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114篇:教研有感∣郭哥评课之《昆明的雨》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10-18 发布于广东

郭哥评课之《昆明的雨》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沙溪镇初中语文中心教研组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邀请我参与指点,我欣然应允。两位老师执教的篇目是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一节是家常课,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着重于片段训练,另一节是以情境任务作为驱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两节课基本上达成了预定的目标,都讲究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这样的活动要多组织,形成镇街常态化的教研活动。我评课一般不会进行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就课论课、依理析课,从语文教学原理的角度进行点评,力争做到有逻辑、有条理,进而形成一个“微型讲座”。

就两节课而言,我首先回归到了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即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构建一般的阅读方法体系,八九年级则重在进行文体阅读。《昆明的雨》编在八年级教材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重点是散文阅读。也就是说,为了达成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昆明的雨》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散文阅读教学”,围绕这六个字,我阐述了如下内容:

一是散文。首先,我们一般认为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我觉得这一特点无助于读懂散文,因为它只是抽象出了散文的一般特征。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这本书里提出了“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个性化的情感认知”“个性化言语表达”三个关键词,我认为这是散文阅读的关键点所在。其次,散文是一种文学文本,区别于说明文之类的实用性文本。以《昆明的雨》为题创作散文,重心就在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描写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寄寓个性化的情感认知;如果创作说明文,就是介绍昆明的雨的特点,使人们把握昆明雨季的特征,达到丰富知识、安排活动等目的。因此,作为一篇文学类文本,教学的重心就不是捕捉、提取有关昆明的雨以及其他景、物、事的表层信息,而是重在分析作者借助这些信息表达什么,是通过怎样的言语形式表达的。再次,正因为散文有这些特点,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象、情、言三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古人说的“言象意”,这三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通向象与情的载体和工具就是语言。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也提示:“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这也揭示了散文教学的重点。

二是阅读。首先,阅读要区别于写作,我们平时说的“读写结合”其实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张心科教授对此进行过精彩的分析,他提出要区分“阅读意义上的读写结合”和“写作意义上的读写结合”两种形态。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教学的目标自然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果重心在阅读教学,那么就要调动阅读经验、提炼阅读方法并加以运用,进而读懂这一篇文章乃至一类文章;如果重心是写作教学,那就应该从课文中提取出某种写作经验与手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其次,自读要区别于教读,教读的重心在于总结方法,但我始终觉得不能简单地说教读姓“教”,而自读的重心在运用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当然,教读课也要发挥学生这种主体性作用。如果用教读的思路执教《昆明的雨》,就会产生偏差。再次,阅读的本质,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本质是“解读”,即不仅仅专注于表面信息的获取、整合,更在于追问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式提供信息,而不采用那样的方式,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课文中说:“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其中一名教师请学生将“滑,嫩,鲜,香”中间的逗号换成顿号,然后进行比较朗读、品味,我觉得这一设计十分精妙。学生很容易读出“作者不仅在品尝而且在回味牛肝菌的味道”的意思。实际上,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不说“滑嫩”“鲜香”或者直接说“滑嫩鲜香”,而要用逗号隔开?而且,按照一般的生活习惯,面对一盘佳肴,人们首先闻到了鲜味、香味,然后再去品尝,进而有“滑”“嫩”的触感,但作者为什么要先说“滑”“嫩”再说“鲜”“香”呢?如果说教学止步于“牛肝菌的味道特点是滑嫩鲜香”,那基本上没有把握文学作品的奥妙。

三是教学。首先,教学要有目标,散文教学的目标,前面已经讲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散文的能力,只有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可以,例如可以采用单篇教学、群文教学、主题教学、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等等。当然,除了这一根本目标,还有其他方面的目标,例如核心素养方面的要点。其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昆明的雨》的教学内容应该是“通过品析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这一内容也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内容。再次,确定了目标和内容后,教师要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在设计和实施的环节,教师要善于将“教的活动”转化为“学的活动”。也就是说,在进行某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不要老是想着“我要怎么教这些内容”,甚至“我要怎么讲这些内容”,而是要想“学生应该如何学习这些内容”。两位老师都提到了同一个问题,即文中写杨梅、缅桂花、小酒馆等内容,与昆明的雨关系不是很大,能不能删去不要?这是一个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很值得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分享。遗憾的是,教师仍习惯于直接提供答案,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这无异于将知识或答案“塞”进学生脑袋里,无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散文的能力。道理很简单,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和转化,只是掌握了一个问题的答案,没有经历思考的过程,更没有上升到方法的高度。

总之,散文教学要充分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并认识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阅读能力”,进而在实际的文本解读中提炼阅读方法,总结阅读经验,然后依据教材安排的课型,把握散文阅读的重点,即通过言语表达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建议教师阅读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散文教学教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