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博物馆之旅|贡院钟鼓响 科举千年传(马秦)

 相逢就是缘 2022-10-19 发布于安徽

地方平台发布内容
安庆学习平台
2022-10-18
订阅
作者:马秦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这些诗句,让我感受到古代学子因金榜题名而欢呼雀跃,又或因名落孙山而涕泗纵横。科举制度延续千年,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还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为了加深自己对科举制的认识,我来到了位于秦淮河畔,江苏省南京市夫子庙旁的中国科举博物馆。

浮雕墙

穿过熙攘的人群,来到闹市中唯一的宁静之地,站在江南贡院的牌匾下,前方就是中国科举博物馆。一座巨大的方形水池宛若考生们洗笔砚的墨池,古朴的明远楼倒映其中,而博物馆就藏匿在墨池之下。想要进入这个历史宝匣,要先走过全长130米的下坡道,象征着科举制度延续1300多年,左右两侧的墙壁各是用青瓦和竹简堆叠而成,瓦片层层叠起似鱼鳞,寓意鱼跃龙门;竹筒墙从地下延伸至地上,寓意学海无涯。

走过曲折狭长的小道,进入博物馆的负四层,从底层开始参观,然后一层一层向上,象征科举从童试到乡试最后到殿试。大厅阶梯旁有一整面的浮雕文字墙,镶嵌着铅字版的《四书》《五经》,并用经书文字勾勒出学子赴考的场景。

穿过魁星堂,进入第一展区,这场文化之旅才正式开始。第一展区为国求贤区,选取历史上对科举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帝王,加入武举的内容,还有小讲解员伴你左右,更全面地阐述了科举的兴衰历程。

顺着扶梯来到第二展区,该展区介绍了科举考试的三个环节: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是第一级考试,考生进入考场前须得脱去衣衫鞋袜,打开随身包裹,以便让官兵检查,该内容博物馆以视频的形式向游客完整呈现。第二级考试会试在京师举行,被录取者称为贡士,并有资格参加殿试,这一环节博物馆不仅通过展示文物,还运用了大量新型多媒体技术,通过投影,答题互动等装置,让游客身临其境般感受学子的答题过程。最高一级的殿试在皇宫内举行,由皇上或当朝大臣亲自监考,读书人一旦考中进士,即称为“鱼跃龙门”,从此踏上为官之路,大厅内两排四列的雕像们神态各不相同,有的愁眉不展,有的奋笔疾书,完美还原了古代学子殿试时的情景,让参观变得更富有趣味。

光绪二十年皇榜

再往上走就到了金榜题名展区,展区内最显眼的莫过于光绪二十年的皇榜,榜上不仅注明了考生的姓名、名次还标注了其家乡。而该年的状元,就是之后赫赫有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最后是科举名人展区,一面巨大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历代科举名人的头像和故事,这些名人故事不仅激励着后世无数文人志士,还在中国史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地底的历史宝匣出来,我来到了地上的贡院遗址展区。直接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明远楼,与远看时的古朴典雅完全不同,站在楼底时更多地感受到它的庄严肃穆。明远楼两侧是206间考棚遗址,而这仅仅是江南贡院鼎盛时期考棚数量的百分之一。当贡院钟鼓楼响起钟鼓声,考生们与外界断绝联系,只能在狭小的号舍里完成数日的考试,监考官站在明远楼上,锐利的目光扫过考场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史书记载的科举考试壮观场面。

当我再次站在江南贡院的牌匾下,这次文化之旅已经落下帷幕。科举的利弊,从来都是众说纷纭,但它也确实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当今社会如水车般日夜不停地更迭,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科举制,去审视当前的制度。科举虽已废止,影响仍存世间。希望这座建于江南贡院遗址之上的科举博物馆,能更深入挖掘出科举文化中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的人文内涵,激发游客对于了解科举,传播科举的热情。

(作者:安庆师范大学2022届数学系一班 马秦)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2022届数学系一班
责任编辑:柯丽婷 陈军 高静 宋雁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