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舆服一 ~ 舆服六

 新用户4541Ay47 2022-10-19 发布于上海

舆服一

大驾五副辂

【宋会要】

五副辂制如正辂,并驾六马,驾士四十人。神宗熙宁七年八月十二日,太常寺言:「大驾卤簿五辂之副,谨按《周礼 车仆》:『凡师,共革车,各以其萃。』释者谓萃各从其元,则诸辂之副宜次正辂。又羊车本前代宫中所乘,五牛旗盖古之五时副车也,以木牛载旗,用人舆之,失其本制,二者宜省去。」并从之。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仪)[议]礼局上皇帝车辂之制,制五辂。凡玉辂用金涂银装,象辂、革辂、木辂及五副辂并金涂铜装。详辂。

卤簿法驾中有指南车。

卤簿法驾中有记里鼓车。

卤簿法驾中有白鹭车。

鼓吹车。制见前白鹭车下。

卤簿法驾中有鸾旗车,赤质曲壁,一辕上载赤旗,绣鸾鸟。驾四马,驾士十八人,服绣瑞鸾。

卤簿法驾中有辟恶车。

卤簿法驾中有耕根车,耕籍则以载耒耜。《玉海》:端拱元年耕籍,有司议乘玉辂,以耕〔根〕车载耒耜先驰。又请载于象辂,以重其事。明道三年,制如玉辂而无饰,驾士服绣凤衔嘉禾。绍兴十五年,诏来春亲耕。闰十一月二十三日,礼官言:「端拱亲耕,以耕根车载耒耜,耕籍使不乘车。」从之。侍中奉耒耜载于耕根车,耕籍使乘骑从行于仗内。

卤簿法驾中有进贤车,即古安车也。太祖干德元年八

月改今名。制并详见安车下。

卤簿法驾中有四望车。

卤簿法驾中有明远车,即古四望车也。干德元年八月改今名。制并详四望车下。

汉制:黄钺车(从)[乘]舆建之,在大驾后此与后条天头原批:「二条互移。」。

卤簿法驾中有黄钺车,赤质曲壁,中设金钺,锦囊绸杠。左武卫队正一人,在车中执钺。驾两马,驾士十五人,服绣对鹅。

卤簿法驾中有崇德车,本秦辟恶车也。太祖干德元年八月改。并详见前辟〔恶〕车下。

卤簿(中)[法]驾中有皮轩车。

卤簿法驾中有豹尾车。古者军正建豹尾正:原作「政」,据《宋史》卷一四九《舆服一》改。,汉制:最后车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即同禁中。唐贞观后始驾此车于卤簿内,制同黄钺车,上载朱漆竿,首缀豹尾,右武卫队正一人执之。驾两马,驾士十五人,服绣元豹。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一 皇后车辇

皇后车辇

【宋会要】

皇后车辇,唐制六等:一曰重翟,二曰厌翟,三曰翟车,四曰安车,五曰四望车,六曰金根车。国朝卤簿唯用厌翟车,其制箱上有平盘,四角曲栏,两辟纱窗,龟文,金凤翅。前有虚樻,香垆、香宝。绯绣幰衣、络带、明帘明:《宋史》卷一五○《舆服二》作「门」。。三辕凤首,画梯,推竿,行马,绯缯裹索。驾六马,金铜面,缨辔,铃襻,(裶)[绯]屉。驾士三十人,武弁,绯绣衫。常出止用正副金涂银装白藤舆各一正:原脱,据《宋史》卷一五○《舆服二》补。,上覆木榈屋,饰以凤。辇官服同乘舆平头辇之制。咸平中万安太后舆上设行龙六,制饰率有加焉。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议礼局上皇后车舆之制:重翟车,青质,金饰诸末,间以五采。轮金根朱牙。其箱饰以重翟羽羽:原作「车」,据《宋史》卷一五○《舆服二》改。,四面施云凤、孔雀,刻镂龟文。顶轮上施金立凤顶:原作「丁」,据《宋史》卷一五○《舆服二》改。,耀叶。青罗幰衣一,紫罗画云龙络带二,青丝络网二,紫罗画帷一,青罗画云凤夹幔二凤:《宋史》卷一五○《舆服二》作「龙」。。车内设红褥及座,横辕上施立凤八。香樻设香垆、香宝,香 全饰以螭首。前后施帘,长辕三,饰以凤头,青缯(里)[裹](素)[索]。驾青马六,马有铜面,插翟羽,鞶缨,攀胸铃拂,青屉,青包尾。若受册、谒景灵宫,则乘之。

厌翟车,赤质,其籍饰以次翟羽;紫幰衣,红丝络网,红罗画络带,夹幔锦帷,余如重翟车。驾赤骝四。若亲蚕则乘之。

翟车,黄质,其车侧饰以翟羽;黄幰衣,黄丝络网,锦帷络带,余如重翟车。驾黄骝四。

安车,赤质,

金饰,间以五采,刻镂龟文;紫幰衣,锦帷络带,红丝络网,前后施帘;车内设褥及座,长辕三,饰以凤头,驾赤骝四。凡驾马鞶缨之饰饰:原作「质」,据《宋史》卷一五○《舆服二》改。,并从车质。

四望车,朱质,青幰衣,余同安车。驾牛三。

金根车,朱质,紫幰衣,余同安车。驾牛三。自重翟车以下,备卤簿则皆以次陈设。藤舆,金涂银装,上覆梭榈屋,龙饰,常行之仪则用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一 皇太子车辂

皇太子车辂

【宋会要】

皇太子车辂。至道初,真宗为皇太子,谒太庙,乘金辂;常朝则乘马。天禧中,仁宗为皇太子,亦同此制。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议礼局上皇太子车辂之制:金辂,赤质,金饰诸末。重较,箱画 文鸟兽;黄屋,伏鹿轼,龙辀,金凤一在轼前。设鄣尘。朱盖黄里。轮画朱牙。左建旗,九旒,右载闟戟。旗首金龙头,衔结绶及铃绥。八鸾在衡,二铃在轼。驾亦骝四,金方釳,插翟尾,镂锡,鞶缨九就。从祀、谒太庙、纳妃则供之。轺车,金饰诸末,紫油通幰,紫油纁朱里,驾马一。四望车,金饰诸末,青油通幰,青油纁朱里,朱丝络网,驾马一。轺车、四望车以次列于卤簿仗内。又详见公侯大夫车例内。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一 皇太子辂

皇太子辂

【宋会要】

孝宗干道元年八月十四日,礼部太常寺言:「讨论到立皇太子典礼,依礼例,皇太子受册,朝谒景灵宫,次朝谒太庙、别庙(太庙)合乘金辂,设仗。」诏从之。已而皇太子惇奏:「窃惟五辂之制,盖备天子法驾,虽至道、天禧中皇太子尝有乘辂谒庙故事,然施之臣子,终不遑安,乞免乘金辂、设仗,庶几少安分义。」从之。

七年二月十一日,礼部太常寺言:「皇太子受册毕,朝谒景灵宫,次朝谒太庙、别庙,宫僚导从如仪。其谒太庙,系合乘金辂、设仗。」诏依。皇太子惇奏:「准已降指挥,依讨论,令臣将来朝谒太庙乘金辂、设仗。窃惟载辂以出,天子盛容,仪物昭陈,等威斯在。今陛下以臣初升储贰,特示恩优,虽典故之有稽,在观瞻而可惧。冒昧以受,非分所安。伏望眷慈,听其控免。」诏从之。

九年七月二十三日,诏:「将来大礼,依《五礼新仪》,皇太子从祀,合乘金辂。」令有司排办施行。」二十八日,皇太子惇奏:「窃惟从祀郊丘,将谨骏奔之礼;许乘金辂,遽颁优异之恩。伏望圣慈,俯从恳免,岂独全臣子之分,且不紊司存之常。」诏依所乞,令学士院降诏。诏曰:「朕绍承圣绪,茂建储闱。守器宗祧,既夙闻于仁孝;贰体宸极,必求称于礼文。矧亲郊将事于紫坛,则从祀当承〔于〕金辂。兹典章之具在,岂恩意之敢踰。卿毓德粹温,挺资庄

重。谓方修于大报,期克谨于骏奔。备陈私意之难安,乃加力请;爰屈彝仪而俯徇,用协雅怀。勉申从欲之恩,益懋好谦之义。所请宜允。」

金辂色以赤,驾六赤马,驾士六十四人,制同玉辂,惟无玉饰。景佑五年,礼制局讨论,重加修饰,旗戟皆金涂,银龙头,制饰并如玉辂,唯无玉饰。轮衣、络带、旗旒、门帘、驾士服、马屉并以绯,轮辕以朱,马以赤。旧仪:祀还不乘金辂,止进大辇。皇帝仪卫此类下各条编序混乱,原批于逐条下标明调整次序。今参照其数码厘定为:首神宗元丰元年十一月条,次二年四月条,五月二日条、十月八日条,次徽宗崇宁二年条,次高宗绍兴九年条,十三年七月条,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月条,十五年七月条,次孝宗隆兴元年条,次干道元年二月十五日(原误「七年二月十五日」)、九月四日、三十日条,三年条,四年五月、十月条,九年元月、十二月十四、十七、二十五日条,次淳熙元年条,十五年条。

【宋会要】

高宗绍兴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言:「今后遇车驾行幸,乞轮本司官二员于驾前禁围内行马,提辖等子祇应,准备听旨宣问。如遇职事相妨,并报所属免。」从之。

十五年十月十七日,诏:「自今后遇后殿坐日并驾出,御马权免入殿,至于殿门外排立;如遇射殿引公事,依旧。」

孝宗隆兴元年正月十五日,有旨:「今后诣德寿宫起居,可于见窠差随(后)从、禁卫班直、亲从内减一千人随行。」

干道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诏:「今后诣德寿宫,其随驾禁卫诸班直、天武亲从及龊巷官兵等合支折食钱,并依前后已得指挥体例,等第支散,特免审奏。」

四年五月十四日,中书门下省奏:「契勘每遇车驾诣德寿宫起居,逐处差拨祇应人,殿前司六百二十九人,皇城在内巡检司三百九十一人,崇政殿四百四十九人,共计一千四百六十九人。每遇四孟,车驾诣景灵宫行礼,逐处差拨祇应人,殿前司八百七十五人,皇城在内巡检司五百二十八人,崇政殿五百二十一人,共计一千九百二十四人。」有旨于左藏南库支绢二千匹,令文思院制造从驾人衣服,发赴所属桩管,遇驾出,关请服着。

十月五日,合门状:「契勘近来每遇驾出,(驾出)路上诸色人公然服便及乘马、坐轿,并无色号人往来喧闹。欲乞今后遇驾出,令临安府差人于驾(上)

上编栏止约,及龊巷军兵依旧例约栏,不得放行。如有不伏止约诸色人,并 轮及马下人,即得收捉,赴临安府依条断遣。有官人止根问姓名,具申朝廷,取旨施行。」有旨依。

九年正月二十五日,有旨令合门自今后每遇驾出,御后殿坐,宰执百官并仪卫等并赴后殿起居,殿上登辇,出后殿门。驾回入祥曦殿门。

神宗元丰元年十一月(一)十三日,详定正旦御殿仪注所言:「正旦朝会,用黄麾仗及以车辂、舆辇充庭,乞先颁降,以本所祇应职掌及诸司〔办〕排仪仗班次等人赴大庆殿,豫审度容布仪仗、辇辂等地,具图以闻。」诏车辂未设,余依所请。

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详定正旦御殿仪注所言:「按周制,天子太常垂旒曳地,诸候入(庙)[朝],亦载龙旗弧韣。故《考工记》曰『弧旌枉矢,以象孤也。』郑氏注:『旌旗之属皆有弧,以张縿之幅。』觐礼天子,祀方明,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旗而立。汉诸侯、 臣朝,十月,设兵张旗职。若旒縿缠竿,则彩章不着。今正旦御殿旗帜不展,恐失礼意。伏请张旗帜,以昭文物。又按《开元礼》及《开宝通礼》,朝日依时刻,将士填街,诸卫勒所部列黄麾、大仗屯门,及陈于殿庭。今元会既设黄麾大仗于庭殿,门外亦陈仪物,而不辟殿门,甚无谓也。臣等谓〔宜〕辟大庆殿门,为得礼意。」从之。

徽宗崇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三省言:「诸殿仪卫无总率之人,虽管军臣僚侍立两朵殿,然亲从、亲事官属、皇城司马军

不隶步军,既非管辖,则或有违犯,难于按举。」诏遇御殿,应左右仪卫人令侍立管军臣僚兼提辖。非御殿,各随所隶。

高宗绍兴九年六月十八日,诏:「今后后殿坐及射殿引呈公事,日景已高,令文思院依旧制制造卫士青凉伞十柄,差仪鸾司指说,札付合门施行。」

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诏:「大朝会于常御殿权设,垂拱殿权免驻辇、设帘,止设椅子,称贺班绝,过大庆殿后幄。」

合门言:「旧例:正朝会,垂拱殿设帘,殿上驻辇,候起居称贺班绝,乘辇,枢密知合门官、枢密都副承旨、诸房副都承旨前导,管军引驾至大庆后幄,皇帝降辇,入次更衣。今来垂拱殿过大庆殿,经由道路与在京不同。」故降是诏。

十二月二十六日,合门言:「正旦朝会大庆殿上寿,皇帝出东合,殿上合鸣鞭。今来殿上以设臣僚坐次,委是窄隘,乞权免鸣鞭。」诏可。

孝宗干道元年九月四日,礼部太常寺状:「已降御笔手诏,皇子立为皇太子。今具合行申请事件。将来大庆殿行册礼,依仪,其日尚辇陈舆辇于龙墀,伞扇于沙墀。其舆辇欲乞依降兴二年发册体例,权不张设。所有伞扇,乞于大庆殿下随宜张设。」有旨依。三十日,兵部言:「已降指挥,皇太子受册毕,十月十八日,紫宸殿特坐,引皇太子称谢,望参官令赴起居,依仪制设仗。本部契勘绍兴十三年六月六日紫宸殿望参,排设黄麾角仗一千五十六人。今欲乞依前项指挥施

行。缘见排办使人到阙朝见黄麾角仗一千五〔十〕六人,欲乞就用排设。」从之。

七年二月十五日,诏:「皇太子受册日,有司备黄麾仗列于大庆殿,并设宫架乐,令兵部及太常寺各行条具,申请施行。」

九年十二月十四日,兵、礼部状:「准都省批下白札子,为大朝会设仗,送逐部同共讨论,申尚书省。一、兵部契勘所承批下前项仪仗一节,本部照得绍兴十四年大朝会已降指挥节文,契勘自来合排设黄麾大仗五千二十七人。缘大庆殿比之在京地步窄狭,权减三分之一,用三千三百五十人随宜摆列外,绍兴十三年已降指挥,视朝于文德殿,排设黄麾半仗二千四百一十五人。所有今来正旦朝贺节次,本部今讨论指定,欲乞依绍兴十三年指挥,用黄麾半仗二千四百一十五人排设。」有旨依。

袍,即御座;皇太子、文武百僚并服常服称贺。所有合设黄麾半仗,乞令兵部排办施行。」有旨依。 十七日,礼部太常寺状:「勘会将来正旦朝贺,今欲比附《政和五礼新仪》月朔视朝仪,皇帝御大庆殿,服

二十五日,兵部状:「左右金吾卫仗、六军仪仗司申:今来正旦朝贺节次,已降指挥依绍兴十三年用黄麾半仗二千四百一十五人。本司勘会昨绍兴十三年已降指挥,视朝合于文德殿排设黄麾半仗二千四百一十五人。本司开具合行事件:一、合用部辖统制将官各二员,请纳仪仗旁头一十人,并执擎仪

仗人兵二千三百六十四人,合于殿前司差拨。一、契勘仪仗并合于殿前随宜排设,所有大旗三十四口,合于殿门外排设,前一日卓立,依例量留人兵三十四人,部辖将官二员,守宿看管。其余仪仗,至日守丽正门入殿排立守:疑误。。一、合差库部金吾司人吏共五人充职掌祇应,所有法服系于祗候库关(谓)[请]。一、应合用仪仗、法服等,系请纳仪仗旁头于祗候库关请。一、执仗人兵、职掌旁头系入殿应奉之人,合用敕入殿门号,具数于皇城司关请。一、应奉依例于前二日报皇城司,前一日关职掌旁头,入殿摽认地分。一、金吾司合差本司官二员充摄上将军。一、金吾司合差引驾排列四色官碧襕共三十人,缘逐司无空闲人共差拨,乞依例于本司闲慢厅分摘那差拨,前来应奉,候毕日依旧发还。」有旨并依。

淳熙元年十一月九日,兵部言:「将来冬至朝贺,其仪乞黄麾角仗一千五十六人排设。」从之。

十五年十月十六日,合门言:「生辰人使到阙见辞日,行门禁卫,诸班直亲从等令殿门外分两壁排立,迎驾起居;朝见日,仪仗排设。」从之。

元丰二年五月二日,详定正旦御殿仪注所言:「正旦御殿,合用黄麾仗。按唐《开元礼》,冬至朝会,及皇太子受册、加元服、册命诸王大臣、朝宴蕃国,皆用黄麾仗。本朝故事:皇帝受 臣上尊号,诸卫各帅其属,勒所部屯门、殿庭列仗卫。今独修正旦仪注,而余皆未及。欲乞冬会等仪注悉加详定。」从之。

十月八日,详定朝会御殿仪注所请制大黄麾一,当元会陈仗卫建于御厢之前,以为表识。其当御厢之后,则建黄麾幡二。上批:「黄麾制度,考详前志,终是可疑,宜且阙之,更俟讨求。」黄麾幡仍旧。详见旗物制度。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一 皇太后仪卫

皇太后仪卫

【宋会要】

仁宗天圣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太常礼院言定皇太后出入护从仪式及诸班直、宽衣天武人数,及随行诸司仪卫体式,诏依。殿前指挥使每班四十四人,如逐日轮番内宿,不及元额人数,即于御龙直并骨朵直长行内权差二十五人,代殿前指挥使应内宿者随从。

七年二月二十五日,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郑守忠等请如殿前都指挥使例,从皇太后驾,从之。

英宗治平元年五月十六日,诏:「皇太后尊居母道,时遘家艰,闵子哀荒,勉同听览。恭惟神德之至静,实厌事机之久烦。万国多虞,则共济天下之务;惟时无事,亦宜飨天下之安。当极尊崇,以称朕意。应合行仪范等事,令中书、门下、枢密院参议以闻。」

十(十)[七]日诏:「皇太后令称圣旨,出入唯不鸣鞭,他仪卫如章献明肃太后故事。」

六月六日,中书、枢密院参详(列)[到]皇太后驾出合设护卫等,御龙直至宽衣、天武人数,并同章献明肃太后故事。其 从物、 底箱差辇官,打椅子、踏床子、伞差御龙官、御燎子,茶床床:疑当作「库」。、御厨、仪鸾司、翰林司、法酒库、内酒坊坊:原作「比白」,据下四年四月七条改。、入内内品、入内院子、尚衣库、合供扇,临时取旨定数。祗候库、内衣物库、新衣库、香药库并入内都知、内侍省都知已下,并随行祇应。内臣二人驾前引喝。诏依。

九月二十七日,入内供奉官吴士安等言:「皇太后未尊无已前此句疑误。,有鞍辔库、奶酪院、翰林院、化城殿,果子库、内东门司并从。又执擎从物、檐子辇官、内夫人车马亲事官此句疑误。、车子、官健、教骏等,欲定数送入内内侍省施行。」诏差供御辇官三番,次供御五十人,下都五十人,车子五十量,内金铜车五量,并随车子辇官、官健等,马六十四四:疑为「匹」之讹。,左右院教骏七十人,拢马亲事官百八十人,余悉依奏。」

二年四月九日,太常礼院言:「皇太后驾出,仪卫乞下皇城司添差行宫司人员百人祇应。」从之。

四年四月七日,诏:「太皇太后已定仪范,皇太后合设仪卫:御龙直、骨朵子直差都虞候、都头、副都头各一名,十将长行各共三十人。弓箭直、弩直差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各一名,十将、长行各共二十人。皇城司亲从官一百人,执骨朵宽衣天武官一百五十人,充围子行宫司人员共一百人,入内院子五十人,充围子皇城司亲事官八十人。打灯笼灯:原作「金」,据《宋史》卷一四四《仪卫二》改。、短镫马、拢马亲从官,金铜车、木车随车子祇应人,擎檐子供御辇官、执擎从物等供御、次供御,并下都辇官等,人数不定。都知一员,御药院使臣二员,内东门司使臣二员,内酒坊御厨、法酒库、仪鸾司、奶酪院、翰林司、翰林院、车子院、御膳素厨、化成殿果子库,并从。遇出新城门,添差带器械内臣。」

五月十七

日,诏:「皇太后出入用黄罗伞、掌扇,差入内使臣二人引唱,准备取赐茶酒等。」

神宗元丰五年正月九日,诏:「自今皇太后行幸,百司仪卫宜依太皇太后万岁日施行。」

八年正月十二日,御辇院言:「太常礼院定皇太后仪卫,御龙、骨朵子直都虞候、都头各一人,十将、长行各三十人;弓箭、弩直指挥使、都副、都头各一人,十将、长行各二十人。内外诸司局务监官,每遇皇太后出,差官管押。乞自今轮本院监官随行。」从之。

元丰八年六月十二日,诏:「皇太后出入仪卫,依治平四年四月内参定。」是年八月十五日,宰臣又进呈皇太后行幸仪物礼例,至是优有此诏。

哲宗绍圣元〔年〕十月六日,诏皇太后新增仪制内,带御器械内侍更增二人。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一 皇太妃仪卫

皇太妃仪卫

哲宗即位,尊朱贵妃为皇太妃,出入乘檐子。有司请用牙鱼凤为饰,伞用青。

元佑三年,太皇太后诏有司寻绎典故,于是檐子饰以龙凤,伞用红。」

九年,群臣议改檐子为舆,上设行龙五,出入由宣德东偏门。帝以皇太后谕旨令太妃坐六龙舆出入,进黄伞,由宣德正门。于是三省议:「皇太妃坐龙凤舆,伞红黄兼用;从皇太后出入,止用红。」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一 常行仪卫

常行仪卫

仁宗康定元年九月七日,参知政事宋庠上言:「车驾行幸,非郊庙大礼,具陈卤簿外,其常日导从,惟前有驾头,后拥伞扇而已,殊无典礼,所载公卿奉引之盛。其侍从及百司官属,下至厮役,皆杂行(导)[道]中,步辇之后,但以亲事官百许人执檛以殿,谓之禁卫。诸班劲骑,颇与乘舆相远,而士庶观者,率随扈从之人夹道驰走,喧呼不禁。所过有

旗亭市楼,垂帘外蔽,士民凭高下瞰,了无忌惮,逻司街使,恬不呵止,威令弛阙,玩习以为常,非所谓旄头先驱,清道后行之慎也。且自黄帝以神功盛德,犹假师兵为营卫,则防微御变,古今一体。按汉魏以降,有大驾、小驾之仪。至唐,又分殿中诸卫、黄麾等仗,名数次序,各有施设。国朝承五姓芜残之弊朝:原阙,据《长编》卷一二八补。,事从简略,每鸣鸾游豫,尽去戈戟旌旗之制,仪卫寡簿,颇同藩镇。此皆制度放失,惮于改作之咎。谓宜专委一二博学近臣,讨绎前代仪注及卤簿令,以乘舆常时出入之仪,比之三驾诸仗,酌取其中,稍增仪物,严其法禁,上以示尊极,下以防未然,革去因循,其在今日其:原作「宜」,据《长编》卷一二八改。。」诏太常礼院与两制详定,遂会奏诸班直禁兵、步骑为禁卫,仍旧数,复增清道马百匹,弓矢为五重。骑而执(罕毕)[罼]者一,骑而执衙门旗前后四,骑而执绯绣凤氅二十四,雉扇十有二,皆分左右。天武兵徒行者执柯舒,亲从兵增其数为三百,殿前指挥使增为二百,并骑。左右相对开二门,间容二丈,以拟《周礼》之人门拟:原作「礼」,据《长编》卷一二八改。。凡前牙门旗后,后为牙门旗。前为禁卫,辄入者论以法。禁乘高下瞰,垂帘外蔽,夹道喧呼驰走者,颇着于令。其后废弛。

凡街巷宽阔处,仪卫并依新图排列,如遇窄狭街巷,禁卫只用亲从官二重,御龙直(上)[二]重,雉扇随辇。其(后)[殿]前指挥使、天武官,并权分于驾前后随行。候至宽阔处,乘舆徐行,仪仗却依旧排列。或驾幸园苑、官观、寺院并臣僚宅,即清道马、仪仗、殿前指挥使、天武官更不入,却于外排立。其随驾臣僚及诸司人,自依常例随从,候驾行,依次排列。或臣僚宅在巷内,前去不通人行处,其仪仗、殿前指挥使等各于巷口排立,止绝行人止:原脱,据《宋史》卷一四四《仪卫二》补。,余并如故。时详定阅习既毕,或言新制严密,虑违犯者众,因不果行。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一 卤簿杂律仪仗

卤簿杂律仪仗

太祖建隆四年八月六日,南郊仪仗使刘温叟言:「兵部取到唐明宗朝仪仗字图,导驾用三引,诸司法物人数极多。周太祖用六引,其数差少。今请用六引,其卤簿准近例不给。」又定兵部仪仗五千一百人,太常寺鼓吹仪仗八百五十人,太仆寺车辂四百八十人,殿中省仪仗二百六十人,司天监法物二十一人,左右金吾卫冬冬鼓及喝探二百五十人,左右金吾仗执皁纛、等六百七十六人,六军执旗枪等五百五十二人,宫苑司六人,从之。

十八日,南郊礼仪使陶谷言:「按礼令,大驾车辂三十六乘。今太仆寺见管只二十八乘,内(王)[玉]辂等二十五乘,本寺见修饰。余安车、四(乘)望车、辟恶车三乘,望亦令修饰。所阙白鹭车一、革车一、属车六。又令文旧有副车,近代停废,望并下有司修制。又金吾将军、左右十二卫将军引驾押仗,自来只着紫衣,今请依《开元礼》,各服本色绣袍。金吾以辟邪,左右卫以瑞马,骁卫以雕威,威卫以赤豹,武卫以瑞鹰,领军卫以白泽,监门卫以狮子,千牛卫以犀牛,六军以孔雀为文,并下所司修制。又仪仗内所著五色画衣既法五行,合依其序。望以五行相生之色为次,黑为先,青、赤、黄、白次之。又仗中有具装人马甲,自来止以常铠甲给之,今请依式别造,用补坠典。」从之。

九月二十八日,南郊大礼使范质言:「大驾仪仗,除执持法物,马步兵队计百八十五队,

用骑军大将军六人,郎将、都尉九十人,骑士四千四百四十六人,步军将军二十人,郎将、都尉八十二人,校尉四人,主帅二百九十八人,并骑、步人六千二百七十六人。白泽旗二队,九十骑;夹道佽飞、铁甲佽飞二队,七十二骑,左青龙旗一队,四十骑;右白虎旗一队,四十骑;朱雀旗一队,四十七骑;玄武旗一队,五十七骑;散手翊卫二队,六十骑;亲勋翊卫二队,四十八骑,翊卫二队,五十六骑;凤旗、飞黄旗、吉利旗六队,二百四十骑;斑剑二十四队,千五百三十六骑,诸卫马四十八队,千九百二十骑;钑戟六队,二百四十人;夹谷二十队,三百六十人;步甲四十八队,千四百四十四人;黄麾仗二十四队,二千二百九十二人;殳叉仗二队,千人掩后。」诏:「马步兵队以上军充,其大将军、将军以军主、都虞候充,如不足,即通用指挥使。其中郎将、都尉以指挥使、副指挥使充,如不足,即通用军使、都头。其校尉及主帅以军使、副兵马使、都头、十将已下充。」

干德四年五月九日,帝亲阅诸州法物,旧用彩绘者皆令易以文绣。

褟衣、导引。 六年十一月十七日,诏节度使已下除在京巡检及押仪仗外,并令服

太宗太平兴国九年六月十六日,宰臣以东封,议导驾仪卫。帝曰:「此行盖为告谢天地,与苍生祈福,广陈仪卫,即是劳扰,非朕意也。但一如令式。」

真宗咸平五年十月十四日,诏南郊仪仗,遣宫苑使康仁宝、内园使李神佑于御路分左右编排,引驾官不得多带从人,止以见任官为例。俟至青城,于御营四面巡警,仍给弓剑器械。

十一月,诏南郊引驾官、中书、枢密院一行在东,亲王一行在西,余依官次。

景德二年九月二日,〔上〕封者言:「国家郊祀有期,仗卫,司天监十二神舆、行漏,殿中省芳亭、凤辇等,旧制太重,望减制稍轻。」诏卤簿使王钦若与内侍同详阅修饰。

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二十三日,详定所言:「按唐明皇封禅备法驾,请准故事,告飨太庙及乘舆出京、封泰山、禅社首、御朝觐坛,并用法驾。其所过州县,即不排仪仗。」从之。

五月九日,详定所言:「皇帝出京日,欲具小驾仪仗。太常寺言三百二十五人「言」字疑衍。,兵部五百六十六人,殿中省九十一人,太仆寺二百九十九人,六军诸卫四百六十八人,左右金吾仗各百七十六人,司天监三十七人。」从之。初,有司定告庙、出(言)[京]、泰山、社首山并用法驾。帝以前诏惟祀事丰洁,余从简约,乃再命详定,而有此制。

二十三日,详定所言:「天书出京至泰山日,合用仪卫。今参详自出京日,创新几褥置玉辂中,备仪仗导从七百五十人,前后部鼓吹,中使二员夹侍,仍遣官充使。」从之。

九月十一日,诏定仪仗内导驾官从人之数,亲王、辅臣、宣徽、三司使四人,学士、尚书丞郎、节度使三人,给谏、知制

诰、大卿监、三司副使、枢密(丞)[承]旨、客省、合门使、金吾大将军、押仗、鸣珂、内殿崇班已上二人,余皆一人。仍命通事舍人焦守节、西京左藏库副使赵守伦左右巡察之。卤簿使上言:「鸾驾仪仗合使人马,兵部员僚三人,步卒五百五十六人,职掌五人,骑;太仆寺牵驾步卒百九十四人,职掌五人,骑,驾辂马二十六匹;殿中省员僚二人,步骑卒八十九人骑:疑衍。,职掌十人,骑;六军司员僚六人,骑,步卒四百二十五人,排列官六人,左右金吾仗员僚二人,骑,步卒九十七人;带金驾天武官一人,职掌二十九,骑;司天监员僚一人,骑,步卒三十二人,职掌四人,骑;太常寺马军乐官三百人,职掌二十五人,骑。」

诏并以殿前司天武神勇将军充之。

三年八月十七日,详定所言:「告太庙、祀后土,并用法驾。车驾出京、还京、初至及离祀所行宫、半程往还西京,并同鸾驾。又车驾经西京,合用仪仗。其留司太仆寺见管车辂法物,望令留司、留台先行修饰。又朝觐坛仗卫,请令诸司比御殿(列)[例],于法驾内,量取戟、槊、旗等陈设。又二引内宝鼎令河中尹,望令太仆别造车上题牓。」并从之。

二十一日,诏定天书仪仗为一千六百人。初止千人,东封涂中,分当驾仪仗以申崇奉。还至含芳园,以仗卫简省,遂益人数。至是始为定式。

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天书扶侍使赵安仁、权三司使林特上天书车辂鼓吹仪仗。帝御崇政殿,召宗室辅臣观之。

八年正月一日,玉清昭应宫表告上圣号用鸾驾仪仗。旧制用二千一百二十三人,诏添及三千人。

仁宗明道二年二月三日,御天安殿阅太仆寺新制车辂。

景佑五年七月十一日,诏太常礼院详定卤簿仪物,有未合典制者厘(整)正之。仍令内侍张永和等领工修饰。既成,帝亲阅于大庆门外。

九月,天章合侍讲贾昌朝言:「南郊卤簿,车驾出宫诣郊庙日,令执球〔杖〕供奉官于导驾官前分列迎引,至于斋宫。切以球(仗)[杖]非古,盖唐世尚之,以资翫乐。其执者皆亵衣,锦绣珠玉,竞为侈丽,既不足以昭文物,又不可以备军容。常时豫游,或宜施用。方今夙夜斋戒,亲奉大祀,端冕颙昂,鼓吹不作,而乃陈戏赏之具,参搢绅之列,导迎法驾,入于祠宫,稽诸典仪,未为允称。况导引官自有两省员数悉备,不烦更有此色供奉官在前迎引。欲乞今后乘舆出诣郊庙日,权令撤去球(仗)[杖],候礼毕还宫,鼓吹振作,即依例程排列。又大驾卤簿有羊车前列。按羊车本汉、晋之代乘于后宫,隋大业中增金宝之饰,驾以小驷,御以屮僮,自是以来,遂为法从。唐制兼有辇车、副车之名。国朝因循,尚未改革。伏以郊祭天地,庙见祖宗,车服所陈,动必由礼。至于四望、耕根之类,兼包历代,皆或有因,岂容后宫所乘,参陪五辂参陪五:原作「三倍玉」,据《宋史》卷一四五《仪卫三》改。 欲望今后大驾卤簿内不用

羊车,傥施禁中,自有前制。又大驾卤簿仪卫甚众,有司虽依典礼,名物次第、兵仗数目预先分布,及五使量行按阅,其如(彼)[被]差职掌吏员兵伍素不闲习,行列先后多失次序,所持名物,亦或差互。押当官但以行事为名,从便趋进,失其处守。切谓三载亲郊,国之大事,旁陈象物,仰法干行。四方之人,观礼于是,宜详制度,以显光华。欲乞今后大驾卤簿前后仗卫次第,于致斋前命仪仗命:原脱,据《宋史》卷一四五《仪卫三》补。、卤簿使令有司执簿籍,率押当官员人吏暨诸卫、诸省执仗兵士为将领者,自殿门至郊庙分定行列之处,详视先后次序及器仗名品,无令差忒。严戒押当官、职掌人吏等不得绝离位处。所冀阐朝家稽古之法,示圣人飨帝之诚。」诏送礼仪使宋绶与太常礼院详定以闻。绶等言:「卤簿内有诸司供奉,盖资备物以奉乘舆。今昌朝所奏,以斋宿之时,不可陈翫乐之(句)[具]车 ,欲望祀前一日应供俸官等令宿于幕次,候皇帝行礼毕,降坛导引至青城;由青城前引归大内。又按后汉刘熙《释名》曰『:原作「羸」,据《释名》卷七改。 、羊车,各以所驾名之也。』《隋书 礼仪志》曰:「汉氏或以人牵,或驾果下马。』此乃汉代已有,晋武偶取乘于后宫,非特为掖庭制也。况历代载于《舆服志》,自唐至今,着之礼令。欲望且依旧陈列。其卤簿、仪仗,每遇南郊前,五使预行点阅素备使、备:原作「日」、「队」,据《宋史》卷一四五《仪卫三》改。,各认地方。欲望下仪仗、卤簿使至时更切照检,务令整肃。」从之。

皇佑五年十月二十一日,御延和殿,召辅臣观指南车。二十四日,太常礼院言:「《唐六典》,一曰神宝,二曰受命宝。将来南郊仪仗内,请以镇国神宝在受命宝之前。」从之。

嘉佑二年八月,太常礼院言:「大庆殿恭谢,请如明堂故事,用法驾仪仗。」从之。

神宗熙宁七年八月十二日,太常寺言:「准诏看详兵部大驾卤簿字图。切闻制器尚象,故有其数者必有其义。后世所用车驾仪仗,多杂秦汉以下制度,盖取一时之华观,而传袭已久,未易厘改。今但择尤非礼制者欲请减罢,及排列次序略行更易。五辂各有副,陈列于后,相去隔远,理有未顺。按《周礼 车仆》:『凡师,共草车,各以其萃。』郑氏以谓萃各从其元,则诸辂之副,宜亦如此。请副辂各移在正辂之后。羊车本宫中游幸行乘,请减罢。」并从。

元丰中,大驾卤簿仗下官一百四十六员,执仗、押引从军员、职掌诸军诸司二万二十二百八十一人。礼仪使司差官一百二员,尚书兵部诸队一万三千一百四十三人,门下省一百五十八人,内侍省官四员,殿中侍御官二十一员,仗下五百八十三人,太仆寺官一员,车辂下一千一百二人,太常寺鼓吹一千六百八十人,司天监一百五十人,殿前司捧日、奉宸队四十人,左右金吾仗司官五员,执仗四百四十七人,左右街司本使下引从各十二人,皇城司九人,御辇院官一员,辇官三

百七十七员,养象所押象

官一员,骑象簇引三十人。法驾比大驾减太常卿、司徒、兵部尚书、白鹭车、崇德车、大驾车辂五副、进贤车、明远车,余并三分减一。鸾驾本名小驾,大中祥符元年改此名。又减县令、州牧、御史大夫、指南车、记里鼓车、鸾旗车、象辂、耕根车、黄钱车、豹尾车、小辇、小舆,余并减半。旧用二千二:原作「一」,据《宋史》卷一四五《仪卫三》改。,祥符五年告太庙,至七千人。黄麾仗用大横鼓吹部、太仆寺金玉辂、殿中省大辇,其制无定,然减于鸾驾。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中书省、尚书省送到太常寺状,具到南郊一行仪仗人,兵部计二万一千五百七十五人,从之。

政和七年四月十八日,礼制局言:「皇佑已来,明堂当一郊,故诣太庙、景灵宫行礼,陈法驾,卤簿,回宿文德殿,即转仗,自宣德门陈列,南至天汉桥。今明堂郊飨后次年行礼,故不诣太庙、景灵宫。即车驾不出皇城,惟列仗于宣德门外。所有卤簿仪仗,更不排设。」从之。

高宗绍兴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太常寺言:「准诏详定制造仪仗车辂等制度。检会国朝典故,五辂之制,惟玉辂以玉饰之。玉辂以礼,金辂以宾。今依次序,当先造玉辂。所有仪仗,按本朝文德殿视朝及大庆殿册命所有黄麾仗共二千二百六十五人,制度之数,最为酌中。今详定,欲依此制造。」从之。

先是,臣僚言:「国朝考定制度,郊庙之礼,具陈卤簿,则有三驾诸仗之盛。恭闻皇太后銮舆还阙,陛下方将奉迎于郊,而仪卫弗讲,诚为缺文。乞诏大臣集礼官、博士搜举往宪,举行旧章。」有诏:「车辂仪仗委工部尚书莫将、户部尚书张澄同内侍邵谔制造。既而将等言:「按《周礼》:玉辂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太常十有二旒以祀;金辂钩樊缨九就,建大旗以宾。郑氏注曰:『以宾,谓以会宾。』又按《晋舆服志》曰:『金辂,建大旗九旒,以会万国之宾。』本朝文德殿视朝,及大庆殿册命,用黄麾仗二千三百六十五人,陈腰舆于东西朵殿本条重文「腰舆」下有「小舆」二字,详见下。。今检照降到图册内同黄麾仗,又有紫宸殿黄麾角仗,排设仪仗、法物等,用一千一百一十五人。又照孙授所进册内本条重文「册」上有「图」字,详见下。,黄麾仗系用一千二百四十五人,并有御辇院左右金吾仗等处三百一十八人。」事下太常寺,至是详定上焉。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一 绍兴卤簿

绍兴卤簿标题原作「卤簿三」,据下文内容改。

【宋会要】

高宗绍兴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太常寺言:「准诏详定制造仪仗车辂等制度。检会国朝典故,五辂之制惟玉辂以玉饰之。玉辂以祀,金辂以宾。今依次序,当先造玉辂。所有仪仗,按本朝文德殿视朝及大庆册命所有黄麾仗共二千二百六十五人,制度之数,最为酌中。今详定,欲依此制造。」从之。先是,臣僚言:「国朝考定制度,郊处三百一十八人。」事下太常寺,至是详定上焉此条重出。上条天头原批:「下接九月十八日条。」此条天头原批:「高宗绍兴十二年至详定上焉已见上条,此删。」。

九月十八日,上御射殿,临轩再坐,令百官观玉辂毕,宣宰执赐茶。

十三年正月十五日此条天头原批:「此下廿页有重文。」,诏制造大安辇了毕,官属转官、减磨勘年有差,选人比类施行,余并犒设一次。

二月十八日,兵部侍郎程瑀等言:「将来郊祀大礼,用国初大驾仪仗,总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除已有黄麾半仗二千四百八十三人,玉辂、腰舆、小舆、大辇、平辇、逍遥子下一千九人,共三千四百九十二人法物仪仗外,见阙金辂、象辂、革辂、木辂、芳亭、凤辇、属车、宝舆等一千二百七十三人,天武、捧日、奉宸队等六千四百五十七人,共七千七百三十人法物仪仗。望下所属取会应奉官司合用数目制造。」诏依,合用文绣,并以缬充代。

庙大礼其陈卤簿,则有三驾诸仗之盛。恭闻皇太后銮舆还阙,陛下方将奉迎于郊,而仪卫弗讲,诚为缺文。乞诏大臣集礼官、博士搜举往宪,举行旧章。」有诏:车辂仪仗委工部尚〔书〕

莫将、户部尚书张澄同内侍邵谔制造。既而将等言:「按周(辂)[礼]:玉辂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太常十有二旒以祀;金辂钩樊缨九就,建太旗以宾。郑氏注曰:以宾,谓以会宾客。又按《晋舆服志》曰:金辂,建大旗九旒,以会万国之宾。本朝文德殿视朝及大庆殿册命,用黄麾仗二千三百六十五人,陈腰舆、小舆于东西朵殿。今检照降到图册内,又有紫宸殿黄麾角仗,排设仪仗法物等,用一千一百一十五人。又照孙绶所进图册内,黄麾仗系用一千二百四十五人,并有御辇院左右金吾仗等括号内系重文,当删。。」既而差兵部郎官钱时敏、军器监刘才邵、主簿宋贶专一点检催促,参订样制造制,令本部长贰提举。是年十月毕工,造车辂官属第一等转一官,第二等减三年磨勘,第三等减二年;造仪仗官属第一等减三年磨勘,第(三)[二]等减二年磨勘,第三等减一年。内选人并比类施行,余各犒设一次。

八月二十三日,太常寺言:「将来郊祀大礼,车驾前后部并六引合用鼓吹令丞已下至执色人共八百十四人,并指教使臣一名,前后摆拽,导引作乐,在京并合骑导。切恐今来经由道路窄狭,相度欲乞止令步导。」从〔之〕。

《宋史》以下引《宋史 仪卫志》三、五之文,多有错讹,今换用本书。:高宗初至南京,孟太后以乘舆服御及御辇仪仗来进。建炎初,诏东京所属起发祭器、法服、仪仗赴行在所。十一月,帝郊于扬州,仪仗用一千三百五十五人。仓卒渡江,皆为金兵所焚。绍兴十二年,有司言:「天子起

居,

当备法驾,况太母回銮,将奉郊迎。」遂令工部尚书莫将等检会本朝文德、大庆殿旧仪,下太常定,用二千二百六十五人。于是始备黄麾仗,庆、册、亲飨皆用焉。是年冬,玉辂成。明年,郊,准国初大驾之数,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内旧用锦袄子者以缬缯代,用铜革带者以勒帛代。而指挥使、都头仍旧用锦帽子、锦臂袖者,以方胜练鹊罗代;用絁者以紬代。禁卫班直服色,用锦绣、金银、真珠、北珠者七百八十人,以头帽、银带、缬罗衫代。旗物用绣者,以错采代;车路院香镫案、衣褥、睥睨,御辇院华盖、曲盖及仗内幢角等袋用绣者,以生色代。殿前司仗内金鎗、银枪、旗干,易以漆饰;而拂扇、坐褥以珠饰者去之。帝曰:「事天贵质,若惟事华丽,非初意矣。」十月,卤簿器物及金象华木四辂、大安辇皆成。太常又奏,前后六引鼓吹八百八十四人,旧制骑。今路狭拥遏,欲止令步导。从之。十六年,始增捧日、奉宸队,合一万五千五十人。卤簿之制备矣。

绍兴卤簿。宋初,大驾用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宣和,增用二万六十一人。建炎初,裁定一千三百三十五人。绍兴初,用宋初之数,十六年以后,遂用一万五千五十人;明堂三分省一,用一万一十五人,孝宗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明堂用三千三百十九人。以后,并用孝宗之数。

绍兴用象六、副象一。干道用象一,淳熙用象六而不设副,绍熙如干道,庆元后不设。

六引。第

一引,清道二人;孝宗省之。幰弩一人,骑;方伞一,杂花扇二,曲盖一;外仗青衣二人,车辐棒二,告止、传教、信幡各二,戟十。第二引,清道二人;孝宗省之。幰弩一人,骑;鼓一,钲一,大鼓十;节一,三,皆骑;方伞一,杂花扇四,孝宗省为二。曲盖一,幢一,麾一,皆骑;大角四,铙一,箫二,笳二,横吹二,笛一,箫一,觱栗一,笳一;外仗青衣四人,孝宗省为二。车辐棒四,孝宗省为二。告止、传教、信幡各二,仪刀十,戟二十,弓矢二十,孝宗皆省为十六。刀盾二十,二十。孝宗并省。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引,并同第二引。内花扇、大角各二,青衣二人。孝宗朝,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引内大角省为二,余并同第二引已省之数。

金吾纛队。纛十二,孝宗省为六。押纛二人,孝宗省为一。押衙四人,孝宗省为二。上将军四人,将军四人,孝宗省之。大将军二人,

孝宗省为一。犦十二,并骑。孝宗省为八。朱雀队。朱雀旗一,犦二,弩四,队前后引、押各天武都指挥使一人,骑。龙旗队。引旗一,风师、雨师、雷旗、电旗各一,五星旗五,摄提旗二,北斗旗一,护旗一,左右卫大将军一人。金吾引驾骑,神勇都指挥使;次弩、弓、矢、各四,并骑。

太常前部鼓吹。鼓吹令二,府史四人,管辖指挥使一人,帅兵官三十六人,孝宗省作十四人。 鼓十二,金钲十二,孝宗鼓、钲并省为十。大鼓六十,孝宗省作二十四。小鼓六十,孝宗省作三十。节鼓一,铙鼓六,羽葆鼓六,歌工二十四,拱宸管二十四,孝宗歌工、管并省为十八。箫、笳各三十六,

孝宗朝,箫十八、笳三十四。长鸣六十,中鸣六十,孝宗朝,并省为十八。大横吹六十,

孝宗省为二十四。笛十二,

孝宗增为十八。觱栗十二,桃皮觱栗十二。

持钑前队。骁骑都指挥使一人,将军二人,军使四人,并骑。称长一人,灵芝旗二,瑞瓜旗二,双莲花旗二,太平瑞木旗二,朱雀旗一,甘露旗二,嘉禾旗二,芝草旗二。绛引幡一,孝宗省之。黄麾幡一,青龙、白虎幢各一,金节十二,、罼各一,叉一,钑戟五十。孝宗省为四十八。

六军仪仗。第一队,军将二,卒长二,骑。熊虎旗二,赤豹旗二,吏兵旗、力士旗二,戈六,矛四,戟四,钺四,白柯枪五十。平列旗二十,在仗外分夹旗枪。第二队,军将二,卒长二,骑。龙君旗、虎君旗各三,黄熊旗四,赤豹旗二,吏兵旗、力士旗各一,戈六,矛四,戟四,钺四,白柯枪四十。平列旗二十,分夹仗外。第三队,军将二,卒长二,骑。通直官二,吏兵旗、力士旗各一,熊虎旗二,龙君旗、虎君旗各一,天王旗四,十二辰旗各一,戈六,矛、戟、钺各四,白柯枪三十。平列旗二十,分夹仗外。孝宗朝,第一队,军将、卒长各一,龙虎旗、赤豹旗、吏兵旗、力士旗各二,矛四、戈四、戟二、钺二、白柯枪三十,平列旗十四,余同。第二队军将、卒长各一,龙君、虎君、黄熊、赤豹旗同。戟六、钺六、戈四、矛四、白柯枪二十。第三队,军将、卒长各一,吏兵、力士、熊虎、龙君、虎君、天王旗并同,十二辰旗十二,通直官二,白柯枪十,平列旗十二。

龙墀旗队。天下太平旗一,排仗大将二人夹之;五方龙旗各一,为三重。赤在前,黄在中,黑在后,青左、白右。次金鸾旗一,左,金凤旗一,右;狮子旗二;君王万岁旗一;日旗一,左,月旗一,右。御马十匹,分左右,为五重。中道队。左右卫大将军一人检校,骑。日月合璧旗一,庆云旗二,五星连珠旗一,祥光旗、长寿幢各一。

金吾牙门第一门。牙门旗四,次监门使臣六,分左右,骑。孝宗省旗为二,监门为三。金吾细仗。青龙旗一,左,白虎旗一,右;五岳神旗五,分前、中、后、左、右,为三列;五方神旗五,陈列亦如之。五方龙旗二十五,相间为五队,每队赤前、黄中、黑后、青左、白右。五方凤旗二十五,相间为五队,陈列亦如之。五岳旗在左,五方旗在右;五龙旗在左,五凤旗在右;四渎旗,江、淮在左,河、济在右;押二人,分左右,骑。

孝宗五龙、五凤旗止各一队,共省四十旗,余同。

八宝舆。镇国神宝左,受命之宝右;皇帝之宝左,天子之宝右;皇帝信宝左,天子信宝右;皇帝行宝左,天子行宝右,为四列。每宝一舆,每舆一香案,舆、案前烛罩三十二。引宝职掌八人,侍宝官一人,内外符宝郎各二人,扈卫一百人。碧襕二十人,夹扈卫之外。

孝宗省碧襕为十二,余同。

殿中伞扇、舆辇。方伞二,孝宗省一。朱团扇四,孝宗省二。金吾四色官六人,孝宗省为二。押仗二人,骑,金甲二人,执钺,进马官四人,骑,千牛卫大将军一人,孝宗省之。千牛卫将军八人,孝宗省为二。金吾引驾官二人,导驾官四人,并骑导。大伞二,孝宗省一。凤扇四,孝宗省二。夹伞而行。前同。腰舆一,凤扇十六,夹舆。孝宗省为四。华盖二,排列官一人,香凳一,火燎一,小舆一,逍遥子,平辇。

驾前诸班直。驾头、鸣鞭、诞马、烛罩三百三十人。孝宗省为二百一十人。前驱都下亲从官一百五十人,孝宗省为四十五人。东西班六人,孝宗省为二十二人约拦。殿前指挥使四十二人,东第三班长入祗候五十人,班直主首九人,孝宗省为三人。茶酒新旧班一百六人,孝宗省为四十四人。开道旗一,纛一十二,钧容直三百七十人,驾回则作乐。孝宗干道元年省之,干道六年以后再用。吉利旗五,五方龙旗五,龙旗二十,孝宗省之。门旗六十,孝宗省为三十。殿前指挥使、引驾骨朵子直四十人。分左右,夹门旗外。驾头,驾头下天武官二十二人,孝宗省为十七人。都下亲从一十六人,孝宗省为八人。茶酒班执从物殿侍二十二人,又都下亲从二十二人,孝宗省为十七人。剑六人,孝宗省为三人。麋旗一,人员一,孝宗省之。殿前指挥使、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孝宗增为一十四人。次御龙直百二十人,孝宗省为八十六人。快行五十人,日、月、麟、凤旗各一,青龙、白龙、赤龙、黑龙旗四,人员二,引驾千牛上将军一人。

王辂奉宸队。分左右,充禁卫,围子八重:崇政殿亲从围子二百人,为第一重;从里数出。御龙直二百五十人,为第二重;崇政殿亲从外围子二百五十人,为第三重;御龙直、骨朵子直二百五十人,为第四重;御龙弓箭直二百五十人,为第五重;御龙弩直二百五十人,为第六重;禁卫天武二百五十人,为第七重;都下亲从围子三百人,为第八重。孝宗以上并同。天武约拦二百人,孝宗省作百八十八人。在禁卫围子外,编排禁卫行子二十一人,快行五十九人,孝宗省为四十二。管押相视御龙四直八人,孝宗省为四人。照管行子御龙四直二十四人,孝宗省为八人。天武六人,孝宗省之。禁卫内拦前崇政殿亲从三十二人,孝宗省作二十五人。

驾后部。扇筤,大黄龙旗一。驾后乐:东西班三十六人,钧容直三十一人,并骑。孝宗此下增招箭班三十四人。扇筤,扇筤下天武二十二人,孝宗省作一十七人。都下亲从十六人,孝宗省作八人。茶酒班执从物五十人,骑。孝宗省为三十人。

大辇。辇下应奉并人员合六百一十四人,分五番;孝宗干道元年省之,六年以后复设。御马十疋,为五重。

持钑后队。神勇都指挥使二人,骑,重轮旗二人,大伞二,孝宗省为一。朱团扇八,孝宗省为四。凤扇二,小雉扇二十二,孝宗省凤扇,而减雉扇为六。华盖二,孝宗省为一。俾倪十二,孝宗省为六。御刀六,玄武幢一,绛麾二,叉、细十二,孝宗省为六。骁骑都指挥使一人,骑,总领大角。大角四十。孝宗省为二十。

太常后部鼓吹。鼓吹丞二人,典吏四人,孝宗省为三人。管辖指挥使一人,羽葆鼓六,歌工二十四,拱宸管十二,箫三十六,笳二十四,铙鼓六,小横吹六十,笛十二,觱栗十二,帅兵官十人。孝宗歌工十八,拱宸管十二,箫十八,笳二十四,饶鼓六,笛十八,节鼓一,小横吹三十,觱栗十八,桃皮觱栗十二,羽葆鼓吹六,帅兵官八人。

黄麾幡一,中道。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各一,每辂诞马各六在辂前,驾士各百五十四人。干道元年省之,六年以后复用。掩后队。中道。宜武都指挥使二人,大戟、刀盾、弓矢、各十五。

金吾牙门第二门。中道。牙门旗四,分左右,孝宗省之。监门使臣六,分左右,骑。孝宗省为三。玄武队。并骑。中道。虎翼都指挥使一人,犦二,玄武旗一,、弓矢各十,孝宗并省为五。弩五。外仗。分左右道,以夹中道仪仗。清游队。并骑。白泽旗二,捧日指挥使二,弩四,弓矢十,十六,左、右吾十六,骑。天武都头二人,弩八,弓矢十二,十二。孝宗弩、弓矢、并省为六。佽飞队。并骑。拱圣指挥使二,虞候佽飞二十,铁甲佽飞十二。前队殳仗。都头六人,骑,殳、叉六十。后队殳仗。都头四人,骑,殳、叉四十。

前部马队。第一队,捧日都指挥使二人,角、斗、亢、牛旗各一,弩四,弓矢十,八;第二队,捧日都指挥使二人,氐、女、房、虚旗各一,弩、弓矢、如第一队;第三队,天武都指挥使二人,心、危旗各一,弩、弓矢、如第二队;第四队,天武都指挥使二人,尾、室旗各一,弩、弓矢、如三队;第五队,拱圣指挥使二人,箕、毕旗各一,弩、弓矢、如第四队;第六队,拱圣都指挥使二人,奎、井旗各一,弩、弓矢。如第五队;第七队,神勇都指挥使二人,娄、鬼旗各一,弩、弓矢、如第六队;第八队,神勇都指挥使二人,胃、柳旗各一,弩、弓矢、如第七队;第九队,骁骑都指挥使二人,昴、星旗各一,弩、弓矢、如第八队;第十队,宣武都指挥使二人,毕、张旗各一,弩、弓矢、如第九队;第十一队,虎翼都指挥使二人,觜、翼旗各一,弩、弓矢、如第十二队;第十队,广勇都指挥使二人,参、轸旗各一,弩、弓矢、如第十一队。孝宗省为七队,二十八宿旗每队四,弓矢、每队六,余同。

步甲前队。第一队,捧日指挥使、都头各二人,骑,下同。鹖鸡旗二,青鍪甲、刀盾二十;孝宗刀盾省为十二,下并同。第二队,捧日指挥使、都头,貔旗,朱鍪甲、刀盾;第三队,天武指挥使、都头,万年连理木旗,黄鍪甲、刀盾;第四队,天武指挥使、都头,芝禾并秀旗,白鍪甲、刀盾;第五队,拱圣指挥使、都头,祥鹤旗,黑鍪甲、刀盾;第六队,拱圣指挥使、都头,犀旗,黄鍪甲、刀盾。孝宗改黄鍪甲为青鍪甲,余并同。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一门。牙门旗四,分左右,监门使臣八人,并骑。孝宗旗省为二,使臣省为四人。步甲前队第七队,神武指挥使、都头,鹖鸡旗,青鍪甲、刀盾;第八队,神武指挥使、都头,麟旗,朱鍪甲、刀盾;第九队,骁骑指挥使、都头,白狼旗,黄鍪甲、刀盾;第十队,骁骑指挥使、都头,苍鸟旗,次白鍪甲、刀盾;第十一队,虎翼指挥使、都头,鹦鹉旗,黑鍪甲、刀盾;第十二队,广勇指挥使、都头,太平旗,黄鍪甲、刀盾。自二至十二队,人、旗、刀盾,数列如第一队。孝宗内去鹖鸡旗、麟旗而用庆云旗、瑞麦旗。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二门。牙门旗四,分左右,监门使臣八人,并骑。孝宗旗省为二,监门省为四人。

前部黄麾仗。第一部,殿中侍御史二员,骑,下同。绛引幡二十,孝宗省为十。犦二,捧日指挥使二,都头五,并骑,下同。黄氅五十,孝宗省为二十。鼓四,斧十,戟、弓矢二十,三十,孝宗省为二十。弩十;第二部,殿中侍御史,天武指挥使、都头,青氅,鼓,斧,戟,弓矢,,弩;第三部,殿中御史,拱圣指挥使、都头,绯氅,鼓,斧,戟,弓矢,,弩;

孝宗省作三部。第四部,殿中御史,神勇指挥使、都头,黄氅,鼓,斧,戟,弓矢,,弩;第五部,殿中御史,骁骑指挥使、部头,白氅,鼓,斧,戟,弓矢,,弩;第六部,殿中御史,广勇指挥使、都头,黑氅,鼓,斧,戟,弓矢,,弩。自二至六部,数列并如初部。

青龙白虎队。并骑。青龙旗一,白虎旗一,虎翼都指挥使二,弩四,弓矢十,八。

班剑、仪刀队。并骑。武卫将军二人,捧日、天武、拱圣、神勇指挥使各二人,班剑六十,仪刀六十。次骁骑、骁胜、宣武、虎翼指挥使各二人,班剑六十,仪刀六十。

亲勋、散手、骁卫翊卫队。并骑。中卫郎四人,翊卫郎二人,亲卫郎二人,卫兵四十,甲骑四十在卫兵外。左右骁卫、翊卫三队。并骑。第一队,左右骁卫大将军二人,双莲花旗二,弩四,弓矢十,孝宗减弓矢为六,下同。十六;孝宗减为八,下同。第二队,广勇指挥使二人,吉利旗,弩、弓矢、数如初队。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三门。牙门旗四,分左右,监门八人,并骑。孝宗旗减为二,监门减为四人。捧日队三十四队,左右各十七队,

孝宗减为十队,左右各五队。每队引一人,押一人,旗三人,枪五人,弓箭二十人。

后部黄麾仗。凡六部,第一部至六部,并同前部黄麾仗,惟无绛引幡、犦。

孝宗减为三部,仗数亦同前部黄麾已减之数,并去犦、绛引幡。绛引幡二十。孝宗减为十。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四门。牙门旗四,监门八人,骑。孝宗旗减为二,监门减为四人。

旗、鹖鸡旗各二,青鍪甲、刀盾二十; 步甲后队。第一队,捧日指挥使、部头各二人,骑,孝宗减刀盾为十六,逐队并同。旗,黄鍪甲、刀盾。自二至六队,数列并如初队。 第二队,天武指挥使、都头,芝禾并秀旗、万年连理木旗,朱鍪甲、刀盾;第三队,拱圣指挥使、都头,犀旗、鹤旗,黄鍪甲、刀盾;第四队,神武指挥使、都头,苍鸟旗、白狼旗,白鍪甲、刀盾;第五队,骁骑指挥使、都头,天下太平旗、鹦鹉旗,黑鍪甲、刀盾;第六队,虎翼指挥使、都头,鹖鸡旗、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五门。牙门旗四,监门八人,骑。孝宗减旗为二,减监门为四。

后部马队。第一队,捧日都指挥使二,角端旗二,弩四,弓矢十,十六;孝宗弓矢减为六,减为八。第二队,捧日都指挥使,孝宗更用天武。赤熊旗,弩、弓矢、;第三队,天武都指挥使,孝宗更用拱圣。兕旗,弩、弓矢、;第四队,天武指挥使,孝宗时更神勇。天下太平旗,弩、弓矢、;第五队,拱圣都指挥使,犀旗,孝宗用龙马旗。弩、弓矢、;第六队,拱圣都指挥使,芝禾并秀旗,孝宗用金牛旗。弩、弓矢、;第七队,神勇都指挥使,万年连理旗,弩、弓矢、;第八队,神勇都指挥使,驺牙旗,弩、弓矢、;第九队,骁骑都指挥使,苍鸟旗,弩、弓矢、;第十队,宣武都指挥使,白狼旗,弩、弓矢、;第十一队,虎翼都指挥使,龙马旗,弩、弓矢、;第十二队,广勇都指挥使,金牛旗,弩、弓矢、。自二至十二队,数列并如初队。

《中兴礼书》:建炎二年八月二十八日,诏令东京所属官司般取起发仪仗、法物赴扬州行在应副郊祀大礼。十一月二十二日郊祀大礼,共享仪仗一千三百三十五人。绍兴十三年二月九日,诏:「将来郊祀大礼合排设卤簿并仗内六引,令礼、兵部、太常寺讨论合排设名件数目,申尚书省。」十四日,试兵部侍郎兼侍读、资善堂翊善程瑀等言:「勘会三驾卤簿,大驾以郊飨上天,临御九伐;法驾以祭方泽,祀明堂,奉宗庙,耕千亩;小驾以恭园陵,亲搜狩。将来郊祀大礼,合用大驾。缘《宣和重修卤簿图》大驾系象六头并六引仪仗、鼓吹,及前后部黄麾仗内设

车舆、辇(路)[辂],其驾士并 擎人各有执着服色物件,大段数多。今来创行制造,窃虑不前。兼有司见今度地修建圆坛,去处不远,难以排列。礼、兵部、太常寺契勘昨建炎二年扬州郊祀,所用仪仗系于大驾卤簿内从权裁定,总一千三百三十五人。今讨论欲参照祖宗旧仪及扬州郊祀人数,重别增损,并将昨来亲飨黄麾半仗分为二部,及中道设辇辂、腰舆等行列。所贵随宜添置,前期易为办集。」小贴子:「契勘汉祀天南郊,用法驾三十六乘,亦用小驾十三乘,未尝有定制。国初创立大驾卤簿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今来欲权约用国初大驾人数之半。」诏依国初大驾卤簿人数,大驾三引,中道象六。中道分左右为三重,各持铁钩一名跨其上。又准备象一。

绍兴十三年郊祀,用象一,簇象兵级旗枪等共二十九人。自十六年至二十八年,用象六,准备象一,簇象兵级旗枪等共五十七人。干道元年至九年,如绍兴十三年之制。淳熙三年,如绍兴二十八年之制,执旗枪一名,次击锣一名,次小鼓一十二人,管押节级二人,前引执铁钩一名在中,次执旗枪四人,次执石钩二人,次执钩二人,次执旗枪四人,次执石钩二人,次执旗枪二人,次执石钩二人,次执铁钩二人,次执旗枪四人,并分左右行象外,为一十二重。

马端临《通考》:高宗中兴后,唯设大驾、法驾及黄麾仗。大驾卤簿,郊祀用之;法驾,

明堂用之;黄麾大仗三千三百五人,大朝会用之,视政和旧仪减三之一。黄麾半仗二千四百五十人,正旦朝会、上尊号、册宝、亲飨用之。亲飨太庙,兵部设黄麾仗,自和宁门至太庙棂星门外,鼓吹二百三十六人。又黄麾半仗一千四百九十九人,册皇后、皇太子用之。黄麾角仗一千五十六人,冬至朝贺、至宸殿望参、金国使贺正旦生辰、受玉宝、皇帝御正殿、皇太子称谢起居用之。黄麾细仗五百人,奉迎册宝、玉牒、国史、圣政、会要、日历、御集、宝训用之。细仗一百人,进呈圣德事迹、经武要略及独进玉牒用之。凡郊祀卤簿,用六千四百九十六人骑。立大旗十一,并执仪仗官兵三千三百五十六人、马一千九十八匹,摄殿中侍御史、诸卫将军等五十一人。御辇院伞扇、舆辇二百三十八人,控御马天武等四十四人,太常寺鼓吹、乐工五百八十八人,左右金吾司碧栏等三十五人,总辖检察仪仗、兵部郎中各一人,职掌十二人,辂下驾士等二百六十一人,车辂院般法物十人,诸班直等一千八百四十六人,马执龙旗五十四人,步执龙旗三十三人,击鞭六人,驾后大黄龙旗三人,捧日甲马队三百人,天武二百人,奉宸队一千二百五十人。翰林司兵士二人。

淳熙十二年八月,枢密院言:「大辇于前九十日入宝,于前六十日伞扇,于前四十日阅习,并差殿前(同)[司]兵及、步军司辇官。」从之。

卤簿明堂用四千一

百四十八人,卓立大旗十一,步执仪仗官兵二千二百五十八人,摄殿中侍御史、诸卫将军及伞扇、舆辇等并同郊祀之数。唯逍遥辇下减十人。诸班六百六人,马执龙旗五十四人,步执龙旗三十三人,击鞭十四人,奉宸队五百人。驾后大黄龙旗五人。

不设金、象、革、木四辂及太安辇。

大驾卤簿仪仗及六引用鼓吹八百八十四人。内鼓吹令丞二人,府史、典史各四人,指挥使二人,帅兵官四十六人,歌色四十八人,金钲十七人, 鼓十七人,大鼓一百一十人,小鼓六十人,中鸣六十人,铙鼓十七人,拱辰(官)[管]三十六人,羽葆鼓十二人,觱篥二十九人,小横吹六十人,箫八十七人,笛二十九人,节鼓一人。此绍兴十三年之制。法驾三分减一,鼓吹用五百八十八人。内令丞四人,府典史、指挥使、帅兵官、歌箫、觱篥、笳笛、拱辰管、大小横吹、节鼓四百三十八人,金钲、 鼓、羽葆鼓、大小鼓、中辰鸣一百四十六人。此乃绍兴十三年之制也。

严更警场旧制:严鼓一百二十四,金钲二十四,鸣角一百二十。绍兴十三年,以地狭,移于棂星门外,止用鼓角各六十,金钲二十。

六引服饰:犦、左右金吾将军:金铜甲胄,披赙解结锥。左右金吾街仗司:花脚幞头、碧罗袄、紫绿罗袍、金铜带、仪刀、乌皮履。执仪仗者:幞头武弁、平巾帻、锦帽、鸾彩、抹额缬、胜蛇铜革带、紫绯罗绣袍、紫紬宽衫、绯紬袍、青罗黄紬银褐、绯皁紬宝相花衫。驾

前殿前指挥使:细甲、方胜练鹊缬衫、绿罗甲、弓箭、银剑、蒜瓣朵红紫罗帽带。殿前左右班:粉青绯紫三色大搭缬罗衫。长入祗候:五十二人,合色头须、镀金帽环,青红二色。茶酒班殿侍:紫罗印皁斜搭衫。茶酒班十人,内红拂扇二人,御龙直执从物八十三人,珠巾、方胜鹊衫。行门二十四人,金银甲、方胜鹊衫、金束帛珠帽、银骨朵。内押行门:缠枝袍;行门:花袍。御龙直二百五十人员,黄狮子缬衫。长行:方胜鹊衫。内殿直已下二百五十人员亦如之。长行:白师子缬衫。殿前指挥使编排禁卫:紫罗皁花衫。驾头扇筤下各天武三十一人,白师子衫。东西班乐三十六人,紫帽带。招箭班三十六人,幞头束带。亲从围子、行宫殿门中道左右壁:帽、镀金束带。其衫皆以白师子缬,余并方胜练鹊。遥郡刺史衫以罗云雁,都指挥使以御仙花,都虞候以簇四金鵰,御前忠佐以宜男方胜,正副使以黄师子,正副都头以方胜练鹊,控马亲从以青莲,执烛笼亲从二百人以宝照。余从驾并以白师子。执烛二十二人,衫亦如之,镀金带。军头引见司人员四人,帽子、方胜练鹊衫。等子八十三人,帽子、(围)[团]花宝照绯缬罗衫、镀金带。左右骐骥院御马六:特勒雕、拳毛騧、佛耳、赤騧、黄青骓、滴露紫。控马执七宝百节鞭、杌子。御马五十人,缬衫、皁纱帽、金镀银师带。禁卫班直等:绯绿罗红盘鵰背子。

绍兴三年正月,造绯二千领,绿一千

领,以绢代罗。十三年,又以缬代绣。干道四年五月,文思院制从驾人衣服。庆元二年,皇后受册宝,排设逍遥、平辇人员各一人,辇官二十七(人)人员:帽子、宜男缬罗衫、镀金银柘枝带。辇官:幞头、白师子缬罗衫、镀金海捷带。

绍兴十二年,皇太后回鸾,上将躬迎于郊,命有司制常行仪仗。先是,石延庆请诏礼官参考康定中(当)[常]行仪卫,酌取中制,以正万乘尊严之分。工部尚书莫将等请先造黄麾仗二千二百六十五人。

三十一年四月,臣僚言:「天子之出,清道而后行,千乘万骑,称警言跸,旄头前驱,豹尾后殿,其往东驰道与阑出入者,皆有厉禁。自六飞南渡,务为简便,唯四孟飨献,乘舆躬行,前为驾头,后止曲盖。而爪牙拱扈之士,或步或趋,错出杂立,无复行列。至有酌献未毕,已舍而归。士民观者,骈肩接袂,杂虎士之中,而不闻有谁何之者。望诏有司讲求其当,凡车驾行幸,从驾禁旅以若干人为一列,相去各若干步;其乘马前导者皆预上其数,命有司绘为图,先一日以闻,别其副本报御史台。有不如令及不在图中而辄冒至者,许有司举之。蔽而不言,令御史台觉察。」诏可。

王应麟《玉海》:绍兴二十一年,明堂。五月十三日,有司陈法驾卤簿,视郊祀三分减一,用一万一千五人。

圣旨指挥,今岁冬日至郊见上帝,用遵太祖 孝宗隆兴二年二月八日,尚书礼部侍郎兼权兵部侍郎黄中言:「伏

皇帝典故,除事神仪物外,乘舆服御并从省约。本部已逐一条具外,独有五辂未敢轻议。窃详自来大礼,虽五辂并设,然考之《礼经》,玉辂以祀,金辂以宾,象辂以朝,革辂以即戎,木辂以田,而祭祀所用者,一玉辂而已。典辂之职虽曰凡会同军旅以辂从,而后郑释曰『王乘一辂,以其余辂行,亦以华国。』然则金、象、革、木四辂,不过为一时观美,非其所乘也。方承平时,五者并设,固不为过。今圣主方欲隆俭德而戒劳民,其乘舆服御之费,又无大于此四者,有司敢不钦承!所有今来郊礼,欲乞因时之宜,止用玉辂。其余四辂,权不以从,庶几有以仰副明诏,且于《礼经》无所背戾。」诏依,将来郊礼,除玉辂、逍遥、平辇外,其余车辇并从省约。

九日,兵部言:「契勘昨绍兴十三年郊祀大礼,依《政和五礼新仪》排设,国初大驾卤簿共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三人;及绍兴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郊祀大礼,增添(俸)[捧]月、奉宸队共一万五千五十人,并三十一年明堂大礼,依二十八年例三分减一,用一万一千五人。今承指挥,郊祀大礼乘舆服御、中外支费宜从省约。续承指挥,将来郊祀大礼,除玉辂、逍遥、平辇外,其余车辇并从省约。本部今条具将来郊祀大礼,除玉辂、平辇、逍遥乞令依旧人数外,所有大驾卤簿仪仗内六引前大象,欲依昨绍兴十三年例,止用象一头。其余一行仪仗数内八宝下人数,本部已牒门下后省裁损

施行外,(除)[余]仪仗人数依今来指挥合从省约,并乞依昨绍兴二十八年郊祀大礼人数内乞权行减半,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随宜排设。」诏从之。

五月五日,礼部太常寺言:「已降指挥,大驾卤簿仪仗依绍兴二十八年郊祀大礼人数权行减半,随宜排设施行。今条具申请事件:一、将来郊祀大礼,奏严更警场并大驾卤簿六引、驾前后部 吹振作,比之仪仗人数稀少。今从省约,乞将 吹八百八十余人内三分减一,止用(八)[五]百八十八人;警场二百七十五人内三分减一,止用一百八十三人,随宜排设。一、合用 吹导引六州十二时奉禋歌降僊台词,从本寺具申学士院修润,降下教习。一、合借差军兵依今来三分减一,依例下所属借差。一、教习日分支破官钱,依今来减定人数开具名色,依例下量审院于本寺历内批放。一、合差般 奏严 军兵及合破绯方号并提点一行事务所、大礼五使,于贡院按习幕次及就殿前司教场摆拽,至期逐处排设。 吹警场、宿顿排办等,乞(于)[依]例关报所属排办。一、教习去处,乞依例于怀远驿下临安府擗截。其 吹警场服着、奏严 角、执色乐器、宣赦 筹等,经今六年,不曾修饰,脱落不堪。乞依今来人数开具,报所属斟酌抽换修饰施行。」诏并从之。

国朝典故,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玉辂以祀天。礼毕, 十月三日,太常少卿兼权礼部侍郎洪适等言:「伏

乘辇,合进金辂于端诚殿门外。而旧制:皇帝降舆,并乘大安辇还宫。近因臣僚奏请,不设四辂;而二月八日指挥,除玉辂、逍遥、平辇外,其余车辇并从省约。今岁郊坛礼毕, 臣以朝服前导,皇帝以朝服而乘平辇,切恐礼容不相称。若合用大安辇,即乞早降指挥,令有司从实修饰。」诏郊祀回,止乘平辇,冠服令礼官讨论。「适等窃考国朝典故,自建隆四年陶谷创建大辇,祀礼毕,皇帝朝服,乘大辇还内,历朝并无更改。政和四年北郊毕,乘大辇还斋宫,解严放仗,易常服,弃辇还内。按《唐会要》:明皇废辇不用,开元十一年祀南郊毕,骑还。自是行幸、郊祀,皆骑于仪仗之内。又见行仪制,车驾朝献日,合门并诸司官并常服乘马在驾前。适等参考古今沿革,唐制郊祀毕,尚是乘马;本朝北郊回,曾用常服,即郊祀驾回,亦可以不用朝服。兼唐制乘骑亦可用仪仗,见今朝献亦有臣僚乘马在驾前。今来郊祀回,止乘平辇,所用冠服,乞比附景灵宫、太庙。郊祀毕,皇帝自齐殿服履袍、乘平辇还内。今导驾官以常服前导,其奉迎及侍中奉请升辇,参知政事奏请进发,并传敕侍臣上马等,并乞于见行仪注同修改,关报施行。」诏从之。同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逐次郊祀大礼,皇帝自青城至大次并礼毕,自大次还青城,并系服通〔天〕冠、绛纱袍,乘大辇。今来欲乞并服通天冠、绛纱袍,乘平辇。」诏从之。

干道三年四月十一日,

三月十七日圣旨,今岁冬日至郊见上帝,可令有司,除事神仪物、诸军赏给依旧制外,其乘舆服御及中外支费并从省约,仍疾速条具以闻。窃见绍兴二十八年以前郊祀,舆卫、仪仗共享一万五千五十人。至干道元年初行郊祀,比旧数十分减去其六,止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今参稽已减合用之数。今岁郊祀,舆卫、仪仗宜遵用干道元年已减之数,今来更不增减,庶几有合中制。」从之。 兵部侍郎陈岩肖言:「近者恭

马端临《通考》:干道四年,中书门下奏:「车驾诣德寿宫,用殿前六百二十九人,皇城在内巡检司三百九十一人,崇政殿四百四十九人,凡一千四百六十九人。四孟诣景灵宫,用殿前司八百七十五人,皇城在内巡检司五百二十八人,崇政殿五百二十一人,凡一千九百二十四人。以左藏南库绢二千匹下(衣)[文]思院制其衣服。

六年九月一日,诏:「将来郊祀,并用五辂、大安辇,一如旧仪。」

九年六月五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干道元年并干道三年郊祀大礼此下当有脱文。。

淳熙六年四月七日,礼部太常寺言:「今岁明堂大礼,检照《皇佑明堂记》并《政和五礼新仪》,明堂大礼用法驾卤簿,祀前一日,皇帝于太庙朝飨毕,乘玉辂至宣德门,入门降辂,乘舆归文德殿。卤簿中玉辂中:疑当作「首」。,次大辇,次金辂,次象辂,次革辂,次木辂。今明堂大礼所用卤簿,大辇、车辂欲依上件典礼施行。」从之。

十八日,太常寺言:「今次明堂大

礼,并排设大辇五辂,祀前一日,皇帝朝飨太庙毕,乘玉辂入丽正门,降辂乘舆,用平辇归文德殿宿斋。所有大辇并其余四辂,止合从后。」诏除大辇免行排设,余依已降指挥。

五月十二日,礼部太常寺言:「今岁明堂大礼,前一日,皇帝于太庙朝飨毕,乘玉辂诣丽正门。所由道路,乞是日朝飨太庙礼毕,皇帝于太庙棂星门外乘玉辂,经由皇城东新路入丽正门,至南宫门外降(舆)[辂],乘舆至文德殿上,降舆归斋殿。其仪仗、法物合在车辂前排列。」从之。

光宗绍(兴)[熙]二年四月十七日,礼部太常寺言:「淳熙十二年郊祀大礼,皇帝自太庙棂星门外乘玉辂诣青城,礼毕还内,上乘大辇。今年郊祀大礼,乞依体例施行。」从之。

七月十三日,提点添修五辂大辇黄迈言:「得旨:玉辂轴依例修换外,其余金、象、革、木四辂亦不堪应奉,乞行换造。」从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二 大驾卤簿

舆服二

大驾卤簿

【宋会要】

政和七年正月二十七日,礼制局言:「昨讨论大驾六引,开封牧乘墨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御史大夫乘夏缦,已经冬祀陈设讫。所有驾士衣服,尚循旧六引之制,宜行改正。况天子五辂,驾士之服各随其辂之色,则六引驾士之服当亦如之。请墨车驾士衣皁,夏缦驾士皁质绣五色团花,于礼为称。」从之。

二月九日,诏:卤簿图籍当行改修,令礼制局限一年进呈。先是,兵部尚书蒋猷奏:「《大礼卤簿图记》,天圣间宋缓撰集。凡仪卫之物,既图绘其形,又稽其制作之所自而叙之于后。陛下顷以治定制礼,如卤簿仪制,革而新之者多矣。乞命有司取旧《图记》,考今之所革者,依仿旧体,别为一书,传之久远。」故有是诏。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二 政和宣和大驾卤簿

政和宣和大驾卤簿

六引,中道。象六,中道,分左右,为三重,各持铁钩一名跨其上,执转光小绯旗一名前引。次击锣一名、节级二人为一列;次

执七宝钩二人在左,执银钩二人在右,行第一重象前。次三人行象内,为三重;执转光小绯旗十四人,分左右,行象外,为七重。执石钩二人,行第三重旗前;执朱漆钩二人,行第五重旗前;执石钩二〔人〕,分行第七重旗前;又二人分行旗后;又执铁钩一名,在第三重象后当中。并服花脚幞头、绯 衫。或夏祭大礼,则以缬衫。凡六引及卤簿内服饰以絁者并准此,金镀银双鹿带。

法驾减象一,以一象居前,余分左右,为二重。执七宝钩、银钩人各减大驾一名,行第二重象前;次二人行象内,为二重;第四、第七重旗前执金[ (月)]石钩各二人。其大驾各行第七重旗后二人,法驾无之,余同大驾。

六引:法驾则开封令、牧、御史大夫为三引。

、革带;控诞马人平巾绩 第一引开封令,中道。清道二人重行,次幰弩一人〔人〕骑。诸引执幰弩人并骑。次诞马二,控马每疋各二人。诸引控诞马人准此。次轺车一乘,驾赤马二,驾士十八人。次方伞一,次朱团扇一,次曲盖一,次僚佐四员。外仗青衣二人,为一列。次车辐棒二,次告止旛二,次传教旛二,次信旛二,合为一列。执旛各一名,二人,谓引执旛人,数准此。戟三十,为十五重,在车辐棒至信旛外,并分左右厢。以下外仗,并分左右厢。仗内清道服武弁、绯絁绣云鹤衫、革带,执黑漆杖;执幰弩人平巾赤帻、绯絁绣辟邪衫、赤「绩」当作「帻」,前脱一字。、革带;青衫人服平巾青 、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革带;驾士武弁、绯絁绣雉大袖勒帛。法驾曲盖后有僚佐四员,戟减大驾十四,为八重,余同大驾。 、革带;执方伞、扇、戟、执、传教幡、信幡人并黄絁绣兵额、宝相花衫、行藤、 袜、革带;执朱团扇、曲盖、执、告止幡人并绯絁绣抹额、宝相花衫、大口 帻、青絁衫、革带,执仗,仗袋以青绢;执车辐棒人平巾赤帻、绯絁绣白泽衫、赤

、革带。内执弓 、革带。执弓矢、人并锦帽、絁绣宝相花戎服大袍、窄 、行縢、 、革带。执刀盾人银褐 绣抹额、宝相花衫、大口 第二引开封牧,中道。清道二人。次幰弩一。次棡鼓一,在左;金钲一,在右。次大鼓十,为二重。次节、夹二,为一列,执人骑。诸引执节、夹人并骑。次诞马四,二重。次革车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次方伞一。次朱团扇四,为二重。次曲盖一。次僚佐四员。次幢一在左,麾一在右,执人骑。诸引执幢麾人并骑。次大角六,为一列。次铙一,吹箫二,次笳二,次大横吹二,各为一列。次铁〔笛〕、箫、觱篥、笳各一,笛、箫在左,觱篥、笳在右。外仗青衣八人,次车辐棒八,各为四重。次告止幡二,次传教幡二,次信幡四,为二重。次仪刀十四,为七重。戟七十,在车辐棒至仪刀外,为三十五重。刀盾六十,在戟外,为三十重,盾在左,刀在右。次弓矢六十,在刀盾外,为三十重。每弓一箭二,连 。六十,在弓矢外,为三十重。仗内执节、夹、幢、麾、大角、仪力人并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驾士武弁、绯 绣隼大袖勒帛。其余执人行列、重数、弁、服饰并同第一引。法驾大鼓减四,大角、信幡减为二,铙后左箫右笳、大横吹各减一,外仗青衣、车辐棒、仪刀各减四,戟减三十,刀盾、弓矢、各减二十四,余同大驾。 、白抹带。执大横吹人绯绣苣文抹额、生色袍、抹带 。执铙、箫、笳、笛、觱篥人并平巾帻、绯绣宝相花袍、大口 、锦螣蛇。执大鼓人黄绣雪花抹额、生色袍、抹带 矢人袍以青,执人以紫。执棡鼓、金钲人平巾帻、绯绣对凤衫、抹带、大口

第三引大司乐,中道。清道二人。次幰弩一。次棡鼓、金钲各一。次大鼓十。次节一,夹二。次诞马四。次革车一乘。驾士、驾马并同第二引,以下革车准此。次方伞二。次朱团扇二。次曲盖一。次僚佐二员。次幢、麾各一。次大角四。次铙一。次箫、笳、大横吹各二。次笛、箫,次觱篥、笳各一。外仗青衣六人,次车辐棒六,各为三重。次告止旛二,次传教幡二,次信幡四。次仪刀十二,为六重;戟六十,为三十重,刀盾、弓矢、各五十,各为二十五重。驾士服武弁、绯絁绣凤大袖勒帛,其余执人行列重数并服饰并同第一、第二引。法驾以御史中丞为第三引,自第四引以下并减。

第四引少傅,中道。清道四人。次幰弩一。次棡鼓、金钲各一。次大鼓十六,次长鸣十六,为二重。次节一,夹二。次诞马六,为三重。次革车一乘,府佐四员,夹革车。次方伞一,次朱团扇四,次曲盖二,为一列。

次幢、麾各一,次大角八,次铙一,次箫四,次笳四,次大横吹四,各为一列。次节鼓一,次笛、箫、觱篥、笳各四,各为一列。外仗青衣十人,次车辐棒十,各为五重。次告止幡二,次传教幡二,次信幡六,为三重。次仪刀十六,为八重。次戟九十,为四十五重。绛引幡六,在戟外,为一列分引。刀盾、弓矢、各八十,各为四十重。仗内执长鸣人服同执大鼓人,执节鼓人服同执铙人,执、绛引幡人服同执方伞人。驾士服武弁、绯絁绣瑞马大袖勒帛。其余执人行列重数并服饰并同第一、第二引。

第五引御史大夫,中道。清道二人。次幰弩一。次棡鼓、金钲各一。次大鼓十。次节一,夹二。次诞马四。次革车一乘。次方伞一。次朱团扇二。次曲盖一。次僚佐二员。次幢、麾各一。次大角四。次铙一。次箫、笳、大横吹各二。次笛、箫、觱篥、笳各一。外仗青衣六人,次车辐棒六,各为三重。次告止幡二,次传教幡二,次信幡四。次仪刀十二,戟、刀盾、弓矢、各六十。驾士服武弁、绯絁绣獬豸大袖勒帛。其余执人行列重数并服色并同第一、第二引。法驾则为第三引大鼓减四,大角减一,铙后箫、笳、大横吹各减一,青衣、车辐棒、信幡各减二,仪刀减六,戟减二十四,刀盾、弓矢、各减半,余同大驾。

第六引兵部尚书。革车一乘,驾士服武弁、绯絁绣虎大袖勒帛,其余并同第五引。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二 中道卤簿 大驾外仗

中道卤簿

金吾本司纛,左右皁纛各六,为一列。执柘各一名,

,佩横刀、弓矢。凡仗内大将军、将军、都尉、校尉、旅帅、中郎将 弩,佩牙刀器仗,珂马;大将军平巾帻、紫絁绣辟邪袍、锦螣蛇大口 四人。次押纛二人,骑。次押衙四人,骑,引 。次 八,为二重。执 各一名。次本卫上将军、将军各四人,为二重。次卫司 ,本卫大将军二人,骑; 四,夹上将军。执 各一名,夹二人,并骑。已上并分左右队。内上将军、将军花脚幞头、绯罗绣抹额、紫罗绣辟邪袍、(郎将)。押衙金鹅帽、紫絁绣辟邪袍、革带,佩仪刀。执 绵帽、宝照锦袍、锦臂鞴、革带、乌皮韡。法驾减 二,为一列,本卫上将军、将军各减二人,余同大驾。 、革带、乌皮 、 袜。押纛人幞头、皁 绣宝相花宽衫、绢 ,佩横刀。执柘、皁、纛人皁纱绢、皁絁宽衫、绢 并佩横刀、弓矢,唯朝服并黄麾仗内帅官兵不佩。执夹卫司 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裲裆、大口

、锦螣蛇革带。执 、弩、弓矢、人并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 次朱雀旗队,并骑。金吾卫折冲都尉一员引队, 二,夹都尉。次朱雀旗,执旗一名,引二人,夹二人。凡仗内引、夹,执旗人数准此。次弩四,为一列。次弓矢十六,次二十,各为二重。次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押队。队内折冲、果毅都尉平巾帻、紫絁绣辟邪袍、大口) ([袍]、革带。内执弩、弓矢、人加佩横刀。引、夹、执朱雀旗人并绯絁绣抹额、宝相花 、大口) ([袍]、革带,佩横刀。内引、夹人加 、大口

佩弓矢。凡中道仗、外仗内旗引、夹旗人并执旗人并佩横刀,引、夹人并加佩弓矢。法驾弩减二,弓矢减六,减八,余同大驾。《宋史》:宣和引队改天武都指挥使,押队改天武指挥使。

、革带。法驾引旗、护旗各减四人,余同大驾。 次龙旗队。大将军一员检校,骑。次引旗十二人,为二重,并骑。次风伯旗一在左,雨师旗一在右。次雷公旗一在左,电母旗一在右。次五星旗五,为一列。木星旗在左,余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旗以次列于右。次左右摄提旗二,为一列。次北斗旗一居后。次护旗十二人,为二重,并骑。次副竿二,为一列,执人并骑,分左右队。内大将军朝服;引旗、护旗人并黄絁绣抹额、宝相花衫,佩弓矢;引、夹、执风伯旗等人五色絁绣抹额、宝相花衫;执副竿人锦帽、黄絁绣宝相花衫、大口《宋史》:宣和检校改左右卫大将军,雷公、电母旗去公、母二字。

次指南等车。指南平车一,次记里鼓车一,驾士各三十人。次白鹭车一,次鸾旗车一,次崇德车一,次皮轩车一,驾士各十八人,并服武弁、绯絁绣大袖勒帛。指南车驾士服绣以孔雀,记里鼓车以对鹅,白鹭车以白鹭,鸾旗车以瑞鸾,崇德车以辟邪,皮轩车以虎。法驾无白鹭车、崇德车,余同大驾。《宋史》:宣和有青旌、青雀、鸣鸢、飞鸿、虎皮、貔貅六车,在记里鼓之下,崇德之前,减白鹭、鸾旗、皮轩三车,驾士之数如前。

次金吾引驾,骑。本卫果毅都尉二人,分左右,平巾帻、绯絁

、革带。法驾仪刀、弩、弓矢、各减二,为三重,余同大驾。 ,执仪刀。次弩、弓矢、各八,为四重,每重弩二,弓矢二,二,相间行,分左右。执人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裲裆、大口 绣辟邪袍、大口《宋史》:宣和改都尉为神勇都指挥使。

次大晟前部鼓吹,令二人,次府史四人,各为一列,分左右。次管辖指挥使一名。次棡鼓、金钲各十二,为四重,鼓在左,钲在右。部内棡鼓、金钲并分左右。帅兵官八人领,为一列,在棡鼓、金钲重内行。次大鼓一百二十,为十重;帅兵官二十人领,在大鼓重内行。次长鸣一百二十,为十二重,帅兵官六人领,每二人领四重,各在前一重内行。次铙鼓十二,为二重;帅兵官四人领,在铙鼓内行。次歌工,次拱辰管,次箫,次笳,各二十四,各为二重。次大横吹一百二十,为十重;帅兵官十人领,每二人领二重,各在前一重内行。小鼓行次准此。次节鼓二,次笛,次箫,次觱篥,次笳,次桃皮觱篥,各二十四,各为二重。次棡鼓、金钲各十二,为二重;帅兵官四人领。次小鼓一百二十,为十重。次中鸣一百二十,为十二重;帅兵官八人领,每二人领三重,各在前一重内行。次羽葆鼓十二,为二重;帅兵官四人领,各在鼓内行。次歌工,次拱辰管,次箫,次笳,各二十四,各为二重。部内鼓吹令本色服,府史幞头、绿罗宽衫、黄绢半臂;管辖指挥使平巾帻、紫绣宝相花) ([衫]、锦螣蛇、白抹带。帅兵官并执棡鼓、金钲、拱辰管、箫、笳、

。法驾前后棡鼓、金钲各减四,为二重。大鼓减四十,帅兵官减八人,长鸣减四十,为十重。铙鼓减四,拱辰管后箫、笳各减八;大横吹减四十,帅兵官减六人。节鼓后笛、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减八,小鼓、中鸣各减四十,各为十重。帅兵官减四人,每人押五重。羽葆鼓减四,最后箫、笳各减八。余同大驾。 、白抹带。执棡鼓、金钲人加锦螣蛇。执长鸣、中鸣、大鼓、小鼓同第二引执大鼓、长鸣服,执铙、大横吹人同第二引执大横吹服,执羽葆鼓人青绣苣文抹额、生色袍、抹带 节鼓、笛、觱篥、桃皮筚篥、歌工服平巾帻、绯绣对鸾衫、大口

、勒帛、锦螣蛇。法驾行漏舆舆士减四十人,神舆舆士多大驾二人,余同大驾。 、勒帛、执黑漆仗;管押相风乌等舆人员平巾帻、紫絁绣宝相花大袖、白绢 、勒帛;清道平巾帻、青絁大袖、白绢 、勒帛;舆士并管押、节级并武弁、绯絁绣宝相花大袖、白绢 褟、青絁大袖、绢 〔次〕太史相风、行漏等舆。太史令一员,次书令史一名,并骑。次相风乌〔舆〕一,舆士四人。次交龙钲一,在左;交龙鼓一,在右;舆士各六人。次司辰一名,次典士一名,并骑。次刻漏生四人,分左右,为二重。次鼓楼一,在左;锺楼一,在右。次行漏舆一,舆士各一百人。次太史正一员,骑。次清道二人。次十二神舆一,舆士十四人。太史令、太史正朝服;书令史录公服;司辰、典士、漏刻生并《宋史》:宣和鼓锺楼并改为舆,太史正前有捧日副指

挥使二人、捧日节级十人、神舆舆士增十。

、白勒帛。法驾金节减四,钑戟减七十二,为三十六重,余同大驾。 、锦螣蛇、革带。执绛引幡、金节、罼、朱雀幢、叉导盖、叉钑戟人并武弁、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次持钑前队。左右武卫果毅都尉二人引队。次左右武卫校尉二人,并分左右。次绛引幡一,在中,金节十二,分左右,夹幡。执人骑。内绛引幡加二人,次一在左,罼一在右。次朱雀幢一,次叉一,次导盖一,在中;青龙幢一,在左;白虎幢一,在右。次叉三,为一列。幢、叉、导盖执人并骑。次称长一名,次钑戟二百八十八,为四十八重。次左右武卫将军二人检校;次左右武卫校尉四人押队;并分左右队。内左右武卫将军、果毅都尉、校尉并平巾帻、紫絁绣瑞鹰袍、大口《宋史》:宣和引队改骁骑都指挥使,武卫校尉改骁骑军使,增朱雀旗后之叉一,去龙虎后之叉三,检枝改用右骁骑将军。

次黄麾幡一,执幡一名、二人,服饰同持钑前队执绛引幡人,内执人骑。法驾同此。法驾又有殿中侍御史二员,分左右,在黄麾前。

次六军仪仗。左右神武军统军二员,分左右。次都头二人押仗,在本军旗内。左右神武军旗各一,排阑旗二十,在仗外,分夹本军旗。枪棒仗每二人为一列,执旗、枪棒仗各一名,前一重与本军旗齐行。次吏兵旗一,在左;力士旗一,在右。以下吏兵、力士旗分左右同。次白柯枪二柯:原作「椅」,据《文献通考》卷一一八《王礼考一三》改。下同。,次哥舒棒二棒:原作「枪」,据《文献通考》卷一一八《王礼考一三》改。下同。。次白(椅)[柯]

枪六,次镫仗二。次白(椅)[柯]枪二,次吏兵旗、力士旗各一。次白(椅)[柯]枪四,次哥舒(枪)[棒]二。次白(椅)[柯]枪八,次镫仗二。次吏兵旗、力士旗各一。次白(椅)[柯]枪四,次哥舒棒二。次白(椅)[柯]枪四,次吏兵旗、力士旗各一,次镫仗二。次白(椅)[椅]枪八,次哥舒棒二。次白(椅)[柯]枪二,次吏兵旗、力士旗各一。次白(椅)[柯]枪二,次镫仗二。次白(椅)[柯]枪四,次哥舒棒二。次白(椅)[柯]枪四,次掩尾天马旗二。次左右羽林军统军二员,次都头二人,次节钑二人。左右羽林军旗各一,排阑旗二十,在仗外,如神武军分夹。次赤豹旗一在左,黄熊旗一在右。以下赤豹、黄熊旗分左右同。其余枪棒(杖)[仗]等行列、重数并同神武军。左右龙武军统军二员。次都头二员。左右龙武军旗各一,排阑旗二十,在仗外,如羽林军分夹。次龙君旗一,在左;虎君旗一,在右。以下龙君、虎君旗分左右同。其余枪棒(杖)[仗]等行列、人数并同。

羽林军。仗内神武、羽林、龙武统军并花脚幞头、紫 绣抹额、孔雀衫、韡弩,佩横刀、金亨鱼梨、韔干、珂马。押仗都头幞头、紫絁绣宝相花大袖袄、革带。引夹神武、羽林、龙武军旗人贴金帽,执人锦帽,并五色絁绣宝相花衫、锦臂鞴、革带,其余执旗人服饰准此。执哥舒棒镫仗人同夹旗人服饰。执白(椅)[柯]枪人交脚幞头、五色絁绣抹额、宝相花衫、银褐绣兽捍腰、锦臂 、革带。法驾神武军减排阑(干)旗十,羽林、龙武军各减四。大驾六军吏兵、力士旗各分五重,法驾各减一重。第

一重中节白(椅)[柯]枪减二中节:疑误。,第二重第二节、第四重第一节白(椅)[柯]枪各减四,第四重(节)[第]二节减二。法驾羽林军又减大驾节级二人,余同大驾。《宋史》:宣和统军改军将,神武军旗改熊虚,排阑旗改平列,哥舒棒改戈戟,镫杖改矛戟。羽林队无节级,黄熊旗改黄罴,龙武骑改熊虎。

次引驾旗。天王旗二,次排仗通直官二人押旗,分左右。次十二辰旗各一:午未在前,次巳申,次辰酉,次卯戌,次寅亥,次丑子,午、巳、辰、卯、寅、丑旗在左,余在右。次天王旗二,分左右。押旗幞头、紫公服、乌皮韡,执旗人并同执神武军旗人服饰。法驾同此。

次龙墀旗,天下太平旗一,排仗大将二人,夹太平旗。次五方龙旗各一,为二重:赤龙旗在前,次黄龙旗在中,青龙旗在左,白龙旗在右,次黑龙旗在后。次金鸾旗一在左,金凤旗一在右。次狮子旗二,次君王万岁旗一。次日旗一在左,月旗一在右。排仗大将同押、引驾旗通直官服,引、夹、执旗人同引、夹、执神武军旗人服饰。法驾减鸾、凤、狮子旗,余同大驾。

次御马二十四,分左右,为十二重。控马每匹天武二人,服贴金帽、紫绣宝相花大袖祅、革带,骑。御马直二人,皁纱帽、青绵袄、束带。部押天武节级锦帽、紫绣宝相花宽衫。管押骑。御马直人员节级红锦袄。法驾减八,为八重,余同大驾。

次中道队。大将军一员检校,朝服,骑。法驾同。《宋史》:宣和大将军改为左右骁骑大将军。

次日月合璧等旗。日月合

、革带。法驾同。 璧旗一在中,苣文旗二,分左右,为一列。次五星连珠旗一,在中;祥云旗二,分左右,为一列。引、夹、执旗人各五色絁绣抹额、宝相花衫、锦臂。次长寿幢一,执人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宋史》:宣和苣文改庆云,祥云改祥光。

、革带。内夹人执弓矢,骑。次监门校尉,左右各三人,为一列。押旗幞头、绯絁绣抹额、狮子裲裆、乌韡,佩横刀,骑。法驾第一门在龙墀旗之后。 次金吾牙门旗,左右各二,为中道第一门。执、夹人青絁绣抹额、宝相花宽衫、白绢

次金吾细仗。青龙旗一在左,白虎旗一在右,押旗二人,分左右,骑。次五岳神旗五,为三重:南岳旗在前,次中岳旗在中,东岳旗在左,西岳旗在右,次北岳旗在后。次五方神旗五,如五岳旗陈列。五方龙旗各五,相间为五队,为三重:赤龙旗在前,次黄龙旗在中,青龙旗在左,白龙旗在右,次黑龙旗在后。前一队次北方神旗,余队各次右仗黑凤旗。五方凤旗各五,如五方龙旗陈列,各次左仗黑龙旗。内执青龙、白虎旗、五岳、五方神旗各一名,三人。执人四色絁绣抹额、宝相花宽衫。执人黄,人左青、右银褐,后皁。内人执弓矢。执五方龙凤旗人五色絁绣抹额、宝相花宽衫;押旗人并同押龙墀旗人服饰。次江渎旗、河渎旗各一,次淮渎旗、济渎旗各一,并各为一列。江淮旗在左,河济旗左右。引、夹、执旗人并皁絁绣宝相花衫、绣抹额、革带。法驾五

方龙凤旗各减二,各为三队,余同大驾。《宋史》:宣和改校尉为使臣,五岳神旗去神字。

次八宝,为四重:镇国神宝在左,受命宝在右;皇帝之宝在左,天子之宝在右;皇帝行宝在左,天子行宝在右;皇帝信宝在左,天子信宝在右。香案八,为四重,每重列于宝舆之前。碧栏二十四人,为十二重,夹受命等宝。服弓脚幞头、碧栏、涂金铜带、乌皮韡,后二重执长刀,骑。内外符宝郎行于碧栏之间。法驾减碧栏入,为八重,余同大驾。《宋史》:宣和增引宝职掌二人宝:原脱,据《文献通考》卷一一八《王礼考一三》补。,香案职掌六人,(授)[援]卫传喝亲从一百人,奉宝辇官每宝二十八人,节级一人,奉宝一十二人,舁香案、行马、执烛笼各四人,持席褥、油衣共三人,香案、宝舆各九,烛笼三十六,碧栏之数同前。

次方伞二,分左右。大雉尾羽四,夹方伞,执各一名。以下执伞、扇人准此。执人弓脚幞头、碧栏衫、金铜带、乌皮韡,法驾同此。

、涂金铜带、乌皮韡。前二名执笏,余执金铜仪刀。 次金吾四色官六人,为三重,每二人为一重。幞头、绿公服、白绢

次押仗二人,幞头、紫公服、涂金铜带、乌皮韡,骑。法驾减二人,为二重,余同大驾。

次金甲二人,分左右,服金甲、凤翅兜鍪,执钺。法驾同此。《宋史》:宣和改为铜甲。

、革带、韡叉,佩横刀、弓矢, 次太仆寺进马四人,平巾帻、紫絁绣犀牛裲裆、大口(旗)法驾同此。

次引驾千牛卫将军一员,乘珂马,服饰同太仆寺进马人。次千牛八人,次中郎将二人,并乘珂马。次千

、革带、韡叉,佩横刀、弓矢。法驾同此。 牛二人,骑。并花脚幞头、绯絁绣抹额、紫絁绣犀牛裲裆、大口《宋史》:宣和引驾改为千牛卫大将军,中郎将改为捧日都虞候。

、金铜带,乌皮韡,并骑。法驾同此。 次长史二人,绿公服、白《宋史》:宣和无。

次金吾引驾官四人,为二重,并骑。服同金吾押仗,法驾同此。次导驾官,分左右。法驾同此。

、白勒帛。以下执伞、扇、华盖人服饰并同。腰舆一,应 次伞扇、舆辇。大伞二,分左右。中雉尾扇四,夹大伞。小雉尾扇四,夹腰舆。执人并武弁、绯絁绣宝相花大袖、白绢奉人员一名。指挥使以上宜男袄,余红地黄盘狮子锦袄,十将、将、虞候、节级二人。十将、将、虞候红方胜练鹊锦袄,节级红地白狮子锦祅。长行十六人,红地白狮子锦袄。

次排列官二人,次中雉尾扇十二,次华盖二,执各二人。次香镫一,执擎八人,服饰同尚辇执伞人。次香匙在左,火燎在右。

次小舆一,应奉人、逍遥、平辇下人长行二十四人。次逍遥子一,应奉人、十将、将、虞候、节级共九人,长行二十六人。次平辇一,应奉人员七人。大辇下人、十将、将、虞候、节级共九人,长行二十六人。《宋史》:平辇一,应奉人员七人。服饰与腰舆下同。法驾则排列官后中雉扇减四,余并同大驾。《宋史》:宣和去小雉尾扇四,腰舆一,添管押人员二人,都将四人佥押小舆排列官二人佥:原作「兼」,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改。。小舆一,奉舆二十四人,都将九人。逍遥子改为逍遥辇,奉辇一十六人。

平辇一,奉辇人同上。后上辇奉御二人,骑。小舆前又有大(路)辂一,驾马六,太仆卿御,驾士一百二十人。

驾前东第五班。开道旗一,皁纛旗一十二,为四行,每行三人。次引驾六十二人,次钧容直三百人,引驾回作乐。次东第五班五方色龙旗五。次门旗四十。次御龙四直步执门旗六十。次天武驾头下一十二人一:原作「二」,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改。。次下茶酒班内东门执从物一十一人。次御龙直仗剑六人。次天武把行门八人。以上并分左右。次东第五班麋旗一。次殿前班击鞭一十人,次东第五班执簇辇龙旗八,并分左右。次日旗一在左,月旗一在右。次麟旗一在左,凤旗一在右。次青龙旗一在左,白龙旗一在右;赤龙旗一在左,黑龙旗一在右。次御龙直四十人十:原作「人」,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改。,踏路马二。次夹辂大将军二员。次进辂职掌二员。次部押二人,教马官二员,为一列,教马官在部押官外。法驾同此。《宋史》:宣和无钧容直。开道旗内增押班一人,殿侍二人。皁纛旗十二,殿侍十二人执。引驾人员二人,长行六十人。五方色吉字旗殿侍三人,管押十人。门旗殿侍二人,管押四十人。叉八,门旗六十,御龙直一十二人,骨朵直一十二人,御龙弓箭直、弩直各十八人、御龙直仗剑六人。执麋旗殿侍二人,管押龙〔旗〕人员二人,都知、副都知各一人。执骨朵殿侍十六人。内大将军改为千牛卫大将军,朝服,步从。将军二人,朝服,陪乘。掌辇四人。

皇帝乘玉辂,驾青马六,驾士一百

二十八人,扶驾八人,骨朵直一百三十四人。行门一十八人,在玉辂之左;一十七人在右;陪乘将军二员在后。法驾同。《宋史》:宣和驾士增为二百三十四人。

奉宸队分左右,充禁卫。从里第一重御龙直。第二重左厢骨朵子直、右厢弓箭直。第三重弩直。第四重御龙四直。并以逐班直所管人数列成队伍。第五重天武骨朵、大剑三百一十人,分左右。驾后东第五班大黄龙旗一。次驾后乐,东第四班三十一人。次钧容直三十人。次扇筤下天武二十人。次茶酒班簇辇三十一人。次招箭班三十二人。奉宸队人员服帽子,十将以〔下〕戴兜鍪,并服红锦袄、背子,带铁甲、剑。内人员绯背子,人员并弓箭手带弓箭器械,执骨朵。十将以下(带弓箭)带弓箭器械,执骨朵。弩手挟弩、带弩箭、金亨鱼梨子,执骨朵。枪刀手执骨朵,至宣德门执枪刀。天武步队人员帽子、锦袄、背子。袄子正副指挥使以黄狮子;都头以方胜练鹊。背子正副指挥使以绯罗夹绣小团簇花,都头以红罗罨画银带,执骨朵。十将以下至长行一百人服紫絁绣孔雀袄、带簇四金雕硬帽、金镀银带执骨朵;二百人服绯絁绣对凤袄、带金镀银花朱红笠子、金镀银带,执大剑。天武扇筤下二十人锦帽、紫絁绣对凤花袄,十人服紫,十人服绯。驾前御龙直执从物人员帽子、红锦袄。十将以下(里直)[裹真]珠头巾。殿前指挥使击鞭帽子、红锦袄,执仗剑帽子、红锦袄、背

、勒帛、 袜。下茶酒班执从物帽子、碧锦袄、红背子。御龙四直旗头戴兜鍪、红锦袄、背子,带铁甲、剑。执枪寨旗东第五班人员帽子、红锦袄、绯背子,带铁甲、弓、剑、箭、器械,执骨朵。执旗殿侍戴兜鍪、红锦袄、背子,带铁甲、剑。 子带铁甲、弓、剑、箭、器械、骨朵。玉辂下夹辂陪乘大将军并朝服,骨朵直并帽子、红锦袄、绯背子,带铁甲、弓、剑、箭、器械、骨朵。驾士平巾帻、青绣凤大袖、绢(剑)[执]、皁皮甲。 皁纛人黑漆铁笠、皁绢衫

殿前指挥使、行门、诸班直引驾人员。殿前指挥使、引驾人帽子、红锦袄、绯背子,带铁甲、弓、剑、箭、器械,执骨朵。驾后执大黄龙旗殿侍带兜鍪、红锦袄、背子,带铁甲、剑。东第四班钧容直、驾后乐人员以下并帽子、红锦袄、背子。内人员绯背子、执骨朵。招箭班、茶酒班人员帽子、红锦袄、绯背子。内殿侍碧锦袄、红背子,扶驾人本色服,进辂职掌紫罗宽衫。法驾并同此。《宋史》:宣和止用黄龙旗,余并无。

次副玉辂一,驾青马六马:原作「龙」,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改。、勒帛、 袜。法驾无副辂。 。驾士四十人,武弁、青绣对凤大袖、绢《宋史》:宣和驾士一百人,内人员二人。大辇一,掌辇四人,在大辇前,为二重。武弁、黄絁绣宝相花衫、紫绣袒带、行縢、银褐抹带、革带。应奉人员十二人,七人集辇内,一名传喝,执骨朵,余从辇。指挥使以上宜男锦袄,余红地黄狮子锦袄。十将、将、虞候,节级共十人。十将、将、虞候红方胜练鹊锦袄,节级红地白狮子锦袄。长行三百五十

、白勒帛。法驾同此。 、白勒帛,一名幞头、紫公服、乌皮韡。次书令史四人,乌皮介帻,绯絁衫、白 、紫绢行滕。次尚辇奉御二人。次殿中少监。次供奉职官二员,幞头、紫公服、乌皮韡。次令史四人,三人乌皮介帻、绯 衫、白 五人,武弁、红地白狮子锦袄、黄絁绣宽衫、紫罗生色云凤袒带、白绢勒帛、夹《宋史》:宣和增奉辇为九十人。次太仆御马二十四,为十二重,分左右。天武等服饰并同。

次龙墀旗后控御马等人,法驾减八,为八重。《宋史》:宣和无太仆。、锦螣蛇、革带。法驾同此。 次持钑后队,左右武卫旅帅二人,骑,服平巾帻、紫絁绣瑞鹰袍、大口《宋史》:宣和改为神勇都指挥使。次重轮旗二,分左右,引、夹、执人各五色絁绣抹额、宝相花衫。执幢叉、执()[绛]麾人并武弁、絁绣宝相花衫。执幢以皁,绛麾叉以紫。法驾同此。

次大伞、雉尾扇等。大伞二,大雉尾扇四,夹大伞。次大雉尾扇四,为一列。次小雉尾扇十二。次朱团扇十二。各为三重。次华盖二。次叉二。次睥睨十二,为二重。次御刀六,为一列。次真武幢一,在中;绛麾二,分左右,为一列。次叉一。次细十二,为二重。

殿中省执朱团扇人黄絁绣抹额、宝相花衫、行(螣)[縢]、白勒帛。 、勒帛。执御刀人武弁、绯絁绣宝相花大袖、大口 、锦螣蛇。执睥睨人武弁、绯絁绣宝相花大袖、白绢 革带。太仆寺执叉人武弁、绯絁绣衫、白

降麾加二人。法驾小雉尾扇、朱团扇、睥睨、各减四,

各为二重;华盖减一,御刀减二,余同大驾。《宋史》:宣和真武幢改为玄武。

、革带。法驾减大角四十,为八重,余同大驾。 、锦螣蛇、革带。执大角人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次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总领大角,并骑。次大角一百二十,为十重。都尉服平巾帻、紫絁绣辟邪袍、大口《宋史》:宣和改都尉为骁骑都指挥使。

次大晟府后部鼓吹。丞二人,次典事四人。次管辖指挥使一名。次羽葆鼓十二,为二重;帅兵官四人领,在鼓内行。下除小横吹外,并为二重。次歌工,次拱辰管,次箫,次笳,各二十四。帅兵官二人领,在笳前一重内行。次铙鼓十二,帅兵官四人领,在铙鼓内行。次歌工,次箫,次笳,各三十四。次小横吹一百二十,为十重;帅兵官八人领,第一、第四、第七、第十重各二人,在横吹内行。次笛,次箫,次觱篥,次笳,次桃皮筚篥,各二十四。丞本品服,典事同前部府史服,其余并同前部人服饰。法驾羽葆鼓减四,箫、笳、笛、筚篥、桃皮筚篥各减八,铙鼓减四,领铙鼓帅兵官减二人,小横吹减四十,为十重。领横吹帅兵官减二人,余同大驾。《宋中》:宣和帅兵官改为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四都头。

次黄麾一,执人数并服饰并同前部黄麾。法驾有殿中侍御史二员,分左右,在黄麾前。

次芳亭辇、凤辇。芳亭辇一,奉辇六十人。次凤辇一,奉辇五十人。并武弁、黄絁绣宝相花衫、袒带、行縢、银褐抹带、革带。法驾无凤辇。《宋史》:

宣和芳亭奉辇六十二人。

、勒帛、 袜。其绣大袖皆对凤。副金辂以绯,象辂以银褐,革辂以黄,木 、勒帛。其余辂驾士各四十人,并武弁、绣大袖、绢 次金、象、革、木等辂。金辂一,踏路赤马二。次副金辂一,各驾赤马六。次象辂一,次副象辂一,各驾赭白马六。次革辂一,次副革辂一,各驾騧马六。次木辂一,次副木辂一,各驾黑马六。金辂驾士六十人,平巾赤帻、绯绣凤大袖、绢(革)[辂]以皁。法驾无副辂。《宋史》:宣和驾马之色又异:金以骝,象以赤,革以赭白,木以鸟以:原作「为」,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改。。驾士正百五十人,副一百人,管押人员各二人。

次耕根辇一,驾青马六。驾士四十人,服以青绣凤衔嘉禾合穗。法驾同此。《宋史》:宣和无。

次进贤车、明远车。进贤车一,驾士二十四人。明远车一,驾士四十人。法驾无此二车。《宋史》:宣和各增驾马四。次属车十二乘,每乘驾牛三,驾士十人。法驾减四乘。《宋史》:宣和增衙官二人,管押节级一人。

次四省局官。门下省局官二员,在左;中书省局官二员,在右。次秘书省局官二,在左;殿中省局官二员,在右。法驾同此。

次黄钺、豹尾。次黄钺车一,次豹尾车一,各驾赤马二,驾士十五人。进贤车以下驾士并武弁、绯絁绣大袖、勒帛。进贤车驾士绣以瑞麟,明远车以对凤,属车以云鹤,黄钺车以对鹅,豹尾车以立豹。除进贤、明远车外,法驾并同此。《宋史》:宣和有黄钺天武副都头及神勇副都头各一。

次掩后队。左右威卫折冲都尉

、行縢、 袜。法驾大戟、刀盾、弓矢、各减十六,余同大驾。 ,锦螣蛇、革带。次大戟,次刀盾,次弓矢,次,各五十,各为一列。执人并黑鍪甲、锦臂 、皁 二人,领队,平巾帻,紫絁绣飞麟袍,大口《宋史》:宣和押队改用宣武都指挥使二人。、革带,骑。次监门校尉,左右各三人,为一列。幞头、紫絁绣抹头、狮子裲裆、乌皮韡,佩横刀,骑。法驾同此。 次金吾牙门旗,左右各二,为中道第二门。执、夹人绯絁绣抹额、宝相花宽衫、白绢

、革带。引、夹、执仙童、真武、神龟、螣蛇旗五色絁绣抹额、宝相花衫。法驾减六,为四重:前三重各五人,后一重四人。弓矢减五,为三重,弩减一,余同大驾。 、锦螣蛇、革带。执 及、弓矢、弩人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次真武队。金吾卫折冲都尉一名, 一,夹都尉为一列。次仙童旗一。次真武旗一,在中;螣蛇旗一,在左;神龟旗一,在右;为一列。次二十五,为五重。次弓矢二十,为四重。次弩五,为一列。队内金吾卫折冲都尉服平巾帻、紫絁绣辟邪袍、大口《宋史》:宣和改为玄武队,改真武为玄武。又去仙童、龟蛇旗,改都尉为虎翼都指挥使。

大驾外仗并左右厢

、锦螣蛇、革带。引、夹、执旗、执弩、弓矢、人并甲、骑、 清游队。次第六引外,白泽旗二,左右金吾卫折冲都尉二人分领,行旗外,并骑。次弩八,为一列。次弓矢三十二,次四十,各为二重。队内折冲都尉平巾帻、紫絁绣辟邪袍、大口

。法驾则次第三引外,弩减大驾之二,弓矢减八,减十,余同大驾。 冠,具装锦臂 、大口《宋史》:宣和改都尉为捧日都指挥使。

,佩横刀。帅兵官加佩弓矢。法驾金吾骑及弓矢、各减大驾之四,余同大驾。 次左右金吾各十六,骑。帅兵官二人。次弩八,次弓矢,次,各十二,各为一列。帅兵官及执弩、弓矢、人并平巾帻、绯絁绣辟邪裲裆、大口《宋史》:宣和改金吾为天武都头。

次佽飞队。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分领,并骑,服佩并同清游队折冲都尉。次虞候佽飞四十八人,为二十四重重:原作「人」,据下文改。,佩横刀、弓矢,并骑。铁甲佽飞二十四人,为六重,在虞候佽飞 ,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来)[末],并甲、骑,具装锦臂 ,佩横刀、弓矢。法驾虞候佽飞减大驾十八人,为十五重;佽飞减八人,为四重;余同大驾。《宋史》:宣和改金吾卫为拱圣都指挥使,改都尉为都指挥使。

次前队殳仗。次金吾十六骑,在佽飞仗最外行。左右领军卫将军二人检校,并骑。次 四,为二重,骑。(佽)[次]、锦螣蛇、革带。执 左右领军卫帅兵官四人,为一列。以下帅兵官人数、行列准此。次殳叉一百六十,每二人为一重,殳叉间列。以下殳叉并二人为一重,行列准此。次左右威卫帅兵官,次殳叉八十。次左右武卫帅兵官,次殳叉一百。次左右骁卫帅兵官,次殳叉八十。次左右武卫帅兵官,次殳叉八十。队内左右领军卫将军平巾帻、紫絁绣白泽袍、大口

、革带。执殳叉人并五色絁绣抹额、宝相花衫、行縢、革带。法驾前殳叉第一队减大驾之六十,第二、第三各减三十,第四、第五各减二十四,余同大驾。 及帅兵官并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次后队殳仗。左右卫殳兵官,次殳叉八十。次左右骁卫帅兵官,次殳叉八十。次左右武卫帅兵官,次殳叉一百。次左右威卫帅兵官,次殳叉八十。次左右领军卫帅兵官,次殳叉一百六十。

凡前后队殳仗,前接中道北斗旗,后尽卤簿后队。帅兵官人数、行列、服饰及执殳叉人行列、服饰并同前队。法驾后殳叉第一、第二队各减大驾之二十四,第三、第四各减三十,第五减六十,余同大驾。《宋史》:宣和殳叉各一百,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广勇都头。

次前部马队,次佽飞队此句疑衍。。第一队:左右金吾卫折冲都尉二人分领。队内都尉并分领。次角宿旗一,在左;斗宿旗一,在右。次亢宿旗一,在左;牛宿旗一,在右。次弩十,次弓矢二十,各为一列。次四十,为二重。第二队: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次氐宿旗一,在左;女宿旗一,在右。次房宿旗一,在左;虚宿旗一,在右。第三队: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次心宿〔旗〕一,在左;危宿旗一,在右。第四队: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次尾宿旗一,在左;室宿旗一,在右。第五队:左右威卫折冲都尉。次箕宿旗一,在左;璧宿旗一,在右。第六队:左右威卫折冲都尉。次奎宿旗一,在左;井宿旗一,在右。第七队:左石武卫

果毅都尉。次娄宿旗一,在左;鬼宿旗一,在右。第八队:左右武卫(果毅)、革带。法驾分二十八宿旗为十队,每队弩减大驾之四,弓矢减六,减二十,余同大驾。 、革带。执人并锦帽、绯絁绣宝相花袍、大口 、革带。绣文,金吾卫以辟邪,领军卫以白泽,威卫以飞麟,武卫以瑞鹰,骁卫以赤豹,左右卫以瑞马。引、夹、执旗人并五色絁绣抹额、宝相花衫。执弩、弓矢人并锦帽、青絁绣宝相花袍、大口 果毅都尉。次胃宿旗一,在左;柳宿旗一,在右。第九队:左右武卫果毅都尉。次昴宿旗一,在左;星宿旗一,在右。第十队:左右骁卫折冲都尉。次毕宿旗一,在左;张宿旗一,在右。第十一队:左右骁卫折冲都尉。次觜宿旗一,在左;翼宿旗一,在右。第十二队:左右卫折卫都尉。次参宿旗一,在左:轸宿旗一,在右。自二队至十二队,都尉及执弩、弓矢、人数、行列并同第一队。队内都尉并锦帽、绯絁绣戎服大袍、窄《宋史》:宣和捧日、拱圣、神勇、骁卫、宣武五都指挥使分领上十队五:原作「四」,据《文献通考》卷一一八《王礼考》改。,以虎翼、广勇都指挥使分领下二队。

次步甲前队。第一队至第六队,左右领军卫将军二人,骑,分检校十二队。 四,在将军内,为二重。第一队: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二人,骑,分领。队内都尉并骑,分领。歇鸡旗二。次 ,在都尉内。次朱鍪甲、弓矢六十人,为三重。第二队: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貔旗,次朱鍪甲、弓盾。第三队:左右领军卫折卫都尉,玉马旗,次

、革带。执旗人并五色絁绣抹额、宝相花衫。执刀盾、弓矢人并锦臂 、行縢、 袜。内行縢、 袜各随鍪、甲本色。第七队至第十二队内都尉、执旗、弓矢、刀盾人并准此。法驾止十队,自一至六在第一门之前,自七至十次第一门,每队弓矢各减大驾之二十,余同大驾。 、锦螣蛇、革带,绣文并同前部马队都尉服。执 人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青鍪甲、弓矢。第四队: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三角兽旗,次青鍪、甲、刀、盾。第五队:左右威卫折冲都尉,黄鹿旗,次黑鍪、甲、弓矢。第六队:左右威卫果毅都尉,飞麟旗,次黑鍪、甲、刀、盾。自第二队以下每队都尉及执旗、刀、盾、弓矢人数、行列并同第一队。队内将军及都尉并平巾帻、紫 绣袍、大口《宋史》:宣和检校改用左右卫将军,又去 ,分领并改为都指挥使。第一、第二并捧日,第三、第四并天武,第五、第六并拱圣,第七、第八并神勇,第九骁骑,第十宣武,第十一虎翼,第十二广勇。

次金吾牙门旗四,为左右道第一门。监门校尉左右各四人,并骑。执、夹旗人服饰:校尉服佩并同中道第二门,法驾同此。

次步甲前队。第七队至第十二队:第七队左右武卫折冲都尉二人分领,駃騠旗。次白鍪、甲、弓矢。第八队:左右武卫果毅都尉,鸾旗,次白鍪、甲、刀盾。第九队:左右骁卫折冲都尉,麟旗,次黄鍪、甲、弓矢。第十队:左右骁卫(各)[果]毅都尉,驯象旗。次黄鍪、甲、刀盾。第十一队:左

右卫折冲都尉,玉兔旗,黄鍪、甲、弓矢。第十二队:左右卫果毅都尉,辟邪旗,次黄鍪、甲、刀盾。

次金吾牙门旗四,为左右道第二门。监门校尉左右各四人,并骑。执、夹旗人服饰:校尉服佩并同中道第二门,法驾同此。

此前部黄麾仗,绛引幡二十,为一列。次第一部,左右威卫殿中待御史二员,骑,分左右。次本卫大将军二人,分检校。次本卫折冲都尉二人,分领。次帅兵官二十人,为一列。次龙头竿二十,并挂青绣孔雀五角氅。本部氅同。次揭鼓二,在仗外。马内诸部揭鼓排列同马:疑当作「仗」。。执龙头 、锦螣蛇、革带。绣文并同前部马队都尉服。帅兵官并执仪刀,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白勒帛。大将军、都尉并平巾帻、紫絁绣袍、大口 。次仪锽五色幡二十。次龙头竿二十。次小戟二十。次揭鼓二。次龙头竿二十。次弓矢二十。次龙头竿二十。次朱縢络盾并刀二十。次龙头竿二十。次弓矢二十。次二十。次揭鼓二。次绿縢络盾并刀二十。并各为一重。第二部左右领军卫,第三部左右威卫,第四部左右武卫,第五部左右骁卫,第六部左右卫。诸部内殿中侍御史、大将军、折冲都尉、帅兵官、龙头竿等人数、行列并同第一部。惟第二部龙头竿则以绯绣凤六角氅,第三部以青绣孔雀五角氅,第四部以皁绣鹅六角氅,第五部以白绣鹅四角氅,第六部以黄绣鸡四角氅。仗内执、绛引幡人武弁、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竿、揭鼓、五色旛、小戟、弓矢、盾力、等人絁绣抹额、宝相花衫、行縢、 袜、衫、抹额并随氅色。法驾止五部,绛引幡、帅兵官、龙头竿、幡、戟、弓矢、盾刀、并减大驾之六。第一部龙头竿,挂绯绣凤六角氅。第二部龙头竿,以青绣孔雀五角氅。第三部以皁绣鹅六角氅。第四部以白绣鹅四角氅。第五部以黄绣鸡四角氅。余同大驾。《宋史》:宣和六部:骁卫骁:原作「骑」,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改。、监武卫、屯卫屯卫:原脱,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补。、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皆左石上将军,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广勇,皆都指挥、都头。逐部上将军、都头各一人。

、革带,佩横刀。法驾后骑减大驾之三十,弩减二,弓矢减八,为一列。减二十,为二重,余同大驾。 、革带。弩八,为一重。弓矢二十二,为二重,前十后十二。四十,为四重。执人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次青龙白虎旗队。青龙旗一,在左;白虎旗一,在右。引、夹、执旗人五色絁绣抹额、宝相花衫、锦臂 。次左右卫果毅都尉二人,分押旗,兼领后七十骑。平巾帻、绯絁绣瑞马袍、大口

次班剑、仪刀队,并骑。左右卫将军二人分领。次郎将二十四人,为一列。亲卫在内,余以次外列。左右亲卫四人,勋卫四人。每卫班剑二百二十人,以四人为列,次郎将,为五十五重。诸翊卫、左右卫六人,领仪刀四百八人。以六人为列,各次郎将,在班剑外,为六十八重。左右骁卫二人,后领仪刀一百三十(二)[六]人,并以二人为列,各次郎将,在左右卫外,为六十八重。下至金吾卫执人

、锦螣蛇、革带;郎将并绯絁绣衫;余同本队内将军服。绣文:亲勋卫以瑞马,诸翊卫、左右卫以雕虎,骁卫以赤豹,武卫以瑞 为列次郎将并同,所领仪刀并重数亦准此。左右武卫二人,在左右骁卫外。左右威卫二人,在左右武卫外。左右领军卫二人,在左右威卫外。左右金吾卫二人,在左右领军卫外。队内左右卫将军平巾帻、紫絁绣瑞马袍、大口(膺)[鹰]、锦螣蛇。法驾亲勋卫每卫班剑减大驾八十四人,郎将为三十四重;翊卫仪刀减大驾百三十二人,为四十六重;左右骁卫多大驾四人;班剑、仪刀九十二人,为四十六重;余同大驾。 ,威卫以飞麟,领军卫以白泽,金吾卫以辟邪。执班剑、仪刀人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宋史》:宣和分领改左右武卫将军及捧日、天武指挥四人,拱圣六人,神勇、骁骑、骁胜、宣武、虎翼指挥使各二人。

亲勋、散手、骁卫翊卫队,并骑。左右卫(拱)[供]奉中郎将四人,为一列,分领亲勋翊卫。队内郎将行列准此。次亲勋翊卫四十八人,为十二重。左右卫郎将二人,分领散手翊卫,在中郎将外。次散手翊卫六十人,为三十重,在亲勋翊卫外。左右骁卫郎将二人,分领骁卫翊卫,在左右卫郎将外。次骁卫翊卫五十六人,散手翊卫外,为二十八重。队内中郎将、郎将并同班剑、仪刀队左右卫将军服饰。唯(绕)[绣]文骁卫以赤豹,亲勋、散手翊卫以瑞马衫。卫甲、骑、冠,具装锦臂 ,佩横刀,

执。法驾亲勋卫减大驾一十六人,散手卫、骁卫各减二十人,余同大驾。《宋史》:宣和改为中卫翊卫、亲卫队。中卫郎四人,分领卫兵四十八人;翊卫即二人,分领卫兵五十六人。

次左右骁卫翊卫三队,并骑。第一队:本卫大将军二人分领,在旗外。花凤旗二。次弩十,为一列;次弓矢二十,为二重;次四十,为四重。第二队:本卫将军二人分领,飞黄旗二。第三队:本卫郎将二人分领,吉利旗二。第二、第三队弩、弓矢、数、行列并同第一队。队内大将军、将军、郎将并同班剑、仪刀队左右卫将军服饰,唯绣文以赤豹。引、夹、执旗人银褐絁绣抹额、宝相花衫、革带。执弩弓人、人服饰并同执班剑、仪刀人。法驾弩减大驾四,弓矢、各减半,余同大驾。《宋史》:宣和分领第一领:原作「引」,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改。、第二队左右骁卫大将军、将军;(大)[第]三广勇指挥使,改花凤旗为双莲旗。

次夹毂队。第一队、第四队左右卫折冲都尉二人,骑,分检校。宝符旗二分,分左右。次朱鍪、甲、刀、盾,每队各六十人,为六重。第四队在第一队外,并行。第二、第五队在左右卫果毅都尉二人,分检校。次白鍪、甲、刀、盾,每队各六十人,为六重。第六队在第三队外,并行。队内都尉并同班剑、仪刀队左右卫将军服饰。引、夹、执旗人并五色绣抹额、宝相花衫。执刀盾人并行縢、 袜,各

随鍪、甲色。法驾则每队各减刀、盾二十,余同大驾。《宋史》:宣和检校改为捧日、天武、拱圣三指挥使。

次金吾牙门四,为左右道第三门。监门校尉左右各四人,并骑。执、夹旗人服饰:校尉服佩并同中道第一门。法驾同此。

次捧日队,每队人员三人,内引队一名,押队二人。长行殿侍二十八人,内旗头三人,枪手五人,弓箭二十人,并以逐班直所管人数结队伍。左右厢天武,约栏各一百五十五人,在捧日队外。诸班直总领人员在捧日队前,内左厢五人,右厢四人。捧日队人员并殿前指挥使、长行服并帽子、金枪、银鎗戴铁笠,余并兜鍪。红锦祅、绯背子,余并红背子,带铁甲、剑。人员带弓箭器械、执骨朵。长行、殿侍:旗头执枪系旗,枪手执枪,弓箭手带弓箭器械、执骨朵。金枪、银枪并枪手东第四班二队。弩手挟弩、带弩箭、金亨鱼梨子、执骨朵。天武约栏人员以下帽子、银带、执骨朵。正副指挥使黄狮子红锦袄。都头方胜练鹊红锦袄。十将至长行白狮子、红锦袄。法驾同此。

次后部黄麾仗。第一部左右卫,第二(班)[部]左右骁卫,第三部左右武卫,第四部左右威卫,第五部左右领军卫,第六部左右武卫。部内殿中侍御史、大将军、都尉、帅兵官、龙头竿等行列服饰并同前部,如后部左右卫并同前部左右卫,其余准此。

、白勒帛。执、人数同前部绛引幡。法驾减大驾第 次绛引幡二十。执人武弁、黄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六部,绛引幡减六,余同大驾。

、革带。校尉服佩同中道第一门,法驾同此。 次金吾牙门旗四,为左右道第四门。监门校尉左右并四人,并骑。执、夫旗人三色絁绣抹额、宝相花宽衫。执人黄,夹人左青右银褐,并白绢《宋史》:宣和六部:第一改为左右骁卫大将军,自二至六改为天武、神勇、宣勇、虎翼、广勇五指挥。

次步甲后队第一队至第六队。第一队左右卫果毅都尉二人,骑,分领。队内都尉并骑,分领。总旗二,在都尉内,次黄鍪甲、刀盾六十人,为三重。第二队左右卫折冲都尉,鹖鸡旗,次黄鍪甲、弓矢。第三队左右骁卫果毅都尉,金仙鹿旗,次黄鍪甲、刀盾。第四队左右骁卫折冲都尉,金鹦鹉旗,次黄鍪甲、弓矢。第五队左右武卫果毅都尉,瑞麦旗,次白鍪甲、刀盾。第六队左右武卫折冲都尉,孔雀旗,次白鍪甲「甲」上原衍一「旗」字,据文意删。、弓矢。自第二队以左,每队都尉及旗、刀盾、弓矢人数行列并同第一队。队内都尉及引、夹、执旗人服饰并同步甲前队;执刀盾、弓矢人并锦臂 、行縢、 袜。内行縢、 袜各随鍪甲本色。第七队至第十二队内都尉、旗、弓矢、刀盾人并准此。法驾自第一至第四队在第五门前。第一队左右骁卫果毅都尉分领,仙鹿旗二,刀盾四十人,为二重;第二队左右骁卫折冲都尉,金鹦鹉旗;第三队左右武卫果毅都尉,瑞麦旗;第四队左右武卫折冲都尉,孔雀旗。余同大驾。《宋史》:宣和自第七队以下分领改用都

指挥使,七、八并神勇,九骁骑,十宣武,十一虎翼,十二广勇,旗亦改其半。七天正尧瑞,八日有戴承,十翔鹤,十一红光,十二文石。

次金吾牙门旗四,为左右道第五门。监门校尉左右各四人,并骑。执、夹旗人服、校尉服佩并同中道第二门。法驾同此。

次步甲后队第七队至第十二队。第七队左右威卫果毅都尉二人分领,野马旗,次黑鍪甲、刀盾。第八队左右威卫折冲〔都尉〕「都尉」二字原脱,据上下文补。,戁牛旗,次黑鍪甲、弓矢。第九队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甘露旗,汉青鍪甲、刀盾。第十队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网子旗,次青鍪、弓矢。第十一队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祥光旗,次朱鍪甲、刀盾。第十二队左右领军卫都尉,翔鹤旗,次朱鍪甲、弓矢。法驾步甲后队止十队,第五至第十共六队,在第五牙门之后,旗、服、器械并同大驾。第七至第十二。

次后部马队。第一队左右卫折冲都尉二人分领,角端旗二,为一列。次弩十,次弓矢二十,次四十,为二重。第二队左右卫折冲都尉,赤熊旗。第三队左右骁卫果毅〔都尉〕都尉:原脱,据上下文补。,兕旗。第四队左右骁卫果毅都尉,天下太平旗一。第五队左右武卫折冲都尉,驯犀旗。第六队左右武卫折冲都尉,鵔鸃旗。第七队左右武卫折卫都尉,驴 旗。第八队左右威卫果毅都尉,驺牙旗。第九队左右威卫果毅都尉,苍乌旗。第十队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白狼旗。第十一队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龙马旗。第十二队左右领军卫折

冲都尉,龙马旗。第十二队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金牛旗。自第二队至第十二队都尉、旗、弩、弓矢、人数、行列并同第一队。内都尉服饰绣文,引、夹、执旗、执弩弓人、人服饰并同前部马队。法驾止十队,弩减大驾四,弓矢减六,减十二,为一重,余同大驾。《宋史》:宣和改都尉为指挥使,一二并以捧日,三四并以天武,五六并以拱圣,七八并以神勇,九以骁骑,十以宣武,

十一以虎翼,十二以广勇。内六有芝禾并秀旗六:原脱;禾:原作「草」,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补改。,七有万年连理木旗。

以上卤簿凡门有六「六」下原衍「十」字,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补删。。中道之门二:第一居日月合璧等旗之后,法驾居龙墀旗之后;第二门居掩后队之后,法驾同。各有金吾衙门旗四,监门校尉六人。在右道之门四;第一居步甲前队第六队之后,第二居第十二队之后,第三居夹毂队之后,第四居步甲后队第六队之后。法驾同。各有监门校尉四人,宣和改校尉为使臣。

立仗。大黄龙负图旗一,执二百人,陈于阙庭赤龙旗南少西,大黄龙旗之北。大黄龙旗一,执六十人,陈于逐顿宫门外。宣德门次大黄龙负图旗之南。太庙在西棂星门外路南,次赤龙旗少北。青城在泰禋门外,夏祭大礼在明禋门外,以下准此。赤龙旗之南。宗祀、夆飨、大礼不设大黄龙负国旗、大黄龙旗。大神旗六执各九十人。宣德门、泰禋门并陈于大黄龙旗之南,东西相对;太庙陈于西棂星门外大黄龙旗之西少南,视赤龙旗为列,南北相对。龙墀执各十二人,日旗一在左,月旗一在右。次君王万岁旗一,宣德门、泰禋门在路东,太庙在门外路南。次狮子旗二,分左右。次金鸾旗一,在左;金凤旗一,在右。次五方龙旗各一,宣德门、泰禋门青龙旗、黄龙旗、赤龙旗在东,黑龙旗、白龙旗在西;太庙青龙旗、黄龙旗,赤龙旗在南,黑龙旗,白龙旗在北。次天下太平旗一,宣德门、泰禋门在路西,太庙在路北。以上旗皆在车驾前发仗内,执人并锦帽、五色絁绣宝相花衫、锦臂 、革带。

小驾。小驾卤簿减大驾《五礼新仪》云:开封令、开封牧、大司乐、御史大夫、少傅、兵部尚书。六引、指南车、记里车、白鹭车、鸾旗车、崇德车、皮轩车、象辂、木辂、革辂、五副辂、耕根车、进贤车、明远车、黄钺车、豹尾车、属车、小辇、小舆,余并减大驾之半。

马端临《通考》:详定官蔡攸等又言:「六引:开封令乘辂车,开封牧、大司乐、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乘革车次之。开封牧建绣皁旗,太常卿绣凤旗,司徒建绣瑞马旗,御史大夫绣以獬,兵部尚书绣以虎,皆副之以阘戟。其先后之序、所乘之车、所建之旗,揆古则不合,验今则有戾验;原作「骇」,据《文献通考》卷一一八《王礼考一三》改。。且大驾之出,自汉光武时始有三引,先河南尹,次执金吾,次洛阳令,先尊后卑也。后魏亦三引,先平城令,次司隶校尉,次丞相,先卑后尊也。唐兼用六引,五代减为三,后周复增为六。皇朝因开封令居前,终以兵部尚书。然以前为尊,则大司乐不当次

令牧;以后为尊,则兵部尚书不当继御史大夫。此先后之序未正也。轺车非县令宜驾,革车非公卿宜用,是所来乘之车未称也。凤马之绪无所经见,阘戟之设尤为讹谬,是所建之旗未宜也。司徒、三公论道之官,车服非其所任,户部主之可也。奉常掌礼,司乐典乐,皆专于一事,礼乐之容非其所兼,礼部总之宜也。请改司徒用户部尚书,改大司礼用礼部尚书;其僚佐仪制,视兵部尚书。御史大夫位亚三少,秩从三品,又尊于六尚书。其行宜以兵部次令牧,礼部又次之,终以御史大夫,则先后之序正矣。」

程氏《演(蕃)[繁]露》曰:「《宣和卤簿图》有诞马,其制用色帛周裹一方毡,盖覆马脊,更不施鞍。此其为制,必有古传,非意创矣,然名以为诞,则其义莫究也。蔡攸辈虽加辨识,终不协当。案《通典》:宋江夏主义恭为孝武所忌,忧惧,故奏革诸侯国制,但马不得过二,其字则书为但,不书为诞也。但者,徒也;徒马者,有马无鞍,如人袒裼之袒也。迹其义类,则古谓徒歌曰谣,是其比也。其所谓徒者,但有歌声而无锺鼓以将也。然则谓之诞马,盖散马备用,而不施鞍辔者也。

又王琼每见道俗乞丐无已,道逢太保广平王怀,遽自言马瘦,怀即以诞马并乘具与之。案此书但为诞,误也,所与者但马而无鞍勒,故以乘具与之,其理相贯也。又案《酉阳杂俎》一卷,北齐迎南使,使主副各乘车,但马在车后,铁甲百余人。其所书

曰但马而不曰诞马;在车后而名但,知无乘具以备具也。

马端临曰:「按《宋史》所载卤簿凡三,至道、政和、绍兴皆有之。至道则国初革创之规,而又参以前代相承之制。绍兴偏安杭都,未遑礼文,搜辑旧典,多已失坠,其可见者,(此)[比]承平时不能以半。独政和所定,则自元丰以来置立详定礼文所、议礼局,考订精审,其仪不舛,而其文最详,故具载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卤簿杂录

舆服三

卤簿杂录

旗案:稿本舆辇旗物制与卤簿、法驾并列互引。疑当时仪注二簿录名。今仍其旧,汇类删繁,总题为卤簿杂录。

建隆四年,太祖又诏别造五龙旗五,南郊用之。

卤簿法驾中有甘露旗此条天头原批:「此条移后。」批者乃将其移至「卤簿法驾上人引中道中有转光小绯旗」条后。。

建隆四年将郊祀,礼仪使陶谷建议取天文列星之象,作十二辰旗。

建隆四年,太祖诏别造金凤旗一,南郊用之。

建隆四年,太祖诏别造金鸾旗,南郊用之。

建隆四年,太祖诏别造大神旗六。

建隆四年,太祖诏别造万岁旗一,南郊用之。其制赤质。

有力士旗五。

有吏兵旗五。

建隆四年,太祖又诏别造狮子旗二,南郊用之。

建隆四年,时有贡黄鹦鹉、白兔及驯象,自后又作金鹦鹉等旗。

元符二年制祥光旗。见宝符旗下。

元符二年制重轮旗。见宝符旗下。

卤簿法驾步甲后队中有瑞麦旗此条天头原批:「此条移后。」批者乃将其移至「卤簿法驾步甲后队中亦有之」条后。。

元符二年八月三日,兵部侍郎黄裳言:「南郊大驾诸旗名物,除用典故制号外,余因时事取名。伏见近者玺授元符,茅山之上日有重轮,太上老君眉间发红光,武夷君庙有仙鹤。臣请制为旗号,曰宝符重轮、曰祥光、曰瑞鹤。」从之。

政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诏制日有戴承旗。是年二月,日上生青赤黄戴气,后日下生青赤黄承气,故诏加此旗。先是,大观中二月,日有戴承气,遂作日有戴承旗。

政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诏制芝禾并秀旗。先是,大观三年九月,西京(颖)[颍]阳县大庆观圣祖殿东有嘉禾、芝草并生。其嘉禾一本四穗,芝草叶圆而重起,故诏加此旗。

政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诏制瑞鹤旗。先是,元符二年,武夷君庙有仙鹤迎诏;又政和二年延福宫燕辅臣,有 鹤自西北来,盘旋于睿谟殿。徽宗又奏大晟乐,而翔鹤屡至,因加此旗。

舆辇旗物制度上:五牛旗依方色,皆小舆,上刻木为牛,皆插旗,错采为牛。旗竿上有小盘,盘衣及舆衣亦并绣牛形。舆士各四人,服绣五色牛衣,太祖诏用之。

舆辇旗物制度上:建隆四年,太祖又诏别造天下太平旗一,南郊用之,赤质。

卤簿法驾步甲前队中亦有玉马旗。

卤簿法驾步甲前队中亦有駃騠旗。

亦有驺牙旗。

亦有黄鹿旗。

卤簿法驾步甲前队中亦有鹖鸡旗。

卤簿法驾步甲前队中有驯象旗。

卤簿法驾步甲后队中有龙马旗。

亦有小黄龙员图旗。

卤簿法驾步甲后队中有白狼旗。

亦有兕旗。

卤簿法驾步甲后队中亦有之。

卤簿法驾后部马队中有角端旗。

宋亦有之。飞黄旗。

卤簿法驾后部马队中有驯犀旗。

卤簿法驾真武队中有腾蛇旗。

卤簿法驾真武队中有仙童旗。

卤簿法驾六军仪仗中亦有赤豹旗。

卤簿法驾六军仪仗中有左右羽林军旗。

卤簿法驾六军仪仗中有左右龙武军旗。

卤簿法驾六军仪仗中有神武军旗。

卤簿法驾六军仪仗中有本军旗。

卤簿法驾六引中道中有转光小绯旗。

卤簿法驾中亦有吉利旗。

卤簿法驾中有苣文旗。

有五方凤旗。

亦有鵔鸃旗。

亦有飞麟旗。

亦有三角兽旗。

卤簿法驾中有龙墀旗。

卤簿法驾中有花凤旗。

卤簿法驾中有麋旗。

卤簿法驾中有猫牛旗。

卤簿法驾中有族辇龙旗。

卤簿法驾中有皁纛旗。

卤簿法驾中有网子旗。

卤簿法驾中有开导旗。

卤簿法驾有引驾旗。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盖

【宋会要】

卤簿法驾中有华盖。

舆辇旗物制度上:有花盖、导盖,皆赤质,如伞而(同)[圆],沥水绣花龙。又有曲盖,差小,绣瑞草,王公以下用之。又云:卤簿法驾中有曲盖。

舆辇旗物制度上:今有花盖、导盖,皆赤质,如伞而圆,沥水绣花龙。

卤簿法驾中有道盖。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旗

【宋会要】

卤簿左建太常,右龙旗。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幢 香龙幢

【宋会要】

香龙幢

卤簿法驾中幢制如节而五层,韬以袋,绣四神,随方色,朱漆柄。取《曲礼》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之义也。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幢 白虎幢

白虎幢

【宋会要】

卤簿法驾中有白虎幢。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钲

【宋会要】

卤簿法驾中有金钲、交龙钲。详簿。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角 金吾大角

金吾大角

【宋会要】

卤簿法驾中有金吾大角。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中鸣

中鸣

【宋会要】

卤簿法驾中有中鸣。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弩 幰

【宋会要】

舆辇旗物制度上:幰弩,其制每弩加箭二,有 ,画云气;弓箭每弓加箭二,有 ,同幰弩。仗内弩皆同。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刀

舆辇旗物制度上:容本容刀也,以木为之,无,有环,紫丝绦 錔。

舆辇旗物制度上:御刀,晋宋以来有之。黑,金花银饰,靶厄,紫丝绦 錔。

舆辇旗物制度上:仪刀,制同御刀,悉以银饰,王公亦给之。卤簿法驾中有仪刀。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金节

金节

【宋会要】

卤簿法驾中有金节。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盾 总叙

【宋会要】

总叙

盾,旁排也。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盾 总叙

【宋会要】

总叙

盾,旁排也。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盾 縢络盾 朱

縢络盾

朱縢络盾,制悉同盾,惟绿縢绿质。皆持执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棒

柯舒,黑漆棒也,制同车辐,以金铜钉饰。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班剑

班剑

班剑本汉朝服带剑,晋以木代之,亦曰象剑,取装饰班阑之义。以黄质,紫班文,金铜饰饰:原脱,据《宋史》卷一四八《仪卫六》补。,紫丝绦 錔。又卤簿法驾中有班剑。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导驾象

导驾象

【宋会要】

舆辇旗物上:象,汉卤薄最在前。晋平吴后,南越献驯象,作大车驾之,以载黄门 吹数十人,使越人骑之,以试桥梁。国朝卤簿以象居先,设木莲花座、金蕉盘、紫罗绣襜、络脑,当胸、后秋并设铜铃杏叶,红戁牛尾拂跋尘。每象南越军一人跨其上,四人引,并花脚幞头、绯绣窄衣、银带。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二十日,两庄养象所奏:「诏以象十头于南郊日引驾。检开宝九年以南郊时,其象止在六引前列。」诏卤簿使领其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鼓吹

鼓吹

【宋会要】

国朝卤簿大驾六引官,开封令无鼓吹。开封牧二十三人,棡鼓、金钲各一,大鼓十,铙鼓一,箫、笳、大横吹各二,笛及箫、筚篥及笳各一。太常卿同上。司徒六十四人,棡鼓、金钲各一,大鼓、长鸣各十六,铙鼓一,箫、笳、大鼓吹各四,节鼓一,笛及箫、筚篥及笳各四。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并同开封牧。其大驾前部千六十四人,鼓吹令二员,府史四,主帅八。棡鼓、金钲各十二,主帅二十。长鸣一百二十,主帅四。饶鼓十二,歌拱宸管,或以筚篥充。箫笳各二十四,主帅十。大横吹百二十,节鼓二,笛、箫、筚篥、笳、桃皮筚篥各二十四,主帅四。棡鼓、金钲各十二,主帅十。小鼓、中鸣各百二十,主帅四。羽葆鼓十二,歌拱宸管,或以笛充。箫、笳各二十四。后部四百八十人,鼓吹丞二员,典事四,主帅四。羽葆鼓十二,歌拱宸管,或以筚篥充。箫各二十四,主帅二。笳二十四,主帅四。铙鼓十二,歌拱宸管,以笛充。箫、笳二十四,主帅八。小横吹百二十,笛、筚篥、笳、桃皮筚篥各二十四。若亲祠,舆驾出宫,则宣德门、太庙、南郊警场千百一十六人,鼓吹令丞各二员,职掌四,府典史八,都知一,院官录事二,歌筚、箫、笛共百八,金钲二十四,奏严鼓、鸣角、大横吹、小横吹各百二十,歌笛各九十六,节鼓三,笳百四十四,筚篥九十六,桃皮筚篥四十八,通主辖人共千二百七十五。凡大驾鼓吹,通五引用工千

五百三十,法驾三分损一,用二引。开封牧、御史大夫各十六工,小驾八百一十六工。

初,太祖受命,承五代之后,损省浮长,而鼓吹局工多阙,每举大礼,一切取于军隶以足之,至一品以下葬应给者亦取于营隶。后遂为常。大礼车驾宿斋所止,夜设警场。每奏,先作金钲四,次大角四,次金钲二十四,次大角鼓百二十,次横吹等作一曲。如是者三迭,谓之一奏三奏。少止,五分其夜而奏之。乘舆至青城,祀前一日,御阙门观严警,亦劳赐焉。若巡幸,则夜奏于行宫前,人数减于大礼,用八百八十人。

真宗祥符中,亲飨宗庙,登歌始作,闻外奏严,因诏:「当郊庙行礼,严警宜权止,须礼毕听作。」

神宗熙宁初,亲郊,罢青城阙门临观。先是,角工不足,常取于州郡及营兵以充。祥符中命籍兵二百余工,使长隶太常以阅习焉。

凡大乐充庭,则鼓吹局设熊罴十二案于宫县之外罴:原作「熊」,据《宋史》卷一二六《乐一》改。。率一案用十工,龙凤鼓一,金錞一,羽葆鼓一,歌工三,箫二,笳二。凡大角三曲,警严用之。《大梅花》、《小梅花》、《可汗》。鼓吹五曲。御制《奉礼歌》旧曲《六州》、《十二时》、《导引》、《降仙台》。真宗崇奉真圣,亦设仪卫,故别有《导引》二曲也。其余大小 、横吹曲悉不传。唐末大乱,旧声皆尽。国朝惟大角传三曲而已;其 吹四曲,悉有教坊新声。车驾出入,奏《导引》及《降仙台》;警严,奏《六州》、《十二时》。皆随月用宫。仁宗既定雅乐,并及鼓吹,且谓警严一奏,不应再用其曲,亲制《奉禋歌》,

以备三迭。又诏聂冠卿、李照造辞以配声,下本局歌之。是年郊祀,遂用焉。皇佑亲飨明堂,御制《合宫歌》。熙宁亲郊,导引还青城,增《降仙台》曲。

太祖建隆四年九月五日,诏开封府选乐工八百三十人隶太常,以习鼓吹。十一月五日,南郊卤簿使张昭言:「准旧仪,銮驾将出宫入庙、赴南郊,斋宿皆有夜警晨严之制。唐宪宗亲郊时,礼仪使高郢奏称,据鼓吹局(中)[申]斋宿夜奏严,是夜警,恐与搥鼓版奏三严事不同。况其时不作乐县,不鸣鼓吹,务要清洁,其致斋夜奏四严请不行。详酌典礼,奏严之设,本缘警备,事理与作乐全殊。况斋宿之夜,千乘万骑宿于仪仗之中,苟无鼓漏之徼巡,何警众多之耳目 望依旧礼施行。」从之。

干德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判太常寺和岘言:「郊祀有夜警晨严,《六州》《十二时》及鼓吹回仗时驾前导引三曲,见阙乐章,望差官撰进,下寺教习应奉。」诏诸乐章令岘修撰,教习供应。

真宗景德三年八月五日诏,太常鼓吹局见用三调六曲词非雅丽,令太常寺会音律人就学士院令晁迥以下依谱修正词理,降下本局教习。

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六日,详定所言:「鼓吹旧用《六州》《十二时》曲,将来导引封禅,请下学士院增损旧词,付本局教习。」从之。

二十二日,太常寺言:「旧制,南郊警场人并于大驾仪仗内分充,车驾巡幸,即于府县追集乐工。将来在路警场,欲望令法驾鼓吹军士分番祇应。」

诏选天武、神卫、神勇、虎翼军士充。

十月十六日,诏登山夜暂罢警场。

五年闰十月二十五日,诏太常寺选角手二人于殿前司教军士警场,隶太常寺。旧例,行大礼皆于近州名鼓角匠,大约皆贫民,动有劳费,至是罢之。

七年二月十四日,诏曰:「朕虔修祀典,祗祷灵禧,对越祖宗,肆赖天地。裨诚明之上达,必祗栗而内增。尚念斋居,每存严警。当牲币之躬荐,乃金 而交音。询访攸司,虽云旧典;励精予志,虑未协宜。将表克恭,宜颁新令。今后赴玉清昭应宫、太庙,俟行礼毕归幄殿;郊坛俟礼毕,即警场奏严,鼓吹、音乐并振作。仍令所司,着为永制。」

仁宗天圣八年五月六日,诏诸路转运司抽选鸣角(守)[手]兵士升立充武严指挥升立:疑误。,隶太常寺。

九年四月十一日,诏:「天武鸣角手自来止有节级二人部辖,今立武严指挥,已差指挥使、正副都头、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等,向去有阙,即拣精习鸣角长行,送步军司,以次补填。兵士如有年老疾患、不堪祇应,即依例放停,却于本指挥内选鸣角精习子弟送步军司充填阙额。如有仪仗不用鼓角处,止以武严兵士贴本寺乐工祇应。如人数少,牒步军司差诸军会乐艺人祇应。合要鞍马,牒(郡)[群]牧司支借。」

皇佑二年八月一日,帝谕辅臣曰:「明堂直端门,而致斋于内,奏严于外,恐失静恭之意。」应下太常礼院议,而言:「警场本古之所谓夜戒守鼓者也,故王者师行、吉行皆

用之。今乘舆宿斋,其仪卫本缘祀事,则警场亦同以警众,非徒取观听之盛,恐不可废。若以奏严之音去明堂近,则请列于宣德门百步之外,俟行礼时罢奏一严,亦足以称虔恭祀事之意。」帝复谓辅臣曰:「既不可废,则祀前一夕迩于接神,宜罢之。」

徽宗政和七年三月一日,议礼局奏曰:「古者王师克捷必奏恺,所以耀武事、旌勋伐。昔黄帝涿鹿有功,命岐伯作恺乐,以劝士讽敌,故其曲有『灵夔竞,鵰鸮争,石坠崖,壮士怒』之名。《周官》: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乐师凡罩大献,则教恺歌。汉有《朱鹭》等十八曲,魏晋而下,莫不沿尚,皆谓铙歌、鼓吹曲,各易其名,以纪功烈。今所设鼓吹,惟备警卫而已,未有铙歌之曲,非所以彰休德而扬伟绩也。乞诏儒臣讨论撰述,因事命名,审协声律,播之鼓吹,俾工师习之。凡王师大献,则令鼓吹具奏,以耸 听。」从之。

十二月二十九日,诏:《六州》改名《崇明祀》,《十二时》改名《称吉礼》,《导引》改名《熙事备成》,六引内者备而不足。大礼车驾宿斋所止,夜设警场,用一千二百七十五人。奏严用金钲、大角、大鼓,乐用大小横吹、筚篥、箫、笳、笛,歌《六州》、《十二时》,每更三奏之。

高宗绍兴十三年五月六日,太常寺言:「将来郊祀大礼,排设大驾卤簿仪仗并六引,共享鼓吹八百八十四人。内鼓吹令丞二人,昨在京本寺自有令丞,如阙,以次充摄,目今并阙人。又府史、典史各四人,旧系本寺人吏充

摄,缘人吏将来并充赞者等,以上乞并差殿司指挥使以上充。又指挥使二人,旧系殿前司差拨;又帅兵官四十六人,旧系殿前、马、步三司差受宣人充。今乞并令逐司依旧歌色四十八人,金钲十七人,棡鼓十七人,大鼓一百一十人,小鼓六十人,长鸣六十人,中鸣六十人,铙鼓十七人,拱宸管三十六人,羽葆鼓十二人,觱篥二十九人,桃皮觱篥二十四人,笳八十七人,大横吹七十人,小横吹六十人,箫八十七人,笛二十九人,节鼓一名。已上旧系差本寺鼓吹局乐工一百余人,不足,并于逐司贴差杂攒乐人充。今鼓吹局乐工即目并阙,其前用合用人数,并乞令逐司依名色人数下诸军及将下 刷稍谙乐艺之人。」从之。

先是,太常寺言:「大驾卤簿内鼓吹前后部用执色乐工等一千五百余人,昼在仗内导驾,夜在警场奏严。旧制,本寺有鼓吹局,置令、丞、录事、院官、局长、引乐官、色长、引乐人共一百十九人为额,遇大礼用本局人,余不足系借差殿前、马、步三司杂攒乐人等充。以鼓吹令丞以下教习腔词乐艺前连后次,陈拽排立次序、奏严节次。」时鼓吹局阙人,至是申明,诏上令访募旧大晟府及本局三五人教习诏上令:疑有误。,余合用鼓吹人数并下三司差拨。

十月十六日,太常寺言:「郊祀大礼前一日,车驾诣太庙斋宿,依仪于棂星门里排设严更警场奏严。切虑地步窄狭,难(已)[以]排设,乞移于棂星门外。」从

之。

先是,在京排设严更警场,用奏严鼓一百二十四面,金钲二十四面,鸣角一百二十只。时止用鼓角各六十,金钲二十,并差用殿前司中军人物。

三十二年五月十三日,礼部太常寺言:「将来明堂大礼,依典各有司陈。法驾卤簿拟郊祀大礼人数三分减一。内鼓吹系用八百八十四人,若三分减一外,合用五百八十八人;内令丞四人,府典吏、管辖指挥使、帅兵官、歌、箫、筚篥、笳、笛、拱宸管、大小横吹、节鼓四百三十八人;金钲、棡鼓、羽葆鼓、大小鼓、中长鸣一百四十六人。欲依例于殿前、马、步三司分差诸军杂攒乐人充摄祇应。」从之。

绍兴三十二年孝宗改元六月二十日,礼部太常寺言:「皇帝登宝位,车驾诣太庙、别庙亲行朝飨之礼合用鼓吹,系仪仗内排设导引祇应,合用鼓吹二百三十六人。本寺见管令丞三人外,其余乞下殿前、马、步三司差攒乐人。其合服着执色乐器,乞下祗候库拣选使用。其所差借人系是城外诸军营寨,合前期赴寺阅习排列导引次序仪范。」从之。

八月十日,礼部太常寺言:「将来奉上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尊号册宝,依礼例合用鼓吹,乞差二百三十六人。除令丞三人外,其余人下殿前、马、步三司差拨。各人系前期赴寺阅习排列导引仪范,随仪仗习仪仗此句疑有误。。并前一日入赴大庆殿排立,次日随仪仗导引番衮赴德寿宫排列应奉。其服着法衣、执色乐器,下祗候

库阙借施行阙:疑当作「关」。。」诏从之。干道九年正月,加上册宝亦如此例。

十一月三日,礼部太常寺言:「参酌将来追册皇后神主祔庙,依国朝故事,因太常鼓吹、(在)[左]右金吾仗导引至太庙。今欲乞依显仁皇后神主祔庙礼例,用细仗二百人,令兵部差拨。其鼓吹乞令太常寺依昨显仁皇后祔庙例,下殿前、马、步军司差拨杂攒乐人,赴寺教习词曲。自攒宫导引至太庙,行祔庙之礼,依礼例合设登歌宫架、乐舞。所有合用乐舞、乐章,乞令太常寺条具申请,排办施行。」有旨依。

礼部太常寺续具排办申请事件:「一、神主祔庙,合用鼓吹导引词曲,及添撰追册皇后祔庙合用鼓吹导引酌献乐章,乞依例从本寺申学士院修撰,降下本寺教习施行。一、合用鼓吹,依昨显仁皇后祔庙日降指挥礼例,系用一百三十一人。内令丞、职掌等一十人,系本寺人吏充摄;歌舞、箫、筚篥、笛、鼓、金钲执色一百二十一人,系下殿前、马、步三司差拨,教习五日。今来追册皇后祔庙,系用上件人数差拨。内除本寺见管令丞三人,其余鼓吹执色并乞下殿前、马、步三司,将见在诸军 刷会解乐艺及识字之人前期差拨赴寺,依例教习五日。所有合用服着执色乐器,下祗候库拣选使用,事毕拘收送纳。一、合设登歌、宫架、乐舞,依昨显仁皇后祔庙已降指挥礼例,系用节奏乐正六人、登歌乐工七十二人、宫架乐工九十九人、二舞九十人、教习

十人。令来追册皇后祔庙,亦是添撰乐曲,比之常享,事体尤重。令乞依前项已降指挥体例施行。所有教习日,今乞止教习七日。其合用般运大乐军兵八十人,及遮护宫驾油幕席屋,乞依例下所属施行。」从之。

隆兴二年九月五日,太常寺少卿兼权礼部侍郎洪适言:「勘会今岁郊祀大礼,依逐次典故,用仪仗敲吹。内 吹已赴警场振作,所有礼毕车驾回銮导引振作,亦合用军乐。端门肆赦,所设鼓吹宫架,系合用雅乐,并与燕乐不同,难以一例不用。」有旨依,以钦宗服未除故也。

干道六年十二月十四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已降指挥,加上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寿圣太上皇后尊号册宝,依礼例合用前后部 吹导引执色人二百三十六人。除鼓吹令二人外,其余人依例下殿前、马、步司借差攒乐人充摄应奉。并各人系前期教习导引词曲腔谱,乞就贡院摆拽教习前连后次,欲乞教习五日。」诏从之。其余并如绍兴三十二年八月之制。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四 天子服

舆服四

天子服

【宋会要】

太祖建隆元年二月九日,太常礼院言:「准敕追尊四庙,皇帝御崇元殿、命使行册礼衮龙服,五月一日御殿受朝通天冠、绛纱袍。伏请下内中尚司与少府监计会修制。」诏可。

十九日,太常礼院言:「准少府监(准少府监)牒,请具衮龙衣、绛纱袍、通天冠制度令式。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四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领如上,为升龙,皆织就为之。山、龙以下每章一行,重以为等,每行十二。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裾裾:原作「裙」,据《宋史》卷一五一《与服三》改。。蔽膝加龙、山、火三章,革带,玉钩角叶。大带,素带朱里、纰其外,上〔朱〕下绿「朱」字原脱,据《宋史》卷一五一《与服三》补。,纽约用组。鹿卢玉具剑,大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采,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天)[长]二(杖)[丈]四尺五寸,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加金饰。」诏可。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四 皇太子服

皇太子服

【宋会要】

皇太子之服:

衮冕,青罗表、绯罗红绫(裹)[里]、涂金银钑花饰、犀簪导、红丝组,前后九旒,二纩贯水晶珠贯:原作「冠」,据《宋史》卷一五一《与服三》改。。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蜼五章。红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红罗蔽縢,绣山、火二章。白纱中单,青褾、裾。革帶,塗金銀鉤 ,瑜玉雙佩。四采织成大绶,结二玉环,金涂银钑花饰。青罗袜带,红罗勒帛。玉具剑,金涂银钑花,玉镖首。白罗袜,朱履「朱」上原衍「红」字,据《宋史》卷一五一《舆服三》删。,金涂银扣。从祀则服之祀:原脱,据《宋史》卷一五一《与服三》补。。

远游冠:十八梁,青罗表,金涂银钑花饰,犀簪导,红丝组,博山。朱明服:红花金条纱衣,红纱里,皁褾、,红纱裳,红纱蔽膝,并红纱里。白花罗中单,皁褾、,白罗方心曲领。白罗袜,黑舄,〔革〕带革:原脱,据《宋史》卷一五一《与服三》补。,剑,佩,绶。剑同衮服。袜带,勒帛。受册、谒庙、朝会则服之。常服,皁纱折上巾,紫公服,通犀金玉带。

太宗至道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册命皇太子。太常礼院言:「《周礼》天子执镇圭,公执桓圭,无太子执圭之文。所谓公者,三恪及上公也。《晋书》太子出会,在三恪之下,三公之上。请定制,皇太子服远游冠、朱明衣,执桓圭以受册,朝会、谒庙亦如之。」诏可。

十二月二十五日,太常礼院言:「将来南郊,准礼例,皇太子侍从皇帝,充亚献行礼,合着祭祀服色。准制度:衮冕,垂白珠九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青纩充耳,犀簪导。玄衣纁裳,服九章。每章一行,重以为等。每行五章在衣,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皆织为之。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裾。革带,金钩角叶。大带,素带不朱里,亦纰以朱缘纰:原作「纯」,据《宋史》卷一五一《与服三》改。,纽约用组。(黼)[黻]随裳色,火、山二章。玉具剑,金宝为饰,玉镖首,瑜玉双佩。朱组,双大绶四(绶)采:赤、白、缥、绀,纯朱质,长一丈八尺三百二十,首广九寸。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

之,间施二玉环。朱袜,赤舄,舄加金饰。侍从皇帝祭祀及谒庙加元服、纳妃则服之。」诏令文思院制造。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议礼局上皇太子冠服之制:「衮冕,垂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九章。五章在衣,山、龙、华虫、火、宗彝;四(裳)[章]在裳,藻、粉米、黼、黻。白纱中单,青褾、、裾。革带,涂金银钩角叶。蔽滕随裳色,为火、山二章。瑜玉双佩。四采织成大绶,间施玉环三。白袜、朱舄,舄加金涂银扣。加元服、从祀、纳妃、释奠文宣王服之。具服。远游冠:十八梁,金涂银花饰。博(士)[山]附蝉,红丝组为缨,犀簪导。朱明服:红裳,白纱中单,方心曲领,绛纱蔽膝,白袜黑舄,余同衮冕。受册、谒太庙、朝会服之。」诏颁行。

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又上皇太子妃冠服之制:「首饰花九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褕翟,青织(成)为之,文为摇翟之形,青质,五色九等。素纱中单,黼领,罗縠褾。褾皆以朱色。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以摇翟为章,二等。大带随衣色,不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彩锦,纽约用青组。以青衣革带,白玉双佩,纯朱双大绶,章采尺寸与皇太子同。受册、朝会服之。鞠衣,黄罗为之,蔽膝、大带、革带随衣色,余与褕翟同。唯无翟,从蚕服之。」诏颁行。

孝宗绍兴三十二年即位后未改元。十月三日,礼部太常寺:「祗候库申,已降指挥,新除皇子都王、庆王、恭王,每遇行事,若服朝服,合服七梁额花冠、貂蝉笼巾蝉:原脱,据《宋史》卷一五一《舆服三》补。、金镀银立笔、真玉佩绶、金镀银革带、乌皮履;若服祭服,合服金镀银八旒冕、真玉佩绶、绯罗袜履。乞下文思院各如法制造。」有旨依。

隆兴二年十月二十九日,诏王子邓王那 、庆王恺、恭王惇将来大礼合用朝、祭服,玉佩绶,令祗候库供见管真玉佩绶,兼专一桩管,日后遇有礼,依此供纳。

干道元年八月十七日,诏工部下文思院依礼部太常寺定到制度制造皇太子冠服。礼部太常寺状:「勘会依礼例,皇太子服远游冠、朱明衣,执桓圭及合服冠冕等。今讨论申请:桓圭,检会《太常因革礼》,至道元年册命皇太子元:原作「二」,据上文改。,礼官上言:『《周礼》天子执镇圭,公执桓圭,无太子执圭之文。所谓公者,三恪上公也。《晋书》太子出会,在三恪之下、三公之上。请定制,皇太子服远游冠、朱明衣、执桓圭以受册,朝会、谒庙亦服之。』按《礼 玉人》云:命圭九寸,谓之本圭。双植谓之桓,博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玉也。一依《政和五礼新仪》制度名件,远游冠十八梁,金镀银花饰。博山附蝉,红丝组为缨,犀簪导。朱明服:红裳,白纱中单,方心曲领,绛纱蔽膝,白袜,黑舄。余同衮冕。衮冕:垂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元章。五章在衣,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在掌,藻、粉米、黼、黻。白纱中单,青褾、、裾。革带,涂金银钩角叶。蔽膝随〔裳〕色,为火、

山二章。瑜玉双佩,四采织成大绶,间施玉环三。白袜、朱舄。舄加金涂银扣。」从之。仍令工部行下文思院,昭应上件冠服疾速修制。

二十九日有旨:「皇太子桓圭用元降下见成玉圭时作一尺制造此句疑有误字。。」先是,提点修制册宝礼服等都大主管所状:「准工部侍郎王札子「王」下当脱人名。:文思院修制皇太子桓圭,为无玉材,遂降下全成玉圭一,长一尺三寸。本部同太常寺看详得虽与典故不同,缘已成之圭,今随宜碾造双植,剡上左右各〔寸〕半。续据监宫郑昺按典礼,镇圭尺有二寸,系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系公守之。切于《礼经》未安「切」下疑脱一字。。今来本部照得御前别降玉材颇大,见令解制,依典礼修制,可及九寸。」本所遂具奏闻,故有是命。

七年二月十二日,礼部太常寺言:「续讨论到礼例,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大庆殿册皇太子。皇太子受册,合服远游冠、朱明衣,执桓圭;及谒太庙、别庙行礼,合服衮冕。」从之。

三月七(十)[日],礼部太常寺言。将来(王)[皇]太子受册毕,朝谒太庙、别庙,依典故系冠服外,所有朝谒景灵宫所服,依故典即无该载。今欲乞依礼例,服常服。」有旨依。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四 皇后服

皇后服

【宋会要】

皇后之服,唐制有三等:一日袆衣,朝会服之;二曰鞠衣,亲蚕服之;三日礼衣,晏见服之。国朝存其名,常服龙凤珠翠冠、霞帔。仁宗天圣二年正月十一日,中书门下言:「皇太后礼服,按典礼具有明文,望令所司预先修制。」诏太常礼院捡详典礼以闻。礼院言:「按《开宝礼》,有饰花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袆衣,素纱中单,蔽膝,大带以青衣,革带、青袜、舄、白玉双佩、黝组、双大绶。受册、亲蚕、朝会诸大事则服之。又按《开元礼》义罗曰:随朝置后服四等,其四曰朱衣,绯罗为之,宴见宾客〔服〕之。今参详,每遇朝谒圣容,往还于辇中服此朱衣,加蔽膝、革、大带、佩绶、袜、金饰履,并随衣色。如常程视事,则亦服朱衣,用大带、绶、金饰履。或去绶,只用大带亦可。即去蔽膝、革带、佩革蔑。或用黄罗为衣,如鞠衣之色,亦无妨碍。仍用大带、绶、金饰履。其首饰依十二株花。」奏可,仍命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周文质管勾修制。五月制成,上之。

十年九月十五日,太常礼院上言:「准诏出两宫衣冠画样,参详制造。今请皇太后革带、袜、舄并随衣青色,仍加金饰,不用剑,余如画样修制。」奏可。

明道元年十二月三日,诏:「将来皇太后恭谢宗庙,有司制后妃礼衣、祭服及重翟等六车。」太常礼院言:「礼衣请准皇帝衮服减二章,衣去宗彝,裳去藻,不用剑。九龙十六株花,前后垂珠翠各二十旒,以衮衣为名。」诏冠名仪天。

九日,太常礼院言:「皇太后赴太庙,乘玉辂,服袆衣、九龙花钗冠;行礼服衮衣、仪天冠。皇太妃、皇后乘重翟车,服钿钗礼衣,以绯罗为之。蔽膝、革带、佩绶、履。其冠用十二株花钗。太庙行礼,并服袆衣。」诏可之。敕有司制礼衣及重翟以下六车,太后遂以车服谒太庙。

神宗元丰八年八月八日,礼部言:「皇太妃冠服之属,减皇后五分之一。」诏翰林学士、给舍、礼部太常寺同详定以闻。后翰林学士邓温伯等言:「参详皇太妃冠服,礼今不载,亦无故事。请参详裁定,损皇后五分之一。」诏依所定,内官朵用牙鱼。

徽宗大观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宰臣何执中奏皇后受册,冠服当办具者。上曰:「比有司画一来上,内头(官)[冠]合用珠子。中言一见,辄自陈曰,方今朝廷未丰,不当以服饰费耗邦财。头冠用珠数多,请以为妃时所服冠命工改造,增篦插三枝足矣。朕喜其能躬俭节用,亦既许之。」执中奏曰:「此陛下克勤克俭,风化所及。」尚书右丞邓洵仁请纪次其事,宣付史馆,从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四 臣庶服

臣庶服

【宋会要】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正月九日,诏曰:「士庶之间,车服之制,至于丧葬,咸有等差。近年以来,颇(咸)[成]踰僭。宜令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详定以闻。」既而昉等上言:「今参详,伏请今后富商大贾乘马,漆素鞍者勿禁。近年品官绿袍及举子白襕下皆服紫色,亦请禁断。其私第便服,许紫皁衣、白袍。旧制,庶人服白,今请通许服皁。又参详近年工商、庶人家乘檐子,或用四人、八人。今请禁断,听乘车;兜子,舁不得过二人。」并从之。

端拱二年十一月九日,诏曰:「国家先定车服制度,如闻士庶尚有奢僭。今后应文武升朝官及武臣、内职、禁军指挥使、诸班押班、厢军都虞候、防团副使以上并得乘银装绦子鞍辔;其正五品以上即许闹装;余人悉禁,恩赐不拘此限。京官充知州军及通判者许权依六品以下升朝官例,乘银装绦子鞍辔,回日依旧。其品官所服带,已有条制。今后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人:原作「子」,据《宋史》卷一五三《舆服五》改。、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得服皁、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至道元年六月,复许庶人服紫带,以时俗所好,冒法者众,故除其禁。文武升朝官及诸司副使、禁军指挥使、厢军都虞候之家子弟不拘此限。幞头、巾子自今高不过二寸五分,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其销金、泥金及真珠装缀衣服,除命妇许服外,余人并禁。」至道元年六月二十四日,诏:「先是先是:前疑有脱文。,端拱二年十一月乙酉诏书申明车服制度,士、庶、工商先不许服紫先:疑误。。自今许,所在不得禁之,余悉如前诏。」

真宗咸平二年正月,诏曰:「服用之制,典册具存,傥奢僭以不惩,则耗蠹之滋甚。先禁士庶之家不得服销金、泥金,如闻尚有踰越。宜令御史台、街司巡察断绝,犯者严断,违禁之物给与巡(促)[捉]人充赏。其铺户敢制造者,亦令捕捉科罪。诸道州军准此。」

大中祥符元年二月十五日,三司言:「准诏,开封府民违制造蹙金、泥金、销金,已从别处分,令申明旧制者。窃以山泽之宝,所得至难,傥纵销镕,实为虚废。今约天下所用,岁不下十万两,俾上币弃于下民俾、币:原作「比」、「弊」,据《宋史》卷一五三《舆服五》改。。自今金银箔线、贴金、销金、泥金、蹙金、线贴什器、土木玩用之物,并请禁断,非命妇不得以为首饰。冶工所用器,悉送官,违者所由捉搦,许人纠告,并以违制论。告者给赏钱,仍以犯人家财充。诸州寺观有以金箔饰尊像者,据申三司,听自赍金银工价就文思院换给。」从之。先是,真宗谓辅臣曰:「近者士庶颇事侈靡,衣服器玩多镕金为饰,工人炼金为箔者,其徒日繁,当令禁止。据其数岁费用甚多,坏不可复,寖以成风。此深可戒。」乃命条约焉。

五月二十九日,诏:「朕自肃膺缵服,慎守诒谋,循法度以建中,屏纷华弗御「华」下疑脱一「而」字。,聿修俭德,以导化源。而穹昊顾怀,灵符羡锡,载翼大中之道,宜师清净之风。姑务德先,宜张理本。眷言宗室,爰暨痴僚,当取实以革华,庶上行而下效。自今除衮冕、仪仗、法服及宴会所设一依旧例外,其宴

会陈设虽许依旧,自今制造亦不得 地文绣。其余外朝官禁应乘舆、服御、供帐并皇亲臣僚之家进奉之物,并不得用销金、金线、文绣。有司所阙须创造者,即许依例施行。诸司不得专擅,起样进呈。其常所御物,有不如诏者,令皇城使刘承珪、龙图(合)[阁]待制戚纶变制以闻。共晏会陈设,如重制造,亦不得 地文绣。庶成敦朴,渐复清淳。允符上帝之灵心,永奉混元之至宝。」帝谓宰臣王旦等曰:「清净节俭,贵在躬行,亦当自家刑国也。此诏亲王、公主及贵戚等宜各赐一本。」

六月八日,禁皇亲诸亲召募工匠造侈靡服。

二年正月十日,诏申禁镕金以饰器服,犯者重绳之。

景佑元年正月一日,诏曰:「织文之奢,不鬻于国市,纂组之作,寔害于女功。朕稽若令犹,务先俭化,深为抑末,缅冀还淳。然犹杼轴之家,相矜靡丽;衣服之制,弗戒纷华。浮费居多,踰侈斯甚。宜惩俗尚,用谨邦彝。内自掖庭,外及宗戚,当奉循于明令,无轻犯于禁科。其锦背、绣背遍地蜜花透背段子,并从禁止。见制造成者,与限百日,擘划变转。如有违犯,并根勘收禁奏裁,衣服没官,诸色人告捉赏钱五十贯,以犯人家财充。皇亲、宫院、公主宅勾当使臣觉察,无得违犯。在京、西川见织造上工者并停。」

闰六月二十一日,梓州转运使张从革乞申明条贯,禁绝透背段子,诏(密)[遍]地密花锦背透背段子、织成遍地密花锦背透背衣物并禁断。其稀花团窠、杂花不相连者更不禁止。」

二年五月七日,诏曰:「币品之兴,金镒为重,制财艺贡,邦用赖焉。洪惟先朝,深监治本,特严涂铄之禁,以杜奢僭之萌。而宵人末工,放利矜巧。如闻比日潜冒旧防,縻坏至珍,崇华首服,(寝),官司因循,曾未可紏。宜申布于前令,俾大革其非心。尚或弗悛,罔有攸赦。敦风远罪,当称朕怀。应市肆造作缕金为妇人首饰等物,并严行禁绝。」 寖相贸鬻,阴长奇

三年二月十三日,诏曰:「夫俭守则固,约失则鲜,典籍之格训也。贵不福下,贱不拟上,臣庶之定分也。如闻辇毂之间,士民之众,罔遵矩度,争尚僭奢,服玩织华,务极珠金之饰;室居宏丽,交穷土木之工。傥惩革之弗严,恐因循而滋甚。况历代之制,甲令备存,宜命攸司,参为定式,庶几成俗,靡蹈非彝。其令两制与太常礼院同详定制度以闻。」

六月十五日,中书门下言:「臣庶之家,多刳鹿胎以为冠饰,比来寝盛。欲令刑部布告,一切禁断,不得采捕鹿胎,制造冠子。如违,许人陈告。」奏可。

八。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彩绘栋宇及间朱黑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凡器用表里毋得用朱漆,金漆,下毋得衬朱。非三品以上官及宗室戚里之家毋得用金棱器。其用银棱者毋得镀金。玳瑁酒食器非宫禁毋得用纯金器,若经赐者听用之。凡命妇许以金为首饰及为小儿铃 ,余以为钗篸、钏缠、珥环者听之。仍毋得为牙鱼、飞鱼 八月三日,诏曰:「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毋得为四铺,作闹

奇巧飞动若龙形者。其用银仍毋得镀金。非命婦之家毋得以真珠裝綴首飾、衣服及項珠、纓絡、耳墜、頭 中 :原作「鬓」,据《宋史》卷一五三《舆服五》改。、抹子之类。凡帐幔、缴壁、承尘、柱衣、额道、项帕、覆旌、 裙毋得用纯锦 绣。宗室戚里茶檐食合毋得以绯红盖覆。豪贵之族所乘坐舁子毋得用朱漆及五彩装绘,若用黑漆而间以五彩者听之。民间毋得乘檐子及以银骨金朵、水鑵子引喝随行。其用兜子者所舁毋得过二人。违者物主工匠并以违制论,工匠刺配他州。有陈告者赏钱五万,其过百日而不变毁者坐之。宜令宣徽院、御史台、合门、左右金吾、街仗司、开封府觉察以闻。」

庆历八年二月二十七日,诏曰:「闻士庶仿效胡人衣装,裹番样头巾,着青绿及乘骑番鞍辔,妇人多以铜绿兔褐之类为衣。宜令开封府限一月内止绝;如违,并行重断。仍仰御史台、合门弹紏以闻。」

皇佑元年十月十九日,诏妇人所服冠高毋得踰四寸,广毋得踰一尺,梳长毋得踰四寸,毋得以角为之,犯者重寘于法,仍听陈告。先是,宫中尚白角冠梳,人争仿之,至谓之内样冠,名曰垂肩、等肩,至有长三尺者,梳长亦踰尺。议者以为服妖,故禁止之。

四年五月一日,诏禁白角冠子,限一月止绝。

嘉佑五年六月,详定编 所言:「皇亲宫院有违禁衣服、首饰、器用之类,及虽系所赐,或父祖所置者,听(百)[自]改造之;如违,令本宫使臣觉察,申大宗正司施行。」从之。

之服,宜禁绝之。 七年十月二十二日,禁天下衣黑紫。初,皇亲与内臣赐衣紫皆主为黝色,后士庶寖相效,而言者以谓奇

神宗元丰五年正月十七日,大宗正司言:「宗室高年抱疾,恩许私家乘垂廉肩舆出入门,拥从猥多,骄不可长。欲乞许乘肩舆者量出踏引,笼烛照夜毋得过两对,如有违犯,从本司察举。」从之。

哲宗绍圣二年六月二十六日,侍御史翟思言:「近者京城士人与豪右大姓出入往来,率以轿自载,四人舁之,甚者饰以木盖,彻去帘蔽,翼其左右,旁午于通达之衢,甚为僭拟,乞行止绝。」从之。

七年二月七年:疑误。绍圣无七年。,诏在京官出入不得令人执凉扇。

徽宗政和元年十二月七日,诏:「元符杂 ,诸服用以龙或销金为饰,并服 地密花透(骨)[背]、锦背、绣背服,及以纯锦 绣为帐幕者,徒二年,工匠加二等,许人告捕。虽非自用,与人造作,同严行禁之。」

六月十四日,知枢密院事邓洵武奏:「今文臣九品以三等之服,至于命妇,陛下亲洒宸翰,厘为八等,而服制未有名称。」诏送礼制局。

宣和元年正月五日,诏:「先王之法坏,胡乱中华,遂服胡服,习尚既久,人不知耻,未之有禁,非用夏变夷之道。应敢胡服若毡笠、钓敦之类者,以违御笔论。」

高宗绍兴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宰执奏举行禁止涂金、铺翠、造作服用及为妇人首饰事,上宣谕曰:「宫中禁之甚急,久当民俗自化,不必过为刑禁也。可令刑部检坐前后累降罪赏条法指挥,申严行下。仍仰州县守二令佐悉力奉行,毋致有犯,常切督责巡捕官用心缉

捕。如敢依前 慢,纵令违戾,仰监司按劾以闻。」

九年八月十七日,臣僚言:「凡品服有章,贵贱以别,衣冠不易之法也。异时扰攘,未遑文治,上下大小,例衣紫窄衫,以从简便。至今循习,舆台皁隶,混为一区,汉官威仪,有时而废。臣愿自军旅外,申严有司讨论(官)[冠]带之制,俾公卿大夫、监司守令以临吏民,有则象焉。」从之。

其后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参知政事魏良臣言:「除诸军将校许服紫衫外,自余并依承平服冠带之制。」二十六年二月九日,臣僚言:「乞申严紫衫之禁。」并从之。

权尚书礼部侍郎王曮奏此条无年代。据《宋史》卷一五三《舆服五》,为干道初事,则下条亦当为干道九年事。:「(觐)[观]自古衣服所尚,载于史志,所系甚大,不可不谨也。汉光武为司隶时,诸将过雒阳者数十辈,皆冠帻而衣妇人衣,诸于绣镼,见者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或垂泣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由是识者皆欢喜焉。光武所以奄有四海,绍开中兴者,此之谓助多矣。然则圣王之兴,岂可以为此细故微事,而不垂意哉 切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衫,比肩迭迹,习以成风,甚不足观也。既以代冠裳而交际,亦以居官制而听理。处民物之上而躬贾容之衣,有金珠之意而为游士之饰,居平安之时而从征役之装,至乃聚数十而错立,环一堂而团坐,色皆浅素,极焉可懵,其详则不敢悉言,恭惟陛下圣意有默喻者矣。然今之衣之,非不知恶之也。前者议臣以谓紫衫之设,施于用武,故为之禁。而人情终趋简便,是以靡而至此。且文武并用,本不偏废,朝章之外,宜有便衣,仍存紫衫,未害大体。」故诏从之。

九年十二月十五日,详定三司 令所状:「《乾道重修儀制令》,諸中書舍人、左右諫議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待制、權侍郎許服紅 排(安)[方]、黑犀帶,仍佩魚,改修下條。諸中書舍人、左右諫議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待制、權侍郎許服紅 排方、黑犀帶,仍佩魚。诸狨毛座职事官、权六曹侍郎、寄禄官、太中大夫以上及学士、待制或经恩赐者,许乘。二衙或节度使曾任执政官者准此。诸凶服不入公门,居丧而夺情从职者,照依本品,唯以浅色,去金玉饰,在家即如丧制。改修下条:诸凶服不入公门,居丧而夺情从职者,服依本品,唯色浅,去金玉饰,在家即如丧制。诸文武升朝官及伎术官大夫以上并用屦。学生同。内朝请、武功郎以下减繶,学生减綦。从义、宣教郎以下并用屦,伎术官、翰林良医以下及将校亦同。改修下条:诸文武及伎术官并用靴,将校同。朝请、武功郎以上减繶,从义、宣教郎、伎术官、翰林良医以下、将校各减繶、纯。学生服者减綦。诸州职员及职级许履袍、执笏。经略、安抚、总管、钤辖、发运、盐司职级准此。改修下条:诸州职员及职级许靴、袍、执笏。靴减繶,经略、安抚、总管、钤辖、发运、盐司职级准此。《干道重修仪制式》履用黑革,以绚、繶、纯、綦饰之,各随服色。学生履以綦、纯,繶、纯用青。减繶者亦名履,减繶、纯者名屦。絇,履上饰。繶,饰底。纯,

缘也。綦,履带。改修下条:靴用黑革,以麻底一重、皮底一重、白绢衲毡为里。自底至口高八寸,以绚、繶、纯、綦饰之,各随服色。学生绚、纯并用青。」诏从之。

大中祥符二年此条至下绍兴五年诸条当分别移至前文各朝相应位置。,诏申禁镕金以饰器服。又太常博士、知温州李邈言:「两浙僧求丐金银珠玉,错末和泥,以为塔像,有高袤犬者,毁碎珠宝,寝以成俗。望严行禁绝,违者重论。」从之。

七年,禁民间服销金及跋遮 缬。

八年,诏内庭自中宫以下并不得销金、贴金、间金、戭金、圈金、解金、剔金、陷金、明金、泥金、楞金、背影金、盘金、织金、金线、捻丝装着,衣服并不得以金为饰。其外庭臣庶家悉得禁断。臣民旧有者限一月许回易。为真像前供养物,应寺观装功德用金箔,须具殿位真像显合增修创造数,经官陈状,勘会诣实闻奏,方给公处,诣三司收买。其明金装假果花板乐身之类,应金为装彩物,降诏前已有者,更不毁坏,自余悉禁。违者犯人及工匠皆坐。」是年,又禁民间服皁班缬衣。

仁宗天圣三年,诏:「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褐色匹帛制造衣服。令开封府限十日断绝,妇女出入乘骑在路,披毛褐以御风尘者不在禁限。

七年,诏士庶、僧道无得以朱漆饰床榻。

九年,禁京城造朱红器皿。

神宗熙宁九年,禁朝服紫色近黑者。民庶止令乘犊车,听以黑色间五彩为饰,不许呵引及前列仪物。

徽宗大观元年,郭天信乞中外并罢翡翠装饰。帝曰:「先王之政,仁及草木禽兽。今取其羽毛,用于不急,伤生害性,非先王惠养万物之意,宜令有司立法禁之。」

政和二年,诏:「后苑造缬帛盖,自元丰初置为行军之号,又为卫士之衣,以辨奸诈,遂禁止民间打造。令开封府申严其禁,客旅不许兴贩缬板。」

七年,臣僚上言:「辇毂之下,奔竞侈靡奔:原脱,据《宋史》卷一五三《舆服五》补。,有未革者。居室服用,以壮丽相夸,珠玑金玉,以奇巧相胜,不独贵近,比比纷纷,日益滋甚。臣尝考之甲令,法禁虽具,其罚尚轻,有司玩习,以至于此。如民庶之家不得乘轿,今京城内暖轿非命官至富民、倡优、下贱,遂以为常。窃见近日有赴内禁乘以至皇城门者,奉祀乘至宫庙者,坦然无所畏避。臣妄以为僭礼犯分,禁亦不可以缓。」于是诏非品官不得乘暖轿。

,妇人之服也。 是岁,又诏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钓塾之类者,以违御笔论。钓敦,今亦谓之鞯

、笏,进士则幞头、襕衫、带,处士则幞头、皁衫、带,无官者通用帽子、衫、带,又不能具,则或深衣,或凉衫。有官者亦通用帽子以下,但不为盛服。妇人则假髻、大衣、长裙,女子在室省冠子、背子,众妾则假紒、背子。 中兴,士大夫之服大抵因东都之旧,而其后稍变焉。一曰深衣,二曰紫衫,三曰凉衫,四日帽衫,五曰襕衫。淳熙中,朱熹又定祭祀冠婚之服,时颁行之。凡士大夫家祭祀、冠婚则其盛服,有官者幞头、带、

冠礼,三加冠服,初加缁布冠、深衣、大带、纳履,再加帽子、皁衫、革带、系 ,三加幞头幞头:原作「帽头」,据《宋史》卷一五三《舆服五》改。、公服、革带、

。其品官嫡庶子初加折上巾、公服,再加二梁冠、朝服,三加平冕服。若以巾帽折上巾为三加者听之。深衣用白细布 纳深衣:原脱,据《宋史》卷一五三《舆服五》补。,度用指尺,全四幅,其长过 ,下属于裳。裳交解十二幅,上属于衣,具长及踝。圆袂方领,曲裾黑缘,大带、缁冠、幅巾、黑履。士大夫家冠婚、祭祀、宴居、交际服之。紫衫本军校服,中兴士大夫服之,以便戎事。

绍兴九年,诏公卿、长吏复用冠带,然迄不行。

二十六年,再申严禁,毋得以戎服临民。自是紫衫遂废,士大夫皆服凉衫以为便服矣据《宋史》卷一五三《舆服五》,此下当有「凉衫,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干道初,礼部侍郎王曮奏:窃见近日士夫皆服」二十九字。。「凉衫甚非美观,而以交际、居官、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陛下方奉两宫,所宜革之。且紫衫之设,以从戎为之禁。而人情终趋简便,靡而至此。文武并用,本不偏废,朝章之外,宜有便衣。仍存紫衫,未害大体。」于是禁服白衫,除乘马道涂许服外,余不得服。若便服许用紫衫,自后凉衫秪用为凶服矣。

帽衫。帽以乌纱,衫以皁罗为之。角带、系 ,东都时士大夫交际常服之。南渡后,一变为紫衫,再变为凉衫,自是服帽、衫少矣。惟士大夫家冠婚、祭祀犹服焉。若国子生常服之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辟积。进士及国子生、州县生服之(绍)。

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阕风化,已戒中外及下令不许入宫门,今无一人犯者。尚恐士民之家未能尽革,宜申严禁,仍定销金及采捕金翠罪赏格。」

淳熙二年,孝宗宣示中宫祎衣,曰:「珠玉就用禁中旧物,所费不及五万,革弊当自宫禁始。」因问风俗。龚茂良奏:「由贵近之家仿效宫禁,以致流传民间,鬻簪珥者必言内样。彼若知上崇尚淳朴,必观感而化矣。臣又闻中宫服澣濯之衣,数年不易。请宣示中外,仍 有司,严戢奢僣。」

宁宋嘉泰初,风俗侈靡,诏官民营建室屋,一遵制度,务从简朴。又以中宫金翠燔之通衢,贵近之家犯者必罚。

二年闰九月七日,中书门下省言:「见今朝靴样制不一。得旨降下样制,高九寸,口可改作四直。工部勘当,欲参用履制度,絇、今抹口今抹口:原作「吟抹」,据下文改。。繶、今裹底。纯、今缘。期,今束。文武官各随其服色,大夫以上具四饰,用抹口、缘、束裹底。朝请郎、武功郎以下去繶,用抹口、缘、束。从义郎、宣教郎以下至将校、伎术官去繶、纯。用抹口、束。仍用麻底二重、皮一重,里用白绢纳毡,表用皁皱、牛皮底,口高八寸,准尺大小,随宜增减,各随服色。」诏工部画样颁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四 唐鲙

唐鲙此条所言为唐代事,疑为误入。天头原批:「此条不录,疑唐代事,须查。」

胡证字启申,为和亲使,次漠南,虏人欲屈 之,且言使者必易胡服,又欲主便道疾驱,证固不从,以唐官仪自将,卒不辱命。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四 朝服

朝服

【宋会要】

仁宗景佑三年十月十九日,御史台言:「准诏,皇亲诸司使以下除西班官百三十余员并隶本台班簿,凡侍祠、大朝会,大将军至副率各依本品朝服,宜下有司施行。」诏礼院检详典故,报三司制造。

康定二年十月,少府监言:「每大礼,朝服法物库定百官品位,支给朝服。今朝班内有官卑品高及官高品卑者,难为临时参定,或恐差舛,有违典礼。望下礼院详定百官朝服等第,令本库依官品支给。」诏礼院参酌旧制。礼院言:「准衣服令:五梁冠:犀簪导、珥笔,朱衣、朱裳,白罗中单,并皁褾、方心曲领,大带,革带,蔽膝,随罗色。玉装剑、玉佩,锦绶间施二玉环,白鞯,乌皮履。一品、二品侍祠、大朝会则服之。中书门下则加笼巾、貂蝉。准官品令:一品:尚书令、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傅、太保;二品: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少傅、少保、诸州府牧、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又准合门仪制,以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臣,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京尹兼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使相,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宣徽南北院使、签书枢密院事并在东宫三师之上。以上品位、职事,请准上条给朝服,宰臣、使相则加笼巾、貂蝉,其散官勋爵不系品位,止从正官。后条余品准此。又准衣服令:三梁冠:犀簪导、白纱中单、银剑佩、银环,余同五梁冠。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侍祠、大朝会则服之。近制并有中单。御史中丞则冠獬豸。准官品令:诸司三品:诸卫上将军,六军统军,诸卫大将军,神武、龙武大将军,太常、(中)[宗]正卿,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少府、将作、司天监,诸卫将军,神武龙武将军,下都督,三京府尹,五大都督府长史,亲王傅。御史台三品、四品: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两省三品、四品、五品:左右散骑常侍,门下中书侍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尚书省三品、四品:六尚书、左右丞,诸行侍郎。东宫三品、四品:太子宾客,太子詹事,太子左右庶子,太子少詹事,太子左右谕德。又准合门仪制:节度使、文明殿学士、资政殿学士、三司使、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殿学士、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龙图(合)[阁]学士、枢密直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并次中书侍郎,节度观察留后并次诸行侍郎,知制诰、龙图、天章阁待制、

观察使并次中书舍人。内客省使次太府卿,客省使次将作监,引进使、防御、团练、三司副使并次左右庶子。以上品位、职事,请准上条给朝服。又准衣服令:两(朝)[梁]冠:铜剑、佩、环,余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大朝会则服之。六品则去剑、佩、绶,御史则冠

獬豸,衣有单。单准官品令:诸司四品: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光禄等七寺少卿,国子司业、殿中、少府、将作、司天少监,三京府少尹,太子率更令,家令、仆,诸卫率府率、副率,诸军卫中郎将,诸王府长史、司马,大都督府左右司马,内侍。尚书省五品:左右司诸行郎中。诸司五品:国子博士,五经博士,太子中允,左右赞善大夫,都水使者,开封、祥符、河南、洛阳、宋城县令,太子中舍、洗马,内常侍,太常宗正,秘书、殿中丞,著作郎,殿中省五尚奉御、大理正,诸王友,诸军卫郎将,诸王府咨议参军,司天五官正,太史令,内给事。诸升朝官六品以下: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诸行员外郎,殿中侍御,左右司谏,左右正言,监察御史,太常博士,通事舍人。又准合门仪制:四方馆使次七寺少卿,诸州刺史次太子仆,谓正任不带使职者。东西上合门使次司天少监,客省、引进、合门副使并次诸行员外郎。以上品位、职事据令文但言四品、五品,亦不分班叙上下。今请自尚书省五品以上及诸州刺史以上,准上条给朝服。其诸司五品以上实有(高)[官]高品卑及品高官卑者,合自诸司五品、国子博士至内给事并依六品以下例内:原脱,据《宋史》卷一五二《舆服四》补。,去剑、佩、绶。御史则冠獬豸,衣有中单。其诸司使、副使以下至合门祗候,如有摄事合请朝服者,并同六品。」诏从之。

琫容刀』是也。《冬官 祧氏》为剑,止以共武士服,若带剑以祠郊庙、以朝天子,非古也。自秦及西汉,艰危用武之时,朝、祭服皆佩剑。东汉大祭祀,玉佩、绚履以行事,惟朝尚佩剑。晋制,服剑以木代之,谓之班剑。东齐谓之象剑。今冬正大朝会,若服三代之冕服,而用三代之礼,则去剑可也;若服秦汉之服,而用秦汉之礼,则存剑可也。然文武异容,佩剑之制,不当施于朝事。又《周礼》以不脱履为恭,以脱屦为相亲。《少仪》曰:『凡祭于室中,堂上无跣,燕则有之。』注曰:『祭不跣者,主恭也;燕则有跣,为欢也。』《特牲》、《少牢馈食》之礼无脱屦,而《燕》与《乡饮酒》之礼则有脱屦升堂,与《少仪》令 神宗元丰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详定正旦御殿仪注所言:「按周以上祭服无剑而有履,故《周官》司服之职悉不着剑,惟朝服则有容刀。《诗》曰:『令:疑误。。自秦以下,冠服虽异于周,犹坐于席。夫坐于席,则剑不可以不解,屦不可以不脱。解剑、脱屦于至尊之前,则愈不恭矣。故将升堂,必解剑、脱屦也。其后相承既久,遂以解剑脱屦为恭,与古益异。今冬(至)[正]朝会,若用周礼,则服当无剑,而惟燕坐,然后脱屦而升;若止袭秦汉之故,则因旧仪为可。又恐佩剑而趍朝,脱屦而示恭,与三代礼意不合。其冬正朝会,欲乞约用周礼,不服剑,不脱屦舄。」从之。

八月二十九日,详定朝会仪注所言:「周礼:天子视朝,则皮弁,服十五升衣,积素以为裳,《记》所谓皮弁素积是也。诸侯视朝,则

委貌冠,其服缁布衣,亦积素以为裳,《诗》所谓『缁衣之宜兮』是也。凡在朝,君臣同服。汉氏承秦,改六冕之制,但玄冠、绛衣而已。魏以来名为五时朝服,隋唐谓之具服。一品以下、九品以上皆绛纱禅衣,其冠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之别。《隋志》曰:梁别贵贱,自汉始也。绶则以组为之,本以贯佩玉相承受。战国尚武而去佩,但留其系璲,而秦乃以采组连于璲,转相结受,因以为饰,所谓绶也。韦彤《五礼精义》曰:『绶以别尊卑,彰有德,故汉制相国至百石吏绶有三采、二采、一采之等。』然则冠以(祭)[梁]之多少别贵贱,绶以采之麤褥异尊卑,其来尚矣。古者制礼,上物不过十二,天之数也「天」下原衍「理」字,据本书《与服六》所引删。。自上而下,降杀以两。畿外诸侯远于尊者而伸,则以九、以七、以五,从阳奇之数;王朝公卿大夫近于尊者而屈,则以八、以六、以四,从阴偶之数。本朝衣服令:通天冠二十四梁,为乘舆服。盖二十四梁,以应冕旒前后之数。若人臣之冠,则自五梁而下,与汉唐少异矣。至于绶,则乘舆及皇太子以织成,诸臣用锦为之。一品、二品冠五梁,中书、门下加笼巾、貂蝉。诸司三品三梁。四品、五品二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亦三梁。而绶有晕锦、黄师子、方胜、练鹊四等之殊。六品则去剑、佩、绶。隋唐冠服皆以品为定,盖其时官与品轻重相准故也。今之令式尚或用品,虽因袭旧文,然以官言之,颇为舛谬。 举一二,则太子中允、赞善大夫与御史中丞同品,太常博士品卑于诸寺丞,太子中舍品高于起居郎,内常侍纔比内殿崇班,而在尚书诸司郎中之上,是品不可用也。若以差遣,则有官卑而任要剧者,有官品高而处冗散者,有一官而兼领数局者,有徒以官奉朝请者,有分局莅职特出于一时随事立名者,是差遣又不可用也。以此言之,用品及差遣定冠绶之制,则未为允当。伏请以官为定,庶名实相副,轻重有准。仍乞分官为七等,冠绶亦如之。貂蝉、笼巾、七梁冠,天下乐章晕锦绶为第一等。蝉旧以玳瑁为胡蝶状,今请改为黄金附蝉。宰相、亲王、使相、三师、三公服之。七梁冠,杂花晕锦绶为第二等,枢密使、知枢密院至太子太保服之。六梁冠,方胜宜男锦绶为第三等,左右仆射至龙图、天章、宝文(合)[阁]直学士服之。五梁冠,翠毛锦绶为第四等,左右散骑常侍至殿中、少府将作监服之。四梁冠,簇四雕锦绶为第五等,客省使至诸行郎中服之。三梁冠,黄师子锦绶为第六等,皇城以下诸司使至诸卫率府率服之。内臣自内常侍以上及入内省、内侍省、内东西头供奉官、殿头前班、东西头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京官秘书郎至诸寺监主簿既预朝会,亦宜朝服从事。今参酌,自内常侍以上冠服,各从本等寄资者。如本官入内内侍省、内东西头供奉官、殿头三班使

臣、陪位京官为第七等,皆二梁冠,方胜练鹊锦绶。高品以下服色,依古者韦卑韨舄屦并从裳色。今制朝服用绛衣,而锦有十九等。其七等绶谓宜纯用红锦红:原作「锦」,据本书《舆服六》所引改。,以文采高下为差别,惟法官绶用青地荷莲锦,以别诸臣。后汉制,法(官)[冠]一曰柱后,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南齐志》亦曰法冠,廷尉等诸执法者冠之。今御史台自中丞而下至监察御史、大理卿、少卿、丞、审刑院、刑部主判官既正定厥官,真行执法之事,则宜冠法冠,改服青荷莲锦绶。其梁数与佩准本官。」从之。

按此句天头原批:「按字上疑有阙佚。」:《周礼 司服》:『王视朝,则皮弁服。』郑氏注:『视朝,视内外朝之事。』『王受诸侯朝觐于庙,则衮冕。』贾公彦曰:『觐礼,天子衮冕,负黼扆。』故知朝觐在庙,王服衮冕。若然,春夏受挚在朝,则皮弁服,故孔颖达曰:天子朝服,立于路门之外;诸侯朝服执挚,入应门。汉制,百官贺正月,天子服通天冠。张衡《东京赋》曰:『冠通天,佩玉玺。』韦彤《五礼精义》曰:『通天冠,朝会之正服,犹古之皮弁也。』自晋以来,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介帻、通天冠,平冕,皁表,朱缘里,加于通天冠上。衣画而裳绣,为日月星辰十二章。自此元日受朝,始用祭服。梁及隋唐既以因袭,而本(服)[朝]之制亦用衮冕。臣等看详《周礼》朝觐,若春夏受挚于朝,则君臣皆朝服;秋冬受挚于庙,则君臣皆祭服。今元会行礼于朝,而天子服祭服,诸侯服朝服,未合礼意。欲乞元日受朝贺,服通天冠,绛纱袍。」从之。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一日,诏:冬正朝会,诸军所服衣冠,厢都军、都指挥使、都虞候、领团练使、刺史服第五等;军都指挥使、都虞侯服第六等;指挥使、副指挥使服第七等,并班于廷;副都头以上常服。班殿侯门。二十三日,吏部尚书李清臣奉诏检阅朝会应奉事,欲令执事高品以下并服介帻、绛服、大带、革带、袜、履、方心曲领,从之。

褶之制未详所起代,车驾亲戎,中外戒严则服之。唐制,三品以上紫褟,五品以上绯褟,七品以上绿褟,九品以上碧褟,九品以下通用细绫,七品以下通用小绫。及检会《卤簿记 褶冠。今检诸书志,唯 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尚书礼部言:「枢密都承旨张诚一言,伏见朝服法物库有太常协律郎、大乐丞新给(正)[上]褶乃是从戎之服,以此名冠,尤 褶冠,收载库籍,即无所据。乞下礼官考正,下太常寺。」太常寺言:「 》,有鼓吹令丞冠,注漆皮为之,两耳镂花形,如《三礼图》委貌冠,今俗谓之(为)[非]褶并合不用。」从之。〔六〕曹尚书 所据。今协律郎如押乐,太常卿遇祠祭、朝会,各以本品朝、祭冠服从事。兼太学令丞今止服本品官服,其六:原脱,据文意补。、侍郎,殿中监,大司丞,散骑常侍,特进,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太尉,节度使,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服之。

贞元六年正月七日本段乃唐事,原书已勾去。衣中单,勒帛,裙,蔽膝袍,大带,革带,方心曲领。佩则用石以代珠玉。冠有三梁、五梁之别,言官、刑法官则加獬豸。所执各用其笏。如导驾,除御史大夫、开封牧、开封令出各乘车外,他官员冠服而骑。 ,祭官有襂服,既葬公除,及闻哀假满者,请许吉服。赴宗庙之祭,其同宫未葬,虽公除者,请依前禁之。国家朝祭,百官冠服多用周制,每大朝会、侍祠则服之。袜有带,履用皁,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四 祭服

祭服

【宋会要】

褶、弁服,国朝省八旒冕,六旒冕、弁服。九旒冕: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蜼五章,绯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绯蔽膝,绣山、火二章。白花罗中单,玉装剑、佩。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绯白罗大带,绯罗袜,履。亲王、中书门下奉祀则服之。九旒冕无额花,玄衣,纁裳,悉画,小白绫中单,师子锦绶,二银环,余同上,三公奉祀则服之。七旒冕:犀角簪导,衣画虎、雉、粉米三章,裳画黼、黻二章。银装佩、剑,革带。余同九旒冕。九卿奉祀则服之。五旒冕无章,铜佩、剑,革带,余同七旒冕。青罗为衣裳,四品、五品为献官则服之。六品以下无剑、佩、绶,紫檀衣、朱裳,罗为之。皁大绫绶、铜剑、佩,御史、博士服之。平冕无旒,青衣、纁裳,无剑、佩、绶,余同五旒冕,太祝奉礼服之。 王公冠服,唐制有衮冕九旒、鷩冕八旒、毳冕七旒、絺冕六旒、玄冕五旒、爵弁、朝服、公服、

五梁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立笔,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皁褾。白罗大带、白罗方心曲领,玉剑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袜、皁皮履。一品、二品侍祠、朝会则服之。中书门下则冠加笼巾、貂蝉。笼巾编藤漆之,涂金银,饰玳瑁蝉一,金蝉六,衔玉。三梁冠:犀角、簪导,无中单,银剑佩,师子锦绶,银环,余同五梁冠。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御史大夫、中丞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两梁冠:犀角、簪导、铜剑佩、练鹊锦绶、铜环,余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六品以下无中单,无剑佩、绶,御史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

、白罗方心曲领,本品冠,导驾则骑而服之。 褟紫、绯、绿各从本服色。白绫中单、白绫

革奴。前马队内折冲及执者服锦帽、绯绣袍、 、银带、 革奴,横刀、执弓箭,珂马。千牛服花脚幞头、绯绣抹额、大口 、银带、 ,锦螣蛇、银带,佩横刀,执弓箭。千牛将军服平巾帻、紫绣袍、大口 大驾卤簿内巾服之制:金吾上将军、将军、六统军、千牛中郎将服花脚幞头、抹额、紫绣袍,佩牙刀,珂马。诸卫大将军、将军、中郎将、折冲、果毅,散手翊卫服平巾帻、紫绣袍、大口

,银带。执殳仗、前后步队、真武队执旗、前后 。朱雀队执旗及执牙门旗、执降引旛、黄麾幡者服绯绣衫、抹额、大口 。清游队、佽飞执副仗服甲骑具装,锦鞴,横刀、执弓箭,白 。执金吾犦服锦袍、帽、臂鞴、银带、乌皮 、银带、乌皮 。金吾押纛服幞头、皁绣衫、大口 、 ,佩横刀、执弓箭。金吾押牙服金鹅帽、紫绣袍、银带,仪刀。金吾执纛者服乌纱帽、皁衣 。诸卫主率、都尉、引驾骑、持钑队内校尉、旅帅、执卫司殳仗、犦金五十六骑,班剑、仪刀队、亲勋翊卫执大角人平巾帻、绯绣裲裆、大口 银带。监门校尉、六军押仗服幞头、紫绣裲裆。队正服平巾帻、绯绣袍、大口(步)[部]、银带。援宝、执绛麾、真武幢、叉人服武弁、紫绣衫。持钺队、殿中黄麾、伞、扇、腰舆、香镫 、锦带。朱雀队内执弓箭、弩、虞候〔佽〕飞执长寿幢宝舆法物人服平巾帻、绯绣袍、大口 ,执弓箭。执龙旗副竿人服锦帽、五色绣袍、大口袍、银带。执弩、弓箭人服锦帽、青绣袍、银带。前后步队人服五色鍪甲、锦臂鞴、 鞯、 黄麾,执日月合璧等旗、青龙白虎队、金吾细仗内执旗者服五色绣袍、抹额、行縢、银带,执白干棒人加银褐捍腰。执龙旗及前马〔队〕内执旗人服五色绣袍、银带、行縢、大口镫:原作「蹬」,据《宋史》卷一四八《仪卫六》改。、抹带、锦螣蛇。歌拱辰管、箫、笳、笛、觱篥无螣蛇。太常大鼓、长鸣、小鼓、中鸣服黄 。太常寺府史、典事、司天令史服幞头、绿衫、黄半臂。太常主帅、棡鼓、金钲、节鼓人服平巾帻、绯绣袍、大口 褶冠、银褐裙、金铜革带、绯白大带、履 、银带。掩后队服黑鍪甲、锦臂鞴、行縢。鼓吹令丞服绿 、银带。掌辇、主辇服武弁、黄绣衫、紫绣诞带。拢御马者服贴金帽、紫绣大袖衫、银带。执真武幢者服武弁、皁绣衫、紫绣诞带。五牛旗舆士服武弁、五色绣衫、大口 、锦螣蛇。五辂、副辂、耕根车驾士服平巾帻、青绣衫、青履鞯。教马官服幞头、红绣抹额、紫绣衫、白 、勒帛、青耳履。执引驾龙墀旗、六军旗者服锦帽、五色绣衫、锦臂鞴、银带。引夹旗及执柯舒镫仗者服贴金帽,余同上。执花凤飞黄吉利旗者服银褐绣衫、抹额、银带。夹毂队服五色质鍪铠、锦臂鞴、白行縢、紫口 鞯。骁卫翊三队服平巾帻、绯绣袍、大口 、华盖、指南、进贤等车驾士、相风、锺漏等舆舆士服武弁、绯绣衫。驾羊车童子服垂耳髻、青头巾、青绣大紬衫、(雷)[雪]、抹额、袜带、绯 、抹额、袜带。太常羽葆鼓、小横吹服青苣文袍、 、抹额袜带。太常铙、大横吹服绯苣文袍、 花袍、绯:疑有脱误。。尚辇、奉御、直长。 褶冠、革带。殿中少监、奉御、供奉、排列官、引驾仗内排列、承直官、大将、金吾引驾、押仗、押旗服幞头、紫公服、乌皮 、白勒帛。司辰、典事、漏刻生服青 。列官令史、府史服黑介帻、绯衫、白

黄令丞黄:疑有脱误。。殿中执掌、执伞扇人服幞头、碧襕、金 、金铜带、乌皮 、千牛、长史、进马四色官服幞头、绿公服、白

。 铜带、乌皮旧衣黄,太平兴国六年并内侍省,并改服以碧。凡绣文,金吾卫以辟邪,左右卫以瑞马,骁卫以雕虎,屯卫以赤豹,武卫以瑞鹰,领军卫以白泽,监门卫以师子,千牛卫以犀牛,六军以孔雀,乐工以鸾,耕根车驾士以凤衔嘉禾,进贤车以瑞麟,明远车以对凤,羊车以瑞羊,指南车以孔雀,记里鼓、黄钺车以对鹅,白鹭车以翔鹭,鸾旗车以瑞鸾,崇德车以辟邪,皮轩车以虎,属车以云鹤,豹尾车以玄豹,相风乌舆士以乌,五牛旗以五色牛,余皆以宝相花。

六引内巾服之制。清道官官:原作「冠」,据《宋史》卷一四八《仪卫六》改。、银带。青衣服平巾青帻 ,服武弁、绯绣衫、革带。持幰弩、车辐棒者服平巾赤帻、绯绣衫、赤帻:原作「服」,据《宋史》卷一四八《仪卫六》改。,余悉同大驾前后部。 、白袜带、银螣蛇。铙吹部内服平巾帻、绯绣袍、白袜带、白 。驾士服锦帽、绣戎服、大袍、银带,弓箭以青,以紫。持棡鼓者服平巾帻、绯绣对凤袍、大口 、银带。大驾卤簿内执辔并锦络衫帽。持弓箭、者服武弁、绯绣衫、白 、银带。内告止幡曲盖以绯,传教幡、信幡、绛引幡以黄。执诞马辔、仪刀、麾、幢、节、夹、大角者服平巾帻、绯绣衫、大口 褶。持戟、伞、扇、刀盾者服黄绣衫、抹额、行縢、银带。持幡盖者服绣衫、抹额、大口 、青

其绣衣文:清道以云鹤,幰弩以辟邪,车辐以白泽,驾士、司徒以瑞马,牧以隼,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书以虎,太常卿以凤,县令以雉,乐工以鸾,余悉以宝相花。

褶如令文之制。其起梁带形制,检寻未是,望以革带代之。」奏可。是岁,造成而未用。干德六年郊禋始服,而冠未造,乃取朝服、进贤 。窃详笼冠子巾与武弁大冠其名虽殊,本是一物,制同而饰别。盖以官品为差,其帻亦载在笼冠下。今请造 、起梁带、乌皮 ,骑马服之。金饰即金附蝉也。详此,即是二品、三品所配弁之制也。附蝉之数,盖一品九蝉,二品八,三品七,四品六,五品五。又令文武弁、平巾帻,侍中、中书令、散骑加貂蝉,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又《开元杂礼》导驾官并朱衣,冠履依本品。此朱衣,今朝服也。然自一品至二品用四入之朱为衣,乃协上下之文,异绛缯之色。又令文三品以上紫褶,五品以上绯褶,七品以上绿褶,九品以上碧褶,并白大口 、玉梁、珠宝钿带、 诸衣,按制度所起,先儒无说,惟《开元杂礼》五品以上通用细绫及罗,六品以下服小绫。褶衣之色,惟本品绶色。注:褶衣,即复衣也。又按诸王朱绶,四采:赤、黄、缥、绀,赤即朱也。以纯朱为地,更次第轻入黄、白、青,付内染之,共为四采,亦谓之朱褶。一品绿綟绶,四采:绿、紫、黄、赤。綟即绿也,是草之绿色,以纯绿为地,亦谓之绿綟褶。二品、三品紫绶,三采:紫、黄、赤,谓之紫褶。其衣身、领、袖袂谓依令制。又按令文武弁金饰、平巾帻、簪导、紫褶、白 太祖建隆四年八月十六日,宰臣范质与礼官议:「导驾官服

冠、大带、革(带)、鞯履参用焉。

九月二日,宰臣范质言:「三公祭服,旧皆画升龙,裲裆有绯紫之制,请令礼官检寻故事。按三礼,三公毳冕,无龙章;上公衮冕,无龙,二品鷩冕。又《周礼》言上公衮冕九旒,以五采绳贯五采珠,旒长九寸,每寸以珠玉填。其衣玄色,五章:山、龙、华虫、火、宗彝,画于衣。其裳朱色,四章:藻、粉米、黼、黻,绣于裳。又按令文旒并贯青色珠,青纩。其珠及黝纩,今请依令文青色之制。又按《开元礼》,武官陪立大仗,加螣蛇裲裆,如袖无身,以覆其膊胳。音各。盖掖下缝也。从肩领覆臂膊,共一尺二寸。又按《释文》、《玉篇》相传云:其一当胸,其一当背,谓之两当。今详裲裆之制,其领连所覆膊胳,其一当左膊,其一当右膊,故谓之起膊。今请兼存两说,择而用之。」诏改制祭服,以青色造裲裆,用当胸、当背之制。

真宗咸平五年二月,大理寺丞李坦言:「臣闻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殖焉。是故礼者治国之柄,服者饰身之仪。前代成规,后王不易。臣昨差郊坛助祭,窃见助祭之官所服六冕、衣裳画绣之等,多不依古制,又虑后来增减不同。然按《尚书》辇陶云:『(乎)[予]冕板上下之色皆用玄青,亦无邃延,一失也 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此十二章也。六章画于衣,象天也;六章绣于裳,象地也。夏商无文。至周,三辰画于旌旗,惟九章在于衣裳之上。周有六冕,按《司服》云:王祭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祭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絺冕;祭 小祀则玄冕。郑司农云:大裘,羔裘也。所以知羔裘者,祭天尚质,故用之,象天色也。衮冕之旒,天子则十二旒,升龙于山,升火于宗彝。若上公则九旒,自山龙而下九章。侯伯鷩冕、七旒,自华虫而下七章。子男即毳冕五旒,自宗彝而下五章。孤卿即絺冕三旒,三章,无画皆绣。凡奇数在衣,偶数在裳。今具六冕祭服异同,乞行改正。」诏送太常寺礼院详定。礼院言:「检讨如后。伏缘旒冕之制度,绣画之等差,历代以来,屡有沿革。若循古制,须议酌中。改作之间,安敢轻议!周六冕皆玄上纁下,玄上法天,纁下法地,兼前后邃延。今此下脱文误入于《祭服》类之末高宗绍兴十六年四月四日条下。。」

【宋会要】

皇佑四年三月,太常礼院言:「按《礼》曰:『绣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礼也。』注云:此言诸侯之礼。绣读为绡,缯名也。绣黼丹朱,以为中衣领缘也。疏云:『黼,刺缯为黼文也。丹朱赤色,〔谓〕染缯为赤色也。中衣,谓以素为冕服之里衣,犹今中单衣也。』又《晋诗》云:『素衣朱襮。』《正义》曰:『《释器》云:黼领谓之襮。孙炎曰:绣刺黼文以褗领,是襮为领也』。『中衣者,朝服、祭服之里衣也,其制如深衣。故《礼

记》: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有表则谓之中衣中:原作「深」,据《诗 唐风 扬之水》孔疏改。。』又《鲁诗》云:『素衣朱绡。』绡为绮属。然则绡是刺绣别名,于此绡上刺为绣文,谓之绡黼也。绡上刺黼以为衣领,然后名之为襮。故《尔雅》云:黼领谓之襮,襮为领之别名也。《开元礼》:天子服衮冕、玄衣纁裳、白纱中单, 官服衮冕、青衣纁裳、白纱中单。今详参古者服之中衣,以素为之,以朱为领缘,而领刺以黼文,故《礼记》云:『绣黼丹朱中衣。』《诗》云素衣朱襮是也。今之祭服既有中单,又别为里,非也。然则中单之制宜用缯素,而朱丹领缘,领刺以黑文黼文可也上「文」字疑误。。《礼》云『大夫之僭礼』,则诸侯之服也。今五等祭服宜依此制。」诏可。

六月,同知太常礼院邵必言:「伏见监祭使、监礼各冠五旒冕,衣裳无章,色以紫檀,详求古礼,并无此服。按《周礼》云,冕之制,凡有旒者,衣裳皆有章,上下之相应也。惟大裘冕无旒,衣裳无章。一命大夫之冕无旒,衣裳亦无(常)[章]。今监祭、监礼所服冕五旒,侯伯之冕也。而衣无章,深所不称。又色以紫檀,盖无经据。故昨礼院所议,止欲从五等以下子男之服。再详监祭本于《周礼》祭仆之职,掌视祭祀,纠百官之戒具,诛其不恭者。至汉史以御史监祠,唐乃有监祭使之名。且祭仆,中士也;御史,执法官也。又监礼则奉常博士之职,其官与品则又差降,皆所以监视察举其不如礼者。考其本末,既非祠官,必也正名,则御史、博士尔,而服用五等,且非所宜。况有旒无章,服色非古,此为失礼甚矣。窃观国家南郊大礼,太常卿止服朝服,前导皇帝;若亚献、终献及坛陛献官,乃服以祭服,明太常卿非祠官而服朝服,礼也。又按唐《开元礼》,朝服凡侍祠、朝享、拜表大事则服之。欲乞今后监祭使冠獬豸,监礼冠进贤,各服以侍祠祭,为得其当。庶几盛时典礼,不至差谬。」诏不允。

神宗元丰元年十一月二日,详定郊庙礼文所言:「《周礼》弁师掌王之五冕,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皆)十有二。郑氏注谓五彩丝为绳,垂于延之前后各十二,所谓邃延也。贾公彦曰:以青、赤、黄、白、黑五色玉贯于藻绳,每玉间相去一寸,十二玉则十二寸,以一(至)[玉]为一成结之,使不相并。此据衮冕前后二十四旒据:疑误。。孔颖达曰:旒长尺二寸,故垂而齐肩也。至后汉明帝用曹褒之说,乘舆服冕系白玉珠为十二旒,前垂四寸,后垂三寸,遂失古制。国朝《衣服令》:乘舆服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盖白珠为旒,用东汉之制,而其冕广长之度,乃自唐以来率意为之,无所稽考。景佑中已经裁定,以叔孙通汉礼器制度为法,凡冕版广八寸,长尺六寸,与古制相合,更不复议。今取少府监进样,如以青罗为表,红罗为里,则非《弁师》所谓玄冕朱里者也。上用金棱天板,四周用金丝结网,两旁用真珠、花素坠之类,皆不

应礼。伏请改用朱组为纮,玉笄、玉瑱。以玄紞垂瑱,以五采玉贯于五色藻为旒,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备为一玉,每一玉长一寸,前后二十四旒,垂而齐肩。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释者曰:纯丝易成,故从俭。今不必绩麻,宜表里用缯,庶协孔子所谓纯俭从众之义。古者祭服朝服之裳,皆前三幅、后四幅,殊其前后,不相连属。前为阳,故三幅,以象奇;后为阴,故四幅,以象偶。惟深衣中单之属连衣裳,而裳复不殊前后。然以六幅交解为十二幅,象十二月。其制作莫不有法,故谓之法服。自后汉、晋、宋、后齐,天子祭祀皆云前三幅、后四幅。今少府监乘舆衮服样,其裳乃以八幅为之,不殊前后,有违古义,伏请改正。祭服之裳,以七幅为之,殊其前后,前三后四。以今太常周尺度之,幅广二尺二寸,每幅两旁各缝杀一寸,谓之削幅。腰间辟积无数。裳侧有纯,谓之綼;裳下有纯,谓之緆。綼、緆之广各寸半,表里合为三寸。群臣祭服之裳仿此。」从之。

又详定郊庙礼文所言:「《礼记》曰『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则是臣子助祭不当朝服也。又曰『年谷不登,祭事不县』,则于祭时既行吉礼,不当彻乐也。本朝祠祭,遇雨则望祀,不为达礼。然而服公服不设乐,则非所以奉神。伏请遇雨望,冕服、祭服此句疑有脱误。。」乃诏乐。又曰:「古之君子必佩玉,所以比德也。右征角,左宫羽。先儒谓征角在右,事也,民也,宜劳;宫羽在左,君也,物也,宜逸。此左右之异也。」又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瓀玟而纟曷组绶、米襦。谓尊者玉色纯,而公侯以降,则玉色渐杂,此尊卑之异也。佩玉之制,必上系于衡,下垂三道,穿以蠙珠。其下之两端则缀璜,中央则缀衡牙。牙居中央,以为前后属也。而琚瑀又在组之中央,下与冲牙相直,故曰佩有琚瑀,所以纳间者是也。今佩上下则设三衡,以银铜兽面为之,而璜又夹中衡,不在下端,其所谓冲牙,亦异于古,又上有银钩以属大带,皆非古制。《尔雅》曰:『佩衿谓之褑』。郭璞以谓衣小带谓之钤,而佩钤则佩玉之带上属者也。今宜为小带以属于革带,而不用银钩。伏请并如古制,惟天子金玉,余皆 石,恪依其色,以辨诸臣之等。银钩兽面,而其制不经,伏乞除去。古者祭服有佩韨,无大绶、小绶并玉、银、铜环。臣等看详,自战国以佩非兵器,韨非战仪,于是解去韨佩而留其系璲。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转相结受,而谓之绶。汉承用之,又加以双印、佩刀之饰。至明帝始复制佩,而组织之绶亦不废焉。故韦彤《五礼精义》曰:『汉乘舆黄赤绶,四采。』自后皆不合礼,而又有大绶、小绶之别。臣等以谓绶者所以贯绶佩三后「绶」字疑误;三:疑当作「玉」。,因为之饰,以别尊卑。故诸侯朱组绶,大夫缁组绶。所谓绶者,如斯而已。取少府监皇帝衮冕进样,有六彩织绶小带三,上有三小环。及

一品祭服则锦绶、双玉环,从一品则锦绶、双银环,三品、四品则皁绫绶、双铜环,皆非古制,伏请改正。古者祭服皆玄衣纁裳,以象天地之色;裳之饰有藻、有粉米、有黼、有黻。今祭服上衣则以青,而其绣于裳者藻及粉米皆以五采圆花绣之,而黻用深蓝,黼用碧与黄。且虎蜼共一章,粉米各一章,今皆异章而画,殊非古制,伏请改制。古者皆以冕为祭服,未有服朝服而助祭者也。《周官》曰: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此助祭者服也。今服章,视唐尤为不备。于令文祀仪有九旒冕、七旒冕、五旒冕。今既无冕名,而有司仍不制七旒冕,乃有四旒冕,其非礼尤甚。又服之者不以官秩上下,故分献四品官,皆服四旒冕,博士、御史则冕五旒而衣紫檀,太祝奉礼则服平冕而无佩玉,此因循不讲之失也。且古者朝、祭服异服,所以别事神与事君之礼。今皇帝冬至及正旦御殿,服天冠、绛纱袍,则百官皆服朝服,乃礼之称。至亲祠郊庙,皇帝严裘冕以事神,而侍祠之官止以朝服,岂礼之称哉 古者齐祭且犹异冠,而况人(礼)[神]之异礼、朝祭之异事乎!则百官虽不执事,不当以朝服侍祠。至于景灵宫分献官皆服朝服,尤为失礼。伏请亲祠郊庙、景灵宫,除导贺、赞引、扶侍、宿卫之官且侍祠及分献者并服祭服,如所考制度,修制五冕及爵弁服,各正冕弁之名。《礼》曰:『天子玄冕朝日于东门之外。』又曰:『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絺,祭 小祀则玄。』注:『群小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之属。』孔颖达谓此据地之小祀,以血祭社稷为中祀,埋沉以下为小祀也。若天之小祀,则司命、司中、风师、雨师,郑虽不言,义可知矣。国朝祀仪,祭社稷、朝日、夕月、风师、雨师皆服衮冕,其蜡 、祭先蚕、五龙亦如之,祭司命、户、灶、门、厉、行皆服鷩冕,寿星、灵星、司中、司寒、中溜、马祭皆服毳冕,皆非是。今天子六服,自鷩冕而下既不亲祠,废而不用,则诸臣摄事,自当从王所祭之服。伏请依《周礼》,凡祀四望、山川则以毳冕,祭社稷五祀则以絺冕,朝日、夕月、风师、雨师、司命、司中则以玄冕。若七祀、 祭、百神、先蚕、五龙、灵星、寿星、司寒、马祭,盖皆非群小祀之比,当服玄冕。」从之。

【宋会要】

神宗元丰三年八月二十二日,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礼记》曰:『三公一命,衮。』则三公当服鷩冕。《诗》曰:『毳衣如菼。』则上大夫、卿当服毳冕。《周礼 典命》曰:『公之孤四命。』又曰:王之大夫四命。其衣服各视其命之数。公之孤,其服自(饰)[絺]冕而下,则王之大夫当服絺冕;诸侯、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则王之士当服玄冕。所谓周人冕而祭也。《司服》曰:孤之服,自絺冕而下;卿大夫

之服,自玄冕而下;士之服,自皮弁而下。此诸侯之臣助祭服也。然而不着王朝公卿大夫之服者,盖举下以见上,可比义而知也。本朝官名虽与古不同,以《唐六典》考之,『吏部尚书』注曰:『周之天官,卿也。』『侍郎』注曰:『周之小宰,中大夫也也:原脱,据本书《舆服五》所引补。。』『员外郎』注曰:『周太宰属官,上士也。』今约之《六典》,参以本朝班序,伏请资政殿大学士以上侍祠,服鷩冕;观察使以上服毳冕;监察御史以上服絺冕;朝官以上服玄冕;选人服爵弁。」从之,惟不用爵弁,供奉官以下至选人皆服玄冕,无旒。

【宋会要】

徽宗大观元年七月十六日,议礼局札子:「窃以国家祈谷社稷,崇奉先圣,上自京师,下逮郡邑,以春秋上丁社日行事。然太社、太学献官祝礼,皆以法服,至于郡邑,则用常服。岂非因习已久,而未知所以建明欤 乞诏有司,降祭服于州郡,俾凡祭祀,献官祝礼,各服其服。如允所奏,乞降付本局讨论典礼,具合颁名件。」诏以衣服制度颁之,使州郡自制,弊则听其改造,庶简而易成。

【宋会要】

政和二年八月十五日,显谟阁待制、前知襄州军州俞 言:「伏见祭祀之服,以图册下诸郡,未有明降朝旨制造。其社稷、宣圣、风师尚服尚服:疑误。,望早赐施行。」从之。同日,尚书省议礼局言:「契勘大观四年四月八日被受御笔,阅所上礼书并祭服制度,颇见详尽。除改正外,余依所奏修定。看详侍祠、摄祭之服,除五等诸侯服饰已得御笔,依本司所奏,乞更不制造外,今具群臣冕服,乞依已得御笔修定,付有司依图画及看详制造。」〔从〕之。

政和七年六月二十四日,诏:「天下州县岁祭社稷、雷雨、风师及释奠文宣王,冠服悉循其旧,形制诡异,在处不同。可令礼制局造样,颁下转运司,令本司(制)[制]造,下诸州,州下县,庶衣服不二,以齐其民。」

十二月二十九日,提举利州路学事林晨言:「窃见廷按雅乐,制为士服;廷按之后,虽大朝服用之,而士服不常用。今春秋两学释奠,虽用士作乐,衣服尚仍旧制。臣愚欲乞春秋释奠用士执乐陪位,并服士服。」从之。

八年十一月五日,知永兴军席旦奏:「窃闻太学辟廱士人作乐,皆服士服,而外路诸生,尚衣襕幞。欲望下有司考议,籍为图式,颁赐外郡。」礼制局状:「今欲颁上件士服之式,付之诸路学校。凡作乐释奠,诸生皆服其服。画到已讨论士服图样,欲乞指挥,下制造所,每州造样一副颁降,依样制造。」从之。既而制造所每州造到头冠、角簪、衣裳、珠佩、大带、银带、履颁下。

重和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诏令礼制局先自

先改用履。礼制局奏:「履有絇、繶、纯、綦,请仿古制,皆随服之色。」从之。 冠服讨论以闻,其见服

十二月三日,编类御笔所礼制局奏:「今讨论到履制度下项:絇、履上饰也。

繶、饰底也。纯、缘也。綦。履带也。古者舄履各随裳之色,有赤舄、白舄、黑舄。今履欲用黑革为之,其絇、繶、纯、綦并随服色用之,以仿古随裳色之意。」从之。仍自来年正月一日改用,在外自三月一日。

二十三日,礼制局奏:「履随其服色,而武臣服色一等,当议差别。」诏文武官大夫以上具四饰,朝请郎、武功郎以下去繶,并称履,从义郎、宣教郎以下至将校、伎术官去繶、纯,并称屦。

绍兴四年五月,国子监丞王普奏言:「臣尝考诸经传,具得冕服之制。盖王之三公八命,鷩冕八旒,衣裳七章,其章各八;孤卿六命,毳冕六旒,衣裳五章,其章各六;大夫四命,絺冕四旒,衣裳三章,其章各四;上士三命,玄冕三旒;中士再命,玄冕二旒;下士一命,玄冕无旒;衣皆无章,裳韨视其命数。自三而下,其彩至笄、衡、纮、紞、瑱、纩、带、佩、芾、(写)[舄]中衣皆有等差。近世冕服制度,沿袭失真,多不如古。夫后方而前圆,后昂而前俛,玄表而朱里,此冕之制也。今则方圆俛仰仰:原作「俛」,据本书《舆服五》所引改。,几于无辨。且以青为表而饰以金银矣,其衣皆玄,其裳皆纁。裳前三而后四幅,此衣裳之制也。今则衣色以青,裳色以绯,且以六幅而不殊矣。山以章也,今则以随;火以圜也,今则以锐。宗彝,宗庙虎蜼之彝也;乃画虎蜼之状而不为虎蜼彝。粉米,米而粉之者也,乃分为二章,而以五色圆花为藉。佩有冲、璜、琚、瑀、冲牙而已;乃加以双滴而重设二衡。绶以贯佩玉而已;乃别为锦绶,而间以双环。以(玉)[至]带无纽约,芾无肩颈,舄无钩繶,中衣无连裳。臣伏读《国朝会要》,郊庙奉祀礼文,祖宗以来屡尝讲究,第以旧服无有存者。欲乞因兹改作,是正讹谬,一从周制,以合先圣之言。」寻礼部契勘奏言:「衣服之制,或因时王而为之损益,事虽变古,要皆一时制作,不无因革。或考之先王而有缪戾者,虽行之已久,不应承误袭非,惮于改正。按《周官》自上公服衮,王之三公服鷩,以至士服玄冕,凡五等。唐制:自一品服衮冕九旒,至五品服玄冕,亦五等。国家承唐之旧,初有五旒之名。其后去三公衮冕及絺冕,但存七旒鷩冕、五旒毳冕、无旒玄冕,凡三等而已。衮服非三公所服,去之可也;乃并絺冕去之,自尚书服毳冕,以至光禄丞亦服焉,贵贱几无等。此皆一时制作,不无因革。今合增鷩冕为八旒,增毳冕为六旒,复置絺冕为四旒,并及无旒玄冕,共四等,庶几稍合周制。若冕之方圆低昂至于无辨至:原脱,据本书《舆服五》所引补。,则(制)[制]造之差也。以青为表,非不用玄也,为玄而不至者也;以绯为裳,非不用纁也,为纁而太过者也。山,止而静者也;今象其嶞,是得山之势,而不知其性。〔火〕,圜而神者也,今象其锐,

是得火之形,而不得其神也。至于宗彝、粉米、佩、绶、带、纽、芾、屦之属,皆宜改正施行。」是时诸臣奏请讨论虽详,然终以承袭之久,未能尽革也。

鷩冕八旒,每旒八玉,三采:朱、白、苍。角笄青纩,以三色紞垂之。纮以紫罗,属于武。衣以青、黑罗。三章:华虫、火、虎蜼彝。裳以纁表罗里,缯七幅,绣四章:藻、粉、黼、黻。大(车)[带],中单,佩以 ,贯以药珠,绶以绛锦、银环。韦犬上纰、下纯,绘二章:山、火。(华)[革]带,绯罗表、金涂铜装。鞯、舄并如旧制。宰相亚、终献、大礼使服之。前期景灵宫、太庙亚、终献,明堂涤濯、进玉爵酒官亦如之「官」字原脱,据本书《舆服五》所引补。。

毳冕:六玉,三采。衣三章:绘虎蜼彝、藻、粉米。裳二章:绣黼、黻。佩药珠、衡、璜等。以金涂铜带,韦犬绘以山。革带以金涂铜。余如鷩冕。六部侍郎以上服之。前期,景灵宫、太庙进爵酒币官、奉币官、受爵酒官、荐俎官,明堂受玉爵、受玉币、奉彻笾豆、进饮福酒、彻徂祝腥、赞引、亚、终献,礼仪使、亚终献爵并盥洗官四员并如之。前二日奏告初献,社坛九宫坛分祭,初献、亚献亦如之。

絺冕:四玉,二采:朱、绿。衣一章,绘粉米。〔裳〕二章,绣黼、黻。绶以皁绫,铜环。余如毳冕。光禄卿、监察御史、读册官、举册官、分献官以上服之。前期,景灵宫太庙奏奉神主官、明堂太府卿、光禄卿、沃水举册官、读册官、押乐太常卿、东朵殿三员、西朵殿二员、东廊二十八员、西廊二十五员、南廊二十七员、軷门祭献官,前二日奏告亚献终献官、监察御史并如之。社坛、九宫坛分祭终献官、监察御史、兵、工部、光禄寺卿、丞亦如之。

玄冕:无旒,无佩绶。衣纯黑,无章。裳刺黼而已。韨无刺绣,余如絺冕。光禄丞、奉礼郎、协律郎、进抟黍官、太社令、良酝令、太官令、奉俎馔等官、供祠执事官内侍以下服之。明堂光禄丞、奉礼郎、良酝令、太祝抟黍官、宫架协律郎、登歌协律郎、奉御官、内侍供祠执事官、武臣奉俎官,軷门祭奉礼郎、太祝令、太官令,社坛、九宫坛分祭太社、太祝、太官令、奉礼郎并如之。

紫檀冕:四旒,服紫坛衣,博士、御史服之。

外州军祭服:鷩冕八旒,三都初献服之;毳冕六旒,经略、安抚、钤辖初献服之;絺冕四旒,经略、安抚、钤辖亚献服之。节镇、防、团、军(士)[事]初献亦如之。玄冕,无旒,节镇、防、团、军事亚终献服之。

【宋会要】

高宗绍兴十六年四月四日,上谓辅臣曰:「比降下祭服,更令礼官考古,便可依式(制)[制]造,庶将来奉祀不阙。」

今检详《郊祀绿》此句以下终《祭服》类错简,当移至《舆服》四之一八真宗咸平五年二月条后。,皇帝祀天地神祗,则服大裘冕。按《三礼义宗》云:祭天所以用大裘者,是羊羔裘也。黑者象天色玄,大者拟覆焘垂下,故服大裘以祀天也。冕者勉也,所以勉人为高行。凡六冕之服,皆玄上纁下,冕既大同,无以为别,故不谓冕为服,但取画章之异以

为立名,故用服名冕。

一、六冕之旒数。若大裘冕即无旒。若衮冕,天子十有二旒,前后邃延;上公即九旒。每旒五采就为之,每一寸安一玉,玉皆五色:(先)朱、白、苍、黄、玄。诸侯即三采。夏商朱(缘)[绿]旒、玉纯用一色,其数不与昔同,是二失也。 ,皆周而复始。十二旒,旒各一尺二寸,用玉二百八十八。若上公九旒,用玉百六十二。今

今检详凡享庙、谒庙及遣上将征还、饮至,则服衮冕。按自衮冕而下服名冕者,皆是画衣章之首。衮冕所以祭先王者,为服以龙为首,龙德神异,应时潜见,象王者有神异之德也。其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组为〔缨〕缨:原脱,据本书《舆服五》补。,色如其绶。《玉藻》云:『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衮以祭。』郑玄云:冕之旒,以藻紃贯玉为饰,因以名也。十有二就,每一就贯一玉,就间相去一寸,则旒长尺二寸,垂齐肩也。五采者,依射侯之次,从上而下,初以朱,次以白,次以苍,次以黄,次以玄。以五彩(正)[玉]既贯 ,周而复始,此并周制也。至汉明帝用曹裒之说,皆用白旋珠,与古异也。魏文帝好妇人饰,改珊瑚珠。至晋江左,又改汉制。今用白珠之制,自汉始焉。《大戴礼》曰:『冕而加旒,以蔽明也。』隋牛弘云:请以采綖贯珠为旒。后只言采,不言五采。《周礼》衮冕九章,弁龙于山,升火于宗彝,以五章画于衣:一曰龙,二曰山,三曰华虫,四曰火,五曰宗彝。今衣上不见宗彝,又剩一藻文也。下四章绣于裳上,六曰藻,七曰粉米,八曰黼,九曰黻。今又无藻文,余有三章亦不絺绣,是三失也。

今检详《义纂》云:《周礼》衮冕九章,尚龙置于山上,谓之龙衮。郑玄谓衮者卷也,龙能变化舒卷,因以名焉。以五采综紃贯玉,前后各十二旒,用玉二百八十八也。秦除古制,皆服礿玄。汉明帝始采旧法,系白玉珠为旒,以组为缨缨:原作「绶」,据本书《舆服》五之三所引改。,黈纩塞耳,玄衣纁裳,十二章,自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八章画之于衣,藻、粉米、黼、黻四章绣之于裳,织成为之,褾领皆升龙焉。唐制,白纱为中衣,以黼为领,舄(如)[加]金饰,入庙、践祚、加元服、纳后、元日受朝及临轩册拜公王则服之,是承汉礼也。又《周礼》天子衮冕十有二旒,〔旒〕十有二就,就贯一玉,就间相去一寸,则旒长尺二寸,各用十二玉也。又按《郊礼录》礼:上文作「祀」。云:其服玄衣纁裳,十二章。(安)[按]《易》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韩康伯注云:『上衣下裳,取乾坤之象有上下也』。《释名》:『上服曰衣,衣者,依也;下服曰裳,裳者,障也,所以障蔽也。』夫衣用玄者,象天色也;裳用纁者,法地色也。不法苍黄之色者,凡衣服悉明其身有章彩文物,以苍黄太质,故用玄纁耳。纁者,是朱之小别,故《周礼(锺)[纁]氏》云:『三入为纁。』郑注《士冠礼》云:『朱则四入。』是与纁同类也。十二章者,法天之大数,虞帝之服也。圣朝之制,法舜服也。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此八章在衣;藻、粉米、黼、黻,此四章在裳。裳衣

褾领为升龙,皆织成为之。按《三礼义宗》曰:日、月、星辰三章直画作其形,欲明王者有光照之功,垂于下土。山亦画山形,取其能兴云雨,膏润万物,象王者之泽沾于下也。龙亦画龙形,取其变化无方,或巘或见,适显王者之德卷舒有时,应机布道。华虫者,画作鷩雉之体,有文饰,故谓之华。象其雉身被五色,有炳蔚之姿,似王者体合五常,兼文明之性。宗彝者,画虎雉于宗庙之器为饰,因而名之。象虎蜼以刚猛制物,王者亦以威武定乱也。藻画其形,藻逐水上下,似王者之德日新也。火、粉米亦直画其形,粉洁白,故以名之;米者人恃之以生,王者亦物之所赖以理也。黼画斧形,象王者能断割,临事能决之也。黼者两(巳)[弓]相背,明民见善改恶也。此皆圣人法象之意。周则画九章,又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尊其神明故也。按古礼皆衣画裳绣,法阴阳之义;衣数则奇,裳数则偶。今圣朝制令,上八下四,皆以偶而言。又王服自衮冕以下皆织成而为之,是王者相变也。龙、山以下,每章一行,重以为等,每行十二。按礼图,凡章文参错,满衣裳而已,不拘其数。崔灵恩云各画十二,亦取则(大)[天]之大数一。鷩冕七章,画三章于衣,绣四章于裳。毳冕五章,画三章于衣,绣二章于裳。絺冕上下皆绣黻而已。今等级不同,是四失也。

又检详郊祀云:鷩冕八旒,其服七章:华虫、火、宗彝,此三章在衣;藻、粉米、黼、黼,此四章在裳。按《三礼义宗》云:雉言鷩者,以为禽鸟体卑,义不足取,故文采章著者以为称也。祭先公者,鷩冕以雉为首,雉有专介之志,象先公有贤才,能守节度也。故《左传》云:圣达节,次守节。余同衮冕。毳七旒,其服五章:宗彝、藻、粉米三章在衣,黼、黻二章在裳。按《三礼义宗》云:凡章服之中,惟有龙雉虎蜼,并是禽兽。龙能变化,其体可尊,故不隐其名;鷩及虎蜼,嫌其体卑,故没其正体。所以龙、雉各自为章者,龙为神化,雉为文明。神化文明,理皆是阳;虎虽山林之兽,义皆是阴,故龙、雉各一而成章,虎蜼合两而为体,(故)[效]于阴阳之义也。以毳冕祭四望者,四望是五岳四渎之神,虎蜼是山林所生,故服以明象也。然《周礼》之祭服止于六冕,所祭之神,其类甚多,但使理通,便皆同用。虎蜼非水物,山川气通,故俱用毳冕,明有同气之理。余同鷩冕。绣冕六旒,其服三章:粉米一章在衣,黼、黻二章在裳。按《三礼义宗》云:粉米一章刺于衣,黼、黻二章绣于裳也。祭社稷、五祀者,绣冕以粉米为首,社稷者土谷之神,此米由之而成,故服之以象其功也。五祀者,古之五宫之神,能平五官之政,皆有水土之功,故亦同服也。所以独衣刺者,凡画缋之法,以众色而成一色,则不足以成画,故宜直刺而已。又此服是臣服之首,不画衣以下于君,是无阳之义也。今皆织成焉,是名存而制异

也。余同毳冕。玄冕五旒,其衣无章,唯裳刺黼一章。按《三礼义宗》云:祭群小祀,本百物之神,其形难可 拟,故但取两(巳)[弓]相背,以明其异。余同绣冕。

韨未依制度。按《玉藻》云:『下广二尺,上广一尺。』又《明堂》云:『有虞氏之韨,夏后氏以山,商人以火,周人以龙章。』注云:『天子备焉,诸侯火,而下卿大夫以山,士韎韦而已』。今别画粉米、黼、黻, 一、

是五失也。

,君朱,大夫素,士爵韦。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注:颈中央,肩两角皆上接革带以系之。肩与革带,其广同矣 与黻何殊。《礼》云: 今检详《义纂》,同:原作「周」,据《礼记 玉藻》郑注改。等级不当,是六失也。 象裳色,则天子、诸侯玄端朱裳,大夫素裳,惟士玄裳、黄裳,杂裳也。若祭服,皆玄上纁下,故云一命缊韨,再命已上赤韨也。又大带制度,《玉藻》云:『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诸侯素带,终辟;大夫素带,率下辟。』今 也。 ,君朱,大夫素,士爵韦。』郑玄云:此玄端服之 ,于冕服谓之蔽膝。朝祭异名,其实一也。又按《五礼精义》,问蔽膝,对曰:皆从裳色。三品已上山、火二章,四品一章,五品无章。《玉藻》云:『 ,皆执事者黼其裳前,示恭谨也。于朝服谓之

今检详《义纂》云:大带何施 《礼》云:天子素带朱里,终辟(细)[纽]约用组。郑玄云:裨,(绿)[缘]饰也。以素为带,以朱为里,纰其外者,上以朱,下以绿则带身在腰,及垂皆饰之,是以谓之终裨。其制博四寸。纽,带之交结处也。约,结其带也。执事者以黼黻裳前,示恭谨之道。天子之黼,以半直方此句疑误。,四角无圆杀。上阔一尺,象天。下阔二尺,象地数二也。长三尺,象三才也。唐礼以缯为之,朱质,画龙、山、火三章为饰,以备三代之法也。请按古今沿革,(牧)[特]行改正。」诏付有司,依坦并礼院检讨名件制度改正,务合先王礼意。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四 公服

公服

【宋会要】

褶,曲领,垂胡加襕,折上巾,今常服之。太宗雍熙初郊祀庆成,始许升朝官服绯绿二十年者,叙赐绯紫。真宗登极,京朝官亦听叙。后东封、西祀、赦书,京朝官并以十五年为限。仁宗、英宗、神宗登极,亦如例。其特恩赐紫衣、犀带、绯衣、涂金宝缾带。 公服,唐制谓之常服,色同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二月三日,诏:「朝官出知节镇,及转运使、副衣绯绿者,并借紫;知防御、团练、刺史州衣绿者,借绯衣,绯者借紫;其为通判、知军监,止借绯。」后江淮发运使同转运,提点刑狱同知刺史州。

七年正月九日,翰林学士承旨李昉言:「准诏,定车服制度。礼部式,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参详除服青、服黄久已寝废,自今流外官及贡举人、庶人许通服皁衣、白袍。」从之。

真宗景德三年六月十三日,诏:「内诸司使以下出入内庭,不得服皁衣,违者论其罪。内职亦许服窄袍。」

仁宗明道二年十月九日,诏:「审刑院详议官、省府推判官、 牧判官旧例合赐绯者,造谢日合门取旨。」

景佑元年六月十二日,诏:「军使曾任通判者借绯,曾任知州者借紫。」

庆历元年二月二十八日,龙图阁直学士任布言:「欲望自今赠官至正郎者,其画像许服绯;至卿监许服紫。」从之。

七年五月十一日,侍御史吴鼎臣言:「武班及诸执司人吏曾因亲丧出入禁门,甚有裹素纱幞头者,殊失肃下尊上之体。欲乞文武两班除以官品起复许裹素纱外,其余臣僚并诸职司人吏虽有亲丧,服未除,并须光纱加首,不得更裹素纱。」诏送太常礼院,而礼官言:「准令文,凶服不入公门。其遭丧被起,在朝参处常服各依品服,惟色以浅,无金玉饰;在家者依其服制。其被起者及期丧以下居式假者衣冠朝集皆听不预。今鼎臣所奏有碍令文。」诏依所定。如遇筵宴,其服浅色素纱人更不令祇应。

嘉佑三年三月十三日,诏:「自后知杂、御史衣绿者,告谢日合门取旨。」

绍兴五年闰二月十九日,右奉议郎葛与时言:切见去岁九月明堂恩,宣教郎以下父母年九十以上与官封。与时父世长年九十五,先已叙封宣教郎致仕。乞将前项恩上与父改换五品服色。」特从之。

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已即位,未改元。六月十三日赦,应承务郎以上服绿、服绯及十五年,并与改转服色。二十九日,诏:「今后无出身人,自年二十依今出官服绿日起理,服绯人亦自年二十服绯日起理;有出身人自赐出身人起理,内除豁丁忧年月日不理外,历任无赃滥私罪至徒过犯,至赦前及十五年,依赦改转施行。」殿中侍御史张震奏:「今日之弊,在于人有侥幸之心;能革其俗,而后天下可治。且改转服色,常赦自升朝官已上服绿,大夫以上服绯, 事及二十年方得改赐。今赦自承务郎以上服绿、服绯及十五年,便与改转,比之常赦,不惟年限已减,而又官品相绝,盖已为异恩矣。今窃闻省部欲自补官日便理岁月,即是婴(孙)[孩]授命,年纔十五者,今遂服绯;而贵近之子,或初年赐绯,年纔及冠者,今遂赐紫,朱紫纷然,不亦滥乎!窃闻靖康、建炎恩赦,亦不曾以补官日为始;若始于出官之日,颇为折衷。盖比之 事,所减已多;而比之初补,粗为有节。乞下吏、礼部参酌施行。」礼部看详奏闻,故有是命。

隆兴二年六月十八日,诏:「少傅、保康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大宁郡王吴益依韦渊例,赐花罗公服,许服着趁赴朝参。」

干道四年正月十一日,诏:「太学上舍生黄伦释褐,特与补左承务郎,依唱名例给赐袍笏,于国子监敦化堂祇受。」自后释褐并如之。

九年十二月十(名)[日]诏:「太学上舍郑鉴释褐补左承务郎,候太学录有阙日,取旨差下。祗候库依唱名例,给赐袍笏,令于国子监敦化堂祗受。」以上《干道会要》。

干道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以下至公服类绍兴十二年九月诸条当分别前移至本类各朝相应位置。,诏:「大尉、保信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郑藻赐花罗公服,许令着赴朝参。」

嘉佑三年,诏:「三(品)[路]转(使)[运]使朝辞上殿日,与赐章服。诸路转运使候及十年,即与赐章服。」

不常用之中国,实废释氏之渐云。中兴仍元丰之制,四品以上紫,六品以上绯,九品以上绿。服绯、紫者必佩鱼,谓之章服,非官至本品,不以假人。若官卑而职高,则特许者有三:自庶官迁六部侍郎,自庶官为待制,或出为奉使者是也。又有以年劳而赐者,有品未及而借者。升朝官服绿,大夫以上服绯,事至今日以前及二十年,历仕无过者,许磨勘改授章服,此赐者也。或为通判者许借绯,为知州、监司者许借紫,任满还朝,仍服本品,此借者也。又有出于恩赐者焉。 先改用履。」礼制局奏:「履有絇、繶、纯、綦。古者舄履各随裳之色,有赤舄、白舄、黑舄。今履欲用黑革为之,其絇、繶、纯、綦并随服色用之,以仿古随裳色之意。」诏以明年正旦改用。礼制局又言:「履随其服色,武臣服色一等,当议差别。」诏文武官大夫以上具四饰。朝请郎、武功郎以下去繶,并称履;从义郎、宣教郎以下至将校、伎术官去繶、纯,并称屦。当时议者以 徽宗重和元年,诏:「礼制局自冠服讨论以闻。其见服

绍兴十二年九月,以皇太后回銮,诏承务郎以上服绯、绿莅事至今日以前十七年者,并改转服色。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四 章服

章服

【宋会要】

嘉佑三年十二月十一日,诏:「今后三路转运使朝辞上殿日,与赐章服。诸路转运使候及十年,即与赐章服。」

神宗元丰五年四月二十七日,诏:「六曹尚书依翰林学士例,六曹侍郎、给事中依直学士例,朝谢日不以行、守、试,并赐服佩鱼。罢职除他官日不带行。」

高宗建炎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诏:「借通直郎、直龙图阁、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上殿,赐章服遣行。」

四年六月三十日,诏:「自庶官除侍郎,如遇服绯、绿,依待制告谢日改赐车服。」

绍兴五年三月十七日,左通直郎周葵言:「乞将减三年磨勘恩例回授父裕章服。」特从之。自后内外官僚或以所得减磨勘无恩赏,或实历磨勘,或转

一官及郊恩合改服色乞回授父改章服者,皆特从其请。

六年八月五日,诏:「三司谏陈公辅论奏,深得谏臣之体,可赐紫章服。」

七年二月十六日,诏:「范直方差充川陕宣谕,特与赐紫章服。」二十九日,诏:「比引对,知无锡县李德邻,访以民间疾苦,颇见留心,可赐绯章服。」

九年二月十三日,谒:「方庭实差充三京淮北宣谕,依转运使例,借紫章服,回日依旧。」

八月十三日,诏:「权四川宣抚使司计议军事贾晖赐紫章服。」以晖在任被檄赴行在,禀议引对,特赐之。

十二年九月十三日,以太母回銮,赦应承务郎以上服绿、服绯 事至今日已前及十七年,无赃滥若私罪徒以上情理稍轻者,并与改转服色。

十三年四月十八日,吏部言;「承务郎以上遇赦改遇章服遇:疑误。,近有元系武臣,后因试换文资,并特恩换授文资者,内自使臣 事以后至换文资以前历过月日,即未曾申明许如何收使。缘自来使臣换官者遇陈乞奏荐,系以两日比当一日。至换授文资上,再理年限,通理止为奏荐此句疑误。。今承务郎以上陈乞服色,欲依奏荐已得指挥施行。」从之。

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诏:「吴撝特与转承议郎,除军器监丞,仍赐紫章服。」录撝父之功,故有是命。

隆兴元年十一月七日,诏:「右承务郎、直秘阁、江淮都督府主管书写机宜文字张栻特赐紫章服。」

二年三月二日,诏:「右通直郎、两浙西路安抚司准备差遣、充奉使通问国信审议官胡昉赐绯章服。」

二十三日,诏:「右承事郎、利州西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吴掞赐紫章服。」

九月二十一日,诏:「右宣义郎、权通判阶州吴摠特与转右朝奉郎,赐紫章服,除太府寺丞。」

干道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诏:「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胡百能特赐章服。」以供职一考,年老乞致仕也。

三年四月十八日,诏:「右朝散大夫、充秘阁修撰、权发遣临安府王炎特赐章服。」

闰七月二十七日,诏:「右中奉大夫、直龙图阁、两浙计度转运副使姜诜赐紫章服。」十月二十三日,诏:「右朝请郎、直秘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张津已奉太上皇圣旨,赐金带,特赐紫章服。」

十一月二日,大礼赦应见任并致仕升朝官服绿,大夫以上服绯, 事至今日以前及二十年,历任无职滥若私罪徒以上情理稍轻者,并许于所属投状磨勘,改赐章服。

十四日,诏:「右朝请大夫、直龙图阁、权发遣临安府周宗赐紫章服。」

十二月七日,诏:「右通直郎、直敷文阁、权发遣和州、主管淮南路安抚司公事胡昉特赐紫章服。」

四年二月十四日,诏:「右承议郎、直秘阁韦璞特赐紫章服。」

十二月六日,诏:「恭奉太上皇帝圣旨,秀王夫人长孙师夔特赐紫章服。」

六年十月十一日,诏:「右朝散大夫、直显谟阁、权发遣临安府姚宪赐紫章服。」

淳熙元年十二月十七日,庆寿赦,应见任并致仕升

朝官服绿、大夫以上服绯及十年,该今赦日年及七十以上,并改赐章服。」十年太上皇后庆寿同。十三年庆寿赦内年八十,并致仕官大夫以上,虽未及十年,亦与改赐。四年二月五日,诏:「国子祭酒林光朝赐紫章服。」以车驾幸太学,光朝讲《礼记 中庸》篇,故有是赐。

五年九月十三日,诏:「秘书监陈骙、少监郑丙并赐紫章服。」以车驾幸省特赐。

七年三月二十八日,诏:「敷文阁直学士韩(产)[彦]直特令佩鱼。」

十年十月十六日,诏:「權侍郎以上罷任不帶職名,許服紅 排方、黑犀帶,仍佩魚。」

十一月二日,诏:「朝奉郎任绅赐紫章服。」以湖州保奏绅自任处州通判,不磨勘三十余年。先因母经兵火陷处中,奉母归,侍养十七年。母死庐墓,孝行显著,故有是命。

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诏:「承议郎张宗尹可特与赐章服。」以宗尹系恩平郡王长女夫,特有是赐。

十五年六月十八日,诏:「直秘阁、特添差两浙转运司主管文字、赐绯鱼袋吴管改赐紫章服。」以管系皇太后亲侄,特有是赐。

淳熙十六年二月四日,登极赦,承务郎以上服绿、服绯及十五年,并与改转。」

绍兴二年八月八日,诏:「知潭州赵善俊特赐紫章服。」以善俊招军数足,时转一官,更减二年磨勘,为碍正法,故有是赐。

十一月二十七日,南郊赦,见任并致仕升朝官服绿、大夫以上服绯及二十年,并改赐章服。」

三年七月二十四日,诏:通直郎、直秘阁、特添差两浙转运司主管文字厘务吴锜特与赐紫章服。」以锜系寿圣皇太后亲侄孙,故有是赐。

五年正月一日,庆寿赦,文臣致仕官朝奉大夫八十以上与赐紫章服;京朝官年八十以上服绿、服绯各及十年,与改赐章服。」

嘉定十三年十月五〔日〕,诏:「淮东制置副使贾涉可特赐紫章服,仍赐金腰带一条,许令服系。」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衮冕

舆服五

衮冕

【宋会要】

真宗咸平五年二月,大理寺丞李坦言:「臣闻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殖焉殖:原作「极」,据本书《舆服四》引坦奏改。。是故礼者,治国之柄;服者,饰身之仪。前代成规前:原作「历」,据本书《舆服四》引坦奏改。,后王不易。臣昨差郊坛助祭,窃见助祭之官所服六冕,多不依古制,又虑后来增减不同。按《司服》云:王祭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祭五帝亦如之;飨先王,则衮冕;飨先公,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絺冕;祭 小祀,则玄冕。郑司农云:衮冕之旒,天子则十二旒,若上公则九旒,侯伯鷩冕七旒,子男即毳冕五旒,孤卿即絺冕三旒。今具六冕祭服异同,乞行改正。」诏送太常寺礼院详定。礼(既)[院]冕板上下之色,皆用玄青,亦无邃延,一失也。今检详《郊祀录》,皇帝祀天地、神祗,则服大裘冕。冕者勉也,所以勉人为高行。凡六冕之服,皆玄上纁下。冕既大同,无以为别,故不谓冕为服,但取画章之异以为立名,故用服名冕。一、六冕之旒数。若大裘冕即无旒。若衮冕,天子十有二旒,前后邃延;上公即九旒。每旒五采就为之,每一寸安一玉,玉皆五色:朱、白、苍、黄、玄。诸侯即三采。夏商朱绿,皆周而复始。十二旒,旒各一尺二寸,用玉二百八十八。 言:「检讨如后。伏缘冕旒之制度,绣画之等差,历代以来,屡有沿革,若循古制,须议酌中,改作之间,安敢轻议!周六冕皆玄上纁下,玄上法天,纁下法地,兼前后邃延。今

旒玉纯用一色,其数不与昔同,是二失也。今检详凡飨庙、谒庙及遣上将征还、饮至,则服衮冕。其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玉藻》云:『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衮以祭。』郑玄云:冕之旒,以藻紃贯玉为饰,因以名也。十有二就,每一就贯一玉,就间相去一寸,则旒长尺二寸,垂齐肩也。五采者,依射候之次,从上而下,初以朱,次以白,次以苍,次以黄,次以玄。以五采正既贯 ,周而复始,此并周制也。至汉明帝用曹覢之说,皆用白旋珠,与古异也。魏文帝好妇人饰,改用珊瑚珠。至晋江左又改汉制。今用白珠之制,自汉始焉。《大戴礼》曰:『冕而加旒,以蔽明也。』隋牛 若上公九旒,用玉百六十二。今(引)[弘]云:请以采綖贯珠为旒。后只言采,不言五采,是三失也。今检详《义纂》云:『《周礼》衮冕以五采综紃贯玉,前后各十二旒,用玉二百八十八也。秦除古制,汉明帝始采旧法,系白玉珠为旒,以组为缨,黈纩充耳,玄衣纁裳,十二章。唐制,入庙、践祚,加元服、纳后、元日受朝及临轩册拜公主则服之。是承汉礼也。又《周礼》天子衮冕十有二旒〔旒〕,十有二就,就贯一玉,就间相去一寸,则旒长尺二寸,各用十二玉也。又按《郊礼录》云:其服玄衣纁裳,十二章,云云。详服。请按古今沿革,特行改正。」诏付有司依坦并礼〔院〕检讨名件制度改正,务合先王礼意。

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二十五日,详定所言:「按《六典》,天子之服冕,一曰

大裘冕,无旒,裘以黑羊皮为之,祀天神、地祗则服。二曰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黝衣纁裳,十有二章,飨庙、谒庙、告庙则服。今参详封禅祭天地,准典礼,皇帝服大裘。又缘南郊合祭天地,止服衮冕。欲封禅日,依南郊例。」从之。

神宗元丰元年十一月二日,详定郊庙礼文所言:「《周礼》弁师掌王之五冕,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郑氏注谓合五采丝为绳,垂于延之前后各十二,所谓邃延也。贾公彦曰:以青、赤、黄、白、黑五色玉贯于藻绳色玉:原缺,据本书《舆服》四之二○所引补。,每玉间相去一寸,十二玉则十二寸,以一玉为一成结之,使不相并。此据衮冕前后二十四旒。孔颖达曰:旒长尺二寸,故垂而齐(眉)[肩]也。至后汉明帝用曹褒之说,乘舆服冕系白玉珠为十二旒,前垂四寸,后垂三寸四寸后垂:原脱,据本书《舆服四》所引补。,遂失古制。今之《衣服令》,乘舆服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盖白珠为旒,用东汉之制,而其冕广长之度,乃自唐以来率意为之,无所稽考。景佑中已经裁定,以叔孙通汉礼器制度为法,凡冕板广八寸,长尺六寸,与古制相合,更不复议。令取少府监进样,如以青罗为表,红罗为里,则非《弁师》所谓玄冕朱里者也。上用金棱天板,四周用金丝结网,两旁用真珠、花素坠之类,皆不应礼。伏请改用朱组为纮,玉笄、玉瑱,以玄紞垂瑱,以五采玉贯于五色藻为旒,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备为一玉,每一玉长一寸,

前后二十四旒,垂而齐(眉)[肩]。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释者曰,纯丝易成,故从俭。今不必绩麻,宜表里用缯,庶协孔子所谓纯俭从众之义。」从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冕冠 〔衮冕〕

冕冠

〔衮冕〕

【宋会要】

治平二年,诏裁定衮冕制度。礼院奏曰:「皇朝之制,天子之服有衮冕,前后十有二旒,二纩并贯珠玑。又十有二碧凤衔翠旒,在珠旒外。板以龙(鲜)[鳞]锦表,上缀玉为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缀金丝网,细以珠玑杂宝玉,加紫云、白鹤锦里加、里:原作「如」、「衣」,据《宋史》卷一五一《舆服三》改。。四柱饰以七宝,衮服间以云朵,饰以金钑花钿窠,装以珠玑,琥珀、杂宝玉。祭天地、宗庙、朝享太清、玉清昭应、景灵宫等服之。

元丰四年,臣僚言:「古者冕弁则用纮,冠则用缨。今《衣服令》乘舆服大裘冕,以组为缨,色如其绶。衮冕朱丝组带为缨。冕而用缨,不与礼合。请改用朱组纮,仍改平冕为玄冕,用缨不赤而微黑者。」又别图上韨制,从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冕冠 〔通天冠〕

〔通天冠〕

【宋会要】

太祖建隆元年二月十九日,太常礼院言:「请具通天冠制度令式: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一,高广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朱翠,黑介帻、组缨、翠犽,玉犀、簪导。」

仁宗天圣二年,南郊礼仪使利瓦伊言:「皇帝郊祀,服通天冠,绿上一字准 回避。」诏改为承天冠。中兴之制,冠高九寸,服用并同。

神宗元丰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详定郊庙礼文所言:「通天冠二十四梁,为乘舆服。盖二十四梁以应冕旒前后之数。至于绶,则乘舆及皇太子以织成,诸臣

用锦为之。」诏依。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冕冠 〔平天冠〕

〔平天冠〕

景佑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续诏:「通天冠更不修制外,平天冠天板元阔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今制造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减翠旒并凤子,前后,(使)二十四珠旒并合典制。天板顶上元是织成龙麟锦为表,紫云白鹤锦为里。今制造使青罗为表,彩画出龙麟;红罗为里,彩画出紫云白鹤。所有上面犀瓶子、琥珀瓶子各二十四个,今减不用。金丝结网子上旧别有金丝结龙八条,今减四条,亦减金丝令细。天板四面花坠子、素坠子依旧减轻制造。冠身并天柱元是织成龙麟锦,今用青罗,彩画出龙麟。金轮等七宝,元造真玉碾成,今更不用。如补空(却)[郄],以云龙细窠。分旒玉钩二枚,今减不用。天河带、组带、 慢带依旧,只减轻织造。纳言元使玉制造,今来使青罗,彩画出龙麟,锦依旧。金棱上面棱道依旧使金,即旧减轻制造。黈纩,玉簪。」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臣冕

诸臣冕

【宋会要】

哲宗元佑元年,太常寺言:「旧制,大礼行事执事官并服祭服,余服朝服。至元丰七年,吕升卿始有行事及陪祠官并服祭服之议。今欲充行事、执事官并服祭服;其赞引、行事、礼仪使、太常卿、太常博士、合门使、枢密院官进接圭,殿中监止供奉皇帝,其陪位官止导驾、押宿及主管事务,并他处行事官仍服朝服。」从之「元丰七年」以下原脱,而错接于下元丰三年条。据《宋史》卷一五二《舆服四》补。此条当置下条后。。

元丰三年八月二十二日,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礼记》曰:『三公一命,衮。』则三公当服鷩冕。《诗》曰:『毳衣如菼』,则上大夫、卿当服毳冕。《周礼.典命》曰:『公之孤四命。』又曰王之大夫四命,其衣服各视其命之数。公之孤其服自絺冕而下,则王之大夫当服絺冕;诸侯、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则王之士当服玄冕。所谓周人冕而祭也。《司服》曰,孤之服,自絺冕而下;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士之服,自皮弁而下。此诸侯之臣助祭服也。然而不着王朝公、卿、大夫、士之服者,盖举下以见上,可比义而知也。然今官名虽与古不同,以《唐六典》考之,吏部尚书注曰:『周之天官,卿也。』侍郎注曰:『周之小宰,中大夫也。』员外郎注曰:『周太宰属官,上士也。』今约之《六典》,参以今之班序,伏请资政殿大学士以上侍祠服鷩冕,观察使以上服毳冕,监察御(使)[史]以上服絺冕,朝官以上服玄冕,选人服爵弁。」从之,惟不用爵弁,供奉官以下至选人皆服玄冕,无旒。

徽宗大观四年,议礼局官宇文粹中上所编《祭服制度》曰:「古者冕以木版为中,广八寸,长尺六寸,后方前圆,后仰前低,梁三十升之布,玄表朱里。后方者,不变之体;前圆者,无方之用;仰而玄者,升而辨于物;俛而朱者,降而与万物相见。后世以缯易布,故纯

俭。今 臣冕版长一尺二寸,阔六寸二分,非古广(尺)[长]之制。以青罗为覆,以金涂银棱为饰,非古玄表朱里之制。乞下有司改正。古者冕之名虽有五,而缫就、旒玉,则视其命数以为等差。合彩丝为绳,用以贯玉,谓之缫。以一玉为一成结之,使不相并,谓之就。就间相去一寸,则九玉者九寸,七玉者七寸,各以旒数长短为差。今群臣之冕用药玉、青珠,五色茸线,非藻玉三采、二采之义;每旒之长各八寸,非旒数长短为差之义。又献官冕服杂以诸侯之制,而一品服衮冕,臣窃以为非宜。元丰中礼官建言,请资政殿大学士以上侍祠服鷩冕,观察使以上服毳冕,监察御史以上服絺冕,朝官以上服玄冕,选人以上服爵弁。诏许之,而不用爵弁,供奉官以下至选人尽服玄冕,无旒。臣窃谓依此参定,乃合礼制。古者三公一命衮,则三公在朝,其服当鷩冕。盖出封则远君而伸,在朝则近君而屈。今之摄事及侍祠皆在朝之臣也;在朝之臣,乃与古之出封者同命数,非先王之意。乞下有司制鷩冕八旒、毳冕六旒、絺冕四旒、玄冕三旒,其次二旒,又其次无旒,依元丰诏旨,参酌等降,为侍祠及摄祭之服。长短之度、采色之别,皆乞依古制施行。又按《周礼》,诸侯爵有五等,而服则三,所谓公之服自衮冕而下,侯、伯自鷩冕而下,子、男自毳冕而下是也。古者诸侯有君之道,故其服以五、七、九为节。今之郡守虽曰犹古之侯

伯,其实皆王臣也。欲乞只用 臣之服,自鷩冕而下分为三等:三都四辅为一等,初献鷩冕八旒;经略、安抚、钤辖为一等,初献毳冕六旒,亚献并玄冕二旒,终献无旒;节镇、防、团、军事为一等,初献絺冕四旒,亚终献并玄冕无旒。其衣服之制,则各从其冕之等。」

又曰:「今之纮组仍缀两缯带而结于颐,冕旁仍垂青纩,而不以瑱,以犀为簪,而不以玉笄、象笄,并非古制。乞下有司改正。」从之。

政和议礼局言:「大观中所上 臣祭服制度,已依所奏修定,乞付有司依图画制造。」既又上 臣祭服之制:正一品九旒冕,金涂银棱,有额花、犀簪,亲祠大礼使、亚献、终献、太宰、少宰、左丞,每岁大祠宰臣、亲王、执政官、郡王充初献服之。奏告官并依本品服,已下准此。从一品九旒冕,无额花,余如正一品服。亲祠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尚书,太庙进受币爵、奉币爵宗室,每岁大祠捧俎豆,大祠、中祠初献官服之。二品七旒冕、角簪,亲祠吏部侍郎郎:原作「中」,据《政和五礼新仪》卷一二「群臣祭服」条改。、殿中监、大司乐、光禄卿、读册官,太庙荐俎、赞进、饮福宗室,七祠、配享功臣分献官,每岁大祀谓用宫架者大司乐,大祠、中祠亚终献,大祀礼官,小祀献官,朔祭太常卿服之。三品五旒冕,亲祠举册官、大乐令、光禄丞、奉俎馔笾豆簠簋官、分献官、分献坛壝从祀太庙奉瓒盘、荐香灯,安奉神主、奉毛血盘奉:原脱,据本书《舆服五》后引文及《宋史》卷一五二《舆服四》补。、萧蒿篚、肝膋豆宗室,每岁祭祠大乐令,大中祠分献官服之。无旒冕,奉礼协律郎、郊社

令、太祝太官令,亲祠 鼎官、进抟黍官,太庙供亚终献,金鳵供七祀献官、执爵官服之执:原作「木」,据《宋史》卷一五二《舆服四》改。。五旒冕,紫檀絁衣,余如三品服,监察御史服之。州郡祭服,三都初献八旒冕。经略、安抚、钤辖初献六旒冕,亚献并二旒冕,终献无旒冕。节镇、防团、军事初献四旒冕,亚、终献并无旒冕。

中兴之后,省九旒、七旒、五旒冕,定为四等:一曰鷩冕八旒,二曰毳冕六旒,三曰絺冕四旒,四曰玄冕无旒。其义以公、卿、大夫、士皆北面为臣,又近尊者而屈,故其节以八、以六、以四,从阴数也。

先是,绍兴四年五月,国子监丞王普奏言:「臣尝考诸经传,具得冕服之制。盖王之三公八命,鷩冕八旒,衣裳七章,其章各八。孤卿六命,毳冕六旒,衣裳五章,其章各六。大夫四命,絺冕四旒,衣裳三章,其章各四。上士三命,玄冕三旒。中士再命,玄冕二旒。下士一命,玄冕无旒。其缫至笄、衡、纮、紞、瑱、纩皆有等差《宋史》卷一五二《舆服四》所引普奏「纩」字下尚有「带、佩、芾、舄、中、衣」六字。。近世冕服制度沿袭失真,多不如古。夫后方而前圆,后昂而前俛,玄表而朱里,此冕之制也。今则方圆俛仰,几于无辨。且以青为表,而饰以金银矣,其衣皆玄,其裳皆纁,云云。详服。臣伏读今之《会要》,郊庙奉祀礼文,祖宗以来屡常讲究,第以旧服无有存者。欲乞因兹改作,是正讹缪,一从周制,以合先圣之言。」寻礼部契勘奏言:「衣服之制,或因时王而为之损益,事虽变古,要皆一时制作,不无因革。或考之先王而有缪戾者,虽行之已久,不应承误袭非,

惮于改正。按《周官》自上公服衮,王之三公服鷩,以至士服玄冕,凡五等。唐制,自一品服衮冕九旒,至五品服玄冕无旒,亦五等。国家承唐之旧,初有五旒之名。其后去三公衮冕及絺冕,但存七旒鷩冕、五旒毳冕与无旒玄冕,凡三等而已。衮服非三公所服,去之可也,乃并絺冕去之,自尚书服毳冕,以至光禄丞亦服焉,贵贱几无差等。此皆一时制作,不无因革。今合增鷩冕为八旒,增毳冕为六旒,复置絺冕为四旒,并及无旒玄冕,共四等,庶几稍合周制。若冕之方圆低昂,至于无辨,则制造之差也,皆宜改正施行。」

是时,诸臣奏请讨论虽详,然终以承袭之久,未能尽革也。

鷩冕八旒,每旒八玉,三采:朱、白、苍。角笄、青纩,以三色紞垂之。纮以紫罗,属于武。宰相、亚终献、大礼使服之。前期景灵宫、太庙亚终献,明堂涤濯、进玉爵酒官亦如之。毳冕六玉,三采,六部侍郎以上服之。前期景灵宫、太庙进爵酒币官,奉币官,受爵酒币官,荐俎官,明堂受玉爵、受玉币、奉彻笾豆、进饮福酒、彻俎祝腥、赞引、亚终献,礼仪使、亚终献爵弁盥洗官四员并如之。前二日奏告初献,社坛、九宫坛分祭,初献、亚献亦如之。(希)[絺]冕四玉,二采:朱、绿。光禄卿、监察御史、读册官、举册官、分献官以上服之。前期景灵宫、太庙奏奉神主官,明堂太府卿、光禄卿,沃水举册官、读册官、押乐太常卿、东朵殿三员、西朵殿二员、东廊二十八员,西廊二十五员、

南廊二十七员,軷门祭献官,前二日奏告亚献终献官、监察御史并如之。社坛、九宫坛分祭终献官、监察御史、兵工部、光禄卿丞亦如之。玄冕无旒,光禄丞、奉礼郎、协律郎、进抟黍官、太社令、良酝令、太官令、奉俎馔等官、供祠执事官内侍以下服之。明堂光禄丞、奉礼郎、良酝令、太祝抟黍官、宫架协律郎、登歌协律郎、奉御官、内侍供祠执事官、武臣奉俎官,軷门祭奉礼郎、太祝令、太官令,社坛、九宫坛分祭太社、太祝、太官令、奉礼郎并如之。紫檀冕四旒,博士、御史服之。外州军祭服:鷩冕八旒,三都初献服之;毳冕六旒,经略、安抚、钤辖初献服之;絺冕四旒,经略、安抚、钤辖亚献服之。节镇、防、团、军事初献亦如之;玄冕无旒,节镇、防、团、军事亚终献服之。

徽宗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群臣祭服之制。正一品九旒冕,金涂银棱,有额花、犀簪,亲祠大(理)[礼]使、亚献、终献,太宰、少宰、左丞,每岁大祠宰臣、亲王、执政官、郡王充初献服之。奏告官并依本品服,已下准此。从一品九旒冕,无额花,亲祠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尚书,太庙进受币爵,奉币爵宗室,每岁大祠捧俎官,大祠、中祠初献官服之。二品七旒冕,角簪,亲祠吏部侍郎、殿中监、大司乐、光禄卿、读册官,太庙荐俎、赞进、饮福宗室,七祀配享(公)[功]臣分献官,每岁大祀谓用宫架者。大司乐,大祠、中祠亚终献,大祠礼官,小祠献官,朔祭大常卿服之。三品五旒冕,亲祠举册官、

太乐令、光禄丞、(捧)[奉]俎馔笾豆簠簋官、分献官、分献坛壝从祀。太庙奉瓒盘、荐香灯,安奉神主、奉毛血盘、萧蒿篚、肝膋豆宗室,每岁祠祭大乐令,大中祠分献官服之。无旒冕,奉礼协律郎、郊社令、太祝太官令,亲祠 鼎官、进抟黍官,太庙供亚终献金鳵、供七祀献官、执爵官服之。五旒冕,监察御史服之。州郡祭服:三都初献八旒冕;经略、安抚、钤辖初献六旒冕,亚献并二旒冕,终献无旒;节镇、防、团、军〔事〕初献四旒冕,亚终献并无冕旒。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黄袍

诸色袍

黄袍

【宋会要】

高宗绍兴五年四月二十九日,礼部太常寺言:「得旨,五月二日车驾诣〔太〕庙别庙行 谒礼。缘其日章怀皇后忌前一日,皇帝合服黄袍。参酌礼例,是日皇帝自内中先服红袍,诣太庙别庙行礼毕,还内,俟至宫中易忌前之服。」从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绛纱袍

绛纱袍

【宋会要】

乘舆服制。天子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纱:原脱,据《宋史》卷一五一《舆服三》补。,红里,皁褾、、裾,白罗中单;蔽膝以红纱红罗里,饰与袍同。红罗裙、红纱里,白罗方心曲领。余同冕服。大祭祀致斋、出乘玉辂、入乘金辂、正冬大会、五月朔受朝则服之。

太祖建隆元年二月九日,太常礼院言:「准敕追尊四庙,皇帝御崇元殿,命使行册礼,衮龙服;五月一日御殿受朝,通天冠、绛纱袍。伏请下内中尚司与少府监计会修制。」诏可。

十九日,太常礼院言:「准少府监牒,请具衮龙衣、绛纱袍、通天冠制度令式。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朱翠,黑介帻,组缨翠犽组:原作「发」,据本书《舆服五》前引及《宋史》卷一五一《舆服三》改。,玉簪导。绛纱袍,白纱中单,朱领、褾、、裾,白裾襦,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其带剑佩绶与上同,白鞯、黑舄。」诏可。

神宗元丰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详定正旦御殿仪注所乞元日受朝贺服通天冠、绛纱袍所:原脱,据本书《舆服四》所引补。,从之。

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今

仪注,车驾赴青城,服通天冠、绛纱袍,祀之日,乃服靴袍至大次,服衮冕临祭,非尚质之义。」

哲宗绍圣三年十月七日,工部侍郎高遵惠言:「准朝旨,祀北郊通天冠、绛纱袍。虑当暑月,合行裁制。(接)[按]天圣衣服令,衮冕大绶六采采:原作「绶」,赤:原脱,据《宋史》卷一五一《舆服三》改、补。:黑、黄、赤、白、缥、绿,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所有减去折回,大绶一重,只长二尺五寸,即于礼典别无制度。伏乞量宜制造。」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议礼局上皇帝冕服之制: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高一尺,广一尺,犀簪导,朱丝组带为缨。绛纱袍,织成云龙,皁罗缥、纟巽,红罗为里。绛纱裙,蔽膝如袍饰,并皁缥、纟巽,绣云龙。白罗方心曲领,革带,余同冕服。大祭祀致斋,诣景灵宫、太庙、行宫,礼毕还宫,元正、冬至大朝会,临轩册命皇后、皇太后、诸王、大臣,亲耕籍田服之。诏颁行。

孝宗绍兴三十二年未改元。七月十二日,礼部太常寺言:「奉上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寿圣太上皇后册宝,行礼日,太上皇帝合服通天冠、绛纱袍,皇帝亦服通天冠、绛纱袍。」续御药院状:「窃虑行礼日近,制办不及。」有旨,将来(上)[太]上皇帝受册宝礼日,恭请服履袍。

干道七年二月十二日,礼部太常寺言:「续讨论到礼例,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大庆殿册皇太子及谒太庙别庙行礼,合服衮冕。」从之。晨祼,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至大次。

隆兴二年十月三日此条当置上条之前。,礼部太常寺言:「勘会逐次郊祀大礼,皇帝自

青城至大次,并礼毕自大次还青城,并系服通天冠、绛纱袍,乘大辇。今来欲乞并服通天冠、绛纱袍,乘平辇。」诏从之。

籍田。太宗端拱元年正月十五日,帝斋于干元殿。翌日銮驾出宫,备大驾卤簿于丹凤门外,帝服通天冠、绛纱袍,执圭,乘玉辂,赴东郊行宫斋宿。十七日,亲耕礼毕,解严还行宫,百官称贺。帝改御大辇,服通天冠、绛纱袍, 吹振作而还。御干元门肆赦,改元,文武递进官有差。

徽宗政和元年八月,议礼所条具者八事:「一、乞躬耕之服,止用通天冠、绛纱袍,百官并服朝服。」

六年闰正月二十七日,诏亲耕籍〔田〕,以玉辂载耒耜,乘大辇,用法驾、横麾仗,(道)[导]袍,御平辇耕籍,服通天冠、绛纱袍。至思文殿进食后,行礼毕,放仗,常服还内。令修定仪注。 驾官朝服、结佩,耕籍使以仪仗二千人护卫耒耜。质明,先诣坛所。诣籍田,服

高宗〔绍兴〕十五年十一月,礼部太常寺言:「将来亲耕籍田,是日车驾服履袍,乘平辇,诣思文殿进膳毕,服通天冠、绛纱袍,行亲耕之礼。」从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履袍

履袍

【宋会要】

朝飨太庙行礼仪注。车驾诣太庙:前享一日,皇帝于景灵宫朝献毕,既还大次,礼部郎中奏解严讫,皇帝入斋殿。文武侍祠、行事、执事、助祭之官、非从驾者。宗室先诣太庙祠所。其日,礼直官、宣〔赞〕舍人引礼部侍郎诣大次前,奏请中严。少顷,又奏外办。皇帝服履袍,自斋殿诣大次。出行,

禁卫诸班亲从等诸司祇应人员以下迎驾,奏圣躬万福。车驾自斋殿诣太庙。

其日,文武侍祠、行事、执事、助祭官、宗室先诣太庙祠所,其从驾臣僚并服常服就次。有司进辇于齐殿,其从驾臣僚并俟从驾次。礼直官、宣赞舍人引礼部侍郎奏请中严。少顷,又奏外办。皇帝自内服履袍诣斋殿,即御座,鸣鞭行门。禁卫诸班亲从等诸司祇应人员以下各自赞常起居。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袍

【宋会要】

袍,即御座;皇太子、文武百僚并服常服称贺。所有合设黄麾半仗,乞令兵部排办施行。」有旨依宫中导从。 孝宗干道九年十二月十七日,礼部太常寺状:「勘会将来正旦朝贺,今欲比附《政和五礼新仪》月朔视朝仪,皇帝御大庆殿,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仪仗锦袍

仪仗锦袍

【宋会要】

。 卤簿中道金吾本司纛:佩仪刀,执 ,锦帽宝照锦袍、锦臂鞴,革带、鸟皮

。 大驾卤簿内巾服之制:执金吾犦,服锦袍、帽、臂鞴,银带、乌皮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文绫袍

文绫袍

【宋会要】

宫中导从,唐以前无闻焉。五代汉干佑中,始置主辇十六人,捧足一人,掌扇四人,持踏 一人,并服文绫袍、银叶弓脚幞头。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高鬓青袍

高鬓青袍

【宋会要】

宫中导从,五代汉干佑中始置新妇二人,高鬓青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绯袍

绯袍

【宋会要】

宫中导从,捧直珠七宝翠毛华株二人,衣绯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绣袍

绣袍

【宋会要】

卤簿三驾。国朝之初,将举郊礼,以五代草创,官籍散落,始命有司详定制度。惟得《长兴南郊卤簿字图》,校以令文,颇有阙略违戾者。翰林学士承旨陶谷为礼仪使,建议卤簿内金吾及诸卫将军导驾及押仗,旧服紫衣,请依《开元礼》各服本色绣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绯绣袍

绯绣袍

【宋会要】

,余悉同大驾前后部。 、袜带、锦螣蛇。六引内巾服之制:铙吹部内服平巾帻、绯绣袍、白袜带、白 、锦螣蛇。太常主帅、 鼓、金钲、节鼓人服平巾帻、绯绣袍、大口 、银带。骁卫翊卫三队服平巾帻、绯绣袍、大口 。朱雀队内执弓箭、弩、虞候,佽飞执长寿幢、宝舆、法物人服平巾帻、绯绣袍、大口 革奴。前马队内折冲及执者服锦帽、绯绣袍、银带。队正服平巾帻、绯绣袍、大口 、银带、 大驾卤簿内巾服之制:横刀、执弓箭、珂马。千牛服花脚幞头、绯绣袍、抹额、大口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紫绣袍

紫绣袍

【宋会要】

、锦螣蛇、银带,佩横刀,执弓箭。千牛将军服平 大驾卤簿内巾服之制:金吾上将军、将军、六统军、千牛、中郎将服花脚幞头、抹额、紫绣袍,佩牙刀、珂马。诸卫大将军、将军、中郎将、折冲、果毅、散手翊卫服平巾帻、紫绣袍、大口

革奴。金吾押牙服金鹅帽、紫绣袍、银带。凡绣文,金吾卫以辟邪,左右卫以瑞马,骁卫以雕虎,屯卫以赤豹,武卫以瑞鹰,领军卫以白泽,监门卫以师子,千牛卫以犀牛,六军以孔雀,乐工以鸾。 、银带、 巾帻、紫绣袍、大口

宫中导从。太平兴国初增主辇二十四人,改服高脚幞头;辇一人,衣紫绣袍,持金涂银仗以督领之。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议礼局上皇后卤簿之制:护后卫各果毅都尉一员检校,平巾帻、紫绣袍、大口 、银螣蛇、革带。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紫絁绣袍

紫絁绣袍

【宋会要】

大驾外仗。次步甲前队。第一队至六队,队内将军及都尉并平巾帻、紫绣袍、大口 、锦螣蛇、革带。绣文并同。次前部黄麾仗。大将军、都尉并平巾帻、紫绣袍、大口 、锦螣蛇、革带。 绣文并同。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黄绣袍

黄绣袍

【宋会要】

宫中导从。执拂翟四人,鬅头,衣黄绣袍。旧衣绫袍、紫衣者悉易以销金及绣。复增司簿一人,内省一人此句下原衍「内增司簿一人」六字,据《宋史》卷一四四《仪卫二》删。,司仪一人,司给一人,皆分左右前导,凡十七。每正至御殿、祀郊庙、步辇出入至垂拱殿正至:原作「至冬」,据《宋史》卷一四四《仪卫二》改。垂拱殿:《宋史》卷一四四《仪卫二》作「长春殿」。,即用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绿绣袍

绿绣袍

【宋会要】

宫中导从。捧金宝山二人,衣绿绣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青绣袍

青绣袍

【宋会要】

大驾卤簿内巾服之制。执弩、弓箭人服锦帽、青绣袍、银带。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五色绣袍

五色绣袍

【宋会要】

、银带。执引驾龙墀旗、六军旗者服锦帽、五色绣袍、臂鞴、银带。 。执龙旗副竿人服锦帽、五色绣袍、大口 大驾卤簿内巾服之制。后步队、真武队执旗、前后部黄麾执日月合璧等旗、青龙白虎队、金吾细仗内执旗者服五色绣袍、抹额、行縢、银带。执白干棒人加银褐捍腰。执龙旗及前马队内执旗人服五色绣袍、银带、行縢、大口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绯绣对凤袍

绯绣对凤袍

【宋会要】

六引内巾服之制。持 者服平巾帻、绯绣对凤袍、大口 、白袜带、锦螣蛇。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瑞鹰袍

瑞鹰袍

【宋会要】

卤簿中道。次持(级)[钑] 前队,队内左右武卫将军、果毅都尉、校尉并平巾帻、紫絁绣瑞鹰袍、大口 、锦螣蛇、革带。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飞麟袍

飞麟袍

【宋会要】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仪)[议]礼局上大庆殿大朝会仪卫:次厢左右各三部:第一部左右屯卫大将军各一员,果毅各一员,服飞麟袍。

同日(仪)[议]礼局上文德殿视朝仪卫之制:次厢左右各三部,次左右厢仗首之南,东西相向。第一部、左右屯卫大将军各一员,果毅各一员,

次大将军后,服飞麟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瑞马袍

瑞马袍

【宋会要】

大驾外仗。次青龙、白虎旗队,左右卫果毅都尉二人分押旗句首原衍「次」字,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删。,兼领后七十骑十:原作「千」,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改。、革带。 ,平巾帻、绯絁绣瑞马袍、大口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仪)[议]礼局上大庆殿大会朝仪卫:左右卫果毅各一名,服瑞马袍,于玉辂之前分左右,并北向。左右厢各步甲二十队,第一队左右卫果毅各一员,服瑞马袍。

同日,(仪)[议]礼局上文德殿视朝仪卫之制:左右厢各步军六队,分东西,在仗队后。第一队左右卫果毅各一员,服瑞马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瑞马大袍

瑞马大袍

【宋会要】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仪)[议]礼局上大庆殿大朝会仪卫:左右厢后部各十二队,第一队左右卫折冲各一员,服锦帽、绯绣戎服、瑞马大袍。

同日,(仪)[议]礼局上文德殿(祝)[视]朝仪卫之制:左右厢后部各六队,每队三十八人,在都下亲从后,东西相向。第一队左右卫折冲各一员,服锦帽、绯绣戎服、瑞马大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白泽袍

白泽袍

【宋会要】

大驾外仗:并左右厢,次前队殳仗。队内左右领军卫将军平巾帻、紫絁绣白泽袍、大口 、锦螣蛇、革带。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紫绣白泽袍

紫绣白泽袍

【宋会要】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仪)[议]礼局上大庆殿大朝

会仪卫:第一部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各一员,服平巾帻、紫绣白泽袍、银带、大口 、锦螣蛇。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师子袍

师子袍

【宋会要】

仁宗康定元年九月七日,参知政事宋庠上言:「车驾行幸,六军仪仗司供到仪仗法物,内夹人、执弓箭监门校尉二十人,每门四人,并服紫絁绣狮子袍、抹额,带仪刀,乌皮靴;第七队监门校尉六人,并服紫絁绣狮子袍、抹额,带仪刀,乌皮靴。」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赤豹袍

赤豹袍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仪)[议]礼局上大庆殿大朝会仪卫:次后厢左右各三部,第一部左右骁卫将军各一员,服赤豹袍。

同日,(仪)[议]礼局上文德殿视朝仪卫之(志)[制]:次后厢左右各一部,次当御厢南。左右骁卫将军各一员,服赤豹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紫罗绣辟邪袍

紫罗绣辟邪袍

【宋会要】

。 卤簿中道金吾本司纛:自上将军花脚幞头、绯罗绣抹额、紫罗绣辟邪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紫絁绣辟邪袍

紫絁绣辟邪袍

【宋会要】

卤簿中道佩牙刀、器仗、珂马,大将军:平巾帻、紫絁绣辟邪袍、锦螣蛇、大口 ;押衙:金鹅帽、紫絁绣辟邪袍、革带。次朱雀旗队。次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押队,内折冲、果毅都尉平巾帻、紫絁绣辟邪袍、大口 锦螣蛇、

革带。次金吾引驾骑:本卫果毅都尉二人,分左右,平巾帻、绯絁绣辟邪袍、大口 、次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总领大角,并骑。次大角一百二十,为十重。都尉服平巾帻、紫絁绣辟邪袍、大口 锦螣蛇、革带。 。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紫绣辟邪袍

紫绣辟邪袍

【宋会要】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仪)[议]、锦螣蛇。 礼局上大庆殿大朝会仪卫:真武队金吾折冲都尉一员,服平巾帻、紫绣辟邪袍、银带、大口

同日,(仪)[议]、锦螣蛇。 礼局上文德殿视朝仪卫之制:真武队五十七人,在端礼门内,中道北向。金吾折冲都尉一员,在队前,服平巾帻、紫绣辟邪祀、银带、大口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绯绣苣文衫

绯绣苣文衫

【宋会要】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仪)[议],诏颁行。 礼局上王公卤簿制:铙 、大横吹服绯绣苣文袍、抹额、袜带、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绯苣文衫

绯苣文衫

、 额、 带。 大驾卤簿内巾服之制:太常铙、大横吹服绯苣文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青苣文袍

青苣文袍

【宋会要】

、抹额、袜带。 大驾卤簿内巾服之制:太常羽葆 、小横吹服青苣文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青绣苣文袍

青绣苣文袍

卤簿中道第二引执大横吹服:执羽葆 人青绣苣文

。 抹额、生色袍、袜带、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黄雷花袍

黄雷花袍

大驾卤簿内巾服之制:太常大 、长鸣、小 、中鸣服黄(雷)[雪]、抹额、袜带。 花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黄绣雪花袍

黄绣雪花袍

【宋会要】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仪)[议]。 礼局上王公卤簿之制:大 、长鸣、小 、中鸣服黄绣雪花袍、抹额、袜带、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绯绣宝相花袍

绯绣宝相花袍

【宋会要】

、白袜带。 大驾卤簿六引中道执铙、箫、笳、笛、觱篥人并巾帻、绯绣宝相花袍、大口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绯絁绣宝相花袍

绯絁绣宝相花袍

【宋会要】

、革带。 大驾外仗执人并锦帽、绯絁宝相袍、大口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青絁绣宝相花袍

青絁绣宝相花袍

【宋会要】

、革带。 大驾外仗执弩、弓矢人并锦帽、青絁绣宝相花袍、大口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青绣宝相花袍

青绣宝相花袍

【宋会要】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仪)[议]。 礼局上大庆殿大朝会仪卫:执弩五人为一列,弓矢十人为二重,二十人为四重,服锦帽、青绣宝相花袍、革带、大口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紫绣宝相花袍

紫绣宝相花袍

大驾卤簿六引中道:次大晟府前部 吹,管辖指挥使平巾帻、紫绣宝相花袍、锦螣蛇、白袜带。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皁衣白袍

皁衣白袍

【宋会要】

公服。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正月九日,翰林学士承旨李昉言:「准诏定车服制度。礼部式: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参详除服青服黄久已寝废,自今流外官及贡举人、庶人(详)[许]通服皁衣白袍。」从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赐进士袍

赐进士袍

【宋会要】

干道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诏特赐同进士出身魏掞之补左迪功郎、太学录,仍令有司给赐袍笏。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释褐赐袍

释褐赐袍

【宋会要】

干道四年正月十一日,诏太学上舍生黄纶释褐,特与补左承务郎,依唱名例给赐袍笏,于国子监敦化堂祗受。」自后释褐并如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戎服大袍

戎服大袍

【宋会要】

、革带。六引内巾服之制:驾士服锦帽、绣戎服大袍、银带。 、革带。大驾外仗,次前步马队。队内都尉并锦帽、绯絁绣戎服大袍、窄 大驾卤簿六引中道:第二引开封牧,中道执弓矢、人并锦帽、絁绣宝相花戎服大袍、窄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戎服大袍

戎服大袍

【宋会要】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议礼局上皇太子卤簿之制。次正道龙旗六,各执旗一名,前二人引,后二人护,并戎服大袍,佩横刀、弓矢。夹道单副竿二此句疑有误。,分左右,执各一名,骑,佩、服同执旗人。(决)[次]左右厢步队十六队,每队各果毅都尉一名领,并戎服大袍。次马队,左右厢各十队,帅兵官以下三十一人,旗一,执旗一名,引二人,夹二人,(报)[执]十六人,弓矢七人,弩三人,并戎服大袍,佩横刀。执旗并引夹人加佩弓矢。前第一队,左右清道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第二队、第三队、第四队,左右司御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第五队、第六队、第七队,左右卫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第八队、第九队、第十队,左右司御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并戎服大袍。

亲王卤簿:第三行厢执戎服大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绯销金袍

绯销金袍

【宋会要】

宫中导从:捧龙脑合二人,衣绯销金袍,并高脚幞头。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五 诸色袍 带制

带制

【宋会要】

凡新除恩庆,宰臣、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签书、同签书枢密院事赐金笏头二十五两带,副以鱼袋。武臣御花仙带,无鱼袋。使相、节度使、宫观使、观文殿大学士曾任宰相者即赐金笏头二十五两带,副以鱼袋,余只赐御仙花带,无鱼袋。三司使、权及权使公事同。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殿、端明殿、翰林侍读、侍讲、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直学士、御史中丞兼守并同。并赐金御仙花二十两带。知制诰赐牯犀带,副以金鱼。凡出使,见任中书、枢密使、曾任宰相并使相、节度使赐金御仙花二十五两束带。宣徽使曾任中书、枢密院、充诸路都总管、安抚使赐金御仙花二十两束带。正任防御使至刺史、内客省使至合门使、延福宫使至昭宣使充诸路路分、一州总管、钤辖、沿边知州军、安抚赐金御仙花二十两束带。诸司使充者十五两。客省、引进、合门副使、诸司副使、内侍省内侍押班充诸路、沿边路分钤辖赐金御仙花十五两束带。文臣换武臣并赐涂金银宝瓶十五两带。御前军班换前班,并赐涂金银带。诸司使宝缾二十两,副使至崇班宝缾十五两。供奉官至殿直荔枝十两。奉职、借职双鹿八两。堂后官新除赐涂金银宝缾十五两带。伎术官虽服紫绿,皆给银带。驸马都尉初选尚赐白玉带。

宗室许通服工夫金带工夫:疑误。、雕玉、白玉、通犀、牯犀等带。

高宗绍兴三年正月六日,诏:「自今年二月一日,侍从官依旧系金带。如制造不前,许权于左藏库关借,候制造了日回纳。」

二十八日,诏:「管军百僚并带御器械官朝谢日、武臣授差遣朝辞日,依格该赐金带,并许系。并宗室外正任依旧许系金带。已赐花犀带及见系花犀带臣僚,除宗室依条外,余不许服。」

二月十三日,诏:「神武右军统制官杨沂中为收李成有功,曾经赐金带,特令许系赴朝参。」其后提举宿卫亲军张宗彦诏特如沂中。

五月十六日,诏:「应殿庭供职横行依旧许系金带赴朝参。」

十八日,诏:「合门官依旧许系金带赴朝,内阙者令于左藏库权借。」

六年八月十四日,三省行省司言:「宰执秦桧昨系资政殿大学士,今来除观文殿学士,到阙朝见,合门称不合系笏头球文带。」诏许服系旧赐带。宰执因降黜不带职,并同庶官,复职者恩数并合依旧。以合门误认法意,有司申明,故降是命。

九年四月七日,诏:「太常寺應奉兼祇應使臣,自今可特依閤門兼祇應例,服繫紅 帶。」

绍兴三十(一)[二]年六月十九日,

孝宗已即位,未改元。诏:「鄂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郭振并给赐金带。」

九月十七日,诏:「差带御器械梁珂前去赐吴璘玉带,并传宣抚问喝赐立功将士。其合用钱物,令四川总领所应副。候见数具申尚书省,取旨拨还。」

孝宗隆兴元年八月十七日,池州

驻札御前诸军统制邵宏渊入见,服(再)[在]军中日上遣人所赐带。合门奏宏渊官不该赐,既经特赐,合门初无承受(开)[关]报。于是宏渊始申诏会此句疑有误。。十月十四日诏步军司后军权统领王世祖乞依关德等例赐金带指挥更不施行,令淮东总领所寄(敦)[收]。以中书舍人胡铨奏:「世祖援关德等例,给赐金带。照得关德等三人系一时恩给赐,今世祖所乞依逐人例,显是(浇)[侥]滥。若例与给赐,切虑自余五十余人攀援浸多,侥求不已,难以止绝。」故有是命。

干道元年八月二十一日,诏:「皇太子系通犀玉带,不佩鱼。」先是,有旨皇太子合系带,令礼部太常寺日下论矜矜:疑误。。续检照典礼,皇太子合系通犀玉带。其典故所载通犀金玉带即无制度及佩鱼之文,故有是命。

九月二十三日,诏:「今後除環衛官,如係小臣帶左右郎將,許繫紅 帶趁赴朝參。」

二年四月十九日,诏:「宁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尤)[充]万寿观使吴盖乞赐玉带,可依例系赴朝参等。」

五月七日,诏:「合门簿书王正臣、郑立之为久在殿陛,应奉有劳,逐人见关借到左藏库金带并与(赐)[给]赐,令系赴朝参。」

三年二月二十一日,权工部侍郎姜诜状:「前任漕臣,蒙恩赐金御仙花带,许令系赴朝参。今假摄之初,难以僭踰。」诏免系赴朝参等,只依本班服带。

四年十二月十日,诏:「永阳郡王居广三赐玉带,许令系赴朝参等。」

八年八月十九日,诏:「左谏议大夫姚宪元系六曹侍

郎,已赐金带,可令依旧系赴朝参等。今后准此。」

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诏:「赐三士輵已赐玉带赐三:疑误。,许令系赴朝参等。」

十月十八日,诏:「恩平郡王璩已赐玉带、金鱼,许系赴朝参等。」

十二月五日,诏:「中書舍人,左右諫議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待制,權侍郎,許服紅 排方黑犀帶,仍佩魚。」

【宋会要】

开宝元年二月十九日天头原批:「此条移前页高宗绍兴三年上。」,皇弟晋王及吴越国王钱俶、其子惟浚射苑中,俶进御衣、金器、寿星通犀带以谢。此条见《桯史》。

淳熙七年三月四日,诏:「新知明州范成大朝见,许服系昨赐笏头金带。」以成大曾任参知(知)[政]事,今赴阙奏事,(上)[止]系黑带,佩金鱼,有司取旨,故有是命。

九年九月十七日,诏:「赵伯圭除少保,封郡王,仍赐玉带。」

十年十月十六日,诏:「權侍郎以上罷任不帶職名,許服紅 排方黑犀帶。」

十二年二

月二十三日,诏:「武臣知州軍官未陞朝者,可依文臣守倅借服色例,許權繫紅 角帶,候回日依舊。」

十三年二月四日,诏;「新授太傅、保宁军节度使致仕、魏国公史浩赐玉带,令系赴朝参。」

淳熙十六年七月十一日,诏:「合门宣赞舍人、带玉器械霍汉臣昨在殿陛应奉日久,所有左藏库元关借到金带一条,特令就赐。」绍熙元年正月,合门宣赞舍人张进之;十月,合门宣赞舍人潘师稷;三年六月,合门宣赞舍人、带玉器械郭抃,并以应奉日久,亦有是赐。

十六日,诏成忠郎吴晛特除合门祗候,令祗候库关〔借〕金带一条,许令服系,仍与家便差遣。

绍熙二年正月一日,宰执进呈四川制置使京镗因任。上曰:「且与加宝文合侍制令再任,特赐带。」

嘉定二年十一月十一日,枢密院札子:「勘会已降指挥,镇江军统制冯榯、卢彦各特赐金腰带一条,许令服系。所合具申,取自指挥。」诏令左藏封桩库证应,取拨给付。

四年三月十五日,枢密院奏:「检会已降指挥,镇江都统司统制官卢彦特赐金束带一条。」诏令封桩库于见管金束带内支拨给赐。

七年二月十一日,枢密院奏:「勘会镇江都统司统制蒋世显赴都堂禀复职事讫,诏蒋世显特改差楚州驻札御前武锋军统制,填见阙,特赐金束带一条,许令服系。仍于封桩库日下支给盘缠钱二千贯,付蒋世显起发归司,疾速前去本州岛管干军马。各具知禀申枢密院。」

十二年正月十二日,枢密院关:「检会已降指挥节文,李全特赐金腰带一条,许令服系。」诏令封桩库日下取拨给赐,具知禀申枢密院。

十二月二十六日,诏:「郑庄孙昨任合门看班祗候,曾于户部关借金腰带一条,可特与就赐,许令服系。」

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奉直大夫、直宝谟合、主管建康府崇禧观赵不诏以不行尊年高,中外屡更事任,自为司农卿,今已十二年,理宜优异,可特换授保康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仍奉朝请。赐金带一条,许令服系。」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尊号宝

舆服六

尊号宝

【宋会要】

每上尊号,有司制玉宝,以尊号为文。

真宗大中祥符初,登封太山,别制宝匣、宝盝,皆差小其制。

仁宗天圣元年九月二十二日,诏:以宫城火,重制皇帝受命宝、尊号册宝,参知政事陈尧佐、晏殊书。

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七月一日,孝宗已即位,未改元。礼部太常寺言:「六月二十九日诏书节文,太上皇帝宜恭上尊号曰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太上皇后恭上尊号曰寿圣太上皇后。今先次讨论,条具礼仪。一、依礼例,合差撰册文官二员。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册文系差宰臣撰,乞差尚书左仆射;寿圣太上皇后册文系差执政官撰,乞差知枢密院事。一、依礼例,合差书册官二员书册:原作「篆宝」,据后「皇后之宝」类所引改。,系差执政官充。乞差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一、依礼例,合差篆宝官一员,系差执政官充。乞差参知政事兼,并乞朝廷降敕,差官施行。一、合修制册宝一副,依礼例,并系用 玉造。宝二钮,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宝(系)[依]礼例,系有玉造,寿圣太上皇后系用金造。并沿册宝法物等,并乞令工部下文思院修制施行。一、宝二钮,乞以『光尧寿圣太上皇帝之宝』十字为文『寿圣太上皇后之宝』八字为文。一、今来修制册宝,及将来奉上之礼,事体至重。依礼例,合差礼仪使一员,系差宰臣充。并合差都大主管官一员,系差近上内侍官充。朝廷取旨降敕,差官施行。」诏并

从之。

九日,礼部、太常寺言:「奉圣旨,令文思院修制恭上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尊号册宝,并沿册宝法物等。本院契勘自来即不曾经修制过尊号玉册制度,乞下礼官讨论合修制玉宝范样大小尺寸制度、沿册宝法物下院,以凭遵守,修制施行。奉旨,令礼部、太常寺疾速讨论,申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今讨论下项:修制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尊号册宝。今检准《国朝会要》奉上尊号册宝制度礼例,册用 玉,简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检)[简]数从字之多少。联以金绳,首尾结带。前后四枚,二枚刻龙镂金,若捧护之状。藉以锦褥,覆以红罗泥金夹帊。册匣长广取容册,涂以朱漆,金装隐起突龙凤,金 、分錔。匣上又以红罗绣盘龙蹙金帊覆之,承以金装长竿 ,金龙首,金鱼钩。藉匣以锦被席褥,钮红丝为绦以萦匣。册案涂朱漆,覆之红罗销金衣。宝用玉,篆文,广四寸九分,厚二寸二分。填以金盘龙钮,系以晕锦大绶、赤小绶,连玉环。玉检高七寸,广二寸四分,皆饰以金,里以红锦,加红罗泥金夹帕,纳于小盝。盝以金装,内设金 、晕锦褥,饰以杂色玻璃、碧钿石、珊瑚、金精石、玛瑙。又盝二重,皆装以金,覆以红罗绣帊,载以腰舆、行马,并饰以金。又有香炉、宝子、香匙、灰匙、火 、烛台、烛刀,皆以金为之。以上册宝并沿册宝法物制度,乞令工部下文思院参照修制施行。一、修制寿圣太上皇后尊号册宝。乞令工部下文

思院,参照昨绍兴十三年奉上慈宁殿册宝修制过册宝并沿册宝法物制度,修制施行。」诏依。干道七年正月,加上尊号册宝制度,亦如此制。

十一日,工部言:「将作监文思院申,会(道)[到]太常寺检照《国朝会要》奉上尊号玉宝例,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钮,系用皇佑中黍尺。今蒙降下玉二块,以黍尺打量,其大块可以修制。」有旨令文思院依样疾速制造。

孝宗干道六年十一月十九日有旨,玉宝、玉环、玉牌各一件,令工部下文思院修制施行。

二十四日,工部据右朝奉大夫、提辖(文)[行]在文思院朱周卿等申:「契勘本院(修)修製光堯壽聖太上皇帝、壽聖太上皇后尊號冊寶等法物,照得紹興三十二年奉上 光堯壽聖太上皇帝玉寶一鈕,其寶用篆丈,廣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盤龍鈕,並用皇祐中法尺量度修製。本院今将降下玉宝材璞一件用黍尺量度,得度分寸应得礼文此句疑有脱误。,可以修制。其宝厚八分半,比礼文少厚三分五厘。所有钮合依盘龙,今来降下玉宝材璞,其钮系(璃)[螭]龙。钮高二寸四分五厘,厚一寸一分五厘,窍透阔一寸,难以依昨来礼文修制盘龙,止堪改作蹲坐龙钮,是致未敢兴工修制。乞下太常寺参详指定,以凭遵守,修制施行。所是今来修制上件册宝并沿宝法物,其应合用工物,亦乞参照绍兴三十二年已修制过册宝并沿宝法物体例,支破施行。」并从之。续太〔常〕寺申:「今先

次将降下玉材钮范样径寸,就行改造蹲坐龙钮草样,伏乞详酌降下,以凭修制施行。」及玉宝样此句疑有脱误。,有旨依样制造,仍限半月毕工。

二十九日,左中大夫、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梁克家进呈篆到光尧寿圣宪天体道太上皇帝、寿圣明慈太上皇后尊号宝样,诏依。

十二月二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已降指挥,大礼庆成,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寿圣太上皇后加上尊号。今先次讨论,条具到申请事件:一、宝二钮,一钮欲以『光尧寿圣宪天体道太上皇帝之宝』一十四字为文,一钮欲以『寿圣明慈太上皇后之宝』十字为文。依礼例,候书篆册宝文官书篆宝文毕,令文思院修制讫,本院计会入内内侍省所差内侍进请御书(乞)[讫],却降付本院修制。候修制毕,自文思院援卫册宝赴大庆殿安设。系发册宝前一日,所有殿上合设幄次,乞令都大主管所行下仪鸾司排办施行。仍乞将射殿作大庆殿。一、加上尊号册宝行礼日辰,欲乞令工部责限文思院约度修制册宝毕工期日,申太常寺,关太史局选定,报礼部、太常寺,申取朝廷指挥施行。」诏并依。

淳熙十六年八月九日,礼部太常寺言:「将来正月一日恭上寿圣皇太后、至尊寿皇圣帝、(圣)[寿]成皇后尊号宝文。 壽聖皇太后金寶一鈕,乞以『壽聖皇太后之寶』七字為文; 至尊壽皇聖帝金寶一鈕,乞以『至尊壽皇聖帝之寶』八字為文,壽成皇后金寶一鈕,乞以『壽成皇后之寶』六字為

文。」从之。篆宝文知枢密院事王蔺、同知枢密院事葛邲。宝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钮。

光宗绍熙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诏:「高宗皇帝徽号宝文,以『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之宝』二十二字为文。篆宝文参知政事胡晋臣。宝用玉,广四寸二分,厚一寸三分,坐龙钮。系以晕锦大绶,连象牙环。金镀银,棱牌,裹以红罗夹帊,纳于小盝。以金镀银装,内设朱漆 、晕锦褥。又盝二重,皆以朱漆,覆以红罗夹帊,并以腰舁。

四年九月二十九日,礼部、太常寺言:「将来寿圣皇太后加上尊号金宝一钮,乞以『寿圣隆佑备福皇太后〔之〕宝』十一字为文。」从之。篆宝文参知政事陈骙。

绍兴七年二月十二日此条当移至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七月一日条前,下条当移至其后。,礼部、太常寺言:「勘会今来道君皇帝、宁德皇后升遐,依故事合修制玉宝,合用玉二块,各方二寸五分,并钮通约高三寸三分。」详册字。

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礼部言:「太常寺申,勘会今来追册皇后谥号,已降 下本寺,除已申请修制谥号册宝外,内宝文乞以『安穆皇后之宝』六字为文。」诏从之。

宁宗嘉定十三年九月六日,中奉大夫、试户部尚书兼详定敕令官、兼权吏部尚书薛极言:「奉旨差篆景献太子谥宝文官,臣今恭依圣旨,篆到宝样,连粘在前。」诏令所属依样制造。

徽宗大观元年十一月二日以下徽宗朝文当移至仁宗天圣元年九月二十二日条后。,诏:「自昔有尚符玺官,今虽

隶门下后省,遇亲祠则临时具员,讫事复罢。八宝既备,宜重典司之职。可令尚书省置官,如古之制。」

八(月)[日],诏:「永惟受命之符,当有一代之制,而尚循秦旧;六玺之用,度越百年之久,或未大备。自天申命,地不爱宝,获(金)[全]玉于异域,得妙工于编氓。八宝既成,敻无前比。殆天所授,非人能为。可以来年元日御大庆殿恭受八宝。」十一日,诏:「八宝初成,可于来年正月二十三日后用之。」尚书省言:「请置符宝郎四员,隶门下省,二员以中人充,掌宝于禁中。按唐八宝,车驾临幸,而符宝郎奉宝以从;大朝会,则捧宝以进。今镇国宝、受命宝非常用之器,欲临幸则从六宝,朝会则陈八宝,皆夕纳。内符宝郎捧宝出以授外符宝郎,外符宝郎从宝行于禁卫之内,朝则分进于御座之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传国宝

传国宝

【宋会要】

元符元年四月七日,礼部、太常寺言:「奉诏详定沿宝法物礼仪。今五月朔,于故事当大朝会,乞就大朝会日行受宝之礼。依上尊号宝册仪,有司豫制沿宝法物宝进入,俟降出,权于宝堂安奉。前三日差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前一日上斋于内殿,翌日上服通天冠,御大庆殿降坐受宝, 臣上寿称贺。」从之。

十五日,诏:「龙图、天章阁赍治平元年耀州所献受命宝玉检,赴都堂参议。」

十八日,诏:「五月朔受传国宝,命章惇书玉检。」

十九日,诏:「国宝检以『天授传国受命之宝』为文。」《九朝长编纪事本末》:五月戊申朔,上御大庆殿受传国宝,行朝会礼。己酉,德音降,天下死罪囚,徒以下释之。诏:受宝毕,可就今月十一日宴于紫宸殿。丙寅,诏:以六月朔改元为元符。初议改元,上谓辅臣曰:「前代元鼎之类,皆明白,如何 」章惇曰:「元符最好。其次有真符、宝符,皆不及。兼宝字皆先世末岁所称,如天宝皆是。」上曰:「如此,即且作元符。」曾布以为昔天书降,尝于承天门里作元符观,后以大废,则元符之号亦不甚佳。白云:「以尝论奏,更不欲纷纷。」故默而止。

先是,正月十七日,礼部言:「永兴军咸阳县民段义斸地得古玉印,望委官讲求典故。」诏尚书礼部、御史台、学士院、秘书省、太常寺官讲求定验以闻。

三月十六日,翰林院学〔士〕蔡(言)[京]等奏:「段义称绍圣三年十二月内于河南乡刘银村修造家舍,掘土得之,曾有光照满室。《邵氏后录》:段义夏日雨后村中立门,足陷,得玉玺一,方四寸,篆文如凤鸟之状。臣等按所献玉玺色绿如蓝,温润如泽,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背螭钮五盘,钮间有小窍,用以贯组。又得玉螭首一,白如膏,亦温润。其背亦螭

钮五盘,钮间亦有贯组小窍。其面无文,与玺相合,大小不差毫发。篆文工作,皆非近世所为非:原脱,据《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六》补。。臣等以历代正史考之,玺文曰『皇帝寿昌』者,晋玺也;曰『受命于天』者,后魏玺也;『有德者昌』,唐玺也;『惟德允昌』者,石晋玺也。则『(说)[既]寿永昌』者,秦玺可知。今得玺于咸阳县,其玉乃蓝田之色,其篆与李斯小篆体合,饰以龙凤鸟鱼,乃虫书鸟迹之法,于今所传古书,莫可比拟,非汉以后所能作明矣。今陛下嗣守祖宗大宝,而神玺自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则天之所畀,乌可忽哉!汉晋以来,得宝鼎瑞物,犹告庙改元,肆眚上寿,况传国之器乎!其沿宝法物礼仪,乞下所属施行。」诏礼部、太常寺考按故事,详定以闻。至是行受宝之礼。

七月十九日,礼部言:「讲议玉玺官翰林学士蒋之奇与秘书省、御史台、少府将作监官凡十三员。」诏之奇赐银绢一百匹两,余官各二十疋两。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承天受命之宝

承天受命之宝

【宋会要】

太祖受命,传周二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宝用玉,篆文,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钮,系以晕锦大绶、赤小绶,连玉环玉检高七寸,广二寸四分,厚四分。玉方二寸四分。皆饰以红锦,金装,裹以红锦,加红罗泥金夹帊,纳于小盝。盝以金装,内设金 :原脱,据前《尊号宝》类所引补。、晕锦褥,饰以杂色玻璆玻:原脱,据前《尊号宝》类所引补。、碧钿石、珊瑚、金精石、玛瑙。又盝二重,皆装以金,覆以红罗绣帊,载以腰舆及行马,并饰以金。又

有香炉、宝子、香匙、灰匙、火 、烛刀,皆以金为之,朝会陈于御座前,大礼即列于仗卫中。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天下合同之宝

天下合同之宝

【宋会要】

太宗雍熙三年十月十一日,诏以天下合同之印为天下合同之宝,御前之印为御前之宝,书诏之印为书诏之宝。中书奏覆状、流内铨历任三代状用天下合(用)[同]之宝;枢密院宣命、诸司奏状用御前之宝;翰林诏 、别录 榜用书诏之宝。初,三宝皆为印,铸以金,又以毛石各铸其一。至是并改为宝,别铸以金,旧六印皆毁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御前之宝 书诏之宝

御前之宝书诏之宝

【宋会要】

徽宗政和六年十一月六日,诏:「御宝自祖宗朝行用至今,垂百五十余年,四角刓缺,文篆暗讹,几不可验,恐无足以示信天下。旧有祖宗所藏御前金宝,可自冬祀大礼毕行用。今降新旧二宝印文付外,可照会,仍连新旧二宝印文。」

高宗建炎二年八月一日,诏:「新铸天下合同之宝、书诏之宝,自今八月三日行使。」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恭膺天命之宝

恭膺天命之宝

【宋会要】

太宗至道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时真宗即位,未改元。中书门下言:「皇帝受命宝,请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为文。」诏可。

真宗干兴元年三月十六日,仁宗已即位,未改元。礼仪院言:「皇帝登位,所有受命之宝绶并缘宝法物,请下文思院、少府监修制。」从之。参知政事王曾书其文曰「恭膺天命之宝」。

仁宗嘉佑八年六月十三日,英宗即位,未改元。翰林学士范镇言:「伏闻大行皇帝受命宝及(法)[沿〕宝〔法]物与平生衣冠、器用,皆欲举而葬之,恐非所以称先帝恭俭之意。其受命宝,伏乞陛下自宝用之,且示所传者。若衣冠器玩,则请陈于陵寝及神御殿御:原作「节」,据《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六》改。,岁时展视,以慰思慕。」诏检讨官检寻典故,及命两制、礼官详议「议」上原衍「惠」字,据《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六》删。。翰林学士王珪等奏议曰:「受命宝者,犹昔传国玺也。其为天子传器,不当改作。古者藏先王衣服于庙寝先:原作「用」,据《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六》改。,至于平生器玩,则前世既不皆纳于方中,亦不尽陈于陵寝。谓今宜从省约从:原作「彼」,据《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六》改。,以称先帝恭俭之实。」其后帝别作受命宝,而所议弗用。《宋史 舆服志》:英宗制「恭膺天命之宝」,命参知政事欧阳修篆文八字,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宝」。

神宗元丰八年五月十二日,时哲宗即位,未改元。门下侍郎章惇言:「奉诏篆皇帝受命宝,请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为文。」从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天下同文之宝

天下同文之宝

【宋会要】

毕日,并进内。」从之。 用天下同文之印,旧史元无制度。今请用金铸,大小同御前之宝,以『天下同文之宝』为文。所有缘宝法物,亦请依式制造。其宝二枚,候封玉匮、金匮、石 ,以天下同文之印封之。今封禅泰山,请依旧制,别造玉宝一枚,方寸二分,文同受命宝。其封石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五月五日,详定所言:「按玉牒、玉册用皇帝受命宝印之,纳玉匮于石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昭受干符之宝

昭受干符之宝

【宋会要】

天禧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诏辅臣于滋福殿观新刻五岳圣帝玉宝及皇帝昭受干符之宝,命择日迎导赴会灵观奉安。仍令礼仪院详定仪注以闻。宝并金柙、玉钮,制作精妙。帝以奏章上帝,承前皆用御前之宝,理亦非便,故改用干符之宝。

四年闰十二月二十三日,入内供奉官朱允中言:「御制御书印三面,请用金铸。」从之。《玉海》:昭受干符之宝,以印密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钦崇国祀之宝

钦崇国祀之宝

【宋会要】

仁宗庆历八年十一月三日,诏刻皇帝钦崇国祀之宝。宰臣陈执中书。天禧中,真宗刻「昭受干符之宝」,而于醮祠表章用之。后经大内火,宝焚,止用御前之宝。至是,下学士院定其文,命执中书而刻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定命宝

定命宝

【宋会要】

又诏差官奏告宗庙、社稷。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大宋受命中兴之宝

大宋受命中兴之宝

【宋会要】

绍兴元年五月八日,内殿宣示「大宋受命中兴之宝」,并道君皇帝所获元圭宝玉,明润无纤瑕,追琢精巧。上曰:「此玉今不复得,此道君皇帝定命宝犹大半分。元圭映日,则色红且白。偶今日阴晦,卿等不见。」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皇后之宝

皇后之宝

【宋会要】

孝宗隆兴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诏有司备礼,册命皇后。共宝文以「皇后之宝」四字为文,撰册文官一员,篆宝文

官一员,并降 差宰执、侍从。礼部、太常寺请撰册文官差尚书左仆射陈康伯,书册文官差尚书右仆射汤思退,篆宝文官差参知政事周葵。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诏册命皇后,其宝文以「皇后之宝」四字为文。篆宝文同知枢密院事葛邲。

宁宗嘉泰二年闰十二月十三日,诏令所属依样造皇后之宝。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皇太子宝

皇太子宝

【宋会要】

至道元年八月二十一日,命贾黄中撰册文,王旦、吕佑之书册、宝。二十五日,太常礼院言:「皇太子受册金宝一,按礼仪,罗宝以黄金为之,其沿宝法物,乞下文思院约礼修制。」从之。

孝宗干道元年八月十四日,礼部、太常寺言:「讨论到立皇太子典礼,依礼例,宝文以『皇太子宝』四字为文。」诏从之。(签)[篆]宝文签书枢密院事叶〔颙奏〕:「皇太子受册金宝,按礼仪,罗宝以黄金为之,系龟钮。其沿宝法物,乞下文思院修制。」并从之。仍令工部行下文思院疾速修制。

七年二月十一日,礼部、太常寺言:「今讨论到皇太子受册合行典礼下项。一、依礼例,宝文合以『皇太子宝』四字为文。」诏并依。十六日,诏皇太子册、宝差礼部尚书刘章撰,户部尚书曾怀书,工部侍郎胡铨篆。

先是虞允文奏:「干道元年洪适例,乞差梁克家撰皇太子册文。」梁克家奏曰:「时无宰相,故以命适。」上曰:「此却不比加上尊号,若命宰相,恐失之太重耳。」虞允文奏曰:「容臣等退检

典故取旨。」既而进呈国朝故事,皇太子册文皆从官书撰。上犹以命梁克家,克家固辞。虞允文奏曰:「洪适有近例,非所当辞。」梁克家奏曰:「故事具在,适失于检照耳。臣不敢奉诏。」上曰:「卿具取从官姓名来。」至是进呈,故有是命。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亲王之宝

亲王之宝

【宋会要】

唐制,诸司皆用铜印,宋因之。诸王印方二寸一分,涂以金。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鼎

【宋会要】

《祭鼐鼎篇》云:崇宁三年二月,以隐士魏汉津言,备万物之象,铸鼎九,四年三月告成。与御制《九鼎记》年月不同。蔡绦《国史后补》与记同,与《会要》不同。今以《会要》为据,于三年二月末载始铸九鼎,并取御制《九鼎记》及蔡绦云云附此后。御制《九鼎记》其略曰:「朕荷天顾諟,相时揆事,庶几有成。然世俗单见浅闻之士,骇心愕听,胥动以言。朕取成于心,请命上帝,屏斥邪言,乃诏有司庀徒趋事,以崇宁四年乙酉三月戊戌朔二十有一日戊午,即国之南铸之。中曰帝鼐,后改为隆鼐。金二十二万斤。镕冶之夕,中夜起视,炎光属天,一铸而就。上则日、月、星辰、云物,中则宗庙、朝廷、臣民,下则山川、原隰、坟衍,承以神人,盘以蛟龙,饰以黄金,覆以重屋。既而群鹤来仪,翔舞其上,甘露感格于重屋之下。不迁之器,万世永固。万物东作,于时为春,故作苍鼎,后改曰育。以奠齐鲁。万物南讹,于时为夏,故作彤鼎,后改曰明。以奠荆楚。平秩西成,于时为秋,故作晶鼎,后改曰蕴。以奠秦陕。平在朔易,于时为冬,故作宝鼎,依旧。以奠燕赵。西北之区为干,物以资始,鼎曰魁鼎。后改日健。西南之区为坤,物以资生,鼎曰阜。后改曰顺。东北之区为艮,艮为终始,鼎曰牡鼎。后改曰龢。东南之区为巽,巽以申命,鼎曰风鼎。后改曰洁。于以赞天地之化,协乾坤之用,道四时之和,遂

品物之宜,消水旱之变,弭兵甲之患,一夷夏之心,定世祚之永。非上帝博临,宗庙眷佑,何以臻此!」诏于帝鼐宫立大角鼎星祠,以导迎景贶。系正月丙戌。

七月甲辰,制造大乐局铸帝鼐八鼎成,宣成郎、大司乐刘炳转一官,赐五品服;冲显处士、大乐府师、授大乐局制造官魏汉津为冲显宝应先生。

八月甲申,奉安九鼎于九成宫。乙酉,幸九成宫酌献。

蔡绦《五行篇》:崇宁四年三月,铸九鼎,其制皆以九州岛水土内鼎中。及奉安于九成宫,翌日,车驾幸之,以礼焉。至北方曰宝鼎者,上方焚香再拜,而鼎忽漏,其中水流于外。然鼎金既厚数寸,水又久在其中,不应及上行礼而作。故鲁公私怪之,殊不乐。于是刘炳进言曰:「鼎之水土皆取九州岛之地中,独宝鼎取水土于雄州白沟之界,非幽燕之正方也。岂为此乎 」当时尤以为神,然其后终于北方致乱。

九月乙未朔,以九鼎成,御大庆殿受贺,始用新乐。

己亥,大赦天下。制曰:「朕承祖宗之烈,宅兆民之上,任大守重,靡敢遑宁。思持盈守成之至难,念继志述事之攸济,选用众正,共图康功。内则讲修宪章,兴熙丰既坠之典;外则攘却戎狄,复版图已弃之(强)[疆]。恢雝泮以宾贤能,招岩穴以收遗逸。隆九庙以尊祖,戢五兵以阜民。荷天降康,方忧绥靖,星轨顺序,年谷屡丰。南至夜郎、羊(柯)[牁],西逾积石、青海,向风请吏,稽首来庭。永惟天命之至隆,宜有灵承之丕应。若时夏后,幽赞成能。命九州岛之牧而贡金,贯三才之命而制器。是为大宝,三代奉之。千载已还,百王敢议!乃者得隐逸之士于草茅之贱,穷制作之妙于范围之先。乃因天之机,以身为度,王丕大象以立极,兴神物以

前民。上承天休,下奠坤载。以笃邦家之庆,以协神人之和。宜大泽之肆均,与群生而共庆。可大赦天下。于戏!有典有则,缵禹之功;卜世卜年,过周之历。惟天之所祚者厚,则泽之所施者鸿。布告迩遐,宜体朕意。」

乙巳,冲显宝应先生、大乐府师、授制造九鼎官魏汉津为虚和冲显宝应先生,秩比中散大夫。赐宅一区,田六十顷,银绢各五百疋两。大司乐兼同详定大乐书刘炳转三官,承务郎张阜转承事郎,左藏库使副俞随等二十二人各转一官,大将王恂等六人授三班借职。皆以九鼎成推恩故也。

政和六年九月癸卯,诏奉安九鼎,以太师蔡京为定鼎礼仪使,提举官杨戬就充都大管勾。蔡绦云:政和六年,方士王仔昔献议,九鼎仪内之九重仪:疑当作「宜」。,不宜处于外也。一日出御(华)[笔]曰:「迁移神像大器,可令疾速安排。」既已施行,曾公曰:「何不祥邪 」乃奏改日定鼎。

十月己卯,天章阁奉安九鼎。十一月甲午,诏:「帝鼐改为隆鼐,正南彤鼐为明鼎,西南阜鼎为顺鼎,正西晶鼎为蕴鼎,西北魁鼎为健鼎,正北宝鼎依旧,东北牝鼎为龢鼎,正东苍鼎为育鼎,东南风鼎为洁鼎。鼎阁为圜象徽调之阁,阁上神象,左周鼎星君,中帝席星君,右大角星君。阁下鼎鼐、神像各守逐鼎排列。」用方士王仔昔建议也。

重和元年二月辛卯,御笔:「左右街道录院差威仪道士三百人赴礼制局制造所迎导神霄飞云鼎,赴上清宝箓宫神霄殿奉安。」先是,七年七月诏礼制〔局〕制造所造太极飞云洞劫之鼎,苍壸祀天贮醇酒

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耀炼神之鼎,苍龟火蛇虫鱼金轮之鼎。自十月十日始铸,至是奉安。

十年月己卯年:疑衍。,诏:「九鼎新名,乃狂人妄有改革,皆无稽据,宜复旧名。圜象徽调阁仍旧。」狂人,指王仔昔也。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洗制

洗制

【宋会要】

《三礼图》:旧图云洗高三尺,口径一尺五寸,足径三尺,中身小疏。中士以铁为之,大夫以上铜为之,诸侯白金饰,天子黄金饰。

案《士冠礼》云:洗,承盥洗者弃水之器也。今既用木为洗,以金饰口缘,朱中,其外油画水文菱花及鱼以饰之。

《绍兴制造礼器图》:洗重八斤八两,通足高五寸七分,口径一尺三寸六分,深二寸九分,足口径八寸九分,罍洗之器所为设也。有施于祭祀者,有施于冠昏者。罍以盛水,勺以挹水。以洗受弃水者,恶其弃于地也。

《三礼图》:洗高三尺,诸侯、士、大夫以铜、铁、白金之饰为差。洗画水文菱花,罍画朵云之象,循袭旧图,未知所据。今《博古图》所载,罍为饕餮雷文,而洗着龟鱼之饰,形制高古,宜为定式。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百官佩绶

百官佩绶

【宋会要】

神宗元丰二年,详定朝会仪注所言:「古者制礼,上物不过十二,天之数也。自上而下,降杀以两。畿外诸侯远于尊者而伸,则以九、以七、以五,从阳奇之数。王朝公卿、大夫近于尊者而屈,则以八、以六、以四,从阴偶之数。本朝衣服令,通天冠二十四梁,为乘舆服。盖二十四梁此句原脱,据本书《舆服四》所引补。,以应冕旒前后之数。若人臣之冠,则自五梁而下,与汉唐少异矣。至于绶,则乘舆及皇太子以织成,诸臣用锦为之。一品、二品冠五梁,中书、门下加笼巾、貂蝉。诸司三品三梁,四品、五品二梁,御史台四品品:原作「梁」,据本书《舆服四》所引改。、两省五品亦三梁。而绶有晕锦、黄狮子、方胜、练鹊四等之殊。六品则去佩绶。今之令式或尚用(用)品,虽因袭旧文,然以官言之,类为舛谬。乞分官为七等,冠绶亦如之。貂蝉、笼巾、七梁冠、天下乐晕锦绶为第一等。蝉旧以玳瑁为胡蝶状,今请改为黄金附蝉,宰相、亲王、使相、三师、三公服之。七梁冠、杂花晕锦绶为第二等,枢密院至太子太师服之。六梁冠、方胜、宜男锦绶为第三等,仆射至龙图、天章、宝文阁直学士服之文:原脱,据本书《舆服四》所引补。。五梁冠、翠毛锦绶为第四等,左右散骑常侍至殿中常侍至:原作「侍武」,据本书《舆服四》所引改。、少府将作监服之。四梁冠、簇四鵰锦绶为第五等,客省使至诸行郎中服之。三梁冠、黄狮子锦绶为第六等,皇城以下诸司使至诸卫率府率服之。今参酌,自内常侍以上冠服各从本等寄资者上:原作「下」,据本书《舆服四》所引改。。如本官入内内侍省、内东西头供奉官、殿头三班使臣班:原脱,据本书《舆服四》所引补。、韨、舄、屦并从裳色。今制朝服用绛衣,而锦有十九等。其七等绶谓宜纯用红锦,以文采高下为差别。惟法官绶用青地荷莲锦,以别诸臣。」 、陪位京官为第七等,皆二梁〔冠〕、方胜、练鹊锦绶。高品以下服色,依古者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鱼袋

鱼袋

【宋会要】

鱼袋。唐制,散官二品,京官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及都督、刺史皆佩。

国初,其制多阙。太宗雍熙元年,南郊毕,内出以赐近臣,由是内外升朝文武官皆佩。凡服紫者饰以金,服绯者饰以银,庭赐紫者给金涂银者,赐绯亦有特给。京官、幕职、州县官赐绯紫者,亦佩。亲王武官、内职将校皆不佩。

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诏伎术官未升朝赐绯紫者不得佩鱼袋。

仁宗天圣二年十月十四日,翰林待诏、太子中舍同正王文度因勒碑,赐紫章服,以旧佩银色,请佩金鱼。帝曰:「先朝不许伎术人辄佩鱼,以别士类,不令混淆,宜却其请。」

景佑三年八月五日,诏殿中省尚药奉御赐紫徐安仁特许佩鱼。

至和元年十一月四日,诏中书提点五房公事自今虽无出身,亦听佩鱼。旧制,自选人入为堂后官,转至五房提点,始得佩鱼。提点五房吕惟和非选人入,(授)援司天监五官正例,求佩鱼,特许之。已上出《国朝会要》。

神宗元丰二年五月二十六日,蒲宗孟除翰林学士。上曰:「学士职清地近,非他官比,而官仪未宠。自今宜加佩鱼。」遂着为令。

三年十月十六日,诏:「自今中书堂后官并带赐绯鱼袋,余依旧例。」

徽宗大观三年六月十日,诏:「昨降旨挥,除学士、待制旧班高者听从高,合佩鱼乃许佩。缘元丰品秩次序悉

合其宜,所有已降旨挥,更不施行。」

政和元年十一月十七日,尚书兵部侍郎王诏奏:「今监司守倅等并许借服色,而不许佩鱼,即是有服而无章,殆与吏无别。乞今后应借绯紫臣僚并许随服色佩鱼,仍各许入衔,候回日依旧服色。」从之。以上《续国朝会要》。《中兴干道会要》无此门。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旌节

旌节

【宋会要】

神宗熙宁五年,诏新建节并移镇并降敕,敕太常寺排比旌节,下左右金吾街仗司、骐骥院给执擎人员鞍马。

绍兴三年正月辛未,赐刘光世两镇节度使印,及别锡宁国军旌节,自是为例。

凡命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旌一、节一、麾鎗二、豹尾二。旗以梅红绢,上设耀 铁钻,并用镴摆黑漆杠。旌用铜螭头黑漆杠、梅红绢,画白虎,顶设黑漆圆盘,周用涂金饰。节亦用黑漆杠,上设黑漆圆盘三层,周用梅红生丝装钉,以紫绫夹袋,又加碧油绢袋。麾枪各用黑漆杠,上设黑漆圆盘,周以涂金饰,紫绢袋,又加碧绢袋。豹尾以黑漆杠,用布彩画豹文。《干道会要》题注。

孝宗绍兴三十二年未改元。八月一日,诏藩邸旌节令迎诣天章阁安奉,从礼部太常寺请也。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卫士帽

卫士帽

【宋会要】

大驾卤簿内执辔者并锦络衫帽。驾士及王公以下折冲及执者、副竿人、执弓弩箭人、执引驾龙墀旗、六军旗者俱服锦帽。金吾押衙服金鹅帽。金吾执纛者服乌纱帽。金吾犦者服锦袍。引夹旗及执柯舒镫仗者服帖金帽。《国朝会要》。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鸣鞭

鸣鞭

【宋会要】

鸣鞭。唐、五代有之,《周官》条狼氏执鞭趋辟之遗法也。内侍二人执之。鞭用红丝,而渍以蜡。行幸则前骑而鸣之,祀礼毕还宫亦用焉。视朝燕会,则用于殿庭。

绍兴十三年亲飨太庙,命去神位百步之内,毋得鸣鞭。

十五年正旦朝会,帝出东阁,御大庆殿上鸣鞭。以殿小,非在京比,乃免。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马珂

马珂

【宋会要】

马珂之制,铜面、鵰翎鼻拂、攀胸,上缀铜杏叶、红丝拂,(入)[又]胸前及腹下皆有攀缀铜铃,后有跋尘、锦包尾。独卤簿中金吾卫将军导驾者皆有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伞

【宋会要】

古张帛避雨之制。今有方伞、大伞,皆赤质、紫表、朱里,四角铜螭首。六引内者制差小。盖本黄帝时有云气为花蘤之象,因而作也。

伞,凡人臣通用,以青绢为之。国初,京城内独亲王得用。太宗太平兴国中,宰相、枢密使始用之。其后近臣及内命妇出入皆用。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九月十二日,诏:除宗室外,其余悉禁。六年六月四日,诏:复许中书、枢密院用焉。京城外则庶官通用。

高宗建炎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执政官张澄、叶梦得、颜岐、卢益、路允迪言:「扈从车驾驻跸杭州,方在兵间,礼宜简便。乞权免张盖,候回銮日依旧。」从之。

绍兴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诏:「今后前宰相到阙,特许张盖。」

十四年十一月四日,合门言:「每驾出,或四孟朝献,沿路如遇雨雪,得旨从随驾臣僚许用雨具。禁卫内行马者许告报皇城司,差亲从臣转接油衣报伞报:疑当作「执」。。」从之。

孝宗干道八年五月六日此条当移至下淳熙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条前。,诏新除检校少保、大同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蒲察久病方安,特许令张盖。

孝宗干道元年八月二十一日,礼部、太常寺言:「皇太子府左右春坊申,皇太子赴后殿谢,次赴德寿宫谢,合与不合用伞、扇、围子等。今检照典故下项:一、伞,人臣通用,以青绢为之。国初京城内独亲王得用。一、诸王仪物视宰相,张青伞盖、绣鞍鞯,以亲事官呵哄

而已。政和三年春二月,乃赐二王三接青罗伞一、紫罗大掌扇二、涂金花鞍鞯。若茶燎、水罐凡仪物皆用涂金,以壮维城之固。是后遂为故事。旧诸王不施狨座,宣和末亦赐之。今讨论,皇太子伞扇,合见行供使伞扇外,所有围子,即无典故该载。」寻据武功大夫张孝杰言:「省记钦宗为定王日出合过东宫,受皇太子册,伞用三檐青罗,掌扇四柄,系紫花罗,一行从物系依亲王,即不曾用围子。」诏并从之。

九月二十四日,皇太子府左右春坊状:「契勘皇太子妃已受告毕,所有出入合用乘座檐子并伞扇等,乞下有司讨论。今据张孝杰状,省记政和六年皇太子妃每过出入,系乘檐子,竿梁系黑漆。角兽白藤,织花面掌扇四柄,系茜红罗。檐子前系小殿侍二人抱镀金银香球,人从系皇太子府亲事官、辇官,前抱从物,又近前系教骏兵士呵止。伞用三檐青罗。」诏依,令工部制造。

淳熙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诏新除检校少保、依前奉国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夏执中特许令张盖。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甲 用毛饰甲

用毛饰甲

【宋会要】

元丰元年八月,军器监奏:「请将官皮甲以白丝染红代红戁牛尾为饰。」上批:「丝可惜,宜用他毛。」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甲 朱红马甲

朱红马甲

徽宗政和三年闰四月十八日,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司奏:「江宁府都作院岁额合造马甲四百副,旧丝黑漆。今承降到朱红马甲工料法式样制,合用三朱为衬。缘本路民间不用三朱,所以无人贩到。相度乞用矾朱代三朱为衬,颜色不甚相远。兼朱红马甲合用毡造沥水裙襕,其毡本路并不出产。今据本院相度,乞面用缬绢,用青布(里)[裹]面,更用熟白羊皮代毡结(里)[裹]。」诏余路准此。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甲 三色甲

三色甲

【宋会要】

干道四年三月十五日,王琪进三色甲各一十副:「如得允当,其军器所并马步军之数亦乞依此制造。」从之。开坐三色衣甲叶数片重如后:枪手甲每一副皮线穿举,全成重五十八斤一两至五十三斤八两;甲身叶一千八百一十片至一千六百一十片,重三十六斤一十四两至三十一斤四两;披膊叶一千二百九十八片至一千二十八片,重十四斤至一十斤九两四钱;头牟叶六百七十四片至五百七片,重十斤一十二两至九斤。弓箭手甲每一副皮线穿举,全成重五十五斤至四十七

斤一十四两;甲身叶一千八百一十八(斤)[片]至一千六百一十二片,重三十六斤一十二两至三十一斤一十二两;披膊叶八百五十片至六百四十六片,重一十斤至七斤一十二两;头牟叶四百二十片至三百四十九片,重八斤半至六斤一十两。弩手甲每一副皮线穿举,全成重四十五斤半至三十七斤一十两;甲身叶一千三百二十六片至一千一百七十八片,重二十五斤半至二十二斤一十两;披膊叶八百三十六片至六百三十片,重九斤半至七斤半;头牟叶四百二十片至三百五十五斤,重九斤至六斤一十二两。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甲 朱红马甲

朱红马甲

徽宗政和三年闰四月十八日,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司奏:「江宁府都作院岁额合造马甲四百副,旧丝黑漆。今承降到朱红马甲工料法式样制,合用三朱为衬。缘本路民间不用三朱,所以无人贩到。相度乞用矾朱代三朱为衬,颜色不甚相远。兼朱红马甲合用毡造沥水裙襕,其毡本路并不出产。今据本院相度,乞面用缬绢,用青布(里)[裹]面,更用熟白羊皮代毡结(里)[裹]。」诏余路准此。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甲 三色甲

三色甲

【宋会要】

干道四年三月十五日,王琪进三色甲各一十副:「如得允当,其军器所并马步军之数亦乞依此制造。」从之。开坐三色衣甲叶数片重如后:枪手甲每一副皮线穿举,全成重五十八斤一两至五十三斤八两;甲身叶一千八百一十片至一千六百一十片,重三十六斤一十四两至三十一斤四两;披膊叶一千二百九十八片至一千二十八片,重十四斤至一十斤九两四钱;头牟叶六百七十四片至五百七片,重十斤一十二两至九斤。弓箭手甲每一副皮线穿举,全成重五十五斤至四十七

斤一十四两;甲身叶一千八百一十八(斤)[片]至一千六百一十二片,重三十六斤一十二两至三十一斤一十二两;披膊叶八百五十片至六百四十六片,重一十斤至七斤一十二两;头牟叶四百二十片至三百四十九片,重八斤半至六斤一十两。弩手甲每一副皮线穿举,全成重四十五斤半至三十七斤一十两;甲身叶一千三百二十六片至一千一百七十八片,重二十五斤半至二十二斤一十两;披膊叶八百三十六片至六百三十片,重九斤半至七斤半;头牟叶四百二十片至三百五十五斤,重九斤至六斤一十二两。

运历 宋会要辑稿 运历一 五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