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故事 | 蹲下身低下心,真正与儿童在一起

 盐心Jaffe 2022-10-18 发布于四川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在《彩虹》一诗这样歌颂儿童:“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我可以指望:我一世光阴,自始至终贯穿着天然的孝敬。”

对于教育者来说,儿童是永恒的话题。正如蒙特梭利所说,“人本身必须成为教育的中心。”以儿童为中心,意味着教师需要放下身段,蹲下来看见孩子;跳出约束,给予儿童学习机会;学会放手,让孩子们享有更多自主。

本期,我们走进三所幼儿园,看他们如何去听、去看、去感受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与儿童真正地在一起,将“儿童中心”落到实处。

@北京三义里第一幼儿园

时刻把那活泼泼的生命放在心上

一例关于参与权的故事

如果你拥有一个特权你想做什么?

“我想去户外小木屋上吃饭,我想爸爸妈妈来园陪我,我想吃一次老师的饭,我想和好朋友一起午睡,我想不午睡……”在北京三义里第一幼儿园的大班,关于“特权”的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五花八门的愿望被写进小卡片,放进“特权箱”。

什么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特权呢?经过两次讨论,大班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制定了特权规则,比如:每天早上来园第一名,积一颗星;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回答三次问题,积一颗星;每天完成回家的小任务,积一颗星等等。攒齐10颗小星星可以抽取一次特权箱。

这是发生在班鑫老师班级的故事。源于刚升入大班时,这帮愈发有自我主张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们,开始对老师提出的一些规则表示质疑!比如:每次都是小桐负责拉床,虽然他力气很大,但是我们也可以!我们能不能轮流着来?

看似小事,在儿童眼里都是“特权”。这让老师们开始重新审视规则:第一,规则建立的初衷是为什么?第二,同样的规则要求每个孩子都服从、接受,这是赋予幼儿权利吗?第三,儿童在规则中应该拥有怎样的权利呢?第四,规则和愿望二者是否可以结合呢?

班鑫老师认为这是一次建构规则的好机会。注意,是建构,非建立。建立,是老师站在成人的权威,告诉孩子你要怎样做,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建构,是老师放下权威,带着尊重和信任,与孩子一起。在师生共建过程中,关于愿望、特权,关于服务他人的精彩瞬间和小故事不断发生。

一场儿童和关系的课程建构

在三义里第一幼儿园,老师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发现儿童。比如,春天了,老师们做春天的主题,慢慢孩子没兴趣了,老师也觉得很没有意思。因为无论环境创设还是班级活动,都按既定计划推进。于是开始尝试:是不是可以在游戏区里发现孩子的兴趣?非得照顾到全班的喜好吗?从一个或几个孩子的兴趣入手,不断观察和支持他,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推动,不可以吗?

然而,问题又来了。一个孩子的兴趣被关注了,更多孩子的兴趣又冒出来,教师不知如何呼应、连接和支持所有孩子的兴趣需要,更不知如何将对儿童兴趣需要的关注与对课程整体目标的把握有机融合。到底什么才是园本课程中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又是什么?

是关系!儿童的学习是一个多方参与、多种因素影响,不断联结、共同建构的过程。课程不是由儿童一方就可以独立建构的,建构过程还需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复杂性,不断地将儿童的经验、想法,与儿童真实的生活、游戏、情境,与儿童周遭系统(儿童身边的人、事、物)建立联结,促进儿童的经验有效连接与迁移,实现对于儿童来说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

一个个微小的活动,连续起来就是一种主题活动,它们像毛细血管一样不断地去连接和渗透孩子的兴趣与生活。

这实在太有意思了。但越多越好吗?不是的。经过一段时间实证,他们发现一学期有1到3个就足够了。

一套保障运行的管理制度

在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园长刘晓颖看来,要优化一日生活管理,就要求教师以儿童为本,从问题入手,想办法对一日生活的时间设置、空间安排、常规要求、活动组织等进行调控与整合,尽量做到投入少、产出多。

要优化团队的管理,其核心在于教师对儿童观的充分解读,把儿童看成是活生生的人,有尊严、有人格、需要尊重、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有能力学习与成长的人;儿童具有发展的需要的人,对实现自己的价值具有能动性。

要优化课程的管理,那么在课程中不仅强调教师对儿童的观察,还要在制度上保障教师对儿童兴趣需要持续的观察以及观察在课程计划中的应用与连接。

你看见儿童了吗?儿童的兴趣是什么?他想做什么?他知道什么?他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我怎么帮助他?……教师的观察不是一直用笔记,同班教师要共同分析,要讨论下一步的跟进行动,并且统统要写入周、月安排、微课程网络图等课程管理档案中。

落实到具体行为,便是对文本的重新建构。比如,原有日计划是每周五上交,现在把它变成固定课程的教案;周计划略详细,将一周观察进行梳理,关注孩子兴趣重点,并考虑在户外活动、亲子活动中去链接和渗透;月计划,取消大而空且难以落实的目标,尽量精简。微课程,只需将推进的重点内容写进即可。

总之,第一,精简,让教师案头压力减小。第二,清晰日常工作重点。第三,信息互通。一日生活流畅了,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有节奏了,幼儿园成为一个舒服的能量场,连接和滋养着关系中的彼此。

在三义里第一幼儿园看来,一日生活中能和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建立联结,并与儿童的学习发展形成相互支持和促进关系的过程,就是儿童学习、获得新知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儿童在一起,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

管理者为教师留有弹性空间,教师与儿童在相信、理解、支持的环境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断呼应形成一种互动互惠的教与学的动态关系,是他们想要实现的,有生命、有温度、有力量、有色彩的教育。

@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

真正蹲下身低下心

下瓶盖雨,是儿童才可能有的神来之笔

教室里,大小伙伴们正在吃饭,X和L两个小男生擦了嘴,收了碗,径直走到张玲老师面前说:张老师,我们吃完了,我们去耍了。“好的。”话音刚落,身后噼里啪啦一阵巨响。下!雨!了!回头一看,美工区收集好的一大箩筐瓶盖倒翻在地,五颜六色滚落得满地都是。

所有人怔住。你们在干啥呢?我们在下雨呢。后来,张老师对两个“肇事者”说,挺好,看起来真好玩。这句赞许,为后来全班性的下雨游戏奠定了基础。

一筐筐的瓶盖雨,哗哗啦淋在张老师头上,淋在小朋友身上,欢快的笑声响彻二楼。“雨是从天上来的,怎么才能办到呢?”糖糖说,可以做一个大袋子或者大桶,用钩子钩起来。在老师帮助下,墙两头绷了绳子,把筐像晾衣服似地挂上了。站在筐子底下,用手轻轻一拉,淅沥沥,哗啦啦。淋得好爽!

“雨下完了,怎么把雨放那么高呢?”班上个子最高的“带头大哥”,一手叉腰,瞄准筐子,掷飞镖一样进了一颗。这方法好!投掷游戏又开启了。

“可是我太矮了,投不进怎么办呢?”大家纷纷寻找制高点,搬桌子,抬椅子,试验命中率最高的办法……后来的周五,真的下雨了。下了整整一天啊。中午睡觉时,雨特别大。躺在被窝的贺喜小朋友说,我听到下雨的声音,哐当哐当像开火车一样。

就这样,中二班的“雨”下了整整一个月。这期间,他们尝试各种各样的玩法,为了实现目标想办法,遇到困难或障碍,成功过失败过,这不是成人能够想象的游戏!对于“瓶盖”这种在幼儿园十分常见的材料,成人能想象和设计的仅止于颜色、点数、排序、拼接、粘贴、绘画。这样下雨,是儿童才可能有的神来之笔。

是习惯性制止,还是习惯性认同?

“自己的游戏”怎样才能得以发生呢?这不是一句“放手,让孩子自由”就可简单达成。好的游戏来自儿童的真实兴趣,但他有兴趣就可以顺利生发吗?在这件事情上,儿童与成人、儿童与环境,进行着反复的博弈。

“这个游戏的确很好玩,但是我们现在要睡觉了。”这是与幼儿园常规制度在博弈。“

这个想法确实很好,但太难组织和实现了。”这是与班级的安排组织在博弈。

“我看不出这有什么好玩的,而且也没什么意义。”这是在与成人的视角和评价博弈。

不是事先想好的,是随机、本能的反应。我们把这称作:游戏惯性。是习惯性制止、质疑,还是习惯性认同他、解读他?是习惯性站在我的角度来评价:你这个游戏,有没有意义,是否违反规则,好不好组织,还是:这是孩子的兴趣,我先加入孩子和他们一起玩,然后再看可不可能产生学习?这之间千差万别。到底取什么?

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余琳园长说,我们经常都说教师要蹲下身来和儿童在一起。蹲下身来是很简单的,最主要的是你的心,有没有低下来!这个太关键。有没有真正地蹲下身来低下心来,有没有真实地生活在儿童当中,有没有真切地看到儿童的需要。这值得所有教育人去反思。

当不知道怎么办,

就去儿童当中寻找答案

如果你要问,十六幼最值得书写的是什么,除了孩子,那一定是老师!他们的内心都有一种崇拜——对儿童的崇拜;内心都有一种信念——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谁能想到美工区的瓶盖子,可以用来 “下雨”呢?

谁能想到可以给怪兽办一场盛大的“婚礼”呢?

谁会因为洗个石榴就开始探索沉浮呢?有谁,有那么大的好奇心、那么敏锐的洞察力。当然是儿童!

有了这样的价值观,新接手中二班的张玲老师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为了不错过孩子任何一个宝贵的成长瞬间,她甚至不顾骶骨的摔伤,也要来幼儿园。她一直站在边上(因伤不能坐),充满爱意地看着孩儿们。

年近40岁的晓宇老师,稳重笃定,一直扎根一线做一名普通老师。她说,要让儿童喷涌出自己的想法,并大胆实践。她愿做那个陪伴者和支持者。

90后杨勤老师,是十六幼炙手可热的公众号幕后写手。除了上公共课,参与教研,其余时间她都游走在幼儿园角角落落,记录下感动、难过、开心、纠结、茫然的一幕幕……走进孩子的内心,走向教育的深处。

还有“付国庆时间”的主理人,人称“付姐姐”“付科研”。一个小小的新疆姑娘,却怀着大大的能量。理科背景出生的她,跨专业考取学前教育硕士,钟爱研究,勇于探索,掀起幼儿园浓烈的科研氛围。

儿童是变化的、纯粹的、完全开放的,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多元的,视角与成人完全不同。他们的创意是成人不可企及的。“当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我没有方向,我就去儿童中间寻求答案。”诗一般的语言,几乎成为十六幼老师的工作信条。正因这样的崇拜,老师们才能放下他们的权威和控制,放下他们的喜好与擅长,放慢他们的脚步和心灵,给孩子自主成长的时间、空间、机会。

@绵阳花园实验幼儿园

让儿童自主,为儿童赋能

从今天起,这些地盘都归我管

在绵阳花园实验幼儿园,儿童是真正的主人。在这里,幼儿园这块地盘,不归老师管,而是由孩子来决定。于是,在花实幼,5个园级功能室、6大游戏墙、20余个户外游戏区应运而生。每一个地盘,都有管理员。老师和儿童参与其中,共同描绘精彩的童年世界。

比如,当中四班的娃们终于接管了梦寐以求的区域“水上乐园”,他们情绪高涨,要想建设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沉浸式的水上乐园,让全园的小伙伴们来体验之后都要竖起大拇指,四个字:太好玩儿!可是怎么能做出好玩、有挑战的游戏呢?

先画像:说说咱们心目中的水上乐园。再画图:尝试设计心目中的水上乐园。然后投票:人气项目当选。

以上流程大概是每个幼儿园做活动时都必经的过程。如果“听孩子说”需要一点耐心和欣赏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看孩子做”就考验老师的智慧和自控力了。比如搭建滑滑梯时遇到很多问题,木板泡在水里会坏掉,水上滑梯滑不动,如何把笨重的泡沫板连接起来……

几乎一脚一个坑,一步一问题。这些问题全部交给孩子来搞定吗?老师在什么时候可以提供怎样的支持呢?看到孩子稚嫩的小手鼓捣了半天都没法连接泡沫板,要不要帮忙呢?

师幼互动仿佛是永恒的话题和难题,什么时候该进一步,什么时候又该退一步,什么时候又该叉腰看着,于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可能性。一方面希望更多放手,让孩子自己来;一方面也希望最后能收获。进与退仿佛是孪生子,让人难以甄别。

对于参与此次水上乐园的中班老师王智黎、林芳、刘玙璠,或者全园老师来说这些都是挑战。文化引领思考,思考带来行动。花实幼的文化是什么?“让幼儿在生活中快乐长大”,看起来十分务虚。落在实际就是——儿童立场,把儿童作为主体;儿童视角,站在儿童角度看待发生;儿童学习,新经验和关键事件的产生。再进一步,当你对眼前的教育对象足够了解、理解,那么你自然知道接下来该如何行动。

儿童社团,恐怕是史上最卷的组织

新学期到来,也就意味着一年一次的儿童社团招新又要拉开序幕。这个组织是从2015年11月启动,是为进一步满足儿童兴趣与发展需求,推进幼儿园游戏与“一体化课程”的落地,幼儿园将项目式学习与社团活动相结合而创立。它打破了班级、年级界限,成立了15个园级社团和35个班级社团。花园银行、e幸福邮局、警察社、奇思妙搭设、开心果服务中心,淘乐商城等等,构成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儿童在相对开放的时空中,共商活动内容、共用活动材料、共享活动空间、共建学习经验。

每个社团都为幼儿园服务,关心幼儿园大大小小的事件。比如,中一班的柚子被盗了,警察社就忙活起来。他们一起讨论、猜想、验证猜想,一起合作探究并努力寻找案情真相。

比如,幸福邮局最近除了给各班派送《育儿周刊》报,还与时俱进地干起了“新媒体”。

这个小团队只有6个人,他们绘制收集表,在幼儿园每周的社团活动中定期派发传单和收集信息(最新、最有趣、最紧急的),整理好资料后,制作海报,练习播报。一开始是自娱自乐,后来得到班级小伙伴们的关注,干劲就更大了,关注的新闻范围也广啦,还接了不少有意思的广告。比如,要给方元哥哥找女朋友!信息收集员去采访了方元哥哥,把方元哥哥的要求,画在了收集表上……

不管是警察社、邮局、阅读社或木工等,在所有社团或是幼儿园的角角落落,你都能发现孩子们前书写的印迹:大量的公共或自创符号。用于解决他们在游戏中可能出现的规则建立、观察记录、沟通交流等等。幼儿园在经过讨论和调研发现,儿童的符号行为是其抽象思维发展的必然,符号是儿童向外界表达、展示自我,寻求社会交往的必要途径,儿童的符号行为与其思维发展、核心素养构建等方面存在高度联结。

于是,自创符号在全园开始实践研究。借助自创符号儿童自主开发、设计游戏;借助符号儿童实现游戏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形成机制:让偶然成为必然

园长何云竹认为,所有教育过程的前提都是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教师与儿童之间,每天都在发生着的自然和谐的关系。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自然和谐的关系?一句话,让他们做自己的主人,做环境的主人。这个他们,既指儿童,也指老师。

为了保障这些自主,幼儿园从五个方面进行机制的建构。

第一,让儿童自主管理环境、材料成为一种活动样态。引导儿童学会为自己服务、为他人服务、为幼儿园服务,学习整理物品、统

计数量、检查安全、规范摆放。比如,推行材料管理责任制:把活动材料承包班级,由儿童自荐申请、自由结对、自主管理。又如,倡导破损材料修补活动:面对破损材料,孩子们会讨论:怎么办?可以做什么?会想办法去修补材料。

第二,让符号运用成为师幼自主管理的一种习惯。以市级课题《游戏区中符号的运用》为载体,创设活动环境,探寻活动运用。1.使用公用符号、采用标准刻度。2.开展儿童自创符号活动:引导儿童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借助已有生活经验自创符号,并在班级、年级、全园范围内推广。3.征集游戏区形象代言人:支持各年龄段儿童对活动规则、公约的知行合一,公选出动画片《阿U的故事》中的主人翁阿U担任代言人。4.创制个性化进区卡:根据班级活动主题,各班自行创作班级LOGO,制作进区卡。

第三,让活动记录卡呈现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各班级、各功能室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活动需求,创制多种记录卡承载学习过程。比如,为每个功能室配备两种印章:签到章、出品章;为每个儿童配备一本活动游记册,用于登记功能室活动次数统计;班级、功能室根据活动需要设计相关记录表、观察表;户外活动记录推行任务通关卡。

第四,让教师角色互换成为一种教学常态。主教、配教互换:班级教师与功能室专职教师可根据活动需要,相互交换主教、配教角色。保、教角色合一:针对班级同时开展三大主题区间活动的情况,教师、保育员就各负责一块。教工担任活动导师:儿童根据活动需要,邀请幼儿园教职工担任活动指导者、支持者。

因为有了这些保障,花实幼的儿童安全感十足,自由自主,是能主宰自己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于是,环境中处处流淌着儿童游戏、活动与学习的痕迹。

审 | 周春伦

排 | 彭运康

图 | 温笑寒

END

2022年/第94期2022/10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订阅《新教育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