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思拜:伦敦邦瀚斯秋拍重要拍品先览

 睫毛上的风尘 2022-10-19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图片



106 

唐 三彩骆驼俑(30-40万)

高84.5厘米

牛津热释光检测结果(1995年6月15日,编号766h49)显示年代与本拍品年代一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05

唐 三彩蓝釉天王像(12-15万)

高76厘米

来源:

纽约佳士得,1991年11月27日,拍品编号291

美国私人收藏

纽约佳士得,2014年9月19日,拍品编号724

牛津热释光检测结果(编号566t37)显示年代与本拍品年代一致。

图片

图片

110

明宣德 蓝地白花牡丹花果纹大盘 (70-100万)

直径38.7厘米「大明宣德年制」款

来源:

Guy Etienne de Villelume 男爵 (1908-1991),法国拉格尔格堡

J.-P. Chapelle, P. Perrin, D. Fromantin, 凡尔赛,1978年2月12日,编号76

法国私人珍藏

图片

图片

本盘体量恢宏,造型优雅,盘身浅弧,矮足内敛,除外底未施釉而露火石红色外,内外均覆祭蓝釉,上罩透明釉,留白划花为饰。盘心为一株盛放牡丹,内壁四周环以六组折枝瑞果纹,分别为:石榴、枇杷、樱桃、柿子、桃及荔枝。外壁则以缠枝菊花为饰。圈足上绕两道留白弦纹。口沿外留一长方形白地,其上以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一行六字楷书款。

图片

蓝地白花之工艺难度颇大。该类陶瓷于元末已有试制,唯蓝白接合处并未能如明宣德年间般清晰分明。就其具体制作过程,学界主要有两说。一说为先覆蓝釉,待干燥后剔出纹饰,全器罩透明釉后再入窑烧制,详见《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台北,1998年,页257。另一说则认为留白纹饰是先在素胎上刻划而成,在其上罩透明釉,再覆蓝釉于纹饰以外之器表处。由于该类器皿体量较大,其外底通常并不施釉以便支撑烧制。此种情形下,青花六字款则常施于口沿之下的留白处。总体而言,宣德一朝的蓝地白花器比有元一代愈加精美,器表更加平整光滑,蓝白之间接合紧密而界线清晰。

图片

宣德时期,需求甚高的钴蓝料仍须从中亚进口,因此如本拍品之蓝地白花器及单色蓝釉器均仅限于小规模生产,造价亦极其高昂。故宫所藏之1570余件宣德朝陶瓷中,祭蓝釉及蓝地白花器亦各只有7件。因钴料珍贵,加之工艺复杂,蓝地白花器的生产对御窑厂来说也非易事。除了偶尔的试烧,该类器皿在宣德一朝后几近绝迹,直至清代雍正年间才吿复兴。

图片

本拍品存世极为珍罕,遍考公私收藏,与其器形及纹饰相类的同时期宣德款蓝地白花大盘据载仅有三例。其一即为与本盘成对者,为藏家于1988年9月6日从Villelume 男爵处直接购得,并于2017年3月15日为纽约苏富比售出,拍品编号6(下图左)。另一例为故宫所藏,收录于《明代宣德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传世瓷器对比》,2015年,图版89(下图中)。第三例为日本安宅氏旧藏(Ataka collection),现藏于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参见《世界陶磁全集》,东京,1976年,卷14,图版30(下图右)。

图片

可与本拍品比对之宣德朝署款色地花器据录仅有数例。其中一例亦以花果纹为饰,署宣德六字款,现藏于台北故宫,图像编号no.K1B010031N000000000PAE。另三件则出土于景德镇御窑厂,分别为白地铁红彩一例、黄地青花一例、青花一例,见《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台北,1998年,器物编号85-1至85-3(下图)。

图片

图片

☆ 明宣德 蓝地白花牡丹花果纹大盘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 明宣德 蓝地白花牡丹花果纹大盘

与本次拍品原为一对

纽约苏富比2017年3月15日释出

124

清乾隆 鎏金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宝盒(15-20万)

直径21.5厘米

来源:

Michael Oppenheimer 爵士(三代从男爵,1924-2020年)与Helen Oppenheimer爵士夫人(1926-2022年)旧藏,并由后人保存迄今

图片

该宝盒呈扁圆状,宽底足。全器覆松绿珐琅锦地,其上以掐丝技法形成繁复装饰。盖面以双圈为框,内填唐草纹,框内下方为一大海棠式聚宝盆,内盛宝珠、盘长等各式珍宝,映出七彩光芒。聚宝盆正上方书一楷体大字「春」,春字中央另有一圆框,圆内绘寿老仙鹿青松。春字两侧云龙飞舞。盒身与盒盖外侧各施四开光,内为各式人物山水。开光之间以八宝为饰。盒身及盒盖口沿环以三角纹及缠枝灵芝纹。盒底施冰梅纹。

图片

本拍品为Michael Oppenheimer爵士及其夫人旧藏。Michael Oppenheimer爵士之外祖父母为白金汉郡兰利庄园(Langley Park)的Robert Grenville Harvey爵士 (二代从男爵,1856-1931)及其夫人Lady Emily Blanche Harvey (1872-1935)。Oppenheimer家族之中国艺术藏品因此至少可追溯至1788至1945年Harvey爵士在兰利庄园的收藏。一张于1945年前摄于兰利庄园的照片中就有本场拍卖中编号122的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西番莲纹象耳三足熏炉之身影。

图片

Michael Oppenheimer爵士的父系家族则是著名的南非矿业世家。其所袭爵位即为1921年为表彰Bernard Oppenheimer(曾任南非钻石企业主席)在一战后设立雇佣退役军人的钻石工场而设。Oppenheimer家族的钻石业务也与业界翘楚De Beers有长达数十年的合作关系。爵士夫人Lady Oppenheimer DD (1926-2022)则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哲学神学家,专研个人关系中的伦理学。

图片

该宝盒上的八幅如意形开光内均以一主一仆构图之人物山水图为饰,内容为中国历史上著名文人、诗人或书法家之轶事典故。满清治下,这种以汉族士人为主题的纹饰,体现了满族帝皇,尤其是乾隆皇帝本人营造文人帝皇及华夏文化承继者形象的雄心,尤有深意,已超越单纯的“装饰”。本拍品盒盖开光中之所表现之人物故事分别为:

1. 林逋观鹤。该图中立于柳下鹤前的士人形象应为林逋(967-1028 AD)。林氏又名和靖,为北宋年间著名诗人、书法家及学者。其终生不仕不娶,隐居西湖湖畔,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图片
2. 羲之爱鹅。本图中竹下人应为人称“书圣”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相传王氏爱鹅,尝以《道德经》书法换鹅。亦有说其凭观察鹅颈俯仰伸曲,悟书法运笔神髓,融书法之道于自然。此处所表现仆从向其献鹅之场景正是呼应此说。
图片
3. 渊明爱菊。此图中表现之拄杖赏花者或为东晋至南朝宋时期之士大夫与诗人陶渊明(365-427)。陶氏曾数度短暂出仕,然始终不堪仕宦生活,决意归隐,躬耕维生。其诗作屡以菊花为题,自况其高洁的人格。“渊明爱菊”遂成后世著名画题。
图片
4. 倪瓒洗桐。作为元四家之一,倪瓒(1301-1374 AD)之好洁成癖亦广为人知,有“庭前有树,旦夕汲水揩洗,竟至槁死”之说。本幅所绘即此“洗桐”典故。
图片
该盒盒身四开光内画图则可释读如下:

5.  米芾拜石。该图中之拜石者应为宋代画家、诗人及书法家米芾(1051-1107 AD)。据说米芾爱石成痴,甚至被时人称为「米颠」。宋史中亦有载:“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或即为该图所现情境。
图片
6. 默林觅句。本幅之中描绘一拄杖老者与仆从游于默林中,或是呼应清代画梅大家金农(1687-1763 AD)之《默林觅句图》,其中老者即为金农。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梅花凌寒怒放,其玉骨冰心向为坚毅纯洁品格之象征。
图片
7. 李白醉酒。本图中所表现之捧杯者或为唐代诗仙李白(701-762 AD)。其对面为一仆从,正向其捧呈如意一柄。此画面表现的或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所描述的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洒脱气慨。
图片
8. 嵇康抚琴。本幅中抚琴者或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及音乐家嵇康(223-262 AD)。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尤以琴艺闻名。其临刑前所弹《广陵散》一曲已成绝响。
图片
本拍品可能曾是一套八或九件之组盒中的一件。除本拍品外,如今可能同属于该套组盒的清乾隆鎏金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宝盒据载只有四件存世,包括2007年10月9日于香港苏富比售出的两件,拍品编号1323;1961年2月21日为伦敦苏富比所售的T. B. Kitson旧藏一件,拍品编号263,该例现藏洛杉矶郡立美术馆(藏品号M.73.74a-b);最后一例原为Pierre Mercier珍藏,收录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编,《错金镂彩——法国Pierre Mercier暨海外珍藏元明清掐丝珐琅器特展》,编号52,后于2013年12月5日为保利售出,拍品编号7169,可资比较。

129

清乾隆 金嵌宝七珍「主藏臣寳」像(8-12万)

高13厘米 重560克

来源:

Michael Oppenheimer 爵士(三代从男爵,1924-2020年)与Helen Oppenheimer爵士夫人(1926-2022年)旧藏,并由后人保存迄今

图片

本像制作精巧,所刻画之主藏臣宝面容庄严,发丝严谨,结髻于顶上。帔肩飘逸,身着宽袍,胸前系双结,袍襬处以累丝工艺施作精美花卉纹、如意云纹,并嵌以碧玺、珍珠及绿松石为饰。右手轻抬胸前,似有持物,左手自然垂于膝上。附描金鞔皮盒。

图片

该像为用于供养的“七政宝”或“七珍”之一。清宫旧藏一套18世纪檀木座金嵌珠七珍中的“主藏臣宝”像与其相类,参见E.Rawski及J.Rawson著, China: 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伦敦,2005年,页140。全套“七政宝”包括轮宝、绀马宝、白象宝、将军宝、主藏臣宝、神珠宝与玉女宝。本拍品即为其中之主藏臣宝。另有一套五件清雍正金累丝八吉祥供具,收录于《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台北,2009年,页143,其工艺装饰亦可资比对。

图片

清档显示,清廷对宗教活动及事务之投入颇大,光是康雍乾三朝新建了十数座藏传佛教佛寺及孔教场所,清档中亦不乏清皇室扶持其他各式宗教活动的记载。经检测,本拍品为纯度极高之黄金制成,因其高超铸工及精美金累丝嵌宝工艺而更显珍罕,当为宫廷所用。

图片

102

元/明 铜错金银牺尊(3-5万)

长17厘米

来源:

Mark Dineley(1901-1975年)旧藏

Peter Dineley(1938-2018年)旧藏,并由后人保存迄今

图片

Mark Dineley及其子Peter Cleverly Dineley涉猎广泛,尤好收藏古代武器盔甲及中国、西藏、尼泊尔艺术。其藏品一直展示在家族大宅Aubrey House中。该座18世纪大宅座落于伦敦荷兰公园,为Mark与Peter之祖辈William Cleverly Alexander(1840-1916)于1873年购入,自此便成为Dineley家族宅邸。身为银行家的Alexander同时也是一位眼光锐利的鉴藏家,亦是艺术家James Mcneil Whistler赞助者之一。其所藏中国陶瓷、玉器及日本艺术颇有盛名,其中相当一部分如今已入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包括著名的北宋汝州张公巷窑瓷碗。因其来处,该碗亦被世人昵称为“亚历山大碗”。Alexander是伯灵顿艺术俱乐部在1895年、1896年及1910年所办艺术展的主要展品出借方之一。他的藏品还曾现身于曼彻斯特美术馆于1913年举办的Exhibition of Chinese Applied Art(中国应用艺术展),以及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多项展览。1931年5月,他的中国陶瓷收藏(355件/套)在为期两天的拍卖中大部分为戴维德爵士购入,后入藏大英博物馆。

图片

117

宋至明 铜错金银牺尊(3-5万)

长18.5厘米

来源:

Michael Oppenheimer 爵士(三代从男爵,1924-2020年)与Helen Oppenheimer爵士夫人(1926-2022年)旧藏,并由后人保存迄今

图片

牺尊之名可见于北宋时期成书的《博古图》及18世纪的《西清古鉴》。“牺”顾名思义为“牺牲”之意,指用于祭祀之动物如牛等。此牺尊造型壮实,四足着地,昂首仰望,耳带穿孔,尾下垂。周身以错金银几何纹为饰。面部特征以浅浮雕勾勒,颈饰项圈。器身中空,背部有盖。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一例元代错金银牺尊,藏品编号273:1919。另一明代相似之例则藏于巴黎赛努斯基博物馆,藏品号M.C.583,可资比较。

图片

121

十七/十八世纪 铜错金银牺尊(3-5万)

长35.5厘米

来源:

Michael Oppenheimer 爵士(三代从男爵,1924-2020年)与Helen Oppenheimer爵士夫人(1926-2022年)旧藏,并由后人保存迄今

图片

该尊以动物为造型,双耳高挺,眉如焰火,鎏金点睛,昂首直立,四足着地,尾下垂,背承方瓶。器表以金银镶嵌成叶纹、几何纹及卷纹为饰。学界对该尊所刻画之动物为何仍未有定论,约有“神兽”、“犀牛”及“貘”几说。后者似乎最为贴切。尽管貘如今在中国境内已吿灭绝,但它的确是自20万年前就存活于此的原生物种。

图片

北宋徽宗时期,对古代青铜礼器的兴趣逐渐复兴,该类复古铜器亦随之出现。徽宗本人即爱好古物,且主持编纂收录宋皇室所藏吉金的《宣和博古图录》,其中就包括一例貘形牺尊。该类以动物为造型错金银为饰之器皿续流行于元明清时期。收录清室所藏商周彝器及其他古物的《西清古鉴》中亦有一例,可资比较。

120

清康熙 鎏金铜胎掐丝珐琅胡人烛台一对(5-7万)

高30厘米

来源:

Michael Oppenheimer 爵士(三代从男爵,1924-2020年)与Helen Oppenheimer爵士夫人(1926-2022年)旧藏,并由后人保存迄今

图片

122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西番莲纹象耳三足熏炉(3-5万)

高42.0厘米

来源:

英格兰白金汉郡兰利庄园Robert Grenville Harvey二代从男爵(1856-1931)与Emily Blanche Harvey爵士夫人(1872-1935)伉俪旧藏,并由后人保存迄今

图片

127

十八世纪 铜胎掐丝珐琅「牧童水牛」盖炉(2-3万)

高40.5厘米

来源:

Michael Oppenheimer 爵士(三代从男爵,1924-2020年)与Helen Oppenheimer爵士夫人(1926-2022年)旧藏,并由后人保存迄今

图片

136

十八世纪晚期 御用剔红边框镶黑漆描金风景纹屏(12-18万)

96 x 88 厘米

来源:

于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购自荷兰斯海尔托亨博思古董商Vanderven Oriental Art

图片

本拍品以黑漆为地,上绘描金山水,部分楼阁屋顶更为“截金”工艺所制。亭台楼阁掩映于山树之间,右方一道飞瀑倾注入湍急河流。河岸嶙峋怪石以高莳绘制成。全屏以剔红漆卷莲纹为框,附金属挂钩。

图片

本拍品中之黑漆屏板可能是在日本所制,其中以高莳绘工艺所制之嶙峋岸石在日本漆器上广泛可见,而屏上之山水亦似源自日式构图。然而,本拍品之剔红漆框则明显为中国所制。尽管18世纪时清政府与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缺乏官方来往,中日贸易却通过在长崎的中国商人或欧洲买办得以持续。据18世纪的官方档案显示,苏州织造官李煦就曾于1693年向朝廷进贡了十件日本漆器。通过如此路径,日本漆器得以进入清宫,并为皇室所喜爱。

图片

189

十八/十九世纪 紫檀边框点翠山水图挂屏(3-4万)

89.5 x 71.5 厘米

来源:欧洲私人收藏

图片

116 

十五世纪 铜胎掐丝珐琅西番莲纹三足香炉(6-8万)

高21.5厘米

£60,000 - £80,000

图片

图片

115 

清中期 黄花梨三层透雕夔龙纹围子栏杆带抽屉大架格(5-8万)

188 x 79.5 x41厘米

图片

图片

114

清十八世纪 黄花梨鹰架(4-6万)

114 x 110 x 43厘米

图片

161

十八世纪 御制紫檀雕云龙纹炕柜(4-6万)

60.5 x 3517厘米

来源:英国私人收藏,并由后人保存迄今

图片

142 

明 铜鎏金阿难尊者立像(15-20万)

高68.5厘米

来源:伦敦古董商Spink & Son Ltd.

英国私人收藏,于1979年8月20日购自上者

图片

144

鎏金铜天王像(1-1.5万)

高63厘米

来源:欧洲私人收藏

图片

175 

十八世纪 铜鎏金六臂大黑天像(1.5-2万)

高19.5厘米

图片

154 

清乾隆 青花云龙纹执壶 配镶十九世纪波斯壶柄及盖(3-5万)

高36.9厘米

来源:伦敦佳士得,2005年7月12日,拍品编号169

图片

图片

145

明万历 青花百鹿纹大罐(4-6万)

高55厘米

图片

图片

166

清乾隆 粉青釉铺首罐(4-6万)

高16.5厘米「大清乾隆年制」款

来源:

Doris Herschorn夫人(逝于1975年)旧藏,并由其子Hugh Sassoon保存

伦敦佳士得,2021年6月8日,拍品编号293

图片

170 

清嘉庆 粉彩道教人物图屏六件(6-8K)

大者62 x 24 厘米

来源:

George Kidston勋爵旧藏,曾于1919年至1920年任英国外交部东方事务部主管;并由后人Patricia A. Kidston夫人(1927-2021)保存

图片

图片

图片

190 

清中期 石湾窑猫形灯罩(6-8K)

长18.5厘米

图片

101

东周 蟠虺纹匏壶(4-6万)

高33厘米

来源:

Mark Dineley(1901-1975年)旧藏

Peter Dineley(1938-2018年)旧藏,并由后人保存迄今

图片

162

十八世纪 白玉石榴及佛手式盖盒一组两件(1.5-2万)

大者宽7.5厘米

来源:

纽约苏富比,2007年9月18日,拍品编号187

英国私人收藏

图片

图片

165

清乾隆 青玉菊石图御题诗文抱月小瓶(2.5-3K)

高14厘米

来源:英国私人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