抛弃部下独自逃跑的事情,反而大谈他是如何在突围时收拢部队,如何英勇奋战的。

终于,孙元良的一系列表演引起了黄埔生中的一些正直的将领,如宋希濂等人的不满。他们联名给蒋氏上书,要求对孙元良予以严惩。

听说要与孙元良在徐蚌战场共事,宋希濂严拒:决不和他在同一战场

可一来,自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后,黄埔生伤亡太大,蒋氏也不舍得再处理孙元良。毕竟,黄埔1期剩下的人也不多了;二来,孙元良是川军名将孙震的侄子,抗战还需要川军出力,蒋氏也不想为此得罪孙震。

况且,南京失守是蒋氏意料中事,他之所以要死守南京也是希望南京能够守的时间长一点,好让他能有时间重整兵力组织防御。

再说,蒋氏自己先跑了,守卫南京的唐生智也跑了,要是处理了孙元良,那其他的逃将应如何处理?

因此,蒋氏才放过了孙元良。

可从此之后,蒋氏再也没有任用孙元良出任大将,而是把他放在身边。一直到1944年,由于日军已经打到了贵州独山,蒋氏身边无人可用,才不得已重新启用了孙元良带兵。

孙元良在关键时会抛弃战友独自逃跑的名声让黄埔生中无人敢和他配合。在这其中,尤以为人正直的宋希濂为甚。

可是,孙元良在军界有根底,复出不久,就接收了叔叔孙震在川军中的班底,成为了徐蚌战场的主将之一。

可这样一位不值得信任,在关键时刻不能把后背交给他的将领就成为了徐蚌战场的一个隐患。在这种情况下,蒋氏让本就对孙元良严重不信任的宋希濂到徐州战场,他哪里敢去?

事实证明,宋希濂对孙元良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孙元良再一次抛弃了战友独自逃跑,把杜聿明精心安排的撤退计划搅得一塌糊涂,让本来就不愿意撤退的邱清泉改变了主意,不再撤退。

要知道的是,在孙元良逃跑的时候,华野和中野还没有对杜聿明集团形成包围,如果不是孙元良独自逃跑影响了邱清泉,而是各部按照计划撤退,杜聿明集团很有可能会跑掉相当多的人。

而孙元良呢,他本人带着几万人是跑了,可半道却发生了一次营啸事件,几万人的部队跑出去的仅有几千人。

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用孙元良,再也没人敢于和孙元良配合作战。孙元良终于告别了军界。

听说要与孙元良在徐蚌战场共事,宋希濂严拒:决不和他在同一战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