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届江苏省口岸中学高三月考(一)作文讲评兼写作示例指导:对临、背临和意临

 圩岸学堂 2022-10-19 发布于江苏

(弘一法师抄写的心经)

月考一作文讲评(写作指导):对临、背临和意临
      吴玉英
【作文题目】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认为书法临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临、背临和意临。对临就是将字帖摆在眼前,照着帖上的运笔和结构写,追求形似;背临意谓脱离碑帖而临,是靠记忆来书写,力求与原作形神兼似;而意临指在继承古人用笔与精神上能有所取舍,自发创造,加之自己的理解和风格特点。“临书画固贵逼真,尤贵能避其熟。”临摹书画的过程中做到对临,追求逼真形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到在背临的基础上走向意临,在学习古人法度的过程中不被习惯和法度束缚。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考场作文印象与困惑
这篇作文不需要讲评——这就是我的考场作文阅后印象。
同学们已经被“驯化”了——对不起,我想不出更好的词。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的“野”在考场作文里消失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只剩下温顺和配合——我们的作文训练目标已经达成了。
千训练,万训练,训练的目标只有一条,符合要求。现在,这一目标已经达成。同学们的作文大多是这个样子:
1、引述材料,提出观点。
2、依照材料层次,依次阐述三个分论点:
①对临是起始的基础。
背临是途中的发展。
③意临是最后的创造。
3、表态,我们中学生就要这样。
4、回应开头和材料,收束全文。
作文的不同,主要是语言表达和书写的不同,举例的不同。
我有点困惑,接下来怎么办?你还想让同学们怎么办?你提的作文要求,结构框架上的要求,同学们已经做到了。对材料的理解,理解成这样,就算达标了。
更让我头疼的是,网络上的立意参考就是同学们写的那个样子,网络上的“范文”就是同学们作文的样子,“范文”的语言表达更典雅(不说人话)而已。
所以,这篇作文还需要讲评吗?讲评目标是啥?
央草确实有自己的想法和写法,要不要说出来,我有点犹豫——说出来就是自我打脸,自我否定。
再想到那句著名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自己都不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如何让学生求真务实呢?念此,以下纯为央草个人见识,是参考答案的额外参考,不推翻原有的写作模式,我们再学习一种新写法也许是我错了却不自知,展示出来才能得到批评指正。
 
二、参考答案和例文的问题在哪里?


1、参考立意的问题
央草对材料作文的立意是这样理解的:找到材料观点,或认同,或质疑,在认同或质疑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材料作文的观点,原则上是可以质疑的,允许提出不同看法,并非只有“认同”这一个动作。同学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认同材料观点,大概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不想冒风险。语文老师也不鼓励你质疑材料观点。
参考答案给出的立意,私以为最大的问题,是只有认同,没有质疑。
质疑不等于反对!
质疑不等于反对!
质疑不等于反对!
你想想辩论赛,正反双方的观点看似相反,为何都能自圆其说?——秘密就在于,双方的命题并不真的矛盾,而是通过“自我定义关键概念”的方式自圆其说。举个简单的例子,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关键在于你对“性”、“善”和“恶”下的定义!双方的定义是不同的!
这里的参考立意只有“认同”,假如我们质疑材料的观点,还可以怎样立意呢?
央草补充立意:
背临不是创造的必经之路。
简析: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是无条件成立的。所谓质疑,不过是给观点加上前提条件而已。我不否认,从背临走向创造的可行性,但这种可行性是有条件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的创造力的来源至少还有一个,就是对人的天性和个性的保护,而不是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优于成人,大家意识到,我们本来是有创造力的,是被后天的教育扼杀了。
我之所以提出这一立意,还在于新课程新高考的理念。新课程和高考新在哪里?我们的学习方向是什么?——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大工业时代,我们需要的是能服从和执行指令的人,统一行动的规则很重要,学校要提供服从型劳动者。新时代,那种机械重复的劳动,那种听从指令的劳动,已经被机器取代,学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要尊重人的个性。——当我们的作文不再有个性,还符合新课程新高考理念吗?
2、参考例文的问题
《循临书三境,得大美人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对临、背临和意临”看做一个整体,割裂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文中是依次阐述三者的概念,而不是从三者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概括例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对临启示我们要找对临的目标;
背临启示我们要勤奋;
意临启示我们要创新。
材料的启示在于书法学习的这一“整个过程”对我们的启示,而不是“对临的启示+背临的启示+意临的启示”,要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央草的理解是:我们做人做事要像书法学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那样,从对临到背临再到意临,一步一个脚印,到达最高境界。
 
三、避免作文“千篇一律”的写法示例
字如其人,文也如其人呀!
我们说,作文即做人。人是有个性的。怎样把自己的个性融入作文中呢?我的答案是:把作文话题落实到现实生活和具体场景中
现实生活场景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个性就体现在你的生活与他人不同。把作文话题跟你的生活结合起来,作文才会有个性。
下文是央草给你的示例:

《苹果怎么画?》
   吴玉英
对临和背临是书画的必经之路吗?意临一定要以对临和背临为基础吗?
有人比较了中美教师教学生画苹果的不同:中国教师先在黑板上示范,有步骤有章法地让学生看,如何画出一个像模像样的苹果;美国教师不会画给学生看,他直接搬进来一筐苹果,每个学生发一个,然后让学生自己照着苹果画。结果你已经猜到了,中国学生的作业质量比较高,完成度比较高,画出来的苹果基本都有模有样;而美国学生的作业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画出来的,根本不像苹果。
苹果究竟应该怎样画?要不要从临摹开始?美国教师为啥不教学生临摹?或者说,这个故事为啥这样编?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结尾:不教临摹的美国人,培养了更多的创造型人才;教临摹的中国人,在“原创”问题上有着难以言说的隐痛。
知道了这个故事之后,你认为苹果究竟应该怎样画?是继续教学生从对临开始打基础,还是学习美国人的做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呢?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里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研究现状,要研究历史。意思是说,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历史经验中学习对当前社会有用的东西。
要不要从对临开始,再到背临,再到意临式的自由和创造的境界,同样要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结合历史和现实,给出我们的答案。
首先,不教临摹让学生自由探索的教学方法,是从哪里来的?美国人一直如此吗?美国人并不是一直如此,也不是所有美国教师都这样教学生绘画。故事不是呈现事实,而是表达一种观点:孩子的个性需要从小保护,才有可能成长为创造型人才。信息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这是现实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其次,教学生从临摹开始的画苹果的方法,今天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中国教师错了吗?中国教师没错——中国教师既是在教学生绘画,也是在教学生做人:从遵守规则开始。中国的教育教学理念中,是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的,是把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放在首位的。苹果的临摹法则,要首先牢记在心,你的自由和创造,要建立在背熟法则的基础之上。不管你如何“意临”,如何加进自己的创造和发挥,都不能离开基本的法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古人学习书法从对临开始,也暗含着同样的逻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需要把规则熟记于心,达到能“背临”的地步,然后,才能意临,才谈得上做自己。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年轻的时候学什么?学做人的规矩。当所有的规矩化为内在的人格,人才能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弘一法师临终前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假如你看过他的这四个字,你会非常震惊:这就是大师的字?!假如你不知道他年轻时的书法(题图),不知道他出家后的书法,确实很难理解“悲欣交集”四个字中体现的自由境界——出神入化的“意临”是以经年累月的“对临”“背临”为前提的。
人们说,字如其人。这既是说字本身蕴含了人格特征,也是说做人和写字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从小进入学堂,像对临书法那样,学习各种规则,做人的,做事的。长大后进入社会,像背临书法那样,运用这些规则去工作和生活,听从指挥,按章办事。等到你成长为行业领袖,原有的准绳成了束缚行业发展的教条,你不再满足于踩着前人的脚印走路,你要开辟自己的道路,你来到了新天地,获得了大展身手的自由。你大展身手的时候,你身上原有的那些准绳消失了吗?没有,你是带着准绳去开辟新天地的。
画苹果的故事极具迷惑性:它简单粗暴地主张照搬西方的做法,以为只要简单改变教法,就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殊不知,水土不同,是不能简单移植的。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的基本形态是不同的,《乡土中国》通过调查研究,已经告诉了我们。虽然一百年过去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盘并没有变,我们要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这路究竟怎样走,古人的书法学习之路和美国人教画苹果之路,都是我们借鉴的对象。
画苹果也许可以不从临摹开始,对临和背临,也许不是所有书画的必经之路,但一定是我们做人的必经之路。
 
【说明】
人不知己过。我自以为是符合作文要求的,也许仅仅是没有看到自己的错误。
我所提倡的把作文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场景中,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找到一个问题,一个来自现实生活的问题。
在这里,我给自己找的问题是:两种画苹果的方法,哪个对?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找到这样的问题:
《要不要背素材和范文?》(根据需要)
《答题模板要得不?》(既要又不要)
《杨振宁“背临”了谁?》(创造是想法的连接,对临巨人,背临大家,博采众长深入钻研才有奇思妙想)
《从齐天大圣到孙悟空,说明了什么?》(对临背临很重要)
《赵括为什么不会“意临”?》(说明背临不是意临的充分条件。)
……
道理还是那个道理,只是我们把道理落实到具体问题了,落实到具体场景了。有了这种具体场景和具体问题,雷同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附】
美国国父富兰克林练习写作的例子。
富兰克林学习写作的方法很有意思,他从杂志、报纸上选文章,选那些觉得很好的文章认真读。他读的时候时不时抄下一段话,写在一张纸上;再往下读的时候,他又在另外一张纸上抄下一段话。读完以后,把文章放在一边,把这些纸打散,然后过几天以后,他让自己把这些话按顺序排列下来,这样他就能知道这篇文章的结构,然后Rewrite(重写)这篇文章,或者叫用笔来复述这篇文章。
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发现虽然他自己好像读懂了这篇文章,而且觉得很欣赏,但是落到纸上的时候,能写下来的很少,一篇很长的文章他只能写下一小段,这时候他会有一种挫败感。
但不止步于这种挫败感,他接下来又重新读那篇文章,读完以后,他再一次地重写,然后把自己重写的文字跟原文对照,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更没有真正领略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一篇文章他要反复重写四五次以后,才逐渐接近原文。
富兰克林学习写作的过程像不像书法临摹?

四、类似作文题目比较

课后思考题阅读下面两道作文题,比较它们和月考作文题在审题立意上的异同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画匠、画家、大师”是人们对绘画艺术工作者的三种身份认同。

画匠以绘画为谋生手段,他们熟练掌握了绘画技法,摹仿别人作品,重复他人的技法,未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画家全面地掌握绘画技术,在其艺术表现中有着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大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独立的艺术理论与艺术体系,他们的作品往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到:“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懂得羞愧,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到达写诗透彻的境界,则纵横诗境,信手拈来。

严羽的诗论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