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 (3)形态上分行排列,跳跃自如 分行排列:是指诗歌的外在形式以行为单位,而不是以句子为单位,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在诗歌中可以分行排列。 分行排列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外在形式要求。诗歌的分行排列是由诗歌的语言艺术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是诗歌格式布局的要求。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样式,分行排列则是诗歌文学的体裁要求。中国诗词格律中的格,是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所应遵守的格式准则。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式上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他如古体诗、现代诗歌、欧化诗歌等虽然没有确定的、严格的格式要求,但分行排列却始终是诗歌文字展现的基本形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分行排列从语言文字展现上能给读者造成视觉的观赏效果,给读者明确的心理定势,使读者看到这样的分行排列形式就知道这是文学作品中的诗歌。 其次是诗歌节奏变化的要求。分行排列使诗歌语句中词和词之间的音节停顿,使诗歌的语言表述在停顿中显现出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要求,显现出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中诗歌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情感。当分行排列将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诗句的语言表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韵脚押韵时,读起来就顺口,节奏感就更强,就更具有情感的色彩和音乐美的享受。 再次是诗歌艺术表现的要求。诗歌作为一种精美的语言艺术,不仅体现在诗歌语言的精炼、寓意,节奏、韵律上,还体现在语言文字展现的排列样式及组合图形上。这种通过排列样式及组合图形所体现的诗歌造型、韵律、气势和美感就是诗歌艺术的排列美。如古体律诗和绝句排列均为方阵型,逐字逐行排列,行数四或八行,行间字数相等,呈长方形,是一种规矩齐整之美,这种方阵型犹如行军布阵,威严整肃,牢不可破,势不可挡;而在现代诗歌、欧化诗歌中诗人们根据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需要及诗歌排列美的艺术创作要求进行排列设计,在分行排列的原则基础上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地创作出了许多诸如梯阶形、金字塔形及其它多种象形图案,“笔墨生动,意蕴深长”地展示了诗歌的排列美及音乐美。 跳跃自如是诗歌语言叙述艺术最基本的外在形式特点。所谓跳跃自如指的是诗歌的语言叙述艺术特点所决定的文字语句的使用手法及思想内容的表现方法。 从文字语句上来说:高度凝炼、短小精悍决定了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地描写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具体的境物、事件,抒发思想情感,托物言志;决定了诗歌只能运用文字语句的转换变化,描写并展现其深蕴复杂的思想内容和纵横无限的时空跨度。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由于诗歌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和纵横无限的时空跨度,因此诗人思想情感、意境想象都是通过文字语句的转换描写在自然过渡,跳跃自如中抒发和展现的。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除词牌名“浪淘沙”的格律要求分行排列外,从语言叙述艺术上看是一首融描写、感慨、抒情于一体,自然过渡,跳跃自如,热情洋溢的词作。全文如下: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这是毛泽东一九五四年夏天在北戴河边休养边工作时,在滔天白浪中下海尽兴畅游了后回到寓所,意犹未尽,一气呵成写下的一首雄浑壮美与沉郁缅怀之词。当时抗美援朝战争以保卫我国的边疆而胜利结束,在全国范围内(除西藏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中国彻底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全国在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中呈显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首词由景抒情,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诗人在词的上阕开头写了北戴河的海景风貌,在观景中蕴积着对人民生活、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深深情思。“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由景抒发情感,由“打渔船”对渔(人)民的关切系念意喻引申到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关切系念,足见诗人的情怀。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下阕启文中诗人对上阕结束后的发问并没有作直接回答,而是用千年前的往事即“千古风流人物”的曹操当年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在萧瑟秋风中观沧海,洪波涌动,有感而发,以歌言志所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作为借喻和对比;结果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虽然仍是萧瑟秋风之时,仍是洪波涌动之景,但今非昔比,社会已经变换,千年前东临碣石遗篇主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我们实现了,中国人民已经当家作了主人。 《浪淘沙·北戴河》中诗人通过文字语句的跳跃转换展现其思想情感的跳跃变化和诗词内的蕴积深厚。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将上阕尾句和下阕启文连在一起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对现实海景描写抒情之中文字跳跃到千年前的魏武挥鞭,跳跃到了曹操的旷代名篇《观沧海》,这种文字语句的跳跃是诗人在对流逝的慨叹中,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显得情绪交融,跳跃自如;诗人上阕尾句发出的茫茫博大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海景引出下阕启文的怀古情怀,进而通过怀古情怀热情洋溢地歌颂着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种手法的运用使诗句的过渡更显得自然流畅,浑然一体,意境深远,令读者阅读欣赏起来回味无穷。(全文完) 摘自本人《大学语文讲稿》 |
|