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中的神话

 城北十五里666 2022-10-18 发布于北京

作者孙莉玲,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热爱工作,而读书是除工作之外最大的乐趣,在书中感受苦辣酸甜,在书中体味人生百态。伴随自己走了半世纪的书就是《红楼梦》。个人口号“致力于做一个文化传播者和优秀的阅读推广人”。本文有部分删改。

图片

作者

孙莉玲

《红楼梦》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既可以通篇看作一个故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亦可截取很多的片断,各为一幕,如“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就是一帮十几岁的少年因着过生日,趁着家长不在家没了管束,划拳行令,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直喝到醉卧石凳,香梦沉酣。

但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性小说,很多读者在初接触这本书时,会说读起来有些吃力,我私以为,可能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中的“神话”。

曹雪芹架构了一个神话,由超现实引领,进入写实。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之一,或说它奇妙之处,就是神话与人间、形而上与形而下,可以来来去去,来去自如,读者不觉奇怪,好像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真有这么回事,然后一降回到人间,贾琏、王熙凤、宝玉、黛玉……也觉得是真有其人。

它的神话架构笼罩全书,具有重要的象征性,也给予写作极大的支撑与自由。《红楼梦》的神话,不仅起到了总架构的作用,而且对于这样一本残书,如能读懂其中的神话部分,基本也就了解本书的大结局。书中的神话大抵集中在这样几个章节。

“你道本书从何而来?”

图片

本书开头应该算是一个楔子,交待了这本书的来历。然而这并不只是作者虚构了一个故事,而使“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而是在神话和许多名字、数字的背后,交待了一种文化和命运。

这本书本名《石头记》: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这块石头心里有好大的忧郁。一日,有一僧一道在此石边高谈阔论,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虽一僧一道劝诫其红尘到头只一梦而已,万境归空,然此石凡心已炽,苦求再四。僧人大施魔术,将石头变成一块鲜明晶莹的美玉。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细读此段,我们肯定会疑惑,何以一僧一道可以走在一起?大士乃佛教,真人乃道教,不伦不类,风马牛不相及。然,此确为全书之思想文化,即“儒释道”实为中国三大主流之文化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源源。

以贾政、贾雨村为代表所倡导的儒家文化,强调的是“入仕”哲学,读的是四书五经,要的是为官做宰,而以宝玉为代表的“逆子”追求的是人性和领悟。

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组数字:高经十二丈,确指一年十二个月,又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确指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又照应副十二钗;娲皇氏补天用石三万六千五百块,确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合周天之数;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脂砚斋批:

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帮事。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得有此一部鬼话。

我认为,恰恰是这一块,说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这些数字,我私以为,还应该是作者想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来自于现实之中的存在。亲历的这些女子、这些悲欢离合,就在每一个刀剑春秋。

再来看看一山一石取名之意,脂砚斋批:

大荒山,荒唐也;无稽崖,无稽也。

青埂峰三个字下虽无脂批,但确为“情根”之意,光情还不行,还加一个根字,可谓是情根深重。

“假作真时真亦假”

贾-假 甄-真

图片

继“石头记”之后,作者在第一回里,又接继了一个神话故事。这块石头沾了灵气,变成了一个神——赤瑕宫的神瑛侍者。

但这个神话故事,不是来自于僧道真人这样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而是来自于姑苏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的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作者真可谓煞费苦心,刚刚还“空空”“渺渺”的不着边际的“超现实”,突然间把我们拉回一街一巷一庙的“超级现实”。甄老爷的梦是这样的:

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

谈的是什么事儿呢?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株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因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凡造历,故绛珠仙子,愿以一生眼泪还甘露之惠。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神瑛侍者岂非茜纱公子,绛珠仙子之绛珠岂非血泪;清,觅情,贯愁也;奇,赤瑕宫岂非曹雪芹之悼红轩,贾宝玉之怡红院也。梦里未必知是梦,梦醒未必明因果。这一僧一道在现实中再次出现,才是甄仕隐真正一声霹雳,大觉之时。

这一日,士隐抱女英莲即见一僧一道:

那僧则是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疯疯癫癫……道:“……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一语成谶。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先是英莲走失,后又葫芦庙炸供火起,接二连三,将一条街烧成瓦砾场。这一日,甄士隐挣挫来到街前,忽见一跛足道人,疯狂落脱,麻履鹑衣,口中念着的便是那《好了歌》,士隐心中彻悟,遂做《好了歌注》,将道人肩上搭连抢了过来,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天上的一僧一道,在现实中就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而这二人,在每个人物的大关节,总是从天而降,包括宝钗的冷香丸的配方是一僧一道给的,包括黛玉的“不得见哭声”——特别是异姓亲属——是一僧一道说的,就连贾瑞的“风月宝鉴”也是一僧一道的,最后宝玉也是随着一僧一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千红一窟 万艳同杯”

窟-哭 杯-悲

图片

大家对《红楼梦》是一部残书,是有着比较广泛共识的,差不多都认为,前八十回基本上是曹雪芹原作,后四十回是高鄂等人补的。

红学的爱好者,纷纷因其残而引以为憾。我也曾因不能见故事之大收束而扼腕。但近年来,反倒对此看得淡了,“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更何况,以作者之聪慧之大智早已将人物之命运,家族之兴衰、政治生活之走向,草灰蛇线,处处设巧。

这也是作者的了不起之处。一部小说,最害怕的是读者先知道了结局,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而恰恰就是伟大的曹雪芹,竟然在主角还未尽数登场的时候,就已经在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做了故事的大结局。至此,《红楼梦》整个神话架构完成。

这一日,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等赏花。一时宝玉倦怠,在贾蓉之妻秦可卿房内午憩,那宝玉刚合上眼,便随着一个似秦氏之仙女到了一处所在,这便是“太虚幻境”,两边一副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里咱其它的按下不表,单说说宝玉在薄命司见到了一排排的大柜子,打开一看,里面有很多册子,他先翻开又副册一册,只见:

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水墨翁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矣,后有几行字迹,写道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脂砚斋在此做批注:

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

不用多解释,我们也知道这里写的是睛雯。霁月乃睛,雯乃彩色之云,生为丫鬟下人实为下贱,长相似林姑娘实为一流人物之风流。“病补雀金裘”说明心灵手巧,终因受人诽谤被撵出大观园而寿夭。病中宝玉虽有探望,但终是连最后一面都不得见,空留多情公子牵念。

我觉得在这本书中,睛雯是最幸运的,因为她“死”在了曹雪芹的笔下,写出了:

睛雯拭泪,把那手用力拳回,搁在口边,狠命一咬,听听咯吱一声,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咬下。

一个“咬”字,这个细节写得不能再好了。

后面的金钗们,死得死、散的散,出家的出家,被掳的被掳,都没有睛雯之死写得好了。有睛雯之死印证睛雯之判词,可想后面副册、正册人物之判词与人物之命运大抵是相合的了。

这一章回中,不仅有判词,还有《红楼梦》的十四支曲子,第一支曲子是个引子“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第二支是钗黛合一的,后面的各对应一正钗,最后一曲“飞鸟各把投林”既是通部女子一总,亦是家族命运、人物命运之收尾: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